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忠恕舟船画法与存世两本《雪霁江行图》考

2022-04-13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陈磊

国画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纳尔逊桅杆绳索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陈磊

传统绘画中有一类舟船题材,大曰舟、小曰船、渔人乘者曰艇,划分明晰。《宣和画谱》“宫室门”将“舟车”附于其内。《唐朝名画录》记载一位与颜真卿相识、名叫张志和的画家,善画舟船。《圣朝名画评》收录了燕文贵之画名,称其不仅善山水,亦能画“舟船盘车”,并记录了一幅燕氏作品——《舶船渡海图》。另一位以绘制舟船及江河水势见长的画家蔡润,他因所画《舟车图》受到宋太宗称赞。上述文献所记的舟船题材作品,如燕文贵《舶船渡海图》、蔡润《舟车图》,如今已不可见。然我们所知的是,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舟船渔艇是极为重要的绘画题材与构成元素。

车行山路,舟行水路,中国山水画是关乎“行旅”的艺术。若要描绘江河之景,往往离不开舟船渔艇。纵观中国绘画史,在历代绘画作品中我们始终可见“舟船”的踪影:顾恺之《洛神赋图》中曹植追向洛神所乘之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里往来如梭的私家漕船、宋人《江天楼阁图》中画家笔下丰富细腻的近景船艇和虚淡的点景船只……自传统中国画发展以来,舟船的表现技法不断地演变。从画史可知,至郭忠恕时,舟船之画法业已具备了。

一、郭忠恕与存世两本《雪霁江行图》

郭忠恕是五代宋初杰出的山水画家,以界画楼台为世人推重,亭台楼阁、舟船车舆皆其所擅。存世郭忠恕真迹之作仅一二幅,更多的作品乃是借郭忠恕之名,并不可靠。本文探究郭忠恕其舟船画法,重点讨论两幅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雪霁江行图》(以下简称“台北本”),以及现藏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郭忠恕名下的《雪霁江行图》(以下简称“纳尔逊本”)。

台北本《雪霁江行图》,纵74.1厘米,横69.2厘米(图1),无画家本人款印,画幅左上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雪霁江行图郭忠恕真迹”十字,根据画上清高宗乾隆皇帝题诗“大幅何年被割裂,竿绳到岸没人牵。江行底识当雪霁,剩有瘦金十字全”,可知乾隆显然注意到了这幅画有被裁割的痕迹。此图主体画面绘两艘大船,船只一前一后,形制相同。两船桅杆上紧系着的绳索,各有一条绳索越过船首向右下延伸,绳索去向未及交代完整,画面便戛然而止。纳尔逊本《雪霁江行图》,纵52.7厘米,横142.9厘米(图2),画面内容与台北本极为相似,然较之台北本更为完整。可知台北本为残卷,仅存画卷左半,原图绳索应延伸到前景坡岸上,由六位纤夫拖曳,拉船前行,画面右上方应另有远景雪山点缀。台北本和纳尔逊本应同出相似的粉本或以另一本为摹本,只是纳尔逊本少了一丝神气。纳尔逊本远景雪山的山石勾勒皴擦运用了郭熙的笔法,推测其应是晚于郭熙、徽宗时代的摹本。

比对台北本《雪霁江行图》和纳尔逊本《雪霁江行图》,可见画法和用笔之精到程度有异。就桅杆与桅索之用笔而言,台北本两船的桅杆用墨颇重,拉桅的绳索之间有粗细、浓淡、虚实关系;而纳尔逊本两船的桅杆与桅索之间笔线粗细一致,乏变化而少生意。就拉桅绳索的数量而言,台北本有三十根拉桅的绳索,前后两船的拉桅绳索数量相同,而纳尔逊本只有二十七根拉桅的绳索,两船的拉桅绳索数量相异。绳索与货物上积雪覆盖的表现手法亦有区别:台北本画家较为用心地描绘出了积雪覆盖、堆积的感觉,体察入微,所绘自然生动;而纳尔逊本只剩简单的留白。纳尔逊本舟船的木质构架,遗漏了一些墨笔晕染。在勾勒船帮与绳索的结构时偶有误笔,并且木质构架勾勒交代含糊,竹草编织物只是简单地用勾线做了排列。总体而言,纳尔逊本对绳索等物的表现已趋简化,与台北本舟船绳索劲挺的勾勒比较,纳尔逊本已经失去了晁补之《鸡肋集》中评说郭忠恕《画本》“一二曲折,毫发点缀,惟谨不谬”的用笔。

二、纳尔逊本《雪霁江行图》与郭忠恕章法

纳尔逊本虽有失严谨、用笔欠佳,但不可否认的是纳尔逊本画卷保存更为完整。对比苏轼《郭忠恕画赞并叙》中对郭忠恕两次作画时的描述,可知纳尔逊本的构图及画面处理,是同为郭忠恕所喜用的一类章法。苏轼《郭忠恕画赞并叙》记录郭忠恕作画之事:

有求者,必怒而去。意欲画,即自为之。郭从义镇岐下,延止山亭,设绢素粉墨于坐。经数月,忽乘醉就图之一角,作远山数峰而已,郭氏亦宝之。岐有富人子,喜画,日给醇酒,待之甚厚。久乃以情言,且致匹素,恕先为画小童持线车放风鸢,引线数丈满之。富家子大怒,遂绝。

郭忠恕这先后两次的作画,也并非都是敷衍了事的。醉时乘兴而画,作远景山峦。或画孩童持线放风筝,拉足几丈长线,然此种显功力之用笔却不一定得到富家子的喜爱、认可。从苏轼文中我们可知,远山峰峦、长线纤绳皆为郭忠恕所擅。由此或可推测:纳尔逊本《雪霁江行图》的章法,是郭忠恕喜用的章法之一。

三、台北本《雪霁江行图》画面分析

再说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雪霁江行图》。台北本图中两艘单桅船冒雪前行,满载的货物被皑皑白雪覆盖,天地以清透的墨色渲染,寒江杳霭、江天一色,给人以寒气逼人、萧瑟苍远之感。画家不但表现了对弯曲船体正确结构的兴趣,并准确地应用了透视法,使船首至船尾渐次缩小表现出远近感,与《圣朝名画评》所提的郭忠恕以木匠使用的建筑结构计算方式描绘宫室屋宇题材,是一致的。

台北本此图以船体为主,画中船体构造复杂,桅杆上装有六个随时可以起倒的轴轳,船体有六个大船舱,舱侧有雕花木窗,船头可见布幕,或垂或启。船顶一派繁忙劳作之景。船上货物繁多,堆积如山,货物与船体之上,积雪皑皑,雪霁之景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画家对桅杆、卡榫、绳索捆绑等部位皆有清楚的交代,然不是全部借用界笔直尺,而是与徒手勾勒相结合。船上的货物盖着草帘,草帘上留有厚实的积雪。图中大船之上,桅杆高耸,桅索笔直,画家笔法劲挺,杆索之间相互掣肘,极富张力。右侧与桅杆之间相连的两根长锁,弧度自然,恰到好处,甚为传神。此处杆索共绘有数十道,但却繁而不乱,井然有序,有始有终,沉实劲力。长长的桅索一根根缚在桅顶,系住船帮,绳子扣结清晰可见。船上锅碗瓢盆、小凳布帘、竹篮席卷各随其序,毫不杂乱。细节安排得具体真实但并非罗列平叙。船篷顶分别呈弧形及梯形,下方为轩房。近处一船的船舱上画有支起的简练支窗(支撑起来可进光、换气,放下后可防止江水或雨水进入船内),规则的小留白与用菱花格棂和几何形花纹繁密的窗,产生有规则的疏密对比,并与船顶上被积雪覆盖着大小、高低错落的弧形船篷、货物等杂物的不规则积雪留白,又形成对比。

这一切烦琐的对比,统统被长长的弧形船舷统一起来。可见画者对物象有精确的表现能力。细节与整体的刻画,呈现了节奏的统一美。由船的主桅上无数遒劲的缆绳延伸到船沿上打结,形成几处不规则的曲线缆绳,以此曲线来化解船体长直线的枯燥。此图的画心在船舷四分之一处,一个逆向行走撑篙的船工。船工手撑斜长篙使长弧形船舷不显得简单。同时船工大幅度用力撑篙动作产生的动势,与被裁割部分坡岸上纤夫的拖曳,一撑一拉,一短一长,一竖一横,使图中船只有向右侧行驶的感觉。

台北本《雪霁江行图》所绘人物众多,皆形态逼真,生动传神。官家与船夫、老叟与壮年,或乘船,或拉纤,或休憩,或闲谈,或呵冻,或取暖,或远望,或招待,身份各异,姿态不同,极尽其妙,呼之欲出,不知是否与宋人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中谈到的郭忠恕绘制人物之事有关:

“凡欲画多与王士元对手,而忠恕于人物不深留意,往往自为屋木,假士元写人物于中,以成全美。”

图1 郭忠恕 雪霁江行图 74.1cm×69.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至于郭忠恕画面中人物来源或为王士元的人物画稿,而后郭忠恕依之摹画,真实的情形是否如此,我们便无法查证、不得而知了。但可以见得,画中人物线条流畅、用笔富有力度,与画面整体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传神的形态又为画面添加了不少灵动的点睛之笔,画家所绘人物是极为成功的。不论郭忠恕画中人物是否借鉴了王士元的人物画稿,郭氏人物绘画风格必定受到当时绘画风尚的影响。美国纽约大学艺术史研究生院乔迅(Jonathan Hay)教授曾于浙江大学“宋画国际学术会议”上作过“郭忠恕《雪霁江行图》与赵光辅人物画风格”的报告,他通过对比《水墨盘车图》(上海博物馆藏)、传赵光辅《蛮王礼佛图》(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藩王礼佛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等图以及五代冯晖墓壁画中人物绘画风格,指出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郭忠恕《雪霁江行图》中的人物体现了五代时期画家赵光辅的人物风格。

结语

图2 郭忠恕 雪霁江行图 52.7cm×142.9cm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雪霁江行图》对船体构造、桅杆、榫卯、绳索等部位皆有清楚的交代,可以看出画家对精确表现物件构成的特别取向。通过细致观察、分析,亦可确定台北故宫博物院此本郭忠恕《雪霁江行图》是依据舟船写生,并有粉本为底而创作的作品。纳尔逊本传为郭忠恕的《雪霁江行图》,虽保存更为完整,但从其勾勒用笔、墨色渲染、格物观察的精微程度来看,其绘制水准远逊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雪霁江行图》。

徐沁《明画录》曾言:“画宫室者,胸中先有一卷木经,始堪落笔。”木经,经刘凌沧先生解释,是“研究建筑学中木结构的著作”。徐沁所言极是,画屋木宫室,只有深谙其中结构、原理,方可画得合乎情理。舟船之画法亦是如此,要知晓舟船基本结构,要符合实际的比例尺寸,合乎透视,要用笔有力。台北故宫博物院《雪霁江行图》中的舟船以界笔直尺与徒手勾勒相结合的方式绘制,用线挺劲、笔力深厚、富于变化,足见画家对舟船结构之精熟、落笔之肯定。笔者认为,台北故宫博物院《雪霁江行图》蕴有强烈的郭忠恕面貌,符合画史对郭忠恕作品的描述,或可借此本《雪霁江行图》想见当时“舟船之画法具备”的情形,窥得郭忠恕“望之中虚、若可蹑足”的面貌与画风。

[1]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观照方式、“可游可居”的空间观、或隐或显的蹊径,皆指明山水画是关乎“行旅”的艺术。历代山水画的命名方式亦体现到这一点,如《溪山行旅图》《秋山行旅图》《关山行旅图》《蜀山行旅图》等等。

[2]何惠鉴指出该作品应该是晚于北宋的作品。Wai-kam Ho et al.,Eight Dynasties of Chinese Painting:The Collections of the Nelson Gallert-Atkins Museum,Kansa City,and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Cleveland(,1980),Cat.No.77,第96-97页。

[3]苏轼,《郭忠恕画赞并叙》,《苏轼文集》,第2册,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第612页。

[4]云告,《宋人画评》,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98页。

[5]赵晶,《宋画国际学术会议综述》,《故宫博物院院刊》,2015年第1期,第142页。

[6][清]徐沁,《明画录》,见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第763页。

[7]刘凌沧,《界画》,《美术》,1961年3月,第72页。

猜你喜欢

纳尔逊桅杆绳索
绳索
生命的桅杆
生命的桅杆
推理:绳索比长短
致你
一线牵
LAA—LTE在行动
说好话
小鸡拔河
我和曼德拉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