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主题下的用户贡献内容与出版知识服务
2022-04-13白一杨
许 洁,白一杨
(武汉大学 语义出版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2)
一、引 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文化产业发展来看,这种“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为现有的文化产品内容质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为解决社会文化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不平衡问题,习近平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1];“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产业在新发展阶段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2]。作为文化产业核心组成部分的出版业也积极回应时代的号召,寻求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是指通过深化出版供给侧改革,提高出版内容生产水平,优化产业结构等手段或途径,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平、有价值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出版业更高效率、可持续的发展。[3-5]出版业的产业属性决定高质量发展“要以促进从生产到服务的转型为抓手”,出版企业要“从出版物产品生产商向知识服务提供商转型”。[6]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交网络的普及,知识生产不再遥远和封闭,社会公众有机会通过使用社交平台来参与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的过程,出版企业在传统媒介环境下积累的知识资源优势逐渐弱化。在此背景下,出版企业要提供高质量的知识服务,就必须充分发挥用户贡献内容的优势,优化出版企业的知识资源形成机制,为用户提供具有更加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与高质量的知识服务。本研究基于时代发展的背景以及出版转型升级的需求,对用户贡献内容和出版知识服务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进行探讨,以期为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建议。
二、以用户贡献内容为特征的新型知识生产模式
与传统知识生产模式相比,当前环境下的知识生产呈现出用户贡献内容这一突出特征,新型知识生产模式无疑会对出版产业带来颠覆性影响。
1.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
知识生产以脑力劳动为主,对知识生产者有较高的要求,这也使得专业人士(包括科学家、作家、评论家、记者等)所代表的精英阶层在较长的时间里都担任了知识生产的主力。知识生产模式是指“知识产生和创造出来的方式, 是解释知识形成和发展的框架”[7]。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知识生产主要是社会少数专业人士为了满足个体求知欲望的私有产出,是偶发的行为,其过程不具有社会性。当人类进入工业社会,知识生产逐步向建制化发展。学术共同体成为知识生产的主体,知识生产采用以单一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发展学术知识为目的的“单螺旋”或“双螺旋”模式。[8]这两种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学者们在同一学科内部是以个人还是群体合作的方式进行知识生产。相较于古代社会的个体知识生产,这一阶段的知识生产模式虽然对知识的应用仍不够重视,但知识生产的主体与过程逐步与社会关联起来,在知识的公共性上具有一定的进步。伴随着科学革命的发生,知识的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创新连接起来,“知识创造财富”的观念开始普及。在这种情形之下,知识生产无法再像“孤岛”一般独立于社会的发展,而是与社会发展形成了密切的联系,社会知识和专业知识等知识生产方式都开始发生转变。知识生产更加重视社会性和应用性,专业机构、政府、产业的“三重螺旋”模式应运而生。在这一知识生产模式中,专业机构(如大学、研究所)负责知识的生产,产业部门负责知识的利用,政府则负责为知识的生产提供各类保障。[9]三者紧密结合,知识生产要为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而服务。三重螺旋的知识生产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学科的壁垒,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忽略了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公众群体。公众作为知识生产、知识创新和知识利用的用户群体,其本身就与知识生产和应用度相关,不应被轻视。[10]
当知识生产发展到社会化阶段,知识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知识资源的开发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提高知识生产能力成为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根本问题。为解决知识资源生产模式单一、知识生产利益失衡等问题,学者们进一步发展了三重螺旋理论,提出知识生产的“四重螺旋”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公众在知识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知识生产不是少数社会精英阶层的特有权利。当社会公众参与到知识生产与建构的过程中,知识生产模式所带来的产业经济效益就会扩大为社会公众效益,造福作为知识生产主体的社会公众。这样一来,当自身成为知识生产效益的获益者,社会公众就会自然而然地维护知识生产的有序性,普通人就能够与知识生产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知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是先行后续的漫长历程。从古代的知识私有化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逐步社会化,再到当前大数据和社交网络环境下用户主动参与贡献内容的四重螺旋知识生产方式,这一历史进程显示了知识生产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根据社会环境以及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升级演变的。如今,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便捷性,大数据技术和社交网络的发展带来的用户贡献内容模式,进一步帮助了社会公众摆脱参与知识生产的地区、群体等外在束缚,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动力。
2.用户贡献内容的知识生产模式
用户贡献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是Web 2.0环境下新兴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11]以用户贡献内容为特征的知识生产具有知识生产去中心化、知识呈现多样化、知识分享高效化和知识内容缄默化等特征。
用户贡献内容的知识生产模式强调用户的参与且以用户为中心,其最大的突破在于给予了社会公众平等、便捷地参与知识生产的权利,话语权不再被少数人掌握,知识交流与分享更加便捷,知识生产的主体也更加丰富多元。如此看来,用户贡献内容的知识生产模式在本质上是与互联网共享共治的精神相一致。用户贡献内容的知识生产模式通过将多主体纳入知识生产过程中来激发知识生产的热情,提高知识生产效率,进而增加知识生产的收益,这对知识生产链条中的各个主体而言是互惠互利的。对于知识生产平台而言,这一模式可以提高用户对平台的黏性,增加用户的活跃度,提高平台经济收益。对于用户而言,用户贡献内容的知识生产模式为其提供了知识交流的新渠道,可以通过他人贡献的内容获取新知识,提高个人能力。同时,用户也可以将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通过贡献优质内容来获取可观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声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用户贡献内容模式成为当下互联网知识生产体系的主流选择。
三、新知识生产模式下的出版知识服务
出版知识服务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知识资源的生产为基础,在知识交流中利用信息技术对知识进行筛选、转化、重组、关联、传播和呈现等服务。当知识经济进入高级发展阶段,以用户贡献内容为特征的新的知识生产模式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公众参与知识生产愈发成为社会的惯习,出版向知识服务的转型势必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1.出版知识服务转型的“不适”
印刷时代,印刷书的商业化培养了一大批阅读型公众,使知识和知识人成为一个社会等级,集中统一的知识生产架构和流程、专业传播者主体意识的塑造、社会主流话语体系的建构成为出版的本质功能,出版业成为“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12]的行业。今天,我们重提出版向知识服务转型,实质上是针对互联网尤其是社交网络这一新的媒介环境来定义出版的内涵和功能。新媒介通过“数字逻辑”改变了出版原有的传播方式,社会不再以点为中心发散开来,而是通过“人脑和机器的两端重新整合起来”,交互性成为数字平台不可忽视的特征,知识的生产也不再像印刷时代如此规整、简洁,而是碎片般地四散开来。[13]传统的出版模式不再适应当下的环境,出版业转型迫在眉睫。目前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有大量关于出版知识服务的转型成果。从理论来看,学者普遍认为出版向知识服务的转型是可行且有必要的;从实践来看,尽管整个出版行业都被知识服务的浪潮席卷,很多出版企业都进行了知识服务的转型实践,但无论是从内容质量、经济效益还是从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考察,传统出版企业提供的知识服务还是与互联网知识服务相距甚远,出版业的知识服务转型成效不尽人意。从知识生产和媒介变革的视角来看,导致出版知识服务转型受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社交媒体大众化知识生产机制与传统出版精英化知识生产机制的冲突
“互联网生来便是偏爱大众的,网络的构成离不开一个个独立个体的相互联系,交流之于网络的重要性使网络自然而然地具有开放、平等、自由的特征。”[14]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交媒体的兴盛,而互联网的属性决定了它们天生具有大众性。例如“豆瓣”一类的知识分享社区就是Web 2.0环境下的特有产物,其内部所有作品的点评都由用户完成,社区的内容在用户的交流中不断丰富完善,具有高交互性。换言之,“豆瓣”其实是基于用户创造内容形成的一个大型在线数据库,其知识生产模式是典型的社交媒体用户贡献内容的知识生产模式,它依赖数量庞大的用户群体去完成平台高效率的知识生产与创造,通过用户之间的社交行为来实现知识的分享和利用。这些社交媒体的盛行除了提高互联网知识生产的效率之外,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公众的心态。越来越多的用户倾向于通过自身的参与以及与他人的交流来完成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满足自己的知识需求。得益于用户之间个体的差异,这种知识生产与获取的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用户规避互联网信息超载所带来的通病,即信息的同质化。而传统出版在知识生产环节依赖于少数知识分子的创作和编辑的判断与选择,知识生产的主体范围较小,这也决定了传统出版的知识生产效率能够提高的范围十分有限且难以实现质的飞跃。另外,这种精英化的知识生产模式所带来的知识传播与交流也是单向的,带有“强迫”的性质,公众无法成为出版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主体,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显然,传统出版精英化的知识生产模式很难满足渴望参与知识生产与交流的大众的需求,单向的知识传播也导致了出版知识服务与用户交流的缺失,使得出版知识服务提供商无法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提供针对用户情境的个性化、深层次的知识服务。
(2)数字化知识组织和利用方式与传统出版知识生产滞后性的矛盾
快速发展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互联网技术带来了机器生产内容(Machine Generated Content,MGC)和算法生产内容(Algorithm Generated Content,AGC)等知识生产新方式,知识生产更加具有即时性。5G技术“1毫秒—10毫秒的端到端延时效率”[15]再一次刷新了信息传播的效率极限,知识的传播更加不受媒介和载体的限制。这些数字化技术应用于知识的组织和利用已经有了大量的实践案例,如在知识生产环节,深度思考(DeepMind)开发的深度学习系统AlphaFold对蛋白质结构的预测能力可以节约传统实验所需要的大量时间,科学家能够更加快速精确地研究构成人体以及导致人类疾病的分子,研发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16]在知识传播环节,像“今日头条”“百度新闻”等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挖掘用户的行为数据,为用户生成个性化推荐,实现知识端到端的精准投送,有效提高了知识传播和利用的效率。数字化的知识组织和利用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知识生产体系中,互联网知识服务商利用技术赋能来为用户提供高效、即时和个性化的知识服务。
传统出版往往需要经历选题、策划、加工、审校、排版和发行等多个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环节才能够完成知识从生产到传播的全过程,虽然这样的方式能够保证知识生产内容的高质量和严谨性,但成本的高投入使得知识生产体量无法大幅提升,多个出版环节所需的较为漫长的周期导致了知识从创造到使用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这一缺陷伴随着出版向知识服务转型愈发突出。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用户的知识需求根据当下所处的情境产生,需要知识服务商快速的响应。但受传统出版在知识生产上的滞后性影响,出版知识服务提供商无法为用户提供即时的知识来满足其需求,最终使得出版知识服务影响力难以与互联网知识服务相抗衡。
出版转型知识服务所遇到的这些“不适”,归根到底都是因为出版业没有打破思维的困境,仍然以制造业的逻辑来指导出版向服务业的转型,出版知识服务没有做到将“生产导向转变为服务导向,从产品导向转变为用户导向”[17]。出版知识服务商与用户的沟通缺位,在整个出版知识服务的过程中用户依然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要实现出版知识服务的转型必须要重视社会公众参与知识生产,即在知识资源的生产中,将公众纳入知识生产的主体中,提高知识生产的效率,在知识服务过程中发挥公众的能动性,利用技术加强与用户的交互,真正做到以用户为导向。
2.出版知识服务与用户贡献内容模式的“契合”
用户贡献内容模式作为互联网技术在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下孵化的新兴产物,看似与出版知识服务是并行发展的两个领域,但从本质上来说,出版知识服务无论从内涵还是特征都与用户贡献内容息息相关。
就内涵而言,首先,知识资源作为出版知识服务的基础,其获取方式主要分为“存量资源的转化、在制资源的建设和增量资源的发掘”[18]。这其中,增量资源是决定出版知识服务未来发展续航能力的关键,增量资源的获取是出版企业亟须解决的问题。用户贡献内容模式以数量庞大的用户作为基础,其背后可供挖掘的隐性知识资源极其可观,它可以帮助出版企业解决增量知识资源开发问题。其次,出版知识服务发生在知识交流的过程中,在传统的出版服务流程中,单向的知识流并不适用于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下出版知识服务的发展,只有双向流动的知识交流链才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深层次的出版知识服务。在用户贡献内容模式中,用户在进行内容创造的过程中就产生了由内向外的隐性知识输送链,这条输送链的产生使得出版知识服务的双向知识交流成为可能。
就特征而言,高质量的出版知识服务具有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个性化、多层次、情景交互性和高收益等特征,这些特征或多或少也都与用户贡献内容相关。第一,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要求出版知识服务要时刻关注用户希望以何种方式获取知识服务以及用户的需求是否发生改变。相较于间接地了解用户,用户贡献内容模式能够让出版知识服务提供商更加直接地获取用户信息,进行用户画像,提高知识服务的针对性,保持导向的正确性。第二,提供个性化的出版知识服务需要对用户当下的知识需求有全面的了解和足够的知识储备,并且针对用户的个人情况提供解决方案。而用户贡献内容模式除了能够帮助出版知识服务提供商更加了解用户,也能够促使用户主动参与到出版知识服务的过程中,鼓励用户主动选择所需要的知识。这样一来,出版知识服务提供商便可以事半功倍地达到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的目的。第三,多层次的出版知识服务包括发现并满足用户清晰需求、模糊需求、潜在需求[19]。而用户贡献内容模式中用户的行为数据和生成内容等都可能包含了用户潜在需求,出版知识服务提供商可以利用相关技术挖掘这些信息,发现并满足用户的多种层次需求,提高出版知识服务能力。第四,出版知识服务中的情景交互性强调知识服务提供的场景性以及在特定场景中与用户的高交互,而用户贡献内容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用户基于自身所处场景的主动参与以及用户之间的自由交互。第五,高收益包括高社会效益和高经济效益。综合前文所述,用户贡献内容模式能够提高出版知识服务的知识生产和利用效率,形成高质量的知识资源产出机制,在此基础之上出版知识服务自然而然就能够实现较高的经济收益;而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知识服务,满足用户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能够获得高社会效益。
四、推动以用户贡献内容为特征的出版知识服务转型
用户贡献内容模式是四重螺旋知识生产模式在互联网时代的延伸,其与出版知识服务之间的价值传导能够帮助出版知识服务在知识经济时代寻找到发展的突破口。将用户纳入知识生产的主体内,让用户积极参与知识服务的全过程,对于出版企业和用户而言是双赢的选择。
以下,我们将从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两方面分析以用户贡献内容为特征的出版知识服务转型的可行性和实施路径(图1),最后提出转型策略。
图1 用户贡献内容的出版知识服务
1.动力机制
以用户贡献内容为特征的出版知识服务转型动力分为内部发展动力和外部动力。
内部发展动力主要是出版知识服务商增强知识生产能力、提高知识服务水平和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需求。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资源的储量和质量逐渐成为决定出版商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成为企业之间新的争夺焦点。与用户贡献内容进行结合能够有效增强出版知识服务商的知识资源生产与挖掘能力,提高知识服务商的核心竞争力。另外,与用户贡献内容模式的紧密结合能够使知识服务过程中知识的流向由单向转化为双向,而点对点的知识交流可以最大化地避免在知识输出的过程中由于呈现方式、传播介质等原因造成的知识误读,能够显著优化知识资源输出的效果,提高知识资源利用效率。
外部动力源自国家需求以及行业竞争。从国家的需求来说,我国在新发展阶段经济工作的核心是以高质量发展为落脚点,目标是深化供给侧的改革。提高知识服务水平,建设高质量的出版产业是对时代发展要求的回应,这是宏观层面上推动出版知识服务转型的外部动力。从行业竞争来说,当下互联网企业、其他知识服务提供商等竞争无论是在流量、资金还是技术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出版业的现有水平。本质就是知识服务的出版却逐渐被挤到产业边缘,严峻的形势倒逼出版产业必须进行转型,寻找夺回主动权的新路径。借鉴互联网内容生产体系,将用户贡献内容与知识服务结合起来,提供更深层次的知识服务不失为出版产业改变的突破口。
2.保障机制
(1)政策保障
出版知识服务转型的政策保障主要体现在国家对出版产业改革以及构建完整知识服务体系的重视上。从2015年开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知识服务发展的政策,包括《关于开展专业数字内容资源知识服务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2015)、《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的通知》(2021)、《新闻出版业数字出版“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2022),这些文件对知识服务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分领域进行知识整合,搭建知识资源库群,建立国家知识服务平台与知识资源服务中心,形成以国家平台为枢纽、行业平台为支撑,覆盖国民经济主要领域,分布合理、互联互通的国家知识服务体系,为生产生活提供精准、高水平的知识服务”[20]。
在政策的导向下,整个社会形成了出版向知识服务转型的利好氛围。国家政策为出版产业转型、为知识密集型产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是出版产业积极寻求各种方式提高知识服务水平的“定心石”。
(2)技术保障
出版知识服务转型的技术保障首先体现在技术标准化使用规则体系的不断完善上。自“十三五”以来,我国陆续发布了《人工智能情感计算用户界面模型》《内容资源数字化加工》《新闻出版知识服务知识对象标识符(KOI)》等数字化技术使用国家标准。聚焦到行业内部来说,近年来新闻出版业也起草并发布了《出版资源内容元数据》《新闻出版数字内容对象存储、复用与交换规范》《出版产品数据交换唯一控制符》《出版物VR技术应用要求》等多项行业标准,充分体现出制定一套完善的技术使用参照体系是国家和出版行业共同的决心。只有拥有合理、统一的技术规范,才能够避免由于不当竞争引发的技术滥用,才能更好地发挥数字化技术在知识服务过程中的作用。此外,近年来我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科技实力不断增强,频频突破技术难关,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融合创新,也为出版知识服务的转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3)人才保障
在以用户贡献内容为特征的出版知识服务中,专业人才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原因在于三方面。首先,用户贡献内容模式存在着内容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使用技术进行筛选虽然高效便捷,但制定怎样的发布规则、如何进行筛选等问题都只能依赖于专业人士的判断。其次,用户贡献内容的出版知识服务发生于知识交流的过程中,这其中也包括用户与专业人士之间的知识交流。一方面,专业人士可以从与用户的交流中更加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专业人士也可以更加直接地获得用户的反馈,用以改进知识服务的不足之处。最后,专业人士可以利用专业技能,挖掘技术难以识别的隐性知识资源,帮助用户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无序知识有序化,通过知识的转化、存储和再利用来最终实现个人知识的社会化,充分发挥用户贡献内容模式的优势。因此,专业人才队伍是用户贡献内容的出版知识服务转型必备条件。
出版转型知识服务除了拥有知识资源上的优势外,还有着可观的人才储备。出版业现有的人才资源得益于传统出版对于编辑这一角色的重视,虽然原有的出版流程不再适应知识服务的发展模式,但出版业内拥有丰富经验的专业编辑都可以成为辅助出版知识服务转型的中坚力量。另外,学界和业界对于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一直十分重视,行业内陆续实施“行业领军人才工程”“出版青年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等,其目的就是为了给出版业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入。
3.转型策略
(1)搭建用户内容创造平台,贯通用户沟通交流渠道
内容创造的平台与知识交流的渠道是出版知识服务转型的前提,平台是连接出版知识服务方与用户、用户与用户的桥梁。当用户进入平台完成个人账户的创立,才能够开启用户贡献内容的生产进程。出版知识服务提供商应当利用自有媒体或是与第三方合作来构建一个知识服务专属的内容创造平台,且平台应具有感知可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并且,出版知识服务商应在平台内部设置清晰便捷的交流板块以便用户进行知识交流与分享。完善的内容创造平台和知识交流社群首先可以解决用户贡献内容从哪里来的问题,提供知识资源生产的温床。其次可以在出版服务商的恰当引导下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增加用户的黏性与忠诚度。
就现有实践而言,中华书局旗下的“籍合网”即是出版企业进行尝试的范例。籍合网内部分为数据库、整理平台和古籍圈三大主要部分。其中,整理平台是“大型、综合性在线古籍编辑平台,采用众包的形式进行在线的古籍整理工作”[21]。古籍圈则是用户进行内容创造和自由交流的板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公开分享自己的心得,也可以结成组群进行内部讨论。[21]籍合网内部形成了严肃的学术研究与随性的学术探讨并存的生态系统,这对于出版知识服务转型而言无疑是一次可供借鉴的尝试。
(2)建立用户激励机制,发挥用户主观能动性
用户的参与是实现用户贡献内容的出版知识服务转型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出版知识服务商应尽可能地调动用户的参与热情,通过各种手段来激发用户的主观能动性。
用户激励机制可以分为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双重激励。在精神层面,出版知识服务商可以通过设立等级特权、评论点赞反馈机制等手段来提高用户进行内容创造与交流的满足感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比如在“新浪微博”这一平台,用户创造的优质内容越多,评论点赞的互动量越高,用户的账号就越有可能出现在平台的推荐流中。当流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用户可以从普通账户升级为“黄V”或是“红V”,积累更高的社会声誉。在物质层面,内容变现是激励用户最为直接且有效的方式。例如“哔哩哔哩”(bilibili)的创作者激励计划提出,平台会根据用户创作内容的浏览量给予创作者资源的倾斜和物质的奖励。出版知识服务商可以借鉴这些互联网平台采用的精神与物质层面的奖励手段,激励已经进入知识服务平台的用户不断进行高质量的知识创造和分享,吸引潜在的用户群体加入创作过程中,形成知识生产的良性循环。
(3)出版企业流程再造
出版企业流程再造首先要改变传统出版产品制造的思维,形成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众智众创、协同创新”[22]的业务生产管理模式,以服务业的逻辑去进行原有出版流程的重组。出版企业流程再造要弱化甚至淘汰部分附加值低的环节,如物流、印刷等,深化内容与服务两端,不断向产业链上游的内容生产环节与下游的知识利用环节延伸。[12]同时也要深化技术赋能,将数字化的知识组织与利用方式融入出版的流程中,提高出版各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在选题策划环节,出版企业要通过大数据挖掘、语义分析等途径了解用户的喜好和市场的需求,提高选题的针对性。在内容生产环节,实行专业生产内容(PGC)+职业生产内容(OGC)+用户贡献内容(UGC)的协同模式,在提高知识生产效率、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要保障出版内容一贯的高质量和严谨性。在发行环节,根据用户画像实行精准推送与个性化推荐,利用5G、人工智能等技术拓展知识的表现形式、满足不同用户、不同层次的知识需求,提高知识的利用效率。总之,通过出版流程的再造来提高出版的工作效率,辅助出版知识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五、结 语
人类知识的生产模式,经历了从个人化的偶发性生产到学术共同体主导的封闭式生产,再到社会公众泛参与的社会化生产等阶段。用户贡献内容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社交网络时代社会知识生产的主要方式。将大众化知识生产机制与数字化技术融合的互联网内容生产体系给出版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统出版业在知识资源储备上所具有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传统出版流程存在的出版内容滞后性也愈发明显。因此,要寻找出版知识生产新源泉,完善知识资源获取机制,出版业应充分认识并利用用户贡献内容与出版知识服务之间的价值联系,激发出版知识服务商的服务潜能,通过搭建内容创造平台、建立用户激励机制和出版流程再造等手段和途径,推动以用户贡献内容为特征的出版知识服务转型,实现出版知识服务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