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空巢青年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其“实心化”策略
2022-04-16黄立恒杨化坤张宇汝恒
黄立恒 杨化坤 张宇 汝恒
随着我国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初入社会的青年通常会选择去大城市打拼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当他们要独自面对种种难题时,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便是近几年网络热词“空巢青年”的形容对象。如何精确地解读空巢青年的心理问题现状,并提出合理有效的应对方案是目前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各个方面都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然而国内有一类青年群体——空巢青年,作为这个时代的“另类”产物出现在了大众眼前。从实质上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空巢青年就已存在——异地为官、游学在外的青壮年都属于空巢青年。新时代背景下的空巢青年则被重新定义为居住在一二线大城市,为了生活在外打拼、背井离乡的青年人。
问题的提出
由于空巢青年数量加速上升和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不断加深,这一类群体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学界也有不少研究成果。胡苏云等选取在上海某郊区工作的368名外来青年进行问卷调查,从经济、社会、心理三个层面考察了他们的社会融入状况,研究发现,外来青年在城市社会融入上具有滞后性、渐变性和长期性、兼容性、差异性等特点,并存在角色身份错位、关系网络构建边缘化以及社区归属感模糊等困难和问题;[1]曾燕波等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上海郊区外来务工青年的生存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认为外来务工青年的社会融入程度明显提高,然而,由于制度约束力的影响,还存在诸如就业的社会保障、子女的继续教育、平等的市民待遇不够等情况。[2]
除了上述令人担忧的状况之外,空巢青年还可能进一步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同化周边的非空巢青年。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学者曾进行过相关的探讨,徐鹏等利用2017年湖北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资料,以群际接触假说为指标选取理论依据,尝试构建了包含10项指标的社会融入测度体系,继而运用因子分析法将其分解为身份融入、行为融入、情感融入与制度融入四个结构要素;[3]陈超等针对台湾青年在大陆的社会融入状况,建立了一套有关台湾青年在大陆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该体系由“发展融入”“生活融入”“文化融入”“心理融入”四个维度共18个指标组成。[4]但前人们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和对策依然不足以令社会公众满意、令空巢青年信服,且截至2021年8月4日,在CNKI上搜索“空巢青年”关键词,仅能找到3篇会议论文,61篇报纸报道和169篇期刊论文。综上,新空巢青年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仍亟待解决。
新空巢青年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人际关系的千疮百孔
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化等各种先进技术逐渐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今天,人们通常会选择通过电话、短信或是视频进行交流和日常工作,人与人之间直接面对面交谈的机会正逐渐减少,很多时候人们都是闭门在家,这从某一程度上间接地使刚进入一座城市的空巢青年难以结识新的朋友,无法快速地适应新的环境、迎来新的开始。
另一方面,在空巢青年进入大城市后,由于和原先旧友们的社会联系都会弱化甚至是消失,且新建立的社交体系不稳固,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圈急剧缩小,加之自身性格方面的格格不入等多重原因,这群背井离乡青年的人际关系最终千疮百孔,使自己的生活支离破碎。
(二)安全感的极度缺失
空巢青年由于长期处于陌生环境之中,身边没有值得信赖的伙伴,加之刚毕业不久的他们缺少工作经验及不谙世事,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曾有过被陌生人欺骗、被同事排斥乃至被上司凌辱的可怕经历。正因如此,他们的安全感荡然无存,从此便选择过上远离群体的独居生活,并封闭自己的内心,不再相信任何人。一个人要先建立安全感,就得满足自身对安全的需要,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关于人类的需求层次结构由低到高可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种需求的理论,而一个人要是缺乏安全感,亦即第二层次的需求都不能得到满足的话,那么更妄谈满足更高层次方面的需求如结交朋友、实现自我理想,这将使得空巢青年因无法找到成就感而对原先定下的目标逐渐麻木,他们的内心就会僵化、毫无活力。
(三)心理抗逆能力的逐渐弱化
不少青年人在事业阶段的初期,因发现现实里的工作状况与想象中的大相径庭,还可能会发现自己怀揣的理想与现实相冲突,导致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前所未有的压力巨大。除此之外,人际交往的不顺、物质生活条件的拮据等都会让空巢青年惧怕困难、难以承受遭遇的挫折,并由此削弱青年们逆境里内心抵抗压力的能力,即心理抗逆能力。心理的柔软和脆弱,最终使得他们承受不住多方面的压力而被重重困难所压垮。
(四)内心焦虑感的日益加重
大多数的空巢青年在一天的忙碌中回到住所后总是一个人独处。一天过去后,他们可能心情欠佳,比如遭遇工作上的不顺、情场上的失意,但是身边没有父母的关心、好友的安慰、爱人的陪伴,在这样缺少陪伴与倾诉对象的情况下,空巢青年势必要长时间承受各种压力,必然会患上相应的心理疾病,加深了抑郁症、焦虑症对空巢青年群体的纠缠。英国的思想家、社會学家吉登斯认为焦虑具有弥散性,当空巢青年们将网络作为宣泄自己情绪的渠道,他们焦虑的情绪便会相互感染,使得整个群体中弥漫着一种恐慌的氛围,进而个人焦虑演化为集体焦虑,甚至可能引发集群行为和群体性事件。所以,这种现象很可能会像流行性疾病一样在人群中蔓延开来,使得消极情绪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甚至潜移默化地感染着非空巢青年。
新空巢青年“空心化”成因分析
通过上述对所存在问题的提出和详述,可见想有效及时地去解决它们,就需要使用既精确又系统的手法对问题继续地深入分析。常进锋认为空巢青年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时空变迁的产物,城镇化的推进挤压着都市空间格局,成为空巢青年出现的宏观社会原因;家庭结构变迁与婚恋观多元,成为空巢青年出现的中观家庭原因;“空巢”只是“巢空”而非“心空”,个体的继续社会化诉求,成为空巢青年出现的微观个体原因。[5]因此,接下来也将依照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到群体的逐层递进的原理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剖析新空巢青年产生心理问题的种种原因,并结合不同学者的研究加以佐证。
(一)个人层面
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认为,个体不得不面对稳定的压力,即不得不凭借个体的力量去解决不断变化的社会条件带来的不可预测性、非连续性和空虚。[6]年轻人第一次来到大城市,为了尽快跟上大城市生活的快节奏,点外卖、熬夜、加班加点是他们的标签,这会让他们无时无刻地感到身心俱疲;其次,高额的房价、激烈的工作竞争等诸多因素让空巢青年过着极其艰辛的生活,同时,空巢青年不论是基于主动还是被动心态,都因面临着生活负担过重以致不愿承担过多社交成本的困境,因此,他们现下的生活状况是不愿意却又不得不为之的;再者,人在独居时难免滋生出孤独、寂寞的情绪,空巢青年一个人在家时虽然有手机、电脑相伴,可以在网上聊天、打网络游戏来供自己消遣娱乐,但毕竟虚拟、空洞的网络世界不能给予空巢青年任何真切的温暖和强烈的社会融入感,更为严重的是,一时半刻的胜利会令空巢青年有种已达到人生巅峰的错觉,使其深陷其中而分不清自己身处现实还是虚幻网络世界中,以至于内心的空虚感日渐加重。
(二)家庭层面
由于地域流动的缘故,“家本位”的理念在新空巢青年的心中渐渐淡化,漂泊在外的年轻人时常会因为工作的原因而缺乏与父母的交流,导致内心的烦恼和苦闷无法宣泄,与父母的代沟和隔阂很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加深。在张珏鑫对空巢青年的访谈中,当他问及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会有谁能提供支持时,很少有访谈对象提及自己的亲属。[7]可见,由于严重匮乏与父母家人的联系致使异地打拼的青年人逐渐失去内心的情感支柱和精神寄托,从而加剧了他们的“空心化”进程,也是近年来我国空巢青年数量攀升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社会层面
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得愈来愈多怀着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青年涌入城市,其中属一线大城市受到空巢青年的特别青睐——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的空巢青年中有307万分布在深圳、300万在北京、287万在广州。然而一座高速发展的城市,其本身的秩序体系早已成型,这意味着外来对象不得不适应城市的固有格局和发展趋势,造成了空巢青年一时之间无法很好地适应新城市生活的窘况;加之大城市的竞争更是异常激烈,其中生活着的每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长久以来,空巢青年最终会落伍甚至被淘汰。除此之外,由于一线城市内部结构复杂,社会方面的治理总有顾及不到的地方,无法对城市每一部分都能予以重视,孟鋆通过量化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得出空巢青年的社会支持水平低于其他非空巢青年群体,[8]正因如此,这也侧面地促使了 空巢青年队伍规模的迅速扩大。
促进新空巢青年“实心化”的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新空巢青年的心理问题,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空巢青年空巢不空心——只要心态不空,信念不空,一切目标皆有可能实现,所有问题也都可以迎刃而解。下面将从一一对应的三个维度阐述使新空巢青年“实心化”的策略。
(一)出于内心的自我反省及纠正
想要逐个根治新空巢青年的心理问题,最为关键之处在于空巢青年要清楚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有意识地通过实践去解决它们。
首先,要认识到“空巢”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只是人生成长和发展的一个过渡性阶段。人类先天拥有群居性的特点,不可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更不可能在虚无缥缈的网络中实现成长与发展。在孤独苦闷时,要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排解不良情绪的多种途径,不能“宅”于家中、“束”在网上。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摆低个人的姿态,尝试着去主动融入人间烟火,通过面带表情富有情感的交流来扩展自己的交际圈,参加多彩多样的社交活动,主动融入这个社会,走进人与人交往的内心世界,藉此增强社会归属感,找到融入感和幸福感。
(二)父母家人的照顾与关爱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人们的精神港湾和积极生活的动力源泉。即使空巢青年已不和家人居住在一起,但彼此之间一定的联系和互动不应随着地理位置的分隔而减少。豆小红认为父母应积极发挥传统家庭的情感连接功能, 对外地求学、务工的独居子女应更加关注关爱,经常保持联系,努力帮助子女消除沟通障碍等问题,并且要主动引导子女树立正确、健康的婚恋观,提倡在合适的年龄恋爱结婚成家,引导其走出长期独居状态,增强对家庭的归属感、认同感、价值感,增强成年子女的家庭责任感,提倡和鼓励家庭成员共同生活。[9]这样,空巢青年就会觉得自己并非无依无靠,进而促使他们找到支撑自己继续努力下去的理由和信念,有利于个人形成坚实、强大的内心。
(三)社会群众的理解与帮助
基于人文关怀的理念,同时对应于新空巢青年的“空心化”问题,除去青年本身和家庭亲人的因素外,社会群众的关怀对解决空巢青年的心理问题也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由于空巢青年这类群体很多时候都被他人贴上了负面标签,如孤僻、冷漠、精神有问题等,所以他们更需要为外界所了解、关注与体谅。王怡丹认为,社会支持是我们从他人那里获得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能够内化成一种能量,可以帮助缓解环境变化给人造成的不适,为此,要加大城市社会对独居青年的拉力,加强社会治理,健全社会支持网络,从多方面保障和支持空巢青年的城市社会融入。[10]不仅如此,那些居住在空巢青年附近的人们,例如城市居民,社区人员等更应该主动伸出援手,去关心这一部分人群,扶助他们融入这座城市,通过释放最真挚的善意与传播“实心”正能量来帮他们走出内心的孤墙。
参考文献
[1]胡苏云,答浩,王宏.上海某郊区外来青年社会融入度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2):11-15.
[2]曾燕波,杨健楠.外来务工青年城市融入与发展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75-80.
[3]徐鹏,周长城.新时代背景下流动青年社会融入的结构测度与影响因素——基于2017年湖北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8(09):62-69.
[4]陈超,蔡一村,张遂新.“实用主义的过客”:台湾青年在大陆社会融入的指标建构与现状评估[J].台湾研究集刊,2018(01):15-25.
[5]常进锋.“空巢青年”缘何“空巢”——一个时空社会学的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17(05):79-83.
[6]齐格蒙特·鲍曼著,欧阳景根译.流动性的现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
[7]张珏鑫.空巢青年的社会支持现状与需求[D].上海师范大学,2020.
[8]孟鋆.空巢青年孤独感、社会支持与心理资本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9]豆小红.城市独居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探析[N].中国人口报,2019-11-28(003).
[10]王怡丹.城市独居青年的个体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作者简介
黄立恒 安徽财经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為社会科学类
杨化坤 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