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癌症 早筛先行
2022-04-14文图中国医药导报主笔潘锋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 主笔 潘锋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预防为主,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逐步提高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防治服务保障水平。”来自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的数据显示,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一大死亡死因,每年恶性肿瘤的医疗费用支出超过2200 亿。癌症早筛、早诊、早治(三早)是全世界公认的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路径,也是最经济和最有效的健康策略。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通过议案、提案等方式建议,早期筛查有利于尽早对肿瘤进行干预和治疗,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存率,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推动癌症预防关口前移
3 月7 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教授应邀走上“委员通道”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
王贵齐说,“我们做癌症治疗的医生最不想看到的是‘晚’字,最想跟大家说的就是‘早’字。造成许多癌症患者就医确诊时已是中晚期的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进行癌症早期筛查的人太少了。很多人的就医习惯还是直到出现了发烧、吃不下饭、胃口总是不舒服等明显症状后才到医院就诊,但恶性肿瘤如果一旦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几乎都是中晚期了,治疗起来也十分的困难和棘手。”
王贵齐委员
王贵齐谈到,虽然科技在不断进步,但现在我们对肿瘤的病因还是知之甚少。但在与肿瘤的长年较量中也发现了一个规律,即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阶段的缓慢过程,像我们国家高发的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这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大都是从正常到癌前病变再到早期癌,最后才发展到有临床症状的中晚期肿瘤,这个过程一般要持续10~15 年的时间。因此,如果有肿瘤危险因素或是高危人群,无论你有没有症状50 岁以后都建议去主动做一个筛查,做一个早诊,如胃肠镜的筛查可以避免早期发现消化道肿瘤,有效避免肿瘤进展到晚期。在早诊早治方面,我国常见肿瘤的筛查、早诊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能够发现癌前病变和早期癌。
王贵齐介绍,结肠镜腺瘤检出率是国际公认的评价结肠镜质量的结局指标,提高结肠镜腺瘤检出率,可以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内镜检查工作中造成结直肠腺瘤漏诊主要原因是内镜医师操作过快、观察不仔细,需要加以改进。3 月2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 《2022 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其中消化内镜专业的改进目标是“提高结肠镜腺瘤检出率”,明确将癌前病变的筛查作为肠镜检查的重要指标,前移关口到结直肠癌的预防。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癌症早筛、早诊、早治的重视与支持,内镜学技术发展迅速,尤其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肿瘤的早期检出率。
王贵齐谈到,2012 年,全国完成胃肠镜检查约2800 万例。到2021 年,这个数据约为3800 万例。根据我国的相关指南,我国有1.9 亿人是消化道疾病高危人群,但如果这些人都去做胃肠镜,3800万和1.9 亿这两个数字之间的供需矛盾还是十分巨大的。但他认为,胃肠镜应该是用来精筛和诊治的,而目前大多情况下我们把它当成了初筛的工具,每年3800 万例胃肠镜对于肿瘤或者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并不高。比如癌前病变进展及腺瘤,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初筛,检出率可能只有30%左右,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对一些患者来讲可能也是一种过度诊疗。因此,应积极鼓励和推动发展消化内镜前的初筛检测技术,鼓励引导人们特别是高风险人群居家自测早筛,以提升筛查效率。
王贵齐强调,早筛对于癌症防治十分重要,落实筛查早诊是最有效的肿瘤防治策略。注重疾病的早期筛查和预防不仅要提高居民的肿瘤早筛意识,也需要医药企业创新探索精准治疗技术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为肿瘤早筛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需要为老百姓提供可居家方便使用的肿瘤筛查产品,让人们负担得起,降低肿瘤筛查成本。同时,肿瘤的早诊早治要融入政府的政策与制度,让居民医保及商业保险等共同发挥保障作用,逐步提高肿瘤筛查诊疗技术的可及性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王贵齐认为,无论是肿瘤防治还是其他慢性病防治,应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布局,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促进“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医务工作者要帮助老百姓不断提升肿瘤防治科学素养,通过远离烟酒、适当运动、合理膳食就可以预防三分之一恶性肿瘤的发生;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也要积极介入肿瘤早筛早诊,共同推动健康中国肿瘤防治目标的实现。
王贵齐强调说,“为了避免‘晚’字发生,全社会一定要一起共同努力,围绕‘早’字做好每个人的努力和担当。要持续推进我国农村癌症筛查早诊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城乡主要恶性肿瘤早诊率,从而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我国主要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双下降的目标,最终摘掉中国食管癌、胃癌世界第一高发国家的帽子。”
将高发瘤种筛查纳入医保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教授在有关加快推进肿瘤精准防治体系建设的建议中呼吁,将重点癌种筛查纳入医保,提升癌症早诊早治水平,以多学科会诊(MDT)模式提升肿瘤规范诊疗能力。
于金明代表
于金明介绍,在美、日等发达国家,肿瘤患者的5 年生存率分别为66% 和64%,而我国仅为40%。其原因除了东西方肿瘤瘤谱不同以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西方国家开展了积极的肿瘤预防和早期筛查,实践证明早期筛查是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最有效的方法。早诊早治不仅花费小而且疗效好,能让患者免受多重肿瘤治疗对身体、心理的创伤,事半功倍。因此,肿瘤防治要重心前移,大力推行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策略,要做到筛查手段、筛查人群、筛查结果的“三精准”,真正做到有效筛查。
于金明说,肿瘤等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是重大民生问题,癌症作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需要提早预防、有效筛查、规范诊疗、精准防控。肿瘤早筛应应分步骤实施,先将常见的多发的瘤种作为重点纳入医保,提高肿瘤筛查的普适性。建议在开设肿瘤科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增设专门的防癌健康体检中心,普遍开展机会性筛查,建立人群筛查、机会性筛查和防癌体检互为补充、协同推进的癌症早诊早治新模式。
于金明指出,肿瘤精准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部门齐发力,一是要加强肿瘤的早期预防和精准筛查,加快建立完备的肿瘤大数据网络共享平台,提升数据统计质效,精准掌握不同地区肿瘤发病情况、死亡情况等信息,为肿瘤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二是要鼓励多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提倡和推行“互联网+”战略的今天,精准医疗联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必然是未来肿瘤防治的发展方向,通过真实世界的数据汇集和云计算分析来指导临床实践,有助让医生的临床决策更具现实意义。
于金明还说,肿瘤患者被治愈的机会非常宝贵、稍纵即逝,必须更好地抓住“早”这个机会,一旦从中期发展到晚期,再进行“打补丁”式的临床治疗就很难取得满意的疗效了。而规范化诊疗是保证肿瘤疗效的根本,只有坚持规范化诊疗才能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肿瘤患者的治愈率。为此,山东省肿瘤医院在两年前就出台规定,必须为所有在医院治疗的肿瘤患者实施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专家多学科会诊制度,目的就是让患者得到规范化高水平治疗。
建设癌症早筛体系迫在眉睫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花亚伟教授在《关于加快建立我国癌症早期筛查体系的提案》中提出,随着癌症治疗设备、抗癌药物的引进和研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与美日韩等相比在癌症早期治疗方面可能并不处于下风,但早筛早诊方面差距异常明显。数据显示,1991 年美国的癌症总死亡率是215.1/10 万人,而到2015年,已降到158.7/10 万人,降幅达到26%。为落实“健康中国2030”中的癌症行动计划,到2022 年和2030 年,总体癌症5 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建设适合我国国情、规范长效的癌症早期筛查体系迫在眉睫。为此,花亚伟委员建议:
花亚伟委员
首先,国家卫健委应加快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癌症早期筛查体系和针对特定癌种的整体防控体系。各地可结合当地癌谱特点,选择2~3 个癌种开展筛查,特别是针对肺癌、上消化道癌、结直肠癌、宫颈癌、乳腺癌、肝癌等常见癌种的筛查,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特定癌种早筛指南和防控体系。其次,要大力推进筛查技术和应用科学研究,加大运用如AI、生物和医学科技融合等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尽最大可能压缩单癌筛查费用,提高癌症筛查的普适性和可及性。再次,要加强医疗服务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基层筛查能力。最后,还要完善相关的政策配套支持,加快癌症早筛类创新医疗器械和检测产品的审评审批认证,推动筛查数据互联互通、便捷共享,形成规范化、长效化的癌症筛查协作体系。
2020 年世界癌症报告数据显示,前列腺癌位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6 位,死亡率的第9 位。在我国前列腺癌防治形势同样不容乐观,2020 年新发病例超11 万人,死亡人数超5 万人,前列腺癌严重威胁我国男性的健康。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邢念增教授说,目前我国前列腺癌早筛早诊尚未全面铺开,前列腺癌患者就诊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就是患者出现症状,但此时疾病已是局部晚期甚至出现转移;另外一部分患者则是查体时发现PSA 高,引起警惕来就诊,而不是有组织系统地对看似健康的人群进行筛查。
邢念增说:“我们国家的临床医生对前列腺癌的治疗水平是跟欧美基本是同步的,甚至有很多理念、治疗水平是领先的,我们的短板是在筛查发现。前列腺癌很常见,筛查能够早发现,早诊早治很重要,治愈疾病并不难。”他同时呼吁,我们不仅要提高对前列腺癌的治疗水平,同时也要提高早筛早诊的水平,增强大众防病意识,让早诊早治深入人心,改善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
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教授在《进一步加强基层癌症早诊早治服务能力建设的提案》中说,我国于2009 年启动乳腺癌、宫颈癌“妇女两癌筛查”,2012 年启动城市肺癌、肝癌、上消化道肿瘤、结直肠癌、乳腺癌五种癌症以及淮河流域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项目,我国重点高发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工作逐步全面推开并取得良好效果。在大规模防癌筛查惠民项目开展的同时,健康体检行业蓬勃发展,开展防癌健康体检、癌症机会性筛查的医疗机构数量增长迅速。
季加孚委员调研发现,目前我国缺少对既往已开展癌症和早诊早治项目效果的系统性评估,且无论大规模人群筛查项目,还是个体机会性筛查均以基层筛查单位作为主力军,而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临床筛查专业医师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筛查人力及硬件设备资源分配不均,同时缺少基于中国人群证据的国家癌症筛查指南,限制了癌症早诊早治的高质量开展。此外,不同地域信息化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地域信息管理平台依然相互独立,短时间内,不能实现全国层面的互联互通。
季加孚委员
结合上述情况,季加孚委员建议,要加强基层癌症筛查从业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并对其进行从业资质认证。以国家区域性癌症诊疗中心为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临床技术规范化培训指导单位,探索适宜中国人群的国家癌症筛查指南并加大全国范围内推行力度,提高癌症筛查技术全国均质化水平,同时加强健康体检机构的行业大数据监管与筛查效果评估,切实提升癌症筛查的实施效果。
此外,要推动实现癌症筛查国家级信息管理平台与地方区域性平台互联互通,健全数据共享机制。加快中国癌症筛查数据采集标准制定,建立地方癌症筛查信息平台与国家癌症筛查平台的互联互通对接机制,允许地方平台数据直接导入国家信息平台,避免重复管理上报;成立国家筛查大数据平台专家委员会,成员单位为国家区域性癌症诊疗中心,建立规范可行的数据共享机制。季加孚委员还建议,居民要到正规的机构及医院进行肿瘤筛查检查,以有效发现肿瘤并及早诊治。
将优质医疗资源投入肿瘤防治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教授是一名肿瘤外科医生,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接诊治疗了很多中晚期肿瘤患者。在谈到如何降低癌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问题时,顾晋代表说,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于提高肿瘤防治效果至关重要。尤其在肿瘤早筛方面,随着分子生物学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癌前病变可以通过不同的筛查方法被发现,及早治疗和干预可有效降低肿瘤发病率。
顾晋代表
顾晋建议,要将更多的优质医疗资源投入到肿瘤防治工作中,提高医疗从业人员肿瘤诊疗规范化水平,通过规范化的临床治疗降低肿瘤进展和并发症,减少误诊误治概率。要准确理解“精准治疗”在肿瘤防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准确把握“精准治疗”的含义。先进技术和设备是精准治疗的前提,精准治疗需要大量科研力量和经费投入。要加大对癌症治疗的研发投入,加大对肿瘤新药和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政府部门、制药企业、医院和医务人员共同努力提高我国肿瘤新药创新水平。
顾晋指出,医疗保障体系应向肿瘤早期筛查和肿瘤晚期安宁疗护两个方向延伸,特别是将癌症早期筛查纳入医保范围,同时,可以尝试探索商业保险与医疗保险的有机结合,这样有助于肿瘤患者得到全生命周期的照护。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才能降低肿瘤患者治疗费用,真正惠及百姓。
国家高度重视癌症预防筛查
3 月6 日,“声音·责任”2022全国两会医界代表委员座谈会在京举办,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说,健康中国行动实施以来,全社会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增强,公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快速提升。
国家医疗保障局相关负责人在答复有关加强癌症筛查的问题时表示,在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支持下,2005 年以来,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支持农村高发地区、城市部分地区和淮河流域的癌症早诊早治工作,针对项目地区的癌症高危人群开展包括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在内的重点癌症早期筛查。近年来,中央财政对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覆盖范围不断扩大,2018 年中央财政安排癌症早诊早治补助资金超过2.8 亿元。同时,部分癌症高发地区已将重点癌症早诊早治纳入政府民生工程或健康扶贫项目。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地区癌症早诊率超过80%,治疗率达到90%,筛查人群癌症死亡率降低46%,早期病例诊疗费用较中晚期节省近70%,群众获得感不断提高。下一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公共卫生服务覆盖人群及内容项目也将逐步扩大。
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在答复有关加强癌症筛查的问题时介绍,癌症预防筛查与早诊早治是降低癌症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有效途径。国家高度重视癌症预防筛查工作,2015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 部门联合印发《中国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 年)》,提出“推广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策略,以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大肠癌、乳腺癌、宫颈癌、鼻咽癌为重点,扩大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覆盖面”。2019 年国家启动实施健康中国癌症防治行动,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将“危险因素控制行动”“早诊早治推广行动”纳入八大行动,提出“开展全民健康促进”“健全癌症筛查长效机制”“引导高危人群定期接受防癌体检”等任务要求。
在建立我国主要癌种早期筛查和诊断标准化技术体系方面,国家从2005 年开始通过中央财政支持各地开展癌症早诊早治项目,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癌种积极探索癌症筛查适宜技术。经过多年的项目探索,适应我国国情、适合我国人群的多种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适宜技术逐渐成熟。为规范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技术和工作流程,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机构和癌症防治领域权威专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特别是基于我国本土探索实践,先后制定发布了《上消化道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2020 年试行版)》《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北京)》《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1,北京)》《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1,北京)》 等一系列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技术指南和方案,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开展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提供标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按照健康中国癌症防治行动的有关要求,进一步研究完善癌症筛查适宜技术方案和长效工作机制,推进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