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落实”助推岑巩教育扶贫“1234”模式
2022-04-16李应鸿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岑巩县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控辍保学,同时着力用好、用足、用活发达地区的优势教育资源,纵深推进东西部教学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构建了“1个目标、2项重点、3类群体、4个计划”的创新型“电子信息+教育”扶贫新模式。岑巩县还重视教育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突出引育并重,优化师资结构,促教育扶贫。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以脱贫攻坚统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加快教育扶贫有关政策的全面落实,确实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围绕落实责任、落实政策、落实任务“三落实”原则,助推“1234”教育扶贫新模式,奋力谱写岑巩教育发展新篇章。
落实责任保障,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控辍保学是教育保障中的“一个核心指标”。当前,岑巩县虽然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但部分初中生流失现象还时有发生,为抓牢抓实控辍保学工作,岑巩县于2019年春成立义务教育控辍保学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并由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教科局、县人社局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敦促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返校就读的通告》。为更好开展控辍保学工作,岑巩县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一)精准摸排全覆盖,动员劝返促“清零”
岑巩县通过建章立制防辍学,千方百计做劝返。2014年以来,对所有适龄人口进行摸排,建立台账,完善制度,广泛宣传,依法控辍,有效控辍,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控辍保学工作,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动态清零。岑巩县通过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对全县适龄人口进行全面细致的摸排调查,调查显示6至16周岁人口共35138人,建档立卡9743人,其中辍学人数为86人,建档立卡42人。为了解决这些学生的辍学问题,县政府组织相关工作人员深入了解辍学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辍学原因,对于因贫困而导致辍学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补助,对厌学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等,针对出现的不同问题制定详细可行的具体措施,帮助辍学学生切实解决问题。
(二)坚持应助尽助,确保惠民教育政策真落实
政策是否有成效关键得看落实情况是否到位,针对岑巩县目前的具体情况,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惠民教育政策,同时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切实保障政策的具体实施。当前,岑巩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27所,总在校生4121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0490人。岑巩县教育主管部门按照“精准资助、应助尽助”的原则,全面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教育扶贫资助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行“县、乡、校、村学生资助资料员+网格员”通过“五查四比对”,做好“四本台账”“四张卡片”,积极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加大对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困难学生补助、义务教育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等一系列教育惠民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安全并落实到位。严格按照学生资助政策程序组织申请、审核、公示、资金发放流程,做好从学前到普通高中的学生资助工作,努力让四类学生无障碍入学,实现中(高)职职业教育补助全覆盖。三年来,全县共发放各类助学资金15573.492万元,受惠学生57796人次。其次积极倡导社会捐资助学,先后接受教育基金、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资建校助学金738.5万元,其中助学金566万元,资助学生2962人次,为大学新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共7323人,金额4995.1981万元,做到了应助尽助、一个不漏。通过各项教育资助,确保了义务教育有保障,贫困家庭不因就学增加贫困程度,不因学而返贫。通过教育志智双扶,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落实政策支撑,聚焦“1234”协作帮扶创新模式
地区扶贫协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了消除贫困和实现区域均衡发展而作出的一项制度性安排。岑巩县着力用好、用足、用活发达地区的优势教育资源,纵深推进东西部教学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坚持“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志”,充分发挥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优势,构建了“1个目标、2项重点、3类群体、4个计划”的创新型“电子信息+教育”扶贫新模式,简称“1234”模式。
(一)瞄准“1个目标,用好帮扶措施”
以加强控辍保学、打造“黔东基础教育高地”为目标,开展“三注重”,用好各类帮扶措施推进全县教育扶贫迈向新台阶。1、注重以往长期教育改革探索经验,岑巩在教育改革探索过程中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例如,岑巩县一中实行“三优一激”式教育获得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改革创新二等奖,县四中教育改革创新也获得了重大效果,吸引了周边各市县学校参观学习,认真吸取这些教育改革探索经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高教育创新水平,从而提高教育水平。2、注重教育扶貧,岑巩县极大重视全县适龄学生受教育情况,尤其是对贫困学生家庭,要坚决避免因贫困而导致的辍学现象。对此岑巩县政府,大力开展全县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实行资助全覆盖,全年共资助困难学生7.82万人次,累计发放资助金近4744.62万元,共落实了教育扶贫资金734.42万元。3、注重教育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创新,岑巩县教育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在2019年,岑巩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为1292人,一本上线人数为306人,超州计划完成76人。其次岑巩县积极用好各项帮扶措施,与对口帮扶学校电子科技大学进行了良好的协作交流活动。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亚非等同志以教育扶贫为重点,多次带队赴岑巩县针对“两不愁三保障”开展督导,就控辍保学、教育帮扶项目落实、易地教育保障及义务教育精准资助等工作进行全面督促和指导。实现了“人人有学上、个个有发展、家家有希望”的发展目标。
(二)聚焦“2项重点,用足帮扶资源”
以增强小学教育入口端、提升高考录取出口端为重点,用足各类帮扶资源,不断夯实教育脱贫根基、提升教育脱贫能力。在与电子科技大学对口帮扶协作上,主动汇报,主动跟进,促成电子科技大学筹措合计40万元,着力提升语文、数学、外语、体育、心理健康、信息技术等科目教师的教学技能,累计培训教师1300余人。在2017、2018年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活动中,先后有13人获“优课”表彰,获奖人数居黔东南第一。其次在与建德市开展对口帮扶关系以来,主动争取,积极配合,整合了建德市派出的优秀师资资源,对本县薄弱学科进行重点帮扶。在2018年全国高中生五学科联赛中,岑巩县一中共有29名学生荣获省级三等奖及以上奖项。268913D7-4C3C-467F-8F48-099FFFD24DE3
(三)围绕“3类教育群体,用活帮扶政策”
主要围绕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小学教育阶段学生、高中教育阶段学生,三类群体分类施策。强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一方面,充分利用对口帮扶资源,引进“缤果英语”,启动建设贵州省首个覆盖县域30所中小学校59个班级的英语口语“空中课堂”项目,搭建黔东南第一个“两地三端”(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与岑巩县第一中学)远程教育系统,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及学科教学的融合,加强校园信息化、智慧德育、日语课程等平台建设。目前,岑巩县成为贵州省9个教育信息化建设试点示范县之一,实现了3000余名学生与北美优秀教师的“面对面”教学与交流。另一方面,为推动线下资源互动,积极引入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小学等优质教育资源,专项资助200余名优秀学生和贫困学生到该校附属中小学参观、学习等互动活动50余次。极大地拓展了中小学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其社会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效。
(四)实施“4个计划,促进自身发展”
紧紧围绕补短板,强弱项,狠抓“4个计划”落实,大力推进教育培训“千人计划”、科技为教育赋能“跃升计划”、教育发展“均衡计划”和教育扶贫“聚力计划”,不断促进自身发展。积极协调对接上级帮扶单位,整合帮扶资源,加强对全县中小学校长和各类教师的业务培训及素质培训,先后对110名校长和1300余名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和指导。着力推进教育管理和教学信息化建设,编制完成了全县“智慧教育”规划设计专项工作。大力实施科技赋能“跃升计划”,积极探索多元化特色发展路径,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合理布局,对教育资源进一步整理合并,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主动作为,积极用好对口帮扶资源,取长补短,缩小差距,在与对口帮扶学校合作中,进行教育改革创新,充分实现对教育帮扶资源的最大使用,从而促进自身教育进一步发展。教育是民生之本,是人们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岑巩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通过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勇于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切实落实相关的保障政策,教育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
落实任务导向,促进教育扶贫
人才资源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战略性保障资源。岑巩县重视教育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突出引育并重,优化师资结构,促进教育扶贫。
(一)优化政策促引进
通过优化引进政策、多措并举招揽各类教师人才。县委主要领导统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突出人才引进,出台《岑巩县急需紧缺人才管理办法》,突破传统的事业单位用人模式,走出去直接到高校招聘人才,对符合引进条件的人才一次性补助10-15万元安家费,并免费提供一套人才公寓,同时开通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行“一人一议”“一事一策”,把优秀的人才引进来。近年来,岑巩一中引进教育管理高尖端人才1人,硕士研究生20人,211师范类毕业生43名,通过公开招聘补充教师511名。教师学历层次、教学能力大幅度提升,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在全州处于领先水平。真正实现了用制度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目标。
(二)创新机制重培养
力促改变以往“重引进,轻培养”的旧观念,牢固树立开发本土人才的理念,加强人才培训工作,增强人才培养意识。以前往往只是关注人才的引进环节,盲目地强调引进标准,而忽视了培养和创新环节,进而导致引进人才水土不服和后发无力现状。针对这些问题,岑巩县政府积极实施了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完善了人才引进、人才使用和人才激励机制。首先人才引进机制,创新人才选拔聘用机制是重中之重。
岑巩县政府从多方面,多标准进行人才选拔引进,除了学历等条件外,加强对道德素质,工作态度以及适应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坚决破除学历至上等老旧观念。其次完善人才使用机制,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要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和团结人才。针对不同的人才特点,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专业强项,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发挥。把合适的人用到合适的岗位和环节,是人才使用的核心要求,以往只是强调引进了,但没有注重人才的具体使用,而导致了大量的人才资源浪费。针对这些问题,岑巩县政府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人才使用机制,积极为各类人才提供相应的工作条件,针对不同特点,合理安排不同的工作岗位,切实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益。
创新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是留住人才的重要举措,岑巩县政府针对不同的特殊人才制定了不同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提高了引进人才的福利待遇条件,极大增强了引进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人才培养是实现教育扶贫的重要环节,对此岑巩县政府突出双向培养,大力实施校外培养计划,每年组织10余名骨干教师参加國培、省培计划,选送20余名教师赴北京师范大学进行“菜单”培训,先后组织40余名骨干教师到对口帮扶单位建德市挂职跟班学习。创新内部培养模式,按照性格互补、以老带新、男女搭配的原则优化年级教师配置,杜绝教师跨年级教学,垄断毕业班、重点班教学,大胆启用年轻教师担任班主任和学科教学带头人。目前,岑巩县共有省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3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省、州级名班主任、名师、名校长工作室8个。
(三)改进评估促提升
不断改进教师评估考核机制,细化考核内容,增强考核的针对性,根据不同学科教师的实际,合理设置可衡量、可比较的考核指标。改进方法手段,多渠道、多层次进行考核,区分出优良中差,全面准确反映被考核教师的真实水平。出台“岑中元勋”“卓越园丁”“明星班主任”“红旗处室”等13项教师评价制度,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通过塑造一批优秀典型,强化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建立教师“末位淘汰”机制,每学期对班主任、任课教师进行分类考核评价,对考核排名靠后的教师强制转岗,转岗依然不能胜任的强制调出。三年来,转岗教师7名,调出4名。优化绩效工资发放办法,绩效工资与考核评价成绩挂钩,打破吃“大锅饭”的思想禁锢,实现优质优酬,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自2016年来,岑巩县连续三年获全州高中教育质量一等奖,综合教育质量先进奖。2018年,全县8个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位居黔东南州第一。2019年,全县高中毕业生2743人,其中高中毕业升入大学就读率达88%(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生553人),得到了贵州省委教育督导室和教育厅的通报表扬。
作者简介
李应鸿 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专业,研究方向为外国哲学268913D7-4C3C-467F-8F48-099FFFD24D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