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魅力型教师特质结构研究
2022-04-11李学兰
李学兰,王 玥
(安徽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应用型高校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突出应用型办学定位和学生实践能力,有别于学术型高校的新型高校[1]。“十三五”期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支持百所高校加强实习、实验、实训平台和基地建设,通过项目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多措并举引导和推动转型发展向政策保障、深度转型、示范引领上迈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用型高校建设呈现良好势头[2],在培育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等方面发挥出显著促进作用。应用型高校的发展是一项持久的系统工程,目前其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科建设等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着办学定位同质化、实践特色不鲜明、双能型师资匮乏、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不合理、“校地行企”协同育人不足等现象。就师资力量来说,应用型高校对教师的要求有别于一般高校,教师不仅要传递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专业操作技能和社会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学以致用。从当前应用型高校师资现状来看,理论研究价值导向依然占据主导。一方面应用型高校在招聘、考核和职称评聘等人才管理核心环节依然采纳学术性标准,在管理制度上离弦走板偏离转型背景;另一方面企业技术人才难以跨入高校门槛,师资队伍的“实践性、技能性和职业性”特征难以凸显,与应用型高校建设要求不相符合。从师生角色和相互关系来看,出于身份的对立统一关系,师生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学生对教师的指导和管理表现服从,同时又存在天然的恐惧和叛逆,缺乏主动表达、交流的动机和意愿。教师做出积极改变,通过塑造独特的人格特质和专业技能,将自身打造成魅力型教师,对促进学生广泛参与教学活动,显著提升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提升其应用型技能和改善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应用型高校的魅力型教师除了表现在人格特质方面,更体现在良好的研发、应用水平和对学生理论实践上的双重指导上。
一、研究综述
在中国现代汉语词典中,“魅力”一词指的是能吸引人的力量,特指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人或事物。学术界一直对魅力型特质保持着高度关注和兴趣,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学者们认为魅力型人格特质是一个综合型的系统,由很多个部分组成。德国社会学大师Max Weber(1947)是较早在魅力型研究上取得建树的学者,“魅力”一词在其作品中首次被提出,指具有非凡的、超越常人的且他人难以轻易获得的优秀特质,凭借这些特质,魅力型人群能与一般人区分开来,有关“魅力型”特质的研究自此展开[3]。1974年,学者Berlew将“魅力”运用到组织结构研究领域;1977年,Robert House在此基础上将相关概念延伸,提出组织结构领域内的魅力型领导相关理论,即组织领导者利用其自身魅力引导下属遵从自己的意愿,同时提出重大组织变革的理论[4-6],魅力型领导理论在组织中的运用得以广泛开展。国内学者对于魅力型特质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有关魅力型教师的研究是一个重要分支。吴娇(2012)通过开发和设计高校教师魅力的测量工具,分析了在校大学生评价教师魅力过程中反映出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状况[7]。孙君洁等(2013,2016)通过实证研究提出高校魅力型教师特质是一个一阶五因素结构模型,分别是亲和力、创新能力、思想品行、教学能力以及专业素养 ,并探讨了学校类型、学校地域等不同学校背景变量对加强学生被试性别、被试专业与资格因子、魅力型教师才能因子之间的预测作用;汤舒俊等(2010)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将高校教师个人品质归纳为人格魅力、学生导向、教学水平以及科研能力;吴光勇(2003)等提出学生喜爱的人民教师人格特征的共性与差异,其中共性特质为崇高的品德和价值、强烈的责任感、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真诚、公正、善良等;何齐宗等(2015)构建了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包含知识素养、教学能力、职业品格、人格特质等四个一级指标及其囊括的11个二级指标和41个三级指标。综上所述,本研究将魅力型教师定义为:具有某些独特品质且这些品质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吸引学生产生认同感并引导其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对学生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教师。应用型高校是新时代特定社会需求下的产物,可分为应用技术型、教学服务型、教学应用型、研究应用型等,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要环节,以此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其魅力型教师的特质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尤其应体现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指导实践,实现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能力上。但目前鲜有相关的研究文献,对应用型高校魅力型教师特质的研究具有鲜明的创新价值。
二、应用型高校魅力型教师特征收集与确定
在安徽省内安徽科技学院、合肥学院、皖西学院、铜陵学院等应用型高校随机挑选不同院系的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被试者。向被试者提出应用型高校魅力型教师的概念,要求其结合概念以及日常对魅力型教师的认知,列出不少于5条有关魅力型教师的特征或行为描述。共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13份,有效回收率为88.75%。其中男生104人,女生109人;学生所在年级分布为大一48人,大二53人,大三55人,大四57人,所占比例结构如图1所示。对收集到的特征或行为描述进行分类与删减,剔除类似或两两之间互有交集的描述,最终保留28条特征或行为描述。
图1 研究被试者的年级分布图
三、应用型高校魅力型教师特质结构实证研究
(一)魅力型教师特质问卷编制
利用已收集的特征或行为描述编制有关应用型高校魅力型教师特质结构问卷。为确保问卷质量,邀请5名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的高级职称教师从描述是否具有实际意义、是否符合给出的定义、是否符合真实情况等角度进行讨论与修订,最终保留26个题项。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题项设计,要求受调查对象对各分析项进行评分,“1”至“5”分别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比较同意、非常同意”,最终生成有关应用型高校魅力型教师特质结构问卷。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通过问卷星向安徽科技学院、合肥学院、皖西学院、铜陵学院等应用型高校随机发放有关应用型高校魅力型教师特质结构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11份,有效回收率为88.9%。其中男生154人,女生157人;年级分布为大一79人,占25.4%;大二76人,占24.4%;大三65人,占20.9%;大四91人,占29.3%。
(三)项目分析
采用cronbach’s alpha模型的α信度系数对问卷数据进行检验,由表1可知,信度系数为0.989>0.9,说明收集到的数据可靠。任意项被删除后,信度系数并没有明显改变,说明分析项不应被删除。求出样本总分,按总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列,前30%为高分组,后30%为低分组,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两组差异,结果显示出26个题项区分度良好,不需要删除样本。
表1 信度及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四)探索性因子分析
使用KMO和巴特球形度检验对数据进行进一步验证,KMO值为0.978>0.5,巴特球形值为13292.422,自由度为406,p值为0,显著性水平良好,研究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在因子分析中,主成分分析是一种通过降维手段将多个存在相关性的因子转化成几个能够综合概括所有因子、且两两之间不具相关关系的公共因子的统计方法。采用最大方差旋转方法对因子进行旋转,并对因子矩阵进行分析。根据项目保留标准,因子载荷系数绝对值大于0.4时,说明该项和主成分有对应关系。由于“整洁的仪表”属于对教师外在形象要求,无法与其他分析项归为一类,因此删除;“敏锐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与其他分析项含义明显不同,因此删除,最终保留24条特征描述。提取5个公共因子,归纳为 “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创新和成长”“亲和力”“教学灵活性”和“实践教学能力”。
表2 旋转后因子载荷系数
(五)验证性因子分析
针对提取的5个公因子和24个分析项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分析。有效样本量311,超出分析项数量的10倍,符合分析前提。(1)聚合效度分析:由SPSS分析软件输出结果得到5个公因子平均方差萃取AVE值分别为0.608、0.528、0.511、0.592、0.583,均大于0.5,CR值分别为0.755、0.766、0.806、0.741、0.807,全部大于0.7,显示出较好的聚合效度。(2)区分效度分析:5个公因子分别对应的AVE平方根值为0.78、0.712、0.715、0.769、0.764,其中最小值0.712大于因子间相关系数的最大值0.709,意味着研究数据具有很好的区分效度。(3)共同方法偏差分析:从拟合指标计算结果来看,各项指标(如表3所示)满足推荐值要求,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得到支持。
表3 模型拟合指标
四、魅力型教师特质结构分析结果与讨论
五个公因子的提取反映了应用型高校魅力型教师的特质结构,也反映了新时代大学生对魅力型教师的理解与认知。从研究结果来看,应用型高校和普通高校魅力型教师有典型的共同之处,教师亲和力受到学生普遍关注。亲和力从本质上看是教师内心深处热爱学生的表现,指教师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以和蔼的态度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对学生报以爱心、关心、支持和信任。“亲”是教师对学生和职业热爱的表现,面对具有鲜活个性的学生个体,能够尊重和爱护;“和”体现师生之间的和谐、亲密关系,教师平易近人,与学生平等交流,激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创新能力是打破惯性思维,开创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受到广泛关注。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71.6%,且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与此同时,教育方式也在持续升级。在“互联网+教育”和培养学生应用型技能的双重导向下,教师创新能力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来体现在对“线下+线上”教学平台、教学资源、教学工具的综合采纳和融合应用上;二来体现在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上;三来体现在与时俱进吸收先进科技的能力和持续提升的信息化素养上,给予学生与众不同的学习体验,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改善教学质量。
应用型高校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切实提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结构性改革、产业升级等对人才供给模式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挖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核心要务。与中学阶段教师的“全程督导”不同,高校教师扮演着学生自主学习引导者和助力者的角色。教师引导学生创新和成长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核心环节发挥关键和恰当的作用,例如学习导入期辅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学习成长期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途径,传导和把关核心技能,对学生的进步及时激励,同时培养其抗挫能力;学习成熟期对学生的持续成长和长期发展给予个性化分析和建议。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搭建起高效的学习团队,充分挖掘学生多层次、多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促使其应用性学习技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
“教学灵活性”的基本依据是适应环境的动态性,在教学内容上紧跟学科发展前沿,紧密围绕应用能力培养这一核心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体现时代性,将信息化、科技化手段、工具和MOOC、SPOC、翻转课堂、移动课堂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有机融合;在考核方式上体现与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对象的匹配性,改变学生对考试的惧怕态度和抗拒心理;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体现同步性、同理心和艺术性,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这也是塑造新时代师生和谐关系的有力途径。教学灵活性能够体现教师的持续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反映出教师对于教学和学生的态度和自我要求。
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论认知的有效途径,是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能够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学生素养的提高。在应用型高校中,实践教学既是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又是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主战场,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五种能力,即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知识应用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职业道德与自律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实践教学能力”首先要求教师采纳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充分交融,积极联系企业参与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在现场学、在干中学;其次,教师自身应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例如经常参与企业培训、到地方政府或企业挂职、经历各种资质培训和考核、完成横向研究课题等;同时还体现在带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和各类学科竞赛,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并完成调研、策划、设计、咨询建议等,指导学生完成横纵向课题、在企业顶岗实习、鼓励学生实现毕业论文真题真做等。
五、结论
经探索性因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应用型高校魅力型教师特质结构是由“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创新和成长”“亲和力”“教学灵活性”和“实践教学能力”组成的一阶五因素结构模型,既有对普通高校教师魅力特质的普遍认同和关注,也有应用型高校教师魅力的特殊体现,尤其表现为教师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教学灵活性。但研究过程中受调研对象、调研数量、应用型高校本身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等因素影响,使得研究还有相应的局限性,有待于在今后的动态研究中持续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