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2022-04-15古万祥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新知小明笔者

古万祥

摘要: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转变教师角色,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自主探索,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用学生喜爱的方式激励学生去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数学,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索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常常为学生不知怎样学习数学而苦恼。随着年级的上升,一些学生会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解决数学问题时,有些学生盲目猜答案,即使是简单的问题,仍然犯错误,教师有时感觉束手无策。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常会发现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不愿意主动举手,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减少。教学中,教师教得太累,学生学得辛苦且时常精神不集中,师生、生生沟通变得艰难。为此,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引导小学生形成数学自主探索能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问题生活化,创设探索生长点

数学中的问题最好来自现实的生活场景,这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其实就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是一节计算类的数学课,本身就比较枯燥,所以教学一开始,笔者选择学生非常熟悉的学校、琅琊山等地点作为“刺激物”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学们去过琅琊山吗?现在正是春游的好时机,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明可以怎么样到琅琊山。”紧接着出示学生感到非常亲切的情境:

小明从家到我们学校步行需要23小时,从我们学校到琅琊山乘出租车需要13小时;小明从家到我们学校骑自行车需14小时,从我们学校到琅琊山乘公交车需要12小时。

问题:小明从家到琅琊山有几种出行方案?你能列出算式求出每种方案各需要多长时间吗?

“这些地方我们都见过,还有我们自己的学校,这里也会有数学知识?这些数学知识又该怎样解决呢……”学生带着这样的好奇心从显而易见的“刺激物”慢慢地进入到数学学习的情境中,在内动力的驱动下,学生继续探索的愿望也被调动起来。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素材,能够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这样探索的生长点对促进学生学习极为有利。

二、思考理性化,探索数学味

笔者认为这一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不难掌握,关键是让学生自己探索出知识来。数学学科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逻辑性,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进行理性的思考。这种理性思考的思维习惯,会影响学生后来的学习。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可能会越来越多,阅历会越来越丰富,有了思考,就有了思想,往往看问题会归一化,像是把书从薄变厚,又把书从厚变薄。理性思考,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核心。

本节课让学生进行的理性思考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分子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笔者给学生提供的思路是:了解问题的信息→知道解决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最后一个环节是最重要的。本节课学生经过思考得到两个结果: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的方法,例如折纸、涂色等;另一个是利用之前的知识经验也就是通分。在思考第一个问题时,笔者让学生想一想,我们是如何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解释23+13为什么等于33时,让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使学生明白其中最重要的算理——分数单位一样分子才可以相加减。教学中如果过多地关注最终的结果,忽略思考的过程,教师一味包办,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那么学生就没有真正掌握知识的本质,这样的探索也失去了数学特有的味道。

三、问题意识化,探索求本真

本节课学完以后应该让学生形成这样的问题意识:今天学的内容我们是怎么掌握的?上完课以后,相信大家会有这样的一个体会:这节课的内容并不难,其实就是以前我们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转化。将今天的新知识转化成原来的旧知识,再进一步深化,即只有相同的计数单位才可以直接相加或相减,这就是数学中的转化思想。有了转化这一意识,可以解决一大类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其实都是一个道理,万变不离其宗。

四、学习自主化,探索有成效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本节课力求体现新课标的先进理念,让学生思考该如何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经历折一折、涂一涂的动手实践活动及其他数学学习活动,并在合作交流中优化算法,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算法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去习得。笔者深知今天直接告诉学生就是这样的结果,就应该这样算,明天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仍然会束手无策,这样一来教师在做无用功,学生在学无用的知识。其实,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索才是有成效的,也会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学生将来解决类似的问题才会得心应手。

五、教学层次化,探索落实效

教学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征来设计,最重要的就是要分层教学,使得探索落实效。本节课在最开始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根据了解的问题信息,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说出4种出行的方案;知道要解决的问题后再思考如何掌握今天所要学习的知识。笔者安排的练习是比较少的,避免机械式的重复计算,主要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再理解再思考,起到深化新知的作用。最后的课堂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思考之前所学的知识和今天所学知识的相通性,即计数单位相同才可以相加减。一般情况下,一节数学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自主探索,构建新知→练习反馈,强化新知→回顾再现,总结评价。笔者认为探索是知识的起点,后面的层次教学可以落实其效果。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的实践过程,它需要教师不断实践和总结,找到适合学生特点的一种教学方法,并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更新教学观念,并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肥沃土壤,学生自我探索的幼芽才能茁壮成长,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賁友林.现场与背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3\]张丹,白永潇.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新知小明笔者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小明系列漫画小明篇
做不到
做不到
新知
新知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