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技艺传承*
——高职院校书画装裱与修复教学改革的策略研究
2022-04-11何亚芳
何亚芳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甘肃兰州 730020)
书画装裱与修复是“非遗”技艺传承中的一部分,在我国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这项技艺不仅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保存手段,更是文化传承的赓续。历代书画的优秀作品以原貌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无不得益于我们传统的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然而这项传统技艺的发展与继承、传承与创新都将重担和使命落在我们青年人的肩上,青年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的沃土,高职院校作为现代化新型技能型“工匠”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将“非遗”技艺传承教育引入职业教育领域,极大解决了传统“非遗”艺术在青年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高职院校在培养技能型“非遗”人才与传统技艺保护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人力与资源优势,我学院将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引入职业院校在不断地教学改革与实践摸索中前进,实现传统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在职业院校的专业化教学体系,在高职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新面貌。
一、“非遗”技艺书画装裱与修复课程学习体系构建
1.实现传统技艺专门人才的特色培养,夯实专业课程基础理论学习体系
“非遗”技艺书画装裱与修复人才的培养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职业院校在“非遗”技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构建专业实训环境,多专业融合,充分利用与优化教学资源,构建立体化教学,形成了夯实学科基础理论,强化基础核心技能学习体系。通过构建学科基础前导课程,开设中国书画与篆刻、材料学鉴定学、古文献解读、中国书画鉴定等理论与实践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基础理论方面主要开设技能学习的中国画装裱技法,古籍修复技术理论等课程。转变了传统书画装裱与修复师在理论知识薄弱的现象,实现了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结合技艺实践学习形成技能学习的闭合环节。其次,加强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进行交互与整合,不仅扩展“非遗”技艺书画装裱与修复课程的学习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理论学习梳理与归纳思维以及跨学科的立体化知识结构,更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沟通交往与合作能力,提高学生们的就业创业过程中与合作意识,将原来师徒传承过程中被动型接受灌输知识转化为积极主动型的知识探索人才,可有效培养学生在传统技艺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研究、分析与实操能力,进而提高综合教学质量。
2.引进行业“非遗”大师专业技能培养,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实践学习体系
高职院校在培养新型职业技能人才过程中更加注重了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的全面教育。学院通过聘请博物馆、古籍保护中心专家、“非遗”大师担任实践教学中的客座教授,柔性引进“非遗”大师、高技能书画装裱与修复技师成立大师工作室,形成学生技能学习实践的优质平台,实现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首先,专业技能大师带教实践学习实现了学院与社会优质资源整合,打破专业壁垒与门派观念,非遗技能实践课程的学习实施以每学期“每学期1次专家讲座+1周技能大师授课带徒+2周基础理论学习”的模式。以此实现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技能学习不间断的循环学习模式,极大解决了传统非遗技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学习体系。其次,大师工作室的专精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核心实践课程精细化学习,学生在进入大师工作室后,师徒带教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学习了大师前辈们丰富的实践技艺,更是在朝夕相处的带教过程中让年轻人学到行业发展中的“工匠”精神,培养新型的技艺传承与传统文化内涵滋养青年学生。
二、“非遗”技艺书画装裱与修复课程的人才体系构建
1.转换传统技艺传授师承关系的培养模式,深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传统的书画装裱与修复行业面临优质人才的紧缺,培养的年轻书画装裱与修复技术人员在行业中难以为继,从事传统书画装裱与修复人员的规模微乎其微,由于书画装裱与修复行业的特殊性和技术手艺的独立性没能及时转型为新的学科进入学院制教育轨道,传统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濒临失传,在书画装裱与修复行业中人才结构断层青黄不接、书画装裱与修复行业后继乏人的现象十分突出。传统书画装裱与修复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是口传心授的传统师带徒模式,这种模式的培养方法虽然可以一对一的指导学习,学徒的实践手艺较好,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周期较长,人才的培养量较少,培养方式的成效缓慢,无法满足人才大规模培养的进度,就无法应对行业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另外,传统书画装裱与修复行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大多数书画装裱与修复的师傅实践技艺精湛,相对在相关领域内的理论知识较为薄弱。“其师承门第派别区分严格,学习的局限性较窄,对于新的工艺材料与形式创新方面的眼界较窄,不利于这项传统技艺在人才综合素养提升受到影响,极大滞缓了新时期对于传统技艺创新与传承发展”。由此可见,将书画装裱与修复这项传统技艺引入职业院校进行职业化教学且走向学科化建设,实现传统技艺人才培养模的新转变,既是传统书画与古籍文化的保存途径,又是传统非遗文化技艺的创新与传承的基本需要,更是本行业发展振兴的必然需求。
2.构建企业需求主导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新形式
通过“真实工作环境”“真实装裱修复项目”“真实装裱修复案例”及“真实装裱修复工作过程”的新模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项目驱动到能力递进,新型学徒到学训一体、真实场景到职业体验”模式,在实现人才培养中“校内老师+引进大师+企业师傅”专兼指导、循环教学机制下,教学内容以“对接岗位任务”为核心,实现了对学生的培养以市场为导向、以技能提升为目标,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构建企业需求为主导现代学徒制下,职业院校书画装裱与修复人才的培养由原来单纯的技术传授,转化为社会需求的综合技能型人才培养。学院成立工匠工坊、大师工作室等人才“柔”性引进文博行业技术技能骨干、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等师资结构,建立了新型师徒关系:学校专业骨干教师负责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形成传统学院师生关系;技能大师与学生形成“一对一”的结对师徒关系,传授专业技术技能学习。围绕“技能大师带骨干教师、技能大师带学生、骨干教师带学生”的循环教学模式,实现了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技能型的文化传承与特色专门人才培养。
三、“非遗”技艺书画装裱与修复课程的教学资源体系构建
1.实现校内“非遗”技艺传承中的教学资源优化体系建设
“非遗”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在工匠工坊机制引领下,实现教学资源的“三高”“三优”“三强”建设。
基于彻落实“职教20条”文件精神,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三教”改革,实现“三教”改革背景下教学资源的建设。“非遗”型技艺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教学过程中着重加强“成果转化对标技术革新、人才培养对标服务社会、岗位技能对标课程改革、专业学习对标课程赛证”教学目标效果,实现强化创新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基于校内教学资源优化改革,利用教学项目模块化、学习手段信息化+智慧化、多样化教学资源库建设,重点加强高水平职业教育使用的教材资源,校内教学团队联合“非遗”传承人、技能大师开发新形态校企“双元”合作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等多维教学资源建设。实现教学资源“三高”建设,即“高水平教学资源建设;高质量活页式教材资源建设;高标准新理念教学方法改革”。实现教学资源服务学生优质化的“三优”建设,即帮助学生“优化行业技艺、技能结构培养,优先实现技术、技能平台推广,优质提供社会培训服务资源”。实现教学过程中师资力量的优化整合,实现师资力量的“三强”建设,即“强化校内优秀骨干教师技术技能水平”,“强化校内师资与校外师资强强联合的教学资源水平”,“强化学校实训平台与校外实习平台互相融通的教学资源”,构建校内教学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保障基础。实现了“非遗”技艺融入职业教育的创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
2.加强校外“非遗”技艺实训岗位的教学资源优化体系建设
学院通过校企合作机制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报告与人才需求预测、企事业用人单位行业内职业能力评价为纽带,探索人才培养供给予产业需求结构要素融合路径,打造传统书画装裱与修复“非遗”技艺与现代职业教育中“传技授艺”型工匠工坊实训平台。结合省市地县文博、书画行业、企业聘请1-2名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技术能手及国家、世界技能大赛获奖者等有绝招绝技的技能大师,设立工作室为学生校外实习搭建优质教学资源平台;
通过参加校外举办的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强化提升学生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能技术;提升学生到学徒的技能学习资源积累,促进从学生转向技术学徒的教学资源转化,培育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强化创新型传统“非遗”技艺型的拔尖人才、大国工匠型人才的培育,通过参加技能竞赛实现以赛促教的校外教学资源积累,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学习知识逐渐渗透进社会职业岗位中去,成为服务书画装裱与修复的文博、文保行业及文化类企业技术支持能力。
四、“非遗”技艺书画装裱与修复课程的技能体系构建
1.实现学生“课堂教学—技能实践—技艺传承”的技能课程转化
职业院校教学紧密与社会岗位技能需求结合,是实现职业类学生培养的目标手段,职业教育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基于职业技能的岗位要求,学生实践技能基于行业内技术要求,实践教学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实现传统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在职业院校中传承与创新”。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学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单纯理论+实践,更重要是在专业教学环节中注入行业对应的岗位要求的杠杆作用。当前,“非遗”技艺书画装裱与修复之所以濒临无人传承发展的境遇,很现实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技艺传承的狭隘性,师徒传承的断代性以及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快速性,将传统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沦为孤芳自赏的境地。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传统书画装裱与修复真实的项目来开展,结合行业中对于技术技能实际要求规范和技艺学习进行训练。避免出现课堂教学脱离岗位技术技能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传承与岗位技术需求。我们要实现职业教育学生从课堂“学习—技艺—传承”转化的障碍,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学习中就紧扣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能训练,将专业技能学习通过引入真实装裱与修复项目行业技术需求展开,在实际岗位工作中检验技能学习效果,同时在就业单位、市场客户的反馈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专业技能教学的方向性。
2.实现从“技艺传承—技艺创新—市场需求”的产品市场转化
职业教育过程学生在教学实践课程中书画装裱与修复实训有产品产出,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的职业化不仅是非遗技艺传承,更是在技艺传承的同时结合教学科研任务的不断研究创新,传统的书画装裱修复与现代艺术品、古籍保存方式接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融合,传统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通常具备很强技术性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特点。“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传统书画作品需求不断增加及对传统古旧书画,古籍文献的保护重要性重视,带有民族基因的传统书画装裱与修复有潜在的、非常广阔的市场”。因此,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助力下传统“非遗”书画装裱与修复手艺,将其蕴含的文化血脉与技艺传承在书画市场或者文博修复系统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产品。为学生就业创造出较多新的岗位和职业,实现传统“非遗”技艺作为软实力文化产品实现了市场较广泛的转化。
结语
在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教育革新中,结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保护文化根脉的传承下,实现职业教育中引入传统“非遗”技艺传承,将传统的工匠精神注入新时代科技发展背景下大国工匠的技术传承与创新。实现为传统手工技艺注入新的活力,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教育理念融入传统手艺师承传授过程中,实现职业技能普及教育与社会技术人才素质普遍提升培养相结合。把传统技艺在职业教育发展中通过社会资源整合转化为有创新内涵的文化创意产品,提升并拓展传统技艺文创产品在社会的工艺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发展中传承与发展传统手工技艺,保护我们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