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素养培育路径分析
2022-04-15李永利
李永利
摘 要:人文关怀素养培育工作是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医学人文关怀素养培育与高等医学职业价值观教育具有一定的关联,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树立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对医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素养培育是医学院校日常德育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但是,当前对于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培育现状反映出社会本位主义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高等医学教育功利主义逻辑的不良诱导以及高等医学院校扩招与师资不足之矛盾等几个方面,导致对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培育出现偏差。基于此,文章将探讨当前医学院校在人文关怀素养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提升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
关键词:高等醫学;人文关怀;素养培育;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8-0072-04
医学人文关怀的核心能力是医学人文关怀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当前高等医学教育体系的整体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医学教育工作中对于人文关怀素养的培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缺失。重医学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方式成为很多医学院校教育工作的重心,医学生在进入医院和社会之后将无法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医护人员的基本需求。因此,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在实施基本教育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将人文关怀素养培育工作作为基础德育工作的核心,结合学生的整体性发展需求以及医院及社会的发展形势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关怀素养培育氛围,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
一、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素养的内涵
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素养的内涵主要体现在过硬扎实的医疗技术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患者的生命质量、健康及情感状态、人格、命运,维护其尊严。医护人员在学校中学习的各种医学知识最终的服务目标就是通过自己精湛的技术为医疗行业和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还需要提供人文的、精神的、情感的服务[1]。通过医护人员人文关怀工作的实施能够让患者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就医,以此提升医院的整体服务形象。医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也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生命的走向、存在意义的总体关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对于医学中的人文关怀的具体展现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转变,患者在就医的同时对医护人员的基本素养也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当前医学中的人文关怀工作的具体体现要求医护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技能,还需要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关怀,在医疗过程中开始更加注重心理、社会因素对患者所产生的影响,是医学人文关怀能力作为胜任医学职业岗位的必备能力和重要的外在体现。医护人员需要始终本着“仁爱之心”,将患者的首要需求放在自己日常工作的首位,为患者提供更加有保障的服务,尊重患者的基本权利与生命价值。
二、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素养培育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医学专业教育
高等医学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刚性的高等医学专业技术教育需求而言的一种软性教育活动,侧重的是对主体内在人文性价值的培育而有别于医学专业技术教育的外在价值指向。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作用于高等医学教育体系建设工作。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医学教育方面的建设工作主要是仿照苏联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发展形态,加上当时的基础医学的技术和设备等还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目的是服务于高度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绝大部分教师在实施医学教育工作时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培育重视程度不够。
改革开放后,这一教育现状有了明显的改善,医学设备的不断更新以及人们意识的转变,使得医学人才培养日趋科学化,医学生的职业技能也得到显著的提升,高等医学教育也日益大众化和普遍化。但实际的人文关怀素养培育相比较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比较还是处理相对落后的阶段,绝大多数的医学生和教师认为只要学生的技能掌握到位,对于人文关怀的培育工作也就不那么重要,这样的教育形式直接导致大部分医学生因为本身所拥有的人文关怀素养理念不够,在进入医院和社会之后不能为自己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已经成为行业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发展形态[2]。
(二)专业课程建设弱化与医学人文关怀的培养
根据高等医学教育中对人文关怀素养调查数据显示,仅有8.9%的学生对人文关怀素养的内涵有相应的了解和认知,有50%的学生对人文素养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熟知的程度不够,剩余41.1%的学生则表示不清楚。很多医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认为只要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掌握,其他的知识也就不那么重要。实际上,将二者紧密相结合才能帮助学生整体能力得到较好发展,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职业素质。而当前呈现出来的发展形势表明,人文关怀素养培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处于被边缘化或缺失状态,集中地体现于教学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两个主要方面。
1. 课程设置方面
当前,我国高等医学校中大多数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的课程有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三大类。这些课程都是医学生在学校时主要必修的课程,很多院校在除了这些课程之外还设置了相关的人文关怀的教育课程,但真正实施的院校少之又少,并未形成完整的建设体系和制度[3]。像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必修课程,均是在医学生未接触专业临床知识的低年级学生中开设,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这些专业知识与人文关怀素养的提升工作相结合,加上教师对于这方面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长时间发展下去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教育将呈现出淡化的迹象。
2. 课程建设方面
高等医学在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为主,研究方向都是一些专业化较强的专业,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在人文关怀素养培育方面的建设工作体现得并不是很明显,并未综合学生之后的就业和学生的本体性需要制订出相应的人文关怀素养课程教育工作。由此导致了上述中出现的40%左右的学生对于人文关怀素养了解不清楚的情况出现。以上这两方面的原因都是由于受到学校在课程方面建设不足的因素所导致的人文关怀素养培育出现的问题。271D8804-3DCF-4426-85CC-975603B41CC1
(三)人文关怀素养培育师资需要进一步强化
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素养教育工作的实施不到位,很大一部分原因与高校的教师存在一定的关联,很多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同样对于人文关怀素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跨学科培育知识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多注重的是对于学生的理论和技能培育工作。有的教师在对学生开展人文关怀素养培育工作时,本身的专业素养尚存在一定的欠缺,导致培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与预定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教师作为整个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在教育工作实施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丰富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也需要不断强化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習,而人文关怀素养和能力恰恰是大多数教师的短板[4]。因此,在实施教学的同时不能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无法为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导致很多学生对于人文关怀素养的认识不够,无法为之后工作中的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人文关怀服务。
三、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素养培育路径
(一)优化和整合人文关怀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
优化和整合人文关怀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从其字面意思上来说就是将高等医学院校的各个课程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连接,使其能够正确地发挥导向作用,帮助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培育工作和基础的医学教育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有效性。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性考量,结合高等医学院校的实际发展需求选择和制订出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在原有的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真正发挥其导向作用[5]。
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作为医学生人文关怀素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传授的不仅仅是书本和实践理论上的知识,更多的是通过教学添加关于人文关怀素养培育的内容,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求医学科学真理、还原疾病事实的真理目标相区分[6]。因此,教师在开展人文关怀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于相应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结合本院校医学生对于人文关怀素养方面存在的不足,不断地制订和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工作。
教师在实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贯彻人文关怀的课程教育理念,将其贯彻在人文关怀素养理论教育工作中以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从侧面影响学生的素养,让学生在学习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人文关怀素养,从而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培养新时代医学人才。
除此之外,教师在实施教育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将不同的学科之间的交叉教育形式正确地利用起来,将各个课程系统之间的关联进行整合,充分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交融[7]。不断完善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课程建设工作,让学生在这样的教育影响环境下能够获得相应的人文关怀素养的建设,在之后的工作中能够为医院和患者做出更好的人文关怀服务。
(二)改进和革新人文关怀素养培育的教学方法
当前我国很多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式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对于提升学生能力帮助并不大,这样的教育形式对于学校和学生而言都是存在一定问题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改进,给高等医学院校教师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当能够直接反映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或者双向互动反映,它们之间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因此,教师应当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并创设医学人文关怀素养的培育情景和载体加以优化改进人文关怀素养培育的教学方法。在之后的教学工作中将这种教学方式更好地使用在其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效率, 为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的培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医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教师在实施教学工作的同时首先需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帮助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自身教育手段的发展。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引领和帮助学生自觉建构和生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要求学生养成主体能动的学习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适宜学生能力提升的建构主义,以取得教学相互配合达到最佳状态的整体效应。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帮助提升学生的能力,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变为学生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还可通过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的环节,把抽象深奥的人文关怀理论知识和人文精神及价值观以一定的物质形式呈现出来,使之更加形象具体,以加深理解和增进互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人文关怀素养培养的途径,以便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正确运用,提升学生对于人文关怀精神的认知和理解[8]。
(三)充实和完备人文关怀素养培育的师资力量
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除了本身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同时还需要对人文关怀素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将这种跨学科的专业知识较好地展现出来,不断完善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建设。
1. 整合学校现有医学人文教师资源
完善的教育资源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保证教师实施自己教学工作的基础性保障,为了确保这一工作能够顺利进行,首先需要对现有的医学人文教师资源进行整合,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结合院校和学生的实际发展和需求,整合学校现有医学人文教师资源,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将这种共同育人的教育手段正确地发挥出来,较好地解决当前高等医学院校中存在的育人难题。
2. 配置跨学科的医学人文专业教师
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相比较其他普通院校的教师要求有更高的专业技能,他们是由诸多的医学人文交叉学科所构成的学科群,这也是导致教学工作实施难的一个主要原因。为此,为了更好地解决当前存在的这些难题,需要高校扩大自身跨学科的医学人文专业教师建设工作,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提升专业教师的建设队伍,并结合院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制订出相应的激励政策和评价方式,让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271D8804-3DCF-4426-85CC-975603B41CC1
3. 加强教师间的跨学科交流和对话
医学院校中的教师的交流和合作是实现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桥梁,专业分工的精细化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医学职业专门化。院校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应强化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多关注和了解临床医学领域中的前沿问题,鼓励临床医生参与医学人文关怀素养培育课程的教学活动,以增进彼此的信任和沟通[9]。
四、结语
当前,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素养培育在发展的同时还存在较为显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往往是教师在实施教育工作中容易忽视的部分。为了更好地解决当前存在的这些难题,需要高等医学院校正确审视自身在人文关怀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优化和整合人文关怀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改进和革新人文关怀素养培育的教学方法、充实和完备人文关怀素养培育的师资力量,解决当前存在的难题,为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培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基础,提升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
参考文献:
[1] 申正付,杨秀木. 医学人文关怀能力的概念、内涵及培养[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04):29-30.
[2] 梅花,章丽丽,汪小冬,等. 医学生护理实践中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效果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08):32-33.
[3] 邵易珊,郑璐玉,欧阳静,等. 中医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境遇与发展路径思考[J]. 中医药导报,2020,26(09):204-206.
[4] 戴竞皓,龚戬芳,郑舟军,等. 浅谈护理管理路径对现代护士人文关怀素养的培育[J]. 管理观察,2017(20):146-148.
[5] 师博成,张琳.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新路径[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8):132-133.
[6] 雷海露,张金华,姚桂英,等. 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和关怀能力现状的调查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01):36-37.
[7] 李吉豫,肖吳. 健康中国战略视域下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培育路径探究[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10):78-79.
[8] 卢园园,王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路径探析[J]. 改革与开放,2017(12):104+106.
[9] 张弛. 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有效路径[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9(18):46.
(荐稿人:王学功,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271D8804-3DCF-4426-85CC-975603B41C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