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契机下吴地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
——以“舞在针尖”的苏绣为例
2022-04-11徐嫣薛娟
徐 嫣 薛 娟
(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09)
一、吴地文化的特色之一——苏绣
(一)苏绣的艺术特征
苏绣——苏州刺绣全盛于清代时期,以“精、细、雅、洁”为主要特色的苏绣工艺以针代笔,以线代色,在不同材质上舞动出秀丽的图案、巧妙的构思、细致的绣工、活泼的针法以及清雅的色彩,在刺绣工艺的历史上留下了精彩的身影。
1.针法技艺具有灵活独特的特征
舞在针尖的苏绣针法,是以针带线的反复穿插运动。穿插方式具体到苏绣工艺里即为针法,苏绣有着近40多种的各式针法,它们各有特色,灵活多变,例如平针、缠针、盘针、套针、抢针、接针等等。通过不同的排列方式,使得绣线组成千变万化的图案构成,从而表达出作品的美感与质感。以抢针为例,它是一种表现对象色彩深浅的一种针法,分为正抢针和反抢针,根据对象的形体顺时针绣上,后针补前针,一针一针地抢上去以达到颜色深浅参差、针路平整均匀的效果,富有装饰感。
2.题材选择具有贴近生活的特征
苏绣能作为四大名绣之首,除了其针法独特活泼,和它的题材选定也有一定的关系。在传统刺绣题材中,多以喜庆美好的画面为主。苏绣在此基础上,不断汲取年画、剪纸、传说、戏曲等其他吴地传统文化元素,拓宽了题材范围与表现元素。吴地作为苏绣的发源地,由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们一直以田地和湖泊为中心,在土壤与谷物、湖泊与水产之间勤奋劳作,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由此造就了知命自足、勤奋乐天、协调务实的文化性格,通过稍加抵抗和规避的适应性劳作,形成了独特的生存智慧,绵延着寻常平静、悠然自得的生活。在城市底蕴影响下,许多苏绣作品都表达着积极向上、向往美好的生活理念,于是乎舒适安逸的生活画面也就成了苏绣题材的主要来源。
3.色彩搭配具有和谐丰富的特征
除了针法与题材以外,苏绣对于色彩的搭配也极为讲究。色彩搭配是否和谐将直接影响整个作品的视觉感受,其中又主要由绣线、底料、装裱材质来决定。绣线,具有光滑细柔的特征,主要分为花线、纱线、金线、银线、绒线等等。在色彩上,共有100多种基本色,在这100多种的基本色基础上,每种基本色又可以染制出20-30多个色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苏绣绣线的颜色已经从最早的几百种发展至现在的三千多种,在经过漫长的实践历练后,绣娘们通过“劈丝拼色”的技术,将色彩展现出不同层次的效果,这也为苏绣华美的色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使其在绣制时可以做到颜色渐变自然、接色无痕的特点。
(二)苏绣在现代传承发展中的困境
在以科技为主导的现代社会,社会形态的转变、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大规模的工业化产品充斥着市场;多元文化的存在和传播,极大地改变了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标准,传统工艺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作为抽纱刺绣工艺代表的苏绣有其光辉璀璨的一面,同样也面临着危机与挑战。下面对苏绣在传承发展中的困境进行分析:
1.苏绣价值与价格矛盾
在苏绣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价格与价值是苏绣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苏绣的制作成本与销售价格之间存在对冲。苏绣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它是一系列完整的手工产业,从养蚕、种桑再到抽丝剥茧和染色、织布、绣花,工艺复杂,时间跨度较长,这样下来时间成本与人工成本就非常之高。此外,目前从事苏绣工作的绣娘年龄主要分布在40至55岁,大部分是没有接受过美术与设计的专业学习,完成的绣品无法达到较高的审美艺术水平,这对于绣品的价值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现代机械化对苏绣的冲击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现代工业迅猛发展,对传统手工艺的原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现代机绣的大规模制作首先对人工苏绣产生了冲击,批量生产的机绣可以高效精准的达到市场需求,这是精耕细作的手工苏绣所无法匹及的。并且随着人们对于保护非遗文化、工艺意识的淡化与外来文化的冲击,苏绣所具有的价值也在逐步降低。如若一味地拥护机绣生产带来的产量优势,将来定会出现工艺简化,风格单一,缺乏自身艺术特色的同质化无效产品,而其最终的结果便是成为失去市场价值和群众需求的淘汰品。那么机绣带来的问题也将对手工苏绣产生一定的影响,最终使得刺绣这门手工艺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3.苏绣内容形式的局限与陈旧
现在市面上的苏绣产品还是以原来的传统形式为多数,例如摆件、檀扇、挂画、香囊等保守型产品,而大多数的传统产品形式、风格和审美等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经济模式催生的审美喜好和价值取向。自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精神需求的提升,代表着传统农耕文化的苏绣工艺已经脱离了当代人们的现代需求。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苏绣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保守和局限,苏绣行业应当在内容与形式上在守住核心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新的工艺特色。
二、苏绣在新时代契机下的工艺优化与形式创新策略
(一)对苏绣工艺进行内容上的有限度创新
一直以来,传统工艺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绣作为吴地传统工艺的代表,也不例外。任何传统工艺的核心都理应来自它所依附的文化基因。因此,在关于苏绣工艺的内容创新上,应当坚守其核心的文化基因——吴文化,对传统吴地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行适当的保留与传承。在坚守包容开放、和谐谦让的吴文化基因的同时,不能忘却在保持和谐文化的“限度”内继续创新发展,用新的形式展现传统文化基因。内容的创新不仅仅在于苏绣图案的创新,更包含了苏绣材料和技艺的创新,它需要博采众长的包容精神。因此,即便苏绣风格是永存的,但是想要更加持续、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历经内容上有限度,形式上“脱胎换骨的”的历练过程。
(二)与混合媒介进行形式上的多元化创作
1.苏绣与现代插画的结合
现代插画不仅是一种欣赏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各个方面都有其身影。如若将工艺复杂、内容形式单一的苏绣与现代插画进行结合,不仅可以拓宽苏绣产品的表现形式与风格,还能够将苏绣产品内容与现代画作风格进行融合,在画面内容的表达和设计理念上得到质的提升,从而成为一种新型艺术品。结合现代插画中各式各样的表现技法,借鉴现代插画在色彩上的优势,根据点线面构成和色彩构成原理,将具有材料多样性的苏绣工艺与具有丰富装饰性的插画交织融合,凸显出苏绣工艺在材质、层次上的丰富以及凹凸不平的立体触感。
2.苏绣与现代服饰的结合
在如今新时代的契机下,具有独特艺术美感、历史底蕴、手工价值的苏绣与现代服饰结合必将产生新的火花。与苏绣工艺联系最多的还属丝巾产品,这和城市地理优势也有着一定的关系,苏州拥有着充足的原料,盛产丝绸,逐渐成为我们国家丝巾的主要产地之一,而后苏绣工艺随着丝巾的发展慢慢成为其重要的装饰手法。随着现代服饰类别的不断扩充,各式各样的服饰品喷涌而出,大到婚纱礼服、外衣、围巾、鞋裤,小到手包、首饰这类具有画龙点睛效果的小佩饰。如若苏绣可以与现代服饰的方方面面进行二次创作,结合当下流行元素,在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打破固有呈现形式的僵局,那么苏绣将在追求时尚化、个性化、艺术性化的新时代迎来发展的新机遇,走向蓬勃的阳光大道。
3.苏绣与室内空间装饰的结合
在社会发展飞速的今天,人们对室内空间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于对功能的满足,寻求室内空间与传统文化的关联成为设计师们所关注的方向,尤其是对于一些主题性、地域性特色较为明显的室内空间,如何展现地方文化元素是一以贯之的思考点。不妨将吴地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苏绣,作为试验性对象,可从其工艺本身和象征性内涵两个方面入手,挖掘新的发展可能。就工艺本身而言,可以通过直接运用和变形两种方式,直接运用即在室内空间中选择符合空间本身风格的苏绣陈设产品;或者是在保留苏绣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苏绣工艺中常常运用的装饰纹样、风格题材进行形变转换,结合室内空间特征形成新的特色化、个性化元素。除此以外,在苏绣的象征性内涵方面,可以对其寓意内容进行隐喻的使用,例如提取苏绣工艺中的色彩搭配而后运用到室内空间的色彩搭配中去,营造苏绣工艺所能表达出的意境美,对苏绣工艺进行内涵的象征性延续。
三、苏绣在新时代契机下的保护传承策略
(一)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苏绣数字化信息库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绣工艺,在以姚慧芬为代表的老一辈传承人的带领下,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在以张雪为代表的新一代苏绣传承人的带领下,不断创新向大众展示了具有苏绣元素的耳机、珠宝、表盘等现代感产品。从总体上可以得知,苏绣工艺在适应时代发展上有一定的进步,但是在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方面仍然涉猎不多。因此可以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建立苏绣数字化信息库,搭建苏绣工艺传播平台,让苏绣工艺走进民众视线,促进苏绣行业从事者间的交流切磋。在苏绣数字化信息库中理应对从事苏绣工艺的传承人进行信息的注册管理更新,精确掌握行业人员动向;整理归纳上传苏绣工艺技法的历史影像等,精准记录行业发展历史;亦可邀请行业优秀大师定期开展苏绣工艺网络教学,发布苏绣行业最新动态以及顶尖作品。
(二)开设高校教学试点,打造苏绣工艺产业文化园
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强美育工作”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吴地高校应当尝试开设以苏绣工艺为例的传统手工艺选修课程,开创有深厚的学术积淀氛围的“德艺传创”教育模式。通过设置苏绣工艺大师工坊、开设行业大咖课堂、举办设计大家讲堂等举措,将吴地传统匠艺融入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传扬吴地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也为苏绣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浇筑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政府理当牵头引导吴地企业、高校进行联合,对接实际项目,积极开拓行业资源,助力产学研一体化,引入公益推广、品牌设计等多元化横向项目,着力打造苏绣工艺产业文化园,开展有关苏绣工艺的优秀项目培育、训练、孵化,带动苏绣产业经济的有力发展。
(三)借助新媒体优势,促进苏绣可视化传播推广
近年以来,有关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电视节目,例如《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给观众带来了新的文化体验,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优势,运用“网红经济”、主播带货等模式,为促进苏绣工艺可视化传播推广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数字化的新时代,可以尝试开发以苏绣为主题的文化体验类APP,设计苏绣工艺的IP形象,将二维平面拓展到三维造型,将苏绣工艺进行可视化分享。在“网红经济”时代下,通过明星代言、网红带货等新潮推广模式,增加苏绣产品曝光率,从而推动消费者对于苏绣的购买力。此外苏绣应当从民间中来,走到民间中去,积极融入传统民俗文化中,借助于传统文化节日、民族特色活动等,配合新媒体传播方式展开有关苏绣工艺的宣传、科普工作,以及苏绣产品的展示销售、表演义卖等活动,扩大苏绣文化的影响力。依托于传统节日和民族文化活动,加深人们对于苏绣艺术的固有记忆,也是延续苏绣艺术文化内涵,确保苏绣工艺赓续绵延的有效途径。
结语
一直以来,受吴地融合吸收异质文化特点的影响,作为吴地代表性传统手工艺的苏绣,保持着吸纳消解外来文化,有坚守自身个性的特征。在新时代的契机下,传统的苏绣工艺需要在守住核心文化基因的基础上,与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技术接轨,与新颖时尚的现代要素结合,将其文化底蕴与内涵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与混合媒介进行创新,转化为更与时俱进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创新力。只有这样,这门“舞在针尖”、精细雅洁、柔美与宏伟并举的传统工艺才能活力四射,永葆“青春”!
注释:
①胡火金.吴文化的特质及其现代价值[J].学术界,2012(02):177-185+287.
②李艳,陆梅,陈月萍.传统刺绣的衍生与创新[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10):142-143.
③杨馨茹,安娜.浅谈现代插画与传统刺绣工艺的结合创新[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1,50(04):71-72.
④吕彦池.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以苏绣为例[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4(08):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