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合式教学SWOT分析的跨文化素质提升模式探索
2022-04-13熊力游刘和林
熊力游?刘和林
摘 要:大学生跨文化能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学内容单调,教学多偏重第二语言的习得和隐性课程中的跨文化语言能力的培养,且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单一环境。跨文化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跨文化知识的习得,还包括跨文化意识的形成、跨文化能力的养成。传统的面对面教学在大学生跨文化素质培养方面存在语境设定、情感养成和行为实施等方面的局限。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传统面对面学习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优势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虽然也存在一些学习和运用上的不足,但对促进学生跨文化素质多元双向培养模式的形成大有裨益。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跨文化素质;SWOT分析;双向模式
作者简介:熊力游(1963-),女,湖南益阳人,长沙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教育、中西文化对比;刘和林(1965-),男,湖南长沙人,长沙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文化话语分析。
一、导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对面教学和网络教学成为高等教育中被教育者选用的两大主要学习环境,不同环境产生的学习效果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针对二者的利和弊,混合式学习模式应运而生,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化学习的发展 ,在教育界逐渐推广,也推动了跨文化教学的变革。传统的跨文化素质培养模式局限于课堂教学,难以真正实现认知、情感和行动上的跨文化素质提升。而混合式教学虽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该环境下的跨文化素质培养所带来的优势有助于教育者借助网络技术在课程设计、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等方面得以提升,从而推动学生跨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混合式教学及研究现状述评
混合式学习是一种综合面对面教学和计算机介导教学的教学系统,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以及学习环境下的灵活性。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使用交互式策略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技术路径,强调同/异步和远程学习,强调师生的互动和合作,从而使课程管理更为简单,也更易于追踪学生的学习效果。
虽然混合式教学或学习模式从产生至今仅十几年时间,但围绕对混合式教学内涵的界定、课程设计方法、混合式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以及混合学习模型构建等,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Lalima等将混合式教学视为创新理念,是最佳的教学模式。Judy R. Doorn利用五年时间对五万多名学生進行面对面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对比分析,描述了不同的学生风格并对不同学习需求进行了分类,以寻求知识转化效用的方法。黄荣怀等通过将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分为前端分析、活动与资源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三个阶段,构建了一个混合式学习课程过程模型,理论上提出了混合式教学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模型构建和学习策略 。近几年,随着混合式教学的不断深入以及各种平台的创立,基于MOOC、Moodle、SPOC、移动终端、翻转课堂、云课堂、雨课堂等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大多是对课程设计的混合教学研究。新冠疫情发生后,针对线下教学受限,学者们更多关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Lala,s等根据疫情发展程度的不同,构建了对学生知识、技能和培训进行混合教学的模型。Tadlaoui则依托混合式学习的优势,运用贝叶斯网络探讨了后疫情时代的混合学习模型的构建。
以上各种研究表明,混合式学习模式让许多教育工作者借助网络技术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方面更具灵活性。一种教学模式在实践的检验中显现出其特征。随着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不同课程中的运用,其对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的构建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就跨文化交际课程而言,在缺乏真实的跨文化语境情况下,更需要结合线上资源,构建符合跨文化人才需求的教学模式,促进跨文化认知、情感和行为等能力的综合提升。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提升跨文化素质的SWOT分析
跨文化素质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在跨文化素质培养中,三者相互依存,互相影响。三者的相互关联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单一强调学生学了什么,而应更多关注利用所学学生能够做什么,或者是否具备能成功应对来自未知的、陌生的、不可预料的挑战的能力。SWOT 分析在管理学领域通常被用来分析一个人组织资源的能力和不足。Dyson指出,一旦认识到内在因素(强弱势)和外部因素(机遇与挑战),就能形成对策留强去弱,把握机遇,降低威胁。教师应有效运用混合式教学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素质,而SWOT分析有助于认清不足,并最大程度上扫除妨碍培养目标实现的障碍。
(一)优势分析
1.有利于强化跨文化语境下的社会互动、沟通与合作。跨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能力。混合式教学运用互联网将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和跨文化实践连接起来,形成虚拟的社区和有益于学生的氛围,在其中,师生可以交流不同文化下的价值观、思想以及学习经历。此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互动,通过微信、微博、聊天室、论坛等平台开展对话,交互性更强。
2.有利于学习者个性的发挥。个性化是教育的本真追求之一。将教学置于混合学习环境下强调了对个性的尊重,同时混合学习环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以支持灵活的学习进度,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互动环境,改变了以教师授课为主的单一教学形式,有利于个性化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
3.促进跨文化情感和态度的培养。作为混合式教学的一部分,线上学习通过视频观看、跨文化案例观摩等活动,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通过线上活动帮助学习者在加强学习的自我管理的同时,对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并对其他文化理解和包容,避免陷入文化自大和文化自卑的困境。
(二)弱势分析
1.教师缺乏线上教学技术。教师对应用混合式教学所需技术不完全掌握,在限定的时间完成任务可能会有压力和紧张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混合式教学的有效实施。一些教师无法熟练操作线上教学常用的SPOC、WebCT、MS Frontpage等平台或Outlook、MSN等工具, 对技术的更新和变化具有一些抵触情绪。
2.对网络的过度依赖。过于依赖网络可能导致教师与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缺乏责任心。基于网络学习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素质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的提升,需要更多的真实和虚拟的跨文化实践活动,对网络过度依赖所产生的惰性,会使部分源自真实素材收集所设定的跨文化场景缺失,学生也就失去了更多了解跨文化知识、实施跨文化行为的机会。
(三)机会分析
基于能力的系统使管理个体学习过程更为便捷,教师可综合监测并管理学习进程和学习效果。同时,混合式教学受时空限制少,为师生获取资源和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此外,教学教育体系和管理层对教学改革的政策支持,可让混合式教学获取更多的外部支持。
(四)威胁分析
网络聊天与其他事物对学生的注意力有分散作用。对计算机的依赖可能阻碍学生在跨文化能力提升过程中掌握所需的语言知识,包括读写能力等。
四、混合式教学下大学生跨文化素质提升的多层双向模式
大学生跨文化素质主要涵盖知识、情感和行为。知识的获取以跨文化交际理论、概念、中外文化异同等知识为主,而情感的培养需要通过真实的、仿真的或虚拟的跨文化语境下的实践行为来实施。在教学中,大学生跨文化素质的提升涉及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途径和教学评价等多个层面,而每一层面都离不开双向的活动。
(一)教学主体的双向互动
教学主体的双向活动围绕教师和学生展开。教师构建所传授的知识结构,学生则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与同伴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就跨文化素质提升而言,教师与学生的双向跨文化意识是前提。混合式教学环境下,各种网络平台上源源不断的跨文化信息,将挑战者教学主体的跨文化意识。缺乏跨文化意识的教师无法激发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而教师的跨文化敏感度和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影响学生的跨文化素质的培养。 此外,在信息化时代,对课程教学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以及对网络资源的利用能力缺乏,使混合式教学难免遭遇某些抵触。上述因素势必影响学生跨文化素质的培养效果。因此,混合式教学环境下的教学主体双向活动中教师要主动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情感,积极面对信息化带来的挑战,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发挥好“编导”的作用;学生应积极分析线上线下跨文化案例,参与虚拟或真实的跨文化活动,培养跨文化思维和跨文化敏感度。
(二)教学内容的双向融合
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内容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英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共振。理论教学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文化知识,实践则将知识用于行动并加以检验。当前,有的大学英语教师仍不能做到完全脱离教材进行教学。自跨文化交际理论和概念引入我国以来,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多以海外教材为主要学习内容,其中涵盖大量跨文化理论知识和国外跨文化交际案例,为大学生拓展跨文化理论知识和外国文化知识提供了丰富了素材。但是,“跨”作为“文化”的前置修饰,必然涉及双向文化。尤其在西方意识形态不断浸入的当下,更需要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通过对母语文化和他者文化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对比,通过文化差异探究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髓,让学生理性、客观地看待西方文化,进一步培养青年学子在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讲好中国故事,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当好传播使者。
(三)教学途径的双向拓展
混合式教学环境下的跨文化素质提升还离不开有效的教学途径的支撑。线上线下的混合、课内课外的互补以及请进来走出去的合作等双向活动,对于学生跨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从混合式教学的SWOT分析可以看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学习互动、个性发展和情感培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就课堂内外的双向活动而言,课堂以案例导入与分析、跨文化交际情景模拟实操、小组讨论等增强对跨文化基本理论和知识的传授,课外以任务为驱动带动不同项目的实施,如通过跨文化微视频制作、社会调查、现场观摩等锻炼学生的跨文化实践能力。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向活动,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暑假海外实习项目,或参加国内国际事務的志愿者活动锻炼跨文化能力,另一方面邀请海外人士来校进行跨文化讲座或跨文化活动指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认知。
(四)教学评价的双向渗透
就基于混合式的跨文化教学评价而言,实施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双向监控更利于考查学生跨文化素质的提升程度。以往的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以终结性为主,势必导致学生考前忙于记忆和复习书本知识,忽视对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提升,而教师也难以通过终极性评价综合考核学生的跨文化素质。将过程性评价贯穿学习的始终,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等多个层面的双向学习与活动,都纳入考核内容。这样,教师通过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情感态度,使学生成为评价的参与者,实现评估价值多元性、结果相对性和评价过程性。线上线下的教师评价、生生互评等方式,不仅能检验学生对跨文化理论和概念的掌握与运用,还能考查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适应力、思辨能力、协作精神等综合素质。
五、结语
根据SWOT分析来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大于劣势。混合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使用交互式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技术路径,强调同/异步和远程学习,强调师生的互动和合作,从而使课程管理更为简单,也更易于追踪学生的学习效果。跨文化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其课程教学目的除了传递跨文化交际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障碍、 文化适应等理论概念外,更多的是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包含知识、思维、行为乃至情感和个性的多维向度综合概念。如何突破传统教室学习的束缚,使混合式教学更有灵活性和有效性,怎样检验素质提升效果等,是混合式教学环境下的跨文化素质培养模式构建中不能不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Dyson R G. Strategic Development and SWOT Analysis at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4(152):631-640.
[2]Hande S.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Blended Learning: Students' Perceptions[J]. Annals of Medical and Health Sciences Research, 2014(3):336-339.
[3]苏超华.翻转课堂下跨文化敏感度培养的实证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39-146.
[4]Monika Sharma. The changing role of teacher in blended learn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 2019(8):325-327.
[5]钟玉琴.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探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6]李冰.基于PBL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J].现代交际,2021(15):167-169,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