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英语教学创新
2022-04-13伏平
摘 要:英语作为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外语课程,其基本价值是提高人才国际化视野与对外交流能力。但我国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出发点有着明显差异。中小学英语教学侧重于基础性、通识化内容,旨在夯实英语语言运用基础,教学创新主要根据语言学习规律展开。而大学生即将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应侧重于实用性、职业化,旨在为人才事业发展赋能,教学创新还需兼顾用人单位需求。本文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以系统化思维设计高校英语教学创新思路、提出具体创新策略,以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高校英语;就业导向;教学创新;ESP
作者简介:伏平(1986.01-),女,上海人,上海城建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客观来说,我国学校教育框架内长期、连贯的英语教育教学的实施,为夯实学生的英语素质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即英语教育容易出现“尾大不掉”的现象,高校英语教学仍然会沿用基础教育阶段的理念、模式、方法等,这一做法导致大学生英语知识、技能严重偏离就业发展方向。具体表现为,仍沿用灌输式教法、“以教为本”的课程结构、“碎片化知识点”的内容呈现形式等。更为严重的问题在于,很多高校的英语学科教学从一开始就偏离了就业导向,在本科四年或专科三年的教育过程中,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关联,即高校英语教学开展方式基本为公共英语、通识英语,而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的概念并未引入教学体系。在这一背景下,高校输送到各用人单位的人才虽然具有一定英语交际能力,却仅限于日常的、浅显的书面或口语交流,自然无法保障英语成为促进就业的加分项。进入21世纪20年代,中国发展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中国-东盟全面战略合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事务推动下,倒逼高校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英语素养,英语教师要以就业为导向,重构英语教学模式,以契合社会发展需要。
一、就业导向下的高校英语教学创新价值解读
(一)更好地实现高校英语教学意义
从教育实施形式来看,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目标是明显不同的,前者是为了人生规划,后者是为夯实基础,这一特征在英语教学中也有体现。基础教育属于“全领域教育”,以高中阶段为例,学生需要学习包括英语在内的多门课,且衡量课程价值的标准并非实用性,而是在高考中的占分比例。而高校教育基于专业展开,即具体开设那门课取决于专业发展需求,所以跨专业视域下课程类型差异很大,大多数专业虽然都设有英语课程,但重视程度明显弱于专业课程。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需要重新评估英语学科的重要性。在中国社会日渐开放的背景下,无论哪个专业的人才都有可能参与涉外活动,从这个角度出发,英语对于不同专业而言不是可有可无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更好地服务高校人才职业生涯
从教育内容层面分析,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语教材、教辅材料、数字化资源等都存在更新缓慢的缺陷。以各个时期、各种版本的大学英语教材为例,并未彻底摆脱基础教育时期英语教材的编写思维,语法、词汇、阅读理解、语篇习作等始终为主要内容,这样的英语教学内容构成主要是为“学习生涯”服务,而高校人才所面临的是“职业生涯”,且经历小学至大学漫长的英语学习之后,英语基础知识、学习方法等已然掌握。因此,基于就业导向展开英语教学创新探索,具有更好地为高等人才职业生涯服务的价值,特别是依据专业知识体系、开发校本英语教材,能够彰显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优势,让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挂钩,这样有助于人才更加适应职业场景中的涉外交际。
(三)更好地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教育事业的根本价值在于服务社会发展,人才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分子级个体”,应该主动适应就业需要。近年来,我国经济转型趋势非常明显,各个产业都从规模化、粗放型经营模式中走出来,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人才构建高质量经济发展模式。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人才对于高质量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国家及地区之间的经贸合作、科技交流、文化互动等,英语是联系不同文化群体的重要媒介。从现实维度来看,旅游、商务、外贸、海关等大量岗位职能,都要实现与国际接轨,因此以专业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系统地推进高校英语教学创新,可以帮助高校大学生获取更多成功契机。
二、高校英语教学的就业导向实施现状与诊断
(一)英语缺乏在专业教材中的渗透性
高校所使用的的英语教材版本众多,但这些教材缺乏对特定专业的针对性,供公共英语教学使用完全可以,却不适合用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从这个角度说,英语尚缺乏在专业教材中的渗透性,导致两种学科无法密切的结合。从现实角度出发,不同专业对于英语知识、技能的需求明显存在差异,如旅游专业的英语教材使用应注重对话交流,英语词汇、语法等运用需要契合旅游消费场景。而建筑、装潢、会计等专业的英语教材使用,则强调本行业内的术语运用,所跨越的学科领域形成了不同的交叉点。因此,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开发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势在必行。
(二)教法多样性有余但引导性不足
高校本身是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教学场域,英語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运用并不僵化、单一,尤其是“互联网+教育”理念出现之后,各种新媒体、数字化资源被投入教学活动中,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但通过“做加法”来改进教学方法,是一个持续积累的量变过程,并不能保障教学方法效果的“质变效应”。换句话说,高校英语教学方法本质上仍属于被动式、填鸭式、灌输式范畴,消除这一负面影响的关键在于将“以教为本”的理念转变为“以生为本”,进一步加强引导性教学的落实。
(三)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严重匮乏
从高校英语教师立场出发,所谓专业素养主要是针对英语专业而言的,不排除英语教师在其他领域有一定造诣,但无法保障英语教师专业素养与高校学生专业立场完全一致。这就涉及高校内部非英语专业的教学组织安排,如经管、计算机、旅游、酒店等专业的学生所接触的英语教师,基本上是英语专业出身,很少具备其他专业的知识储备。如此一来,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就无法保障“自身专业”与“学生专业”的对称性。
三、以就業为导向的高校英语教学创新思路设计
结合以上分析,影响高校英语教学效果的主要问题源自教材、教法、教师,但在解决机制上,难度是逐渐增加的。尤其是教师问题的解决,在短周期内不可能拥有大量既懂英语又懂学生专业的复合型教师。因此,“逐一突破”的解决思路并不可取,在就业导向之下,应积极进行资源整合,突出系统性优势,故而高校英语教学创新思路(或称之为技术路线)可概括为以跨文化交际为背景、以职业化场景设情境、以专门用途英语为途径、以实战人才培养为目的。
“以跨文化交际为背景”的创新主张适用于所有专业,大学生无论在哪一个领域就业,都可能从事涉外活动,了解对方文化背景、遵循对方交际习惯,可以让工作事半功倍。“以职业化场景设情境”过程中,为了有效消除英语教学方法存在的被动性缺陷,在高校英语教学活动中创设职业化场景,或者真正走入某一专业的职业场景,以赋予学生逼真的工作实战体验,这本质上是情境教学的一种实践方式,可以更好地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同时在职业化场景中,学生的英语交流更符合职业语境特征,教法的引导性也更强。“以专门用途英语为途径”的创新观点针对具体专业,包括专门用途英语教材的开发、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任务的评估等,每个专业的教师与高校英语教师合作,以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为培养“复合型英语师资”奠定基础。针对“以实战人才培养为目的”,高校应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减少“过级考证”的影响力,减轻学生的英语学习负担,将考核工作从试卷形式向应用形式转移。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英语教学创新策略
依据前文提出的创新思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中英语教学创新策略如下:
(一)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广义上的跨文化交际属于社会学范畴,交际行为可以发生在一切文化介质之间,但衡量跨文化现象是否发生,最根本的依据是跨语言与否。换句话说,跨越语言形态是跨文化交际发生的必要条件,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必须关注汉语与英语的互动。但实际上,高校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自然教学法的运用,该教学法的核心是完全排斥本族语,即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采用全英表达,这相当于切断了汉语与英语之间的文化纽带。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必须修复汉语与英语的关联性,这是因为不同文化背景、语言体系的人以英语为交流媒介,并不能完全隔离现实语境,文化认知差异也不可能通过翻译信息彻底消除。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向国外游客介绍景点时,类似“Great Wall”“Summer Palace”等词汇并不需要过多说明,因为海内外游客对于知名景点已经相对熟悉,但在一些非著名旅游要素的解读上,必须融合中国文化及语言要素。比如传统民居景点的“马头墙”,直接翻译为“Horse Head Wall”显然是不合适的,国外游客并不能从外观上看出“马头”,也无法理解其深层含义,需要进一步结合“马到成功”“龙马精神”等吉祥文化元素加以解释。
(二)以就业为导向创设职业化教学情境
以就业为导向的最终落脚点是职业场景,在这样一个现实空间内,利用英语如何交流、存在哪些不可预见问题、真实英语对话状态怎样,以及发音、语速、节奏等如何控制,学生必须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以重新设计高校特定专业的英语课程为切入点,如按单元、章节或阅读语篇展示修改内容,将专业知识、技能引入其中,这样便于在课堂环境中形成专门用途英语学习氛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职业化教学情境要素,一方面可以在不出教室的情况下,从外部引进与专业或职业相关的要素,如建筑专业英语教学活动中,围绕“建筑材料”主题收集混凝土、砖石、绿色建材等表达方式,英语教师则可以用安全帽、建筑服等装扮自己,扮演监理、业主等不同角色,增强建筑专业学生使用英语的现场感。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学生走进用人单位,如外贸企业的销售部门,该部门人员的日常工作就是通过各种渠道与国外客户交流,引导学生观摩、学习、尝试操作,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远比在大学课堂纸上谈兵更有效。
(三)以就业为导向开发英语专门用途教材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不能局限于利用既有资源教书育人,还应该不断展开教学研究,促进师资专业能力提升。基于校本课程理念,开发设计适用于本校、本专业的教材,是培养具有学术性、研究性、专家型复合能力教师的有效渠道。以就业为导向,各专业可以联合英语教师、本专业教师及企业专家等,共同编著专门用途英语教材。以水利工程专业为例,编撰人员除了水利专家之外,还可以邀请参与过重大水利工程的技术人员、英语教师、水利工程师等,在水利英语教材的编写中,一方面要遵循创新性原则,即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吸收近年来国内外水利方面最新技术、最新成果。另一方面,要遵循科学性原则,注重水利工程技术权威文献的利用,不能泛泛而谈,否则水利英语教材很容易编程一本“用英语翻译水利内容的教材”,其价值将大幅缩水。
五、结语
总体来说,“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更符合高校教育的价值,将这一理念运用在高校英语教学创新上,所生成的策略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英语素养。而对于英语教学本身来说,教学创新意味着其价值的进一步扩增,它不再是一种纯粹的交流工具、翻译手段,而是与使用者职业生涯高度绑定,为我国高等人才的国际竞争力赋能。在诸多创新策略中,开发编写专门用途英语教材是重要着力点,它既能够满足英语为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的要求,也是提高师资复合型能力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丽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英语教学创新对策分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15):12-13,16.
[2]尹若双.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策略分析[J].教师,2021(23):44-45.
[3]谭洁.信息化背景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策略研究[J].校园英语,2021(27):75-76.
[4]覃小凤,卢东洋,梁金凤.就业导向视域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6):94-95,97.
[5]孔翠莲.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J].校园英语,2021(2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