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我与地坛》中的细节描写
2022-04-09王慧慧
王慧慧
《我与地坛》是当代作家史铁生创作的散文名篇。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自叙在地坛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抒发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不仅如此,作者对这古园中的一草一木进行了细腻生动的描写。下面,笔者就与大家一起欣赏文章中精彩的细节描写。
一、关于建筑
文章中的“地坛”是一个荒芜的古园,原本非常繁华,却因岁月的变迁而渐渐衰败。为了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作者对地坛进行了一番细致的描写,记录地坛的种种变化。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作者看到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看到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看到了“玉砌雕栏”。曾经的地坛是繁华的,是王权的象征,记录了王朝的兴盛。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的荣光已经不再。作者在客观记叙地坛外观变化的同时,也表达了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像这样一座辉煌的建筑,尚且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残破不堪,那么世间的芸芸众生,又如何能够抵御岁月流逝的脚步呢?曾经的自己也是热烈、张扬的,如同鼎盛时期的地坛,有着明丽的色彩、光鲜的外表,可仅仅是一场灾祸,便使自己失去了原本拥有的一切。作者看的是地坛,写的是地坛,心中想的却是自己,是自己与地坛相似的命运:曾经辉煌,如今却风光不再。一般人看到的,或许只是这座古园的残垣断壁,作者却能透过这残垣断壁,看到更为复杂的东西。地坛的遭际引发了作者对于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成为了作者所观照的客体。这样的地坛,已经不再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普通建筑,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一种投射。它虽然残破不堪、荒凉冷僻,但是对于作者而言却有着特殊的意义。
描写地坛的文字是清冷又沧桑的。这种沧桑既源自地坛本身,也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地坛虽然已经失去了光鲜亮丽的外表,却依然矗立于天地之间,默默地向世人诉说着曾经的过往。这种在历经风雨之后依然能沉稳、豁达地面对人生的精神品质,才是作者所极力推崇的。
二、关于环境
地坛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处于一个具体的环境中。因此,在描写地坛的时候,作者对地坛内外的环境也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地坛虽然荒芜,却并不缺少生机。这个人迹罕至的园子里生长着大量的草木。即使是在艰苦的环境中,这些草木依然不断地生长着。作者的描写看似随意,却有着一定的深意:在地坛辉煌之时,无数人前来瞻仰;在地坛风光不再之时,陪伴着它的却只有这些不知名的草木。地坛为人所建造,但曾经建造它的人们都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后来的人不再重视它的价值,任其自生自灭,反倒是自然界的草木不知兴衰,不谙荣辱,在这荒僻之地繁衍生息,成为一片独特的风景。人世之兴衰与自然的枯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后来的人总是企图用自己的方式去“改造”这座园子,却使这园子渐渐失去原有的意趣。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事物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就像那空中的太阳,每天都会升起,也会落下,淡淡的余晕穿过石门,斜斜地洒落在地上,使得原本黯淡的世界灿然生辉。
作者的目光是锐利的,他既看到了地坛古老、沧桑的一面,也看到了其衰颓外表下蕴藏的生机,并以细腻的笔触加以描绘,引导读者去探索和观照生命的真谛。
三、关于气候
作者在地坛盘亘了数载春秋,对园中的一切如数家珍,无论是草木的繁盛与凋零,还是气候的变幻,都会使作者的心境发生变化,作者对此也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夏季多雨,夏天的地坛也有着一番不同的景象:草木更为茂盛。当大雨来临之际,草木和泥土的香味也会变得更为浓郁,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有关夏日的一切。“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从春天,到夏天,再到秋天,作者一直待在园中,和地坛、和园子里的草木为伴。地坛是颓败的,作者的精神世界是凄冷的,以至于他能够清晰地记得这古园中的每一个场景,忘却了地坛外的种种喧嚣。作者遗忘了世界,世界也遗忘了作者。孤单的作者与衰颓的地坛两两相对,彼此慰藉。对作者而言,地坛的一草一木,冷暖变化,都有着特殊的意义,都成为了他生命中的印记。作者从地坛的点滴变化之中观照自己,思考人生,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
春去秋来,寒暑霜降,作者一次次进入地坛,看到了园中的草木在每个季节里的变化,也熟悉了古园的味道。春天有春天的味道,夏天有夏天的味道,秋天有秋天的气息,而冬天同样也是如此。每个季节的味道对作者而言都是特殊的,都能勾起他对往事的回忆,激励他更加认真地去探索和思考生命存在的价值。
四、关于动物
毫无疑问,对于地坛,作者怀着极其深厚的感情。因此,地坛中的一切在作者的眼中都有着特殊的意义,都能触动他心中最敏感的那根弦。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荒凉的地坛虽然人迹罕至,却栖息着各种各样的生命,如野蜂、蚂蚁、瓢虫等,它们存在于自然界中,丝毫不受人世变幻的影响。无论地坛是繁华还是萧条,它们一直都在,并坦坦荡荡地活著。它们不会因为地坛荒废了,就离它而去。喜好热闹的人不会注意到它们,只有像“我”这般失落的人才会与这些“弱小”的生命为伍。不同形态的生命引起了“我”的深思,让“我”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地坛是荒凉的,是沧桑的,是寂寞的,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又是那样的不甘于寂寞。当世人已经逐渐淡忘它的时候,它还是努力地存在着,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诉说着什么。雨燕因此成为了地坛的“代言者”,用高亢的声音喊出地坛积聚了数百年的忧伤。
作者用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不同生命形态所留下的轨迹,抒发自己对地坛的依恋之情,表达了对自然生灵的赞美,也为文章增添了一抹亮色。
五、关于人物
作者倾注心血创作《我与地坛》,不单是为了记叙自己在地坛中的所见所闻,更是为了表达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在一生当中最美好的时节,作者因一场意外失去了双腿,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他人眼中的“残废”。他的精神世界甚至一度达到崩溃的边缘。见到自己的儿子深受折磨,“母亲”自然也痛苦不堪。可是当着“我”的面,她却什么都不敢说,什么也不敢做,她只能顺着“我”的心意,一次次目送“我”离开家。至于“我”要去往何处,要去做什么,“她”却从不多问。“母亲”不问,是因为怕让“我”更加难过,但“她”自己却一直强忍着心中的痛苦。“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这段描写朴实而传神、在那段灰暗的岁月里,“我”全身心沉浸在痛苦之中,以至于忘却了身边的一切,甚至丝毫没有顾及母亲的情绪。如果“我”不曾回头,或许永远都不知道,“母亲”曾一直默默地注视着“我”。“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当“我”一次次进入地坛,试图以这种方式逃避“苦难”,缓解内心的痛苦時,母亲默默地跟在“我”身后,她或许是担心“我”,或许是因为牵挂,或许是只想看看“我”要做什么。可是当时的“我”却有意回避她的目光,甚至是刻意地忽略她的存在。这段描写非常的细腻,展现了母子间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母亲”明明牵挂“我”,却不愿让“我”难堪,而是选择独自离开,剩下“我”一个人,独自舔舐内心的伤口。
母爱如同温润的泉水,如同三月里的和风,无处不在。然而这样的“爱”却未能将“我”从悬崖边拉回来。直到母亲去世,往昔的点点滴滴才开始变得清晰,才让“我”感到悔恨与惭愧。关于母亲的细节描写真实而生动,还带有一丝淡淡的忧伤,成为了整篇文章最柔和的底色。
总之,《我与地坛》是一篇饱含真情、内涵丰富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叙述自己在地坛的见闻,阐述了对生命的独特认知,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在叙事、抒情的过程中,作者并未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来构筑这一方独特的艺术空间,凸显作品的主题。这些细节描写或者朴拙自然,或者新颖独特,或者富含哲理,值得读者反复品读。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