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肺平喘、温阳利水法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2022-04-15李忠乐翟全科
李忠乐 翟全科
心力衰竭为一种常见的心内科疾病,是由于心脏收缩(舒张)功能障碍,心脏静脉加心血量无法彻底排出,血液淤积继而引起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造成心脏循环障碍,是一种系统性心脏循环疾病[1]。临床上多种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炎等长期发展均会导致心肌损伤,引发心脏结构发生变化,最终会演变为心力衰竭,使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2]。该病症预后效果较差,死亡率较高,因此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是改善患者病情、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本文采用宣肺平喘、温阳利水法治疗心力衰竭,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详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 月~2021 年2 月本院收治的52 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试验组(7 例)和对照组(45 例)。试验组患者男3 例,女4 例;年龄43~71 岁,平均年龄(66.8±12.5)岁。对照组患者男22 例,女23 例;年龄44~80 岁,平均年龄(69.8±11.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Framingham 诊断标准;②心功能Ⅱ~Ⅳ级;③有基础心脏病病史;④年龄18~85 岁;⑤病程>6 个月;⑥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活动性心肌炎;②合并严重原发病或恶性肿瘤;③妊娠妇女;④痴呆或精神障碍;⑤有增加病死率因素等。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参照《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推荐的药物进行规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接受宣肺平喘、温阳利水法治疗,处方:制附子15 g、黄芪15 g、葶苈子15 g、茯苓15 g、白术10 g、丹参10 g、大枣5 g、生姜5 g、陈皮5 g,添水1000 ml 煎煮至200 ml 去渣,1 剂/d,早晚分服。两组均治疗14 d 为1 个疗程。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治疗前后LVEF 及B 型钠尿肽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LVEF 应用PHILIPS HD 11 超声心动图仪进行检测。②临床疗效:疗效判定参照《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标准。显效:治疗后心力衰竭症状基本控制,或心功能进步≥2 级;有效:治疗后心功能进步达到 1~ 2 级;无效:治疗后心功能进步≤1 级或恶化者[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VEF 及BNP 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LVEF、BN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 高于治疗前,BNP 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患者LVEF 高于对照组,BNP 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VEF 及BNP 水平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VEF 及BNP 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2.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心力衰竭疾病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导致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异常改变,从而使得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到了一定的损伤,导致心输出量不能满足身体代谢而产生的较为严重且复杂临床证候群,症状以呼吸困难、乏力、液体潴留为主[4,5]。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心力衰竭的“金三角”药物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和β 受体阻滞剂,辅助扩冠、强心、利尿等药物及心脏同步治疗、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心脏移植等治疗[6,7],但仍然存在生存质量较低、耐药性、毒副作用等问题。如何在进一步降低死亡率及再次住院率的基础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远期预后,这是当前研究的热点[8]。
目前研究表明[9],传统中医中药或中成药具有一定预防心室重构的作用。目前大多数研究学者认为,心力衰竭的疾病病位虽在心,但主要是心脏本身病变或其他脏器因为某种因素所产生了一定的病变,累及到心脏,使心之气阴不足或阳气受损,出现了一系列的症状,如无力鼓动血脉,导致血脉瘀阻,而在此变化过程中,痰、水、瘀等病理变化的出现又进一步损及心之阴阳,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所涉及脏器较多,但综合而言以心为主,还与肾、脾、肺、肝相关。王婷等[10]认为,心力衰竭从症状分析当属《伤寒论》少阴病、少阴寒化证范畴。王婷等[11]在理解心力衰竭的病机时强调心气虚衰,气虚日久,肺、脾、肾诸脏受累,进而滋生水、湿、痰、癖;病位在心,与肺、脾、肝、肾密切相关回。随着《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等公布,传统医学诊治心力衰竭逐渐得到规范。心力衰竭所表现出的气短、喘咳、水肿等症状与肺肾密切相关。肺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肺主行水,肾为主水液代谢,肺宣降失司、肾摄纳无权,导致水液代谢障碍出现水肿,气机失调出现气短喘促,阴阳失衡出现喘咳,因此从肺论治心力衰竭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然而多数心力衰竭病程时间长,多久病及肾,肾阳衰微,肾阳不振,肾摄纳无权,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湿泛溢[12]。说明肾阳虚是也心力衰竭的重要病机,治疗需温阳利水法同时治疗,遂提出从肺肾论治心力衰竭,以宣肺平喘、温阳利水法治疗。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 高于治疗前,BNP 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患者LVEF 高于对照组,BNP 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宣肺平喘、温阳利水法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及BNP 水平,临床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