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产悬疑题材作品的创作规律与创作方法研究
2022-04-11孙清涵
孙清涵
(上海戏剧学院,上海 201112)
《沉默的真相》《摩天大楼》《隐秘的角落》《重生》《白夜追凶》,一部接一部的小成本悬疑剧却收获了巨大的市场反响与社会反响,其在人物塑造以及叙事方式上的手法皆有不同于传统影视剧之处,究其背后的创作规律与创作方法,将对未来的悬疑题材创作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对悬疑题材的概述
在剧情的前半部分设下悬念,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吊足关注的胃口,经过故事中角色与观众一起经历的一系列事件来进行一系列的推理,在故事的中后部才揭示谜底,同时,全剧带有很浓的推理色彩与很强的人物逻辑性、故事发展逻辑性,往往还伴随着剧情走向与推理层面的层层反转,不断颠覆观众上一刻的认知。
二、研究方法
(一)文本分析法
通过多次、反复观看拟研究样本,比如《沉默的真相》《摩天大楼》《隐秘的角落》《白夜追凶》《无证之罪》等,反复观察这些影视剧的细节,探索这些影视剧的叙事模式与角色塑造方法,试图找出当代中国悬疑题材作品的创作规律与创作方法。
(二)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比、类比的方式,找出当代中国悬疑题材作品的相似之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经过归纳、分析与总结他们的异同之处,从而探究当代中国悬疑题材作品的创作规律与创作方法。
(三)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与学习相关的研究资料,整理相关文献与资料,归纳出与篇论文相关联的观点,以及佐证自己的观点。
三、讨论
(一)构筑观众的心理情境
悬疑剧之所以能够拥有大量的市场与观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悬疑剧可以带给观众审美层面的快感,而审美层面的快感首先来自观众的共鸣感与代入感,甚至观众会产生一种自己在主宰剧情或支配剧情的错觉。共鸣感来自对悬疑剧中角色的理解与移情,而代入感则来自对角色所处周遭环境的感同身受,甚至是身临其境。然而,可以使这些实现的前提就是要构筑观众的心理情境,从而才能使得观众陷入编剧所搭建的悬疑世界中,产生对角色与剧情的共鸣感与代入感,认为是自己在主宰和支配剧情,从而产生审美快感。
(二)多重式内聚焦
为了构筑观众的心理情境,悬疑剧可以采用多重式内聚焦的视角来进行叙事呈现。多重式内聚焦,就是换用不同的人物视角来分别描述同一个事件,而每一个视角却又都是第一视角。比如,《摩天大楼》中,钟美宝意外死在自己的房间后,警察钟敬国与杨蕊森开始一个一个的调查与钟美宝同住在一幢公寓的邻居们,继而发现了每一个人隐藏在外表之下的秘密。而从这时开始,观众才开始真正陷入编剧所构建的心理情境中,因为至此之后该剧便采用了多重式内聚焦的视角来阐述层层反转的剧情,分别通过谢保罗、林大森、丁梦宇、吴明玉、叶美丽、颜俊、颜永原的视角来进入剧情,打破了单一化的情节叙述方式,不再拘泥于单线性叙事,虽然这使得剧情非常错综复杂,但却是在人物逻辑基础上的错综复杂。观众分别代入他们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完整的事态发展过程,却在了解的过程中不断的颠覆着上一刻的认知。这种极致的心理代入感不仅可以为观众带来心理爽感,同时,还可以横向展开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读,留给观众更多的主观臆想空间,增添故事的深度,深化对人性的解读。
(三)故事推进形式
悬疑剧情作品最吸引观众的是作品的叙事结构,通过不同的讲述方式,将剧情的波折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作品增添悬疑色彩。悬疑作品的叙事结构与其他常规类型的作品将具有明显的区别,悬疑作品往往习惯于将完整的事件故事打碎后,进行重组,使观众逐步深入后,再洞悉真相。当代中国悬疑作品的结局,在悬疑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哲学思考。使得悬疑本身不是为了“悬”而“悬”,而是通过“悬”的表述方式,将内心的“疑”无限放大,直面内心,使观众发人深省。
1.召唤结构
德国接受美学家沃尔冈·伊瑟尔曾经提出过“召唤结构”的概念,是指艺术作品因空白所导致的不确定性。这种结构本身就对观众带有极强的吸引力,而当代中国悬疑题材作品中,更是大量使用到了召唤结构,来构建一个又一个的悬疑场面。而构建悬疑场面的召唤结构,又可以分为场面空白、场面交叉、场面阻断、场面中两难选择等。它们的目的都是在观众面前设置阻碍,让观众一时之间无法看到事情的全貌,从而产生审美期待。场面空白是最常见的召唤结构,场面空白是指在重要的事件中,让观众能感受到这个事件的发生或是事件中某一阶段的发展,却故意隐去这个对于这个事件来说最关键的信息点,从而让观众无法感知到真相。比如悬疑作品《重生》中,男主秦驰是“714”案件的唯一幸存者,身为警局西关支队的副支队长的他,曾带领数名警员同事一起与军火贩交火,然而不幸的是,除他之外的警员全部壮烈牺牲,无一幸免,而秦驰也因头部遭受重创而失忆。在此之后,警局里却有人怀疑其实秦驰才是那次事件中给军火贩通风报信的人,因为通风报信才导致警员们的牺牲,甚至失忆后的秦驰自己也多次怀疑自己是那个通风报信的人。观众多次通过秦驰的视角来回忆714事件,但每次都因为关键性信息的空白而无法使观众看清真相,此刻,观众在好奇心的最高点上,这种场面空白可以使观众的好奇心进一步得到延宕,拖延观众得到满足的时间,持续吊足观众的心理期待与审美期待。
2.荆棘式结构
当悬疑作品排除了复杂波折的剧情,回归故事本身的时候,大多数都会具有一条较为清晰明了的主干事件。主角的人物目的往往也是为了推动核心主干事件的发展,在推进主干事件发展的同时,不断遇到其他独立或关联的“荆棘刺”非核心事件的穿插进行。
“荆棘”的支线事件,往往与主线事件相互穿插,整体的叙事结构为线性事件叙事。支线事件使得主角不断成长,逐步认知真相。大多数悬疑剧的结果是单一的明确的,但是解密过程与解密结果都是复杂与曲折的。复杂的解密过程,为观众提供了极强的精神满足感。
《隐秘的角落》中核心事件是孩子们要将推人坠山的张东升举报归案,孩子们的大体行为都是围绕着这一事件展开。在途中意外导致朱晶晶坠楼、利用张东升索取医药费等支线事件。因为支线事件不断迭起,导致主线任务迟迟无法完成,使得剧情走向越发曲折离奇。复杂的荆棘支线,导致最后朱超阳等人不得不与张东升正面对决。
《白夜追凶》中兄弟二人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弄清灭门惨案的真相、洗脱弟弟关宏宇的罪名。二人为了获得更多的线索,而乔装委身探案,随着支线故事发展,兄弟二人的形象逐步立体,事件背后的阴谋也呼之欲出。
3.链环结构
锁链式结构的作品,有利于观众逐层深入,一步步还原事件整体的原貌,具有极强的探索性。通过不同维度、角度,描绘同一事件,或通过不同事件的相互作用,导致事情形成完整有序的结局。层层翻转的同时,也将故事全貌不断扩充完整。
《摩天大楼》通过每个角色的诉说构成独立篇章,最终通过刑警整理复原,够了还原出故事的本貌。每个人物诉说的故事,相对而言是独立的章节,又相互关联作用。独立的一环作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整体的核心事件类似链条结构,相互连接形成。
《沉默的真相》通过九张照片的拼图,不断将事情的原委勾勒出来。事情随着照片的曝光逐步浮出水面。故事最开始的时候院长张超,自称杀了江阳并恐吓要炸了地铁。当故事通过几天的逐步推进,观众逐渐了解到,无论是江阳、还是张超,他们都是用自己的方式,使真相“不再沉默”。
(四)角色塑造
悬疑作品中“光怪陆离”的角色塑造,是此类型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悬疑作品与其他类型作品的角色区别在于,其角色塑造的真实性与复杂性。角色真实性的塑造,使得观众可以获得更好地共鸣感与代入感。角色复杂性的塑造,使得悬疑剧情本身更具有合理性,让离奇的过程更贴近现实。成功的角色塑造,大体可以分为三种:边缘化人物塑造、灰色地带人物塑造、内心具有分歧的人物塑造。
1.边缘化人格
边缘人格可以塑造反面角色,或者是剧情所需的“假定凶手”角色,最终发现真凶另有其人。边缘化的角色,因为与社会常态的差异、大众常识无法解读,最容易引起观众的误解。
边缘人物的塑造,使角色的生活状态脱离社会常态。角色常用极端姿态面对世俗,不被旁人所理解,不确定性的反常规行为模式,使结局走向更具不确定性,从而增添整体悬念色彩。边缘角色的性格成因,构成故事背景的复杂性。在引发观众好奇联想的同时,激发对弱势者的悲悯之心,不断使其沦陷之中。
《摩天大楼》中的保安谢保罗,因一场意外的交通事故,被事故家属拖垮了人生。原本是“摩天大楼”的准业主,却最终弄沦陷为“大楼”保安。在同情、善待事故家属的情感中,谢保罗不断妥协屈从。《摩天大楼》塑造了谢保罗懦弱、偏激又善良的人物性格,边缘化的人物性格设定,使其会对有残缺的人有更多的关注,来证明自己更具优势。边缘化的人格塑造,往往使角色更具主动性,促使其做出常人意料的行为举动,在增添剧情悬疑性的同时,又可最大限度地确保其合理性。
《隐秘的角落》中颜良与普普是从孤儿院逃出来的两个孩子。孤儿院的设定,使角色具有更多的灵活性,不用被家人束缚,因此才有可能采取更多的自主行动。两个居无定所的“野孩子”设定,在剧情尚未铺设开来时,就抓住观众心弦获得好感,促使观众想要关注角色的动向,关心他们的命运。
《白夜追凶》中一面是罪犯一面是刑警队长的孪生兄弟,互换人生。两个角色共用一个身份,在二者性格矛盾的前提下,需要外化统一的人物性格。使得角色本身就极具张力,两者身份互换共享人生中的紧张情节、尴尬遭遇,也将人物本身的内心矛盾放大,更具有表现力。
2.灰色地带(不再是非黑即白)
灰色地带人物塑造更加适用于悬疑作品中配角的角色形象塑造。通过写实的群像式表现,可以营造真实的故事气氛。
名侦探波罗在《东方快车谋杀案》开篇中,他的世界只有黑白,影片最终简述了黑白之间更接近于成年人世界的灰色。在悬疑剧作中,灰色地带赋予角色更多的层次感,从而构成了影视作品类似于真实社会的复杂性。身处于灰色地带的设定,使角色更加的立体与生动。与单纯粗暴的英雄主义不同,更聚焦于平凡人生的细节,让角色更具有温度感。
《沉默的真相》中真相无法被揭露的本质是大多数的沉默。知晓侯贵平被陷害的那名学生,却因为害怕被威胁所以没有讲出真相,但最终敌不过内心的挣扎,在电话亭联系到了江阳。法医陈铭章的知而不语,院长张超的袖手旁观,《沉默的真相》中,大多数角色都处身于不能明说的灰色地带。灰色地带使得角色的行为与内心活动不相统一,角色具有与动因不同的行动表现,使得角色真实又晦涩。角色间相互的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又进一步地扩大了人性矛盾的灰色地带范围。当结果与原因无法统一,真相便无法追寻。有时悬念难以查实的本质,可能就在于角色间的不信任与不坦诚。《沉默的真相》中,角色在沉默后的爆发,更多的是一种选择,一种权衡过后遵从内心的选择。当角色从灰色地带中出走时,便会走向白色的光明或是堕入深沉的黑暗。
3.人物内心的分歧与矛盾
内心具有分歧的角色形象,往往是悬疑剧情中的主角或是真正的大反派。因为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其在与常人表象无异的外在下,内心却是充满了纠结与挣扎。因而角色本身极易因为内心的强大动因而做出出格的行为举动。
常规剧情中的主角形象往往向阳而生,而反面角色则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大恶之人。但在当代悬疑剧中,主角形象与反面角色之间则具有一定程度的共鸣与相互理解。类似心理共鸣,导致人物之间具有强烈冲突,又相互吸引。没有绝对的善恶与好坏,要让观众在剧情中扪心自问、发人深省,是当代中国悬疑作品的普遍共识。
《摩天大楼》中的美宝作为“死者”是受害方,同时也是滥用私刑惩罚恶人的“不完美”角色。社会正义的公正性与角色内心善恶标准不一致时,角色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则更具有探讨意义。角色内心的分歧与矛盾扩大了观众内心的价值观念冲突,让观众自我反省回味时,获得更强烈的观后感受延续。
《法医秦明》中主角秦明的人物分歧在于,外表冷漠、秉公执掌正义,但内心却柔软善良。主角的矛盾,在与作品中最大反面角色最终交锋时暴露无遗。身为法医所信的法理正义能否抵过其内心作为医者的慈悲怜悯之心,这是一个问题。角色在纠结的同时,也将问题抛向观众。通过作品中角色的不完美,帮助观众塑造更完美,或者更完善的自我。
结论
当代中国悬疑题材作品的创作规律与创作方法可以归纳为首先需要构筑观众的心理情境、其次可以采用召唤结构、荆棘式结构、链环结构等来推进故事剧情,最后,可以在塑造边缘化人格、塑造灰色地带、塑造人物内心的分歧与矛盾等方面来塑造悬疑题材中的主要角色。创作优秀的悬疑题材作品需要我们对前辈的优秀成果进行分析、总结与学习,然后再加入自己的创新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力求创作出出色的悬疑题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