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画“城市题材”形式语言探析

2022-11-06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周娜

国画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笔墨题材中国画

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周娜

一、城市题材地域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题材在探索中逐渐发展。“工业文明及随之而来的工业化、现代化、都市化,同样成为当代中国山水画家生存和艺术创作的基本社会文化背景。”“现代化”成为经济、政治、文化,几乎所有领域的价值追求,山水画因此随同整个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命题,进入了一个更为纷繁多变的历史视野,在这个视野里,山水画审美客体的表现范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当代中国城市进程的推进,使越来越多的画家关注身边环境变化,以城市题材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中国画创作流行起来。“城市山水”的概念首先由钱学森先生提出,“我们现在更应注入社会主义中国的时代精神,开创一种新风格为‘城市山水’”。此后,中国画在当代发展中不断向“城市化”发展,并逐渐与国际接轨,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相继举办多次“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受到了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美协、深圳画院等美术研究机构的鼎力支持。其中表现城市题材的画家不在少数,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反映城市的繁华,呈现出自由与多元的艺术特色。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批画家曾为当代城市题材的兴起与发展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城市题材的表现范围不仅涉及国内写生,也包括域外写生。20世纪50至60年代,以傅抱石、李可染等为代表的画家或深入新中国的现实生活,创作表现祖国新貌的新作品;或走出国门进行探索。1957年,傅抱石曾率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进行写生活动,创作了大量写生作品。他在画作中实验了很多透视方法,城市建筑严谨、水墨淋漓、笔法生动成为其作品的主要特征。同年,李可染在德国采风写生,面对欧洲建筑,采用满构图的形式,以逆光法与积墨法实现了建筑的神秘感与厚重感。在体现异域风情的同时,这种通过写生进行创作的方式,也带动了后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批画家。域外写生也是画家紧随时代的体现,丰富了城市题材的表现范围。“域外的旅行写生方式,一方面,是古人‘师造化’精神和‘纪游’传统的一种延续;另一方面,以传统中国绘画语言表现不曾面对的异域城市风景,则是对于画家的全新挑战。”20世纪50、60年代的画家更多地面临笔墨语言面对现实题材的矛盾转换问题。而改革开放以后,80、90年代,徐希、刘懋善等画家继续探索域外题材,受西方现代主义观念的影响,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的色彩、空间和光影等绘画语言,作品具有时代特征。画家在表现域外题材时,总结前人探索的经验,充分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画面中呈现出一种浪漫的氛围或是一种高格的意境美。当代受域外写生活动影响的画家有方向、卢禹舜等。他们都重视传统笔墨并发扬了笔墨的传统写生功能,弱化线条,强调笔墨和色彩,作品极具个人特色。各类城市题材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百花齐放,不断丰富也不断完善城市题材的创作。城市题材受南北方气候、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差异,不同城市展现出不同的地域性。地域性特征也直接影响着城市建筑的风貌。樊枫代表作《江城》以书法用笔勾勒了南方现代都市纷繁跳跃的视觉节奏,渲染出生机勃勃的武汉都市生活气息,用老汉口建筑表现画家那斩不断的乡愁。同样是南方城市,《鼓浪屿之歌》是樊枫描绘的厦门岛鼓浪屿的景观,画面用传统山水画中“之”字形构图,俨然一派悠闲浪漫之意。北方画家李小可《宫雪》用留白的表现方法,展现出雪景后的北京城,古老的建筑与高大的树木相互掩映,追求一种纯净的境界。

二、城市题材表现形式

中国画城市题材的表现形式集中代表了艺术家的绘画风格和个人的绘画语言,首先是传统笔墨语言表达当下的城市题材,在笔墨的转换上艺术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其次是色彩不仅仅是根据固有色分类别施色,而是注重色彩与光、色与墨的关系;最后是构图与空间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画散点透视法,而且借鉴了具有形式感的构图方式,构图样式各异。

石涛指出“笔墨当随时代”,笔墨随时代不断发展,在当代城市题材创作中充分体现。随后表现城市的画家们不断探寻生活,并反映城市生活状态。开始把这些景观作为主要表现的对象。这些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被简化被提取出具有形式感的元素,点、线、面在拆分重组后,使高楼大厦联系在一起,高低错落,竖向的笔墨块面深浅变化,色彩间隔与分配,使得画面充满节奏般的韵律感。方向的城市题材作品,反映现实生活,但又不被现实景观所束缚,既保留了中国画的传统趣味,又结合现代化的形式感,使画面中充溢着一种田园式浪漫气息。方向在城市街景系列创作中,关注城市街景中的建筑和来往人群及城市公共设施,画面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看似西方的写生,实际上是画家对于写生中元素的归纳,在循序自然物象的同时,将实景幻化出一种虚境,好似一种浪漫的情怀夹杂在想象的空间里,用笔墨的形式表现并非客观自然的再现。如作品《喜雨》利用白云为画面留出空白,正是“计白当黑”观点在当代城市题材中的运用。线条极细腻秀美,以线造型,简洁而清晰地概括出楼房、车辆等实体的外形,用笔统一,十分协调。

“随类赋彩”的设色观念是遵循客观物象的本质属性,分类别施加色彩的一种方式。古代设色遵循“色不碍墨”“色墨交融”等原则。而现代色彩观念在传统设色基础上,吸收西方印象派对光与色的研究,色彩更加明朗,有新鲜感。如现代画家林风眠的彩墨山水画,在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西方艺术,呈现出色墨相融的浪漫气息,为当代水墨艺术奠定了基础。同时,“水墨都市绘画对于西方绘画的色彩研究成果的大胆借鉴,使中国画拥有一个欣赏和表现美的更为开阔的境域”。当今的城市绘画中对于色彩的无法排斥的因素更加明显,融入西方绚烂的色彩是色彩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尤其体现在描绘城市风貌、城市生活上,色彩与笔墨并驾齐驱,有突出主体、统一画面的效果。一方面,色彩依附于形体存在,用色彩塑造形体,注重色彩的冷暖、对比、搭配等。如刘懋善的《江南村居》,清新朴茂,恬静抒情,别具一格,原因则是其吸收了西洋画的光和色的表现方法,增强了画面的时代感。宋玉明在色彩方面则更是继承了唐宋时期青绿山水画的优良传统,又融入了西方现代绘画对于色彩与光影的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画家为了寻求对于时代的关注和借助色彩突出个人的绘画风格,于是借鉴西方的色彩理念,突破色彩的固有属性,根据画家的所思所想发挥色彩的主观性,使色彩反映在主体创作中,又包含在写生中,色彩因此不再仅具有单一的客观物质属性。画家根据画面立意来判断用什么颜色,色彩更多呈现的是一种意象的作用。色彩本身是没有情感的,但是由于不同画家对于色彩的敏感程度不同,色彩便被赋予了意象性。比如,当代画家卢禹舜在色彩与笔墨的表现上,继承了青绿山水的色彩特征,又将色彩的写意性与笔墨相融合,在宣纸上呈现出氤氲的意境,色彩在画面中幻化为视觉的主体,一大面积的纯色、互补色和冷暖色作对比,多种颜色的建筑经过作者主观的处理,在同一种颜色之间形成色彩呼应,用墨与色表现建筑、街景,改变了色彩处于辅助位置的状态,将色彩与造型紧紧地结合起来,使水墨与色彩之间更具统一性与整体性。色彩与笔墨相融合、渗透形成了统一的画面效果。总之,在城市绘画中色彩满足着主体的需要,达到为画面服务的效果。

城市题材在构图上继承传统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发展。构图在借鉴西方空间、体积、透视的视觉方法表现城市空间中,提供了更多可能。卢禹舜对称式满构图,把高楼概括成几何块面,城市化为平面性的符号,画面虚实结合,具有装饰性效果;杜大恺的作品则在平面性与深度性之间,用块面和平直的线条巧妙地组织画面;毛冬华的作品《重塑》描绘了巨幅玻璃墙遮挡中的上海,其真实性被模糊化,画面被巧妙地分割成天空与建筑两大块,画家不再表现楼房的深度,而是将其压缩,用一种平面性的构图,利用平面化分割的形式,增加了画面的装饰趣味。西方焦点构图法在城市题材中也经常被用到,这种构图样式更符合对城市建筑的空间感的描绘,能使画面处在一个合理的空间,使城市题材具有写实性与真实感。如林容生的“三坊七巷”系列,近景的房屋与远处的房屋呈现大小变化和前后遮掩的起承转合,画面所形成的纵深感能将观者带入一种怀旧与联想的情境之中,具有构成的形式美感。

三、结语

中国画“城市题材”被艺术家广泛关注与参与,离不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其表现范围更加广泛,从单一城市建筑的写生逐渐转向多角度表现城市现象的转变。中国画的城市题材在对传统笔墨进行传承的同时,也加入了对西方艺术的借鉴,对西方现代构图形式、空间表达的借鉴。城市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状态与审美观念,透过城市可以看出当下人对审美情感的表达,也传递出丰富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中国画的城市题材具有现实意义,既关注当下生活状态又在探索中不断追求更高精神的向往与意境的表达,城市题材在当代更具有探索价值与实践意义。

[1]戴光莹,《中国当代城市题材山水画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

[2]钱学森,《关于美术的一封信》,《美术》,1992年。

[3]陈端,《新中国70年山水画对“城市”的表现》,《美术》,2019年第12期,第107页。

[4]陈浩,《论水墨都市》,《国画家》,2005年第5期,第32页。

猜你喜欢

笔墨题材中国画
多彩链接(中国画)
关东风(中国画128cm×68cm 2022年)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书画名人汇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为练笔墨才写荷
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