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师增强对学困生教学吸引力的途径
2022-04-14卢翔梁皓森石舢
卢翔 梁皓森 石舢
【摘 要】受初中数学知识点的增多、知识难度的增大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学生中出现了相当一部分的数学学困生,这对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提出了挑战。文章主要探讨初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从教师层面积极寻求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来增强对学困生的教学吸引力,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效地减少数学学困生。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困生;教学吸引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2)06-0248-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到,数学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同的人会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小学升至初中,数学内容更加复杂,学生的学习任务日渐沉重,一部分学生难以适应这样的学习生活,从而形成厌恶学习、逃避学习的心理。数学学困生是许多教育工作者为之头疼的难题,是一个具有长期性的研究课题。因此,文章主要从学生自身、教师教学、家庭教育三方面分析探讨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影响因素,并且针对这些因素从教师层面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减少数学学困生,提高教学效率。
1 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1.1 学生自身影响因素
许多学生由于自身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动机受损,致使其信心下降,最后厌恶学习。部分学生学习数学找不到正确的方法,不同知识点之间不能融会贯通,通过自己努力之后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导致其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有一些学生基础差,学习不刻苦,又加上教学内容偏、难、繁、杂,最终使其成为数学学困生。这些问题都是环环相扣的,需要学生自己重视起来,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1.2 教师教学影响因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扮演着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的角色。苏霍姆林斯基在其经典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只有不断进修提升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教师的成长取决于它的教育学知识的质变和深化。一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在教学中只追求考试的成绩,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氛围沉寂呆板,重难点知识讲授不清,只是一味地“教教材”而未合理地“用教材”,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理解困难,难以产生学习兴趣,造成学习低效率的情况。
1.3 家庭教育影响因素
一个拥有良好氛围的家庭往往能够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通过调查了解,首先,在农村的学困生大部分父母都外出打工,或者父母本身就没有多少文化,具有重养轻教的观念,与孩子缺乏沟通。其次,目前很多的家庭教育方式都存在问题,父母会把过去自己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这样会适得其反。家长如果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会让学生产生压力,学习积极性不高,致使学生丧失信心,产生自卑感,最终形成厌学心理。
2 教师增强对学困生教学吸引力的途径
教师所体现出来的价值不是反映在学生的成绩上,而是来自教育生活的每一天。作为一名教师,要让学生对学习和生活充满希望。无论学生多不听话,学习成绩多差,教师都要以宽容的心态,放下对学困生的偏见。教师首先应该从自身出发,不仅专业知识要过硬,还应该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其次要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走进学生的世界,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最后贯彻长善救失的教育理念,发现学生的优点,引导学生纠正自己的过错。
2.1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1.1 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都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学习动机的强弱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但过高或者过低的学习动机水平都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只有适当的动机水平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1]。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可布置一些数学“陷阱”,让学生一起思考,和他们一起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多与学生沟通,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外部动机,从而使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数学的奥秘。
2.1.2 引導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
在日常学习中,学生通常会通过各种不同的归因方式来解释自己的成功或者失败。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导致学生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和自我效能感,所以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归因风格,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归因。即让学生把归因于稳定的不可控因素转变为归因于不稳定的可控因素,从而改变其归因风格[2]。教师要运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学困生正确归因,让学困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获得满足感。
2.1.3 正确运用教师期望效应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的实验表明,教师对某些学生寄予厚望,给予重托,总会通过各种言语、非言语信息表达出来。学生受教师期望的激励和鼓舞,信心倍增,动机加强,其自我期望和行为表现会越来越接近教师期望,最终使教师期望得以实现[3]。因此教师对学困生要保持期待,相信自己的学生,但是教师对于学困生的期待值要适当,期待太高反而会给学困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从而对学困生学习心态造成不良影响。
2.1.4 合理设置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目前达不到的水平区间,但是通过教师等的帮助,学生能在现有基础上达成相关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困生的现有水平进行教学,学困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新知识并成功理解,这样就达到了学习效果。当学困生获得掌握新知识的喜悦时,他们就会对下一次的学习产生期待感,激励他们学习。
2.2 改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学习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负责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转变其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符合当代学生特点的教育理念,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入手,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2.2.1 主动与学生沟通
通过调查发现,数学学困生大多数都存在着自卑心理,有时候想对教师提出问题,但会担心自己问的问题太过简单而被教师和同学嘲笑。这时候,教师应该主动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和他们以朋友的方式相处,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当学困生对教师感到亲切的时候,他们自然就会消除内心的恐惧心理,敢于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惑,从而解决疑惑,体会学习所带来的快乐,这样更利于学困生走向成功。教师在关注学困生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在生活上所遇到的困境,帮助他们解决困境,有利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2.2.2 提高自身能力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探索、创新,不断地充实自己,不仅要掌握数学知识,还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同时,教师应该做到“树立形象,身正为范”。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学习和模仿教师的行为,把教师作为学习的对象[4]。只有教师真正地做到以身作则,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学困生自制力不足,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在学校里面,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是最大的,所以教师对学困生的教导需要更加严谨和人性化,让他们体会数学学习是具有逻辑的。
2.2.3 改变教学方式
著名教师华应龙曾说,在课堂上,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但是错误的一定是创新,当出现不一样的东西时,孩子一定是动脑筋了,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课堂上的生命体,都是应该尊重的。所以,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要静下心来认真倾听,找出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尊重他们的,这样更能够激发学困生提出自己不同见解的勇气,鼓励他们大胆地思考。
在数学的学习中,往往一个单一的知识点就能够引出很多其他的知识点,对于一些公式、定理、概念,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让学生理解和熟记。在理解之后,他们就会发现原来数学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学生克服了对于数学的恐惧,自然也就提高了对数学學习的兴趣[5]。如在“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中,当学生弄清楚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后,那么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入了。
一堂高效率的数学课,不应该只有探究新知,还应该有相应的知识整合环节。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可合理运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花几分钟时间复习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通过复习让曾经学过的知识在学生脑中重现,有利于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在课堂中,教师不应当“满堂灌”,而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整理课堂笔记,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将本堂课中所学习的内容与学生自身的原有认知融合起来,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3 注重家庭教育
在孩子认识世界的时候,他们最先接触的是父母。父母总是最先被孩子无条件认定的,虽然是无意识的,但模仿对象就由此确定了。有些学困生的坏习惯可能是家庭教育造成的,这就对家长有了严格的要求,需要家长在孩子面前尽量表现出优秀的一面,给孩子树立榜样。因此,教师应该及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从家庭层面入手,家长与教师共同努力,帮助学困生快乐成长。
2.3.1 多与学生家长沟通
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是教师一个人能够决定的,往往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影响的。现在的学生比较听家长的话,家长的一言一行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但是有些家长可能采用“暴力式”的教育方式,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学习不认真就去打骂,这样是不正确的。这个时候需要教师与家长多加沟通,告诉家长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让学生对学习有消极的想法。每个学生的问题都是不同的,可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抓住孩子的关键期也是一个重点,在孩子年龄的不同阶段,给予一定的刺激,去激发他们的兴趣点和闪光点,使学生对事物产生兴趣,提高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当多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学校、家庭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用灵活的教育方式,因势利导地教育学生,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3.2 合理利用网络平台
在过去的中小学阶段,开家长会是一种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具有明显的缺点,因为教师和家长不可能经常开家长会,这样就不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阶段性的学习状态。当今网络信息技术非常发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QQ、微信等社交软件同家长交流教育心得。家长可以在线留言,教师进行在线答疑,共同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家长之间也可以互相分享对孩子的教育心得。这样一来,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可以通过多种联系渠道共同为学困生的学习带来更好的帮助。
综上所述,在初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意志不够坚定、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学习方法不够科学等因素变成“学困生”都属于正常现象。教师应当积极地从学生、教师、家庭三方面分析影响因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综合各方面去提高教学吸引力,让每个学困生都可以变成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赵一平.浅议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J].才智,2012(14).
[2]宋万琚.基于归因理论的教师教学实践研究.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
[3]丁蕙,屠国元.期望价值理论与教师期望效应的激励机制[J].教育论,2014(9).
[4]李洋.教师自我修养提高的有效途径[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6).
[5]蒙玉洁.初中数学学困生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与方法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
【作者简介】
卢翔(1997~),男,汉族,安徽安庆人,宝鸡文理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学科教学(数学)专业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梁皓森(1996~),男,汉族,四川绵阳人,喀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学科教学(数学)专业202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石舢(1995~),男,汉族,安徽安庆人,喀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学科教学(数学)专业202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