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药产业创新升级正当时

2022-04-14文图中国医药导报主笔潘锋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医疗器械中医药药品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 主笔 潘锋

医药产业关系全民健康,市场需求巨大,在世界各国都是重要产业。当前,加快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对于更好满足群众医疗保健需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具有重大意义。2022 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就加快药品和医疗器械高质量自主创新建言献策。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核心能力

农工党中央在《加快药品医疗器械自主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核心能力的提案》中说,药品医疗器械产业具有发展速度快、发展潜力大、发展价值高的特点,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关系到14亿人民健康权益的保障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落实。对照当前形势任务,药品医疗器械产业还存在诸多困难挑战。一是大而不强,2020 年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8 万亿元,创新能力则很薄弱,我国90%以上创新药物、高端诊疗设备、高附加值医用耗材等依赖进口,底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够,“卡脖子”难题较多,有断链风险,如细胞反应器、分离系统等80%以上依赖进口;二是庞而不精,药品生产企业超过8000 家,但百强企业行业集中度小于1/3,供应链波动大;三是结构不均,中医药产业发展不充分,中成药企业在百强企业的占比不到1/4,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将突破药品医疗器械“卡脖子”技术汇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局,提升我国药品医疗器械创新能力。按照“核心+基地+网络”的运行模式,围绕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上进行系统谋划和布局,提升完成科技任务的系统效能,加速生命健康科研成果的转化。要重视有机化学的支撑作用,把握合成化学、合成生物学融合发展的方向,开展人工智能与医学、新药研制交叉研究,共同完成国家重大需求项目,争取在原创发现、原创理论、原创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为解决“卡脖子”问题提供更多源头支撑。持续把医药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实施更大力度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将健康干预技术的药品医疗器械研究作为寻求突破的重要方向。引导企业向优秀企业学习,研究核心关键技术,拥有独门绝技,避免同质化,在专业化基础上形成规模化,提升行业共性技术整体水平,解决依赖进口问题,以自主可控的创新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

其次,进一步深化药品医疗器械产业改革开放,统筹提升产业集中度与扶持“专精特新”企业,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依托我国生物医药大市场优势,深化产业政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产业链,在大企业的支持和辅导下实现技术创新,发挥集群优势。积极引导领军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提升产业集中度,同时注意适应医药分布式原创与集成性生产的规律特点,扶持专业化程度高、专门化经验丰富的小微企业发展,引导通过“工匠精神”的技术创新使自己成为行业“隐形冠军”,形成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政府部门发挥组织者作用,找出药品医疗器械产业的空白点和弱项短板,精准设计、精准施策,优化区域布局,建立备份链条,做强优势集群,补齐突出短板,增强弱项,提高产业风险防范能力,确保关键时候不“掉链子”。

再次,推动中医药产业与现代医药并重发展、有机结合,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起到补链强链作用。中医药产业应当抓住发展机遇,守正创新,加强科技力量统筹,形成系统合力。优化布局全国中医药资源,构建中医药国家级重点科技平台,形成系统力量。加强全国中医药力量统筹,布局中医药领域综合性研究型国家医学中心,结合地方特色,形成长三角、大湾区、华中、西南、西北若干个区域分中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与数字经济相融合、中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提升现代化水平和国际视野格局。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符合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特点的循证评价方法,用科学的语言和术语诠释中医药的疗效和作用规律,推动中医医疗实践和中医药学的传承发展,彰显中医药在保健、康复领域的特色优势,赢得全世界人民的认同与信服,带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壮大,发挥出补链强链作用。

让政策成为引领创新的“特效药”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方来英说,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创新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专项主力推出了一批技术领先、临床急需的新产品,其成果显而易见。但依然有进步空间。以医药行业全行业统计为例,企业研发强度仅为1.7%,达不到“勉强维持生存”的水平,仅为全球生物医药强国美国的13.2%。

方来英委员建议:建立创新药物定价机制。加强创新药物成本测算研究,在传统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ICER)测算中,确保数据口径贴合真实世界,遵循临床医学与医药产业规律,特别是全口径计入研究开发成本、生产制造成本、仓储物流成本、临床支持成本,开展“一药一策”的科学价值评估,总结推广药品综合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的有关经验,编制全国药品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可要求企业提供创新药品的附加价值档案,全面评估其创新激励、公共福利、社会伦理、系统经济性等方面产出,形成有利于药物创新的新药创新机制。

方来英委员

建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财政税收扶持政策的评审应建立“全面价值评估”标准,避免治疗罕见病、罕见肿瘤等的“小众”创新药被排除在外;证监部门、证劵交易所不应将普遍性、常态化的医保降价政策认定为上市创新药企业的“系统性风险”,避免对其上市和增发设置不当限制。

推动中医药发展迈向现代化

全国人大代表、芜湖市中医院张荣珍教授在《关于加强推进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建议案》 中指出,在推进建立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方向中,有目的地引导和支持多种交叉学科合作开展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积极支持探索和建立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积极支持符合中医药研究特色的原始创新,充分应用已经在其他自然科学领域获得研究成果的前沿科学理论与技术。积极支持中药现代化研究方法的创新,尽快形成中医药研究的新的方法、新的理论和新的成果。

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建议有目的地扩大中医药现代化实验室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在中医药研究中大幅度提高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开展研究的范围和层次,引导通过科学实验发现与解析中医药机理,证明中医药机理,并对此给予方向性的引导和加大力度的支持。在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中,应对中医药高校及学科给予倾斜性的扶持。针对中医药研究中存在的领域性、方向性科学问题,采用前沿的科学技术开展原始创新,争取获得实质性的突破,尽快形成一流的中医药研究水平。

同时,建议加强中医药领域人才培养,尽快形成中医药领域的多层次、多方向、多学科、多专业的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尽快形成强大的中医药领域顶级领军团队群体。从政策布局、研究基地、人才队伍、开放合作、机制环境五个方面,尽快实现应用现代化科学与语言解析中医药的机理,尽快实现对中医药疗效“说明白、讲清楚”,推动中医药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造福于人类社会。

张荣珍代表

于文明委员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说,近年来我国中医药科技工作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因基础薄弱、整体投入不足等原因,仍存在制约发展的问题。一方面是中医药科技体系建设存在短板。中医药科技创新工作总体来看存在分散、重复、封闭、低效、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导致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尚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医药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为此,需要统筹规划平台建设、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在中医药研究与现代科技进一步结合等方面仍需加大力度。另一方面是国家对中医药科技工作的投入偏少。相较于西医科技工作,国家对中医药科技工作的投入经费和立项总数偏少,部分科技项目因资金不够无法正常开展或进展缓慢。

于文明建议,大幅度提高中医药类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比,创造条件建设中医领域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持续推进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切实提高重大科技项目对中医药研究投入的占比。

猜你喜欢

医疗器械中医药药品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简介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