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应融合出版大潮,创新传播中华文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商务印书馆出版实践

2022-04-11

大众文艺 2022年6期

华 莎

(商务印书馆,北京 100710)

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出版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不少对出版工作具有指导性的原创性、时代性重要观点。其中,在“新时代”这个重要背景下,网络强国和媒体融合成为关注的重点,“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成为指导出版工作方向的航标,体现了新时代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机遇和大势所趋。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一百二十多年来始终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赓续初心,锐意进取,在新征程中做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努力。

一、信息化是时代机遇,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

习近平同志在《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一文中将信息化视为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一文中,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新形势下“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是新时代“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并阐述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关系,是“迭代”而非“取代”,没有主次强弱之分,而是优势互补,此长彼长。因此,身为传统图书编辑,我们面临的挑战不是新兴媒体形式对纸介质载体的挑战,而是如何把握大势,顺应潮流,因势而动,积极转型。充分利用传统图书产业的内容优势、资源优势,在把好导向关和意识形态关的前提下,坚持内容为王,创新媒体形式,加入融合出版的阵营,加快发展步伐,在媒体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习近平同志对“信息化”和“融媒体”这两个概念的阐释对我们重新认识新时代背景下的“出版”的本质和出版业发展的道路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public(出版)”一词源于拉丁语pūblicāre,意为make public(使公开化,使公众化)。十四世纪中叶,public的意思是make publicly known,reveal,divulge,announce(使公开知晓、揭示、透露、宣告),这些释义均与“书”无关,bring out a book的含义是直到十六世纪初才出现的。

汉语“出版”一词最早见于十九世纪末黄遵宪和梁启超的书信和专著中。二十世纪初,“出版”作为专业用语正式写入《大清印刷物专律》和《钦定宪法大纲》,首次在中国取得法定地位。一百多年来,“出版”在中国的各种文献(包括工具书、专著、法律条文等)中始终被界定为与“书”有关的概念,如《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版)就将“出版”释为“把书刊、图画等编印出来;把唱片、音像等制作出来”。直到2012年,《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将它的释义修订为“把书刊、图画、音像制品等编印或制作出来,向公众发行”。这是对“出版”内涵的认知突破。一个“等”字可见,《现汉》的修订者已经意识到,“出版”的载体形式和产品形态已经无法穷尽枚举,而“公诸于众”,成为“出版”内涵中不可省略的关键词。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无论以甲骨、金石、丝帛、竹简、纸张,还是以电脑、手机乃至未来不可预知的介质为载体,无论以剜刻、誊抄、雕凿、排版、印刷,还是以敲击、摄录乃至未来不可预知的方式来生产,无论获取内容的途径场所是山顶、崖壁、私塾、公学,还是有形无形线上线下的平台、书店、图书馆,“出版”这个行业始终跟随人类的思想与技术的进步融合发展着。媒体融合时代,“出版”的本质并未改变,传统的纸介质出版也涵盖在“四全”媒体出版当中。

二、商务印书馆在新时代的融合出版探索与实践

在习近平同志关于融合出版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商务印书馆顺势而为,把纸质图书同步到电子终端,把纸介质乃至多媒体教材立体化为视频课程,把知识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继续为融媒体时代的读者(用户)提供优质的思想内容和知识服务,在媒体融合出版的探索中取得了积极成效。

商务印书馆的融合出版之路发端于基于阅读的数字出版、纸电同步。2014年11月,商务印书馆与亚马逊达成纸电同步战略合作,其标志性品牌图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近200本精选版本kindle电子书上线,标志着以内容为核心的多介质出版已成为商务印书馆的发展战略。

2012年至2017年间,被誉为“工具书王国”的商务印书馆充分整合其优势资源,将120年来出版的100余种畅销、长销精品中外文工具书进行了深度加工和动态重组,推出《百种精品工具书数据库》,开启数字工具书模式,实现了从书本到知识到服务的成功转化。《百种精品工具书数据库》因此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2015年,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辞书——《辞源》第三版纸电同步发布,优盘版、网络版全球首发,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出版传播的一个成功范例,《辞源》优盘版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此外《〈东方杂志〉全文检索数据库》《汉译世界学术名著数据库》等相继推出,商务印书馆形成了由工具书、学术著作和历史期刊组成的三条数据库产品线,实现了内容深度整合,增强了检索服务功能,在融合出版的探索之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随着知识服务的主要对象由机构向个人的转化,以及知识服务的主要终端由电脑向手机的过渡,《新华字典》APP、《现代汉语词典》APP、《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APP等商务印书馆工具书拳头产品的数字版相继问世。知识服务的形式变得丰富、活跃,界面和功能设计对用户更加友好。如《现汉》APP有基于词语分类的游戏互动和学习功能,《新华》APP由著名播音员李瑞英播读,支持即时跟读对比,加入动态、静态标准笔顺演示,支持屏幕跟写临摹。这些产品自上线以来在苹果、华为等手机应用市场好评如潮,斩获了国家新闻出版署“数字出版精品”、中国出版集团“融合发展奖”“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等诸多殊荣,累计下载量逾亿。

2019年8月,商务印书馆全媒体生产运营平台暨人文社科知识服务平台发布,在生产运营、知识服务两个方面实现了媒体融合。2020年春,商务印书馆发布了国内首个基于权威工具书开发的语言学习平台——语言资源知识服务平台,标志着商务印书馆进入融合的语言资源知识服务阶段。

从纸电同步,到网络数据库,再到工具书APP,直至三大平台的建立,是商务印书馆在融合出版道路上不断探索的结果,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自我更新,这一老牌出版社终于实现了向“数字的、科技的、智能的新商务”的成功转型。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商务印书馆加入“战‘疫’语言服务团”,出版《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融媒体口袋书。又先后向社会免费开放了人文社科知识服务平台1300多种电子书、《汉译名著名家视频导读》125集,此间首发的语言资源知识服务平台也从发布之日起免费开放一个月,助力广大读者和用户坚持线上阅读学习,与全国同胞共克时艰。融合出版时代的商务印书馆,以全媒体的远程生产方式和运营方式,把握历史机遇,不断迭代更新,延续着百年不变的使命与担当,践行着习近平同志关于新时代媒体融合和宣传出版工作思想和指导理论。

三、增强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力,打开信息网络窗口,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同志在《自觉承担起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一文中指出,中国经济、中国道路已成为备受国际关注的重要现象,但“中国热”并不意味着中国取得了国际舆论中的优势地位,有些别有用心的媒体依然会利用国外民众对中国认知的盲区和误区进行误导。只有认真研究国外读者的思维习惯、阅读习惯,既坦诚相见,用事实说话,又善用中外共情的表达方式和技巧,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赢得国外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文明需要在交流与互鉴中不断延续、发展,传播文明之美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习近平同志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一文中倡议中国同有关国家一道,加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世界文明之美的理解,打造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传播平台。传播与推广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工具是语言。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而在信息化的新时代,传播语言和文化最有效的渠道正是互联网。“网络空间”不止成为我们党在中国民众中宣传思想凝聚共识的新空间,也应当成为我们国家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新空间。

四、商务印书馆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领域的历史成就与时代创新

商务印书馆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开始了中国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出版。1912年的《汉英辞典》(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是我国第一部可供外国人学习、研究汉语的工具书,也是我国第一部汉英词典。1925年赵元任先生编著并亲自播音录制的《国语留声机教程》,是哈佛大学的汉语教材,也是业内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中文教育专用教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务出版了一系列供外国人和海外华人学汉语的教科书和汉语读本,如“中西文合璧教科书”、《南洋国语教科书》等,八十年代又成功打造了享誉海内外的《实用汉语课本》这一品牌,影响深远。

2005年,商务印书馆成立了世界汉语教学研究中心。由许嘉璐、陆俭明担任中心名誉主任,国际汉语编辑室就此成立。十余年来,已经形成了含工具书、教材、读物、期刊和考试用书等在内的产品线。

其中,《汉语图解词典》和《汉语图解小词典》受到各国读者和专家学者一致好评,至今已开发了80个语种,几乎可以覆盖全球所有汉语学习者所在的国家和地区,版权输出到德国、俄罗斯、印度、日本等10余个国家,商务印书馆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出版语种最多的出版社。“中外谚语对照”系列,用谚语对照的形式,让中西方民间智慧在相互印证中引发共情,既有利于双语互学,又促进文化交流,充满创意巧思的幽默漫画更是兼容西方视角和中国元素,生动、直观、可读性强。该系列已出版中英、中法、中德三个语言对照版本,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一种轻松有趣的创新形式。2012年,商务印书馆策划出版“微观中国”系列新型外宣读物,首创“微博体”写作方式,中英对照,图文并茂,纸电同步发行,向中外读者展示真实而生动、兼具自然美和人文美的中国。顺应短视频、流媒体传播趋势,商务印书馆《汉语世界》杂志社策划了“微观中国”系列微纪录片,中外编辑团队共同制作,精选代表性强、认识度高、影响力广的中国文化符号,聚焦可触可感的微小细节,适合当下社交媒体传播。“微观中国”系列图书以其卓越的社会效益和价值得到国家出版基金支持,迄今已翻译成阿拉伯语、印地语、俄语、乌兹别克语等多语种版本,版权输出到埃及、印度、乌兹别克斯坦、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微博这一新媒体形式广受中外读者欢迎的时代,这是商务印书馆适应“读屏时代”“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向中外读者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渠道转向的一次成功尝试。

近年来,商务印书馆将出版工作拓展到“一带一路”主题领域,出版了含年度报告、大数据报告、语言文化读本、学术专著等在内的20余种图书,反响良好。其中《世界是通的》一炮打响,斩获2016中国好书,发行量近20万册,翻译为阿拉伯语、保加利亚语、蒙古语、英语、土耳其语、俄语、乌兹别克语等多语种版本,版权输出到7个国家和地区。英文双月刊杂志《汉语世界》,创刊16年来,专注于面向海外讲好中国故事。以“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为特色,通过纸刊、网站、APP及国际社交媒体账号,服务于每年100万以上海外读者。

商务印书馆以其雄厚的学术支撑、强大的出版实力为基石,以数字出版运营的实践经验为羽翼,加之深厚的海内外读者基础和品牌影响力,竭力满足世界各国民众日益增长的中文学习需求。然而我们面临的考验是,汉语国际传播的大势所趋与海外汉语学习者分散、教材运输成本过高的现状成为矛盾。“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数字化产品在推广和传播上的优势更为凸显。国际中文教育和出版历史已近百年,但融媒体汉语教材的研发和出版才刚刚起步。适应学习者自主化、即时化的学习特点,打造顺应信息化时代教育形态深刻变革趋势、“标准引领”“科技赋能”的融媒体教材,成为国际汉语出版人的历史使命和刻不容缓的重任。我们亟须面向海外市场,对融媒体产品的使用场景、功能需求、客户端适配、网络情况、付费习惯等进行全面深入的市场调研;亟须组建专业化团队,开展APP等数字产品的专业运营与推广,了解如何精准投放产品,如何维护用户资源,如何找到强有力的应用市场落地产品,如何提供对海外用户友好的知识服务,实现用户参与的产品立体开发,这些都是全新的课题,需要在党和国家的指导下调研市场、开展营销、搭建渠道、链接资源,也需要争取政府经费支持和渠道支持。2020年,商务印书馆加入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精品教材1+2工程”,首期推出了《汉语图解小词典》APP(LinguapV 2.0)和《字词中的文化密码》(融媒体动漫版),为创新国际中文教育及中国文化资源供给共享做出了积极探索。

“现在,国际上理性客观看待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为中国点赞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们走的是正路、行的是大道,这是主流媒体的历史机遇,必须增强底气、鼓起士气,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这是习近平同志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事业描绘的美好蓝图。本文分享商务印书馆在媒体融合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领域的出版实践与探索,希望能为出版同人提供参考,共同将中国文化出版和传播事业推向前进,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力量。

注释: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05-309.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6-320.

③观点摘译自youdict(优词网).

④张文红.再论“出版”的概念[J].出版发行研究,2016(9):12.

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0-315.

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65-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