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2022-04-11

大众文艺 2022年6期

佈 仁

(赤峰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

民族民间舞蹈本身有着极强的人文特色与地域风情,并在长年发展中,已经形成独特的文化体系,而且是人们传达情感、表达情绪的方式之一。近些年,高校舞蹈教学是民族民间舞蹈实现永续传承的有效渠道,但在时代持续前进中,学校教育也反映出某些问题。另外,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媒介,不管是表现形式,或是本质内涵,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在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改革中,既需注重舞蹈本身的传承及进步,更重要的是集成其中的精神文化。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一)基础概念

民族民间舞蹈是在数千年的沉淀积累中,形成的精神养分,通过民族民间舞蹈,能够了解到相应民族文化的传统内涵。所以,各国均比较关注该类传统形式的舞蹈传承。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与华夏传统文化有较大的关联,其蕴藏着社会文化、民族特性以及经济文化等,从中可体会到民族总体的审美观及价值观等。

(二)内涵特征

鉴于我国民族多样性的特征,民族民间舞蹈是在各民族的影响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多样性文化体系,不仅能反映出华夏文化共性,还能互相影响融合。我国的民间民族舞蹈是普通民众在生活实践中创作形成的,体现出民众的生活娱乐状态,属于物质及精神层面的具体表现,存在极高的传承性与文化感染力,同时代表着广大群众的自我认识与精神追求。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可归纳出几点:首先是历史传承性。该类舞蹈是广大劳动者创作的艺术形式,并在长期的演化中,吸收各个阶段的时代养分,和民众实际生活有莫大关联,而且在社会更新迭代中,不断完善创新。其次是仪式感以及大众娱乐性。国内现有的民族民间舞蹈中,每个动作、节奏与道具,均有不同的含义,存在特殊的指向性,同时部分舞蹈自身便属于相应的仪式构成。该类舞蹈既可以表现出个人的心理情绪,属于一种情感上的寄托,又使群众在团体性的活动中,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再次是文化多元性。中国有多个民族,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中,民族间的舞蹈也开始融合、交流,实现广泛传播及发展。最后是地域性。中国幅员辽阔,在各地流行的民间舞蹈有各自特征,者主要是地区间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风土民情等决定,借助不同的舞蹈姿态与腐蚀等,形象化地反映出来。

二、高校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情况分析

高校开展的民族民间舞蹈课程,重点是针对不同地区民族舞蹈动作与根本内涵。结合有关统计说明,国内高校设定的民族民间舞蹈类型共有七十余种,在具体的课程内容安排划分上,艺术文化理论占比大约是30%,姿态动作则占60%左右,其他属于创新性的部分。而实际上,因为各类民间舞的动作体系形成于不同文化环境中,由于民族与地区背景的差异,导致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期间,可能会把不同舞蹈体系中的理论内容混淆,并且师范的舞蹈动作也倾向于刻板模仿。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动作也仅是在复刻动作,不仅不利于提升学生自身的舞蹈艺术综合素养,还会阻碍民族民间舞蹈的总体发展。

(一)教师个人素质问题

如今,高校民家舞蹈的教育中,关键落脚点在于文化、动作姿态等。结合总体性的教学情况来看,关于此的教学架构已经逐步成形,但由于民族数量较多,相互之间的差异化比较明显,再加上教师自身可能对相应舞蹈艺术体系没有过于深刻的理解,导致内容传达不清楚。在该种课堂教育状态中,学生对舞蹈本身的体会可能并不强烈,在课堂上难以形成活跃的气氛,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使高校开展民间舞教学的改革,负面影响超过积极效应。

(二)民间舞蹈教材问题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依据,是保障行为规范性的根本内容,也是向学生传导理论内容所需的必要支撑,也可帮助学生形成比较明确的成长目标。但从当前国内高校在民间舞蹈教学中使用的课本情况来看,教材编制内容与具体的教学需要存在较大的出入,未能顺应学校总体性改革的需求,而且也无法适应当代学生的学习诉求,不利于其综合素养的提升,降低民间舞蹈人才培养的成效。

(三)忽略舞蹈文化内涵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民族民间舞蹈和其他形式的舞蹈课程,有着显著的特殊性。根据目前的形势来看,教学是民间舞实现传承的主要渠道之一。而人们如今看到的舞蹈形式,是经过数千年社会历史演变沉淀形成的,蕴藏着深刻的艺术文化。假设舞蹈教学仅是强调主体动作上的“复制”,忽略一举一动下的灵魂内涵,便无法保证舞蹈教学的效果,更别提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

(四)舞蹈教学方式问题

近些年,高校教学改革在不断推进,而且对民间舞蹈方面,也投入更多的资源与精力。但实际上,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式方法,以及基础性肢体动作的相关指导姿知识,与具体的教学安排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并且在现实的课堂教育中可能存在过度重视肢体动作的标准程度,而忽视各个动作之间的衔接以及技巧上的练习。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陷入形式性的学习误区,难以通过自身的舞蹈作品,体现出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本性内涵以及原始的韵味。

三、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改革实践探索

基于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以及其教学特点、情况等的分析,可了解国内高校在民间舞蹈方面的教学不足,进一步分析促进教学改革的实践方向。下文主要是针对相关教学问题,提出的探索建议。

(一)优化舞蹈师资团队

舞蹈教学期间,高校应当正视并利用好自己的优势,锁定民间舞蹈教学的具体方向,尤其是没有地域性舞蹈资源的学校,需要确定教学发展的根本性突破口,继而逐步构成特色化的教学体系。民间舞蹈实践教学期间,师资团队的培养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舞蹈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改革进行中,高校应当注重强化舞蹈教师的执教能力与职业素养,仅有如此,才能促进舞蹈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入。同时,师资团队的执教能力通常决定教学效果。从此来看,学校在优化师资团队时,建议从两个角度着手,一方面,增强教师们的舞蹈技能与水平,凭借教育者个人高超的舞蹈教学能力,促进学校民间舞教学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还应主动提升教师个人的道德素养。高校需注重师德师风培养,形成优良的校园风气。联系学校自身的舞蹈教学情况与具体形式,安排所有教师参与思想方面的教育活动,坚定其基本信念,由此实现稳步推进民间舞教学革新。

(二)合理挑选舞蹈教材

民族民间舞蹈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特点,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以及提高学生自身舞蹈技能,虽然是比较重要的,但是丰富理以及完善理论内容,同样有一定意义。高校在对学生实施理论指导,使学生有明确的自我提升方向,基础性依据便是舞蹈教材。现如今,民间舞蹈教学中所用的教材,实际质量普遍偏低,与现实舞蹈教育的需要,存在明显差距,这样不仅不能保证教学行为的质量,还可能会阻碍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进度。因此,为给学校民间舞蹈教学改革提供方向,需要注重教材的挑选与应用。基于学校现实情况与舞蹈教育模式,运用针对性、系统性更强的课本。与此同时,高校还应着重深度剖析如今在校生的学习情况与能力水平,明确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选用最符合本校民族民间舞蹈专业学生的总体情况,对学生今后成长有所帮助的教材,使学生能基于教材编制内容,进一步规范舞蹈课程,优化教与学的实际效果。基于合理挑选教材,也要结合当前时代潮流与教育需要,实施全方位调整,渗透时代元素,给舞蹈教学的革新实践与培育舞蹈人才的艺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强调舞蹈文化内涵

倘若只是肢体动作的复刻以及相应技巧的机械性重复,是不能有效提升实际的学习效果,甚至可能导致在校生形成错误的民间舞学习观念与认知,学校无法各学生提供适应行业需求的基础性发展空间与条件。而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实践中,不仅要重视舞蹈肢体动作的指导教育,还应让学生了解体会每个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深层次的灵活,切实感受到舞蹈作品本身的韵味,领悟动作中的情感与文化内涵,继而提高舞蹈教学的活力。比如,秧歌舞蹈教学课程,教师可选择从情感表达、文化内涵、背景资料等方面入手,给后续的舞蹈教学,提供理论基础条件。而在此之后,对具体的舞蹈动作,加以讲解指导,使学生可以对每个动作背后文化内涵有所领悟,并且通过个人的舞蹈实践,尽可能将民族民间舞蹈的情感及文化体现出来。

(四)优化舞蹈教学方法

民族民间舞蹈此门课程与其他的舞蹈教学相同,均存在明显的实践性特征。现如今,该特征已经得到普遍性认可以及重视,这有助于推动一线教师在实际的舞蹈指导中,主动对教学方法展开探索。但是在现实的舞蹈教学活动进行期间,教师一般会倾向于肢体动作的标准化指导与培训,但不注重舞蹈动作的个人灵活运用,导致一部分舞蹈专业的学生仅能了解某个或某几个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以及肢体特点,但缺乏和相应舞蹈有关的理论知识储备。这样就不能借助理论指导学习实践,不利于学生在舞蹈领域的长期发展。因此,为使该现状能够多到优化,应当强调课堂中的教学指导方法,由此解决形式化、表面化的教学问题,主动运用现代化的指导理念与思路。比如,在藏族舞蹈的课程中,教师可选择通过网络渠道获得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材料,基于个人的专业性见解进行整理汇总,生成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学生可以观察到更加细致的舞蹈动作以及学习素材,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和形式特征。基于此,按照课件所示的重难点以及肢体动作技巧,更加清晰的了解舞蹈动作的细节,主动结合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方法。与此同时,教师在课上也要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凭借有效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对舞蹈动作以及其中文化内涵的掌握情况,由此逐渐完善与调整具体的教学安排。

为解决原本单线教学方法的弊端,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氛围,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提升教学效果。对此,其一,应当围绕到专业的现实情况。学习方式需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符合教师个人的能力,以及高校当前的教学状况。其二,灵活运用元素教学法以及短句教学法,其中前者是指把民族民间舞蹈的肢体动作进行分解,而后逐一攻破训练指导;后者则是基于民族舞蹈风格动作,通过串联以及组合的方式,构成连续性的“短句”,将舞蹈分成若干板块,加以反复练习。另外,还有表演形式的组合教学法,把具体的舞蹈动作以及相应的技巧运用到表演类的训练中,进行整合式训练。其三,实习教学期间,舞蹈教师应当主动运用各类可调动的教学资源开展指导活动,例如,音视频以及多媒体等,让学生直观性地看到民族民间舞蹈的实际形态,由此调动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好奇心。

(五)其他改革实践方向

1.落实学生为本

实际教学期间,指导教师应当掌握学生的个人接受水平以及学习规律特点等,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落实舞蹈教学。比如,傣族舞蹈体系中,“三道弯”动作,需要舞蹈者灵活运用自己的手部、腰部和整个身体才能完成。对于部分学生而言,该动作比较复杂,所以在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选择分解动作。先进行手部的指导,而后练习腰部动作,最后延伸到整个肢体。换言之,选择基础性的动作,让学生自行练习,教师在此过程中加以观察,评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掌握速度,由此开展分类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比如,蒙古舞指导中,安排两名学生组合练习,教师则在旁加以观察。比如,“抖肩”不标准,“脚步”凌乱等,舞蹈教师便可及时提供指导,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同时,在两位学生一起练习的过程中,也能相互指导、帮助,从实践中提升个人舞蹈水平。总之,高校在组织民族民间舞蹈指导活动时,需要落实学生为本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指导,支持引导学生资助连续与督促,这有助于推进教学改革。

2.注重民族意识

学习民间舞蹈,不仅是要掌握有关的动作技巧,更关键的是传承舞蹈中的文化。我国民族数量多,民间舞蹈形式多样,所有的学习者均应肩负起传承的使命,其并非仅代表个人,而是需要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展示文化特色与国家形象。学校在培养民族民间舞蹈人才中,应当注重民族意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让其对成为民族舞舞者感到自豪,并能主动传承及发扬民族民间舞蹈。

3.合理设置课程

高校在进行舞蹈教学中,应当明确指出各民间舞的本质区别,突出舞蹈本身的文化价值,方便学生对所学舞蹈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而为让学生对舞蹈本身的发展过程与人文价值有较多的掌握,学校既要注重教材的合理化编制,又应重视课程安排。简单来说,若想解决学校强调舞蹈技艺,忽略文化层面上的培养,应当适度增加舞蹈理论内容的占比。同时联系本地的民间舞蹈状况,设置选修课程以及其他授课形式,尽可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其同步推进理论储备与舞蹈技巧上的成长。

4.创造实践机会

舞蹈人才培养,不能仅局限在课堂中,学生应当逐渐积累舞蹈经验,收获观众真实的评价,由此逐渐增强个人舞台感染力与表现力,为此,学校可以选择介入式以及比赛式等。目前,在舞蹈教学中,实践性的价值逐渐显现。让学生投身于一线中,经过长期锻炼,使学生能有更多的上台经验,日积月累提高个人的展演能力。高校应当积极建设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把理论储备和上台表演结合起来,让舞蹈专业的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更多专业性的舞蹈技巧,提升舞台表演能力。另外,学校通过社会实践,从众多学生中筛选出更具潜力的人才,投入到国家文化建设中。

结语

民族民间舞蹈是学校舞蹈教育体系中,比较关键的课程形式,具有明显的地域及传统文化特色。强化对该类舞蹈教学的分析,全面推动教育改革,本质上是传承及保护此种民间文化,优化高校舞蹈教学效果。为此,高校应站在客观的视角,剖析如今的教学情况,梳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具体的发展方案,优化教学改革举措,为民间舞蹈传承,奠定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