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铁美强创:黄炎培职教育人理念的传承与创新探究
——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育人育才一体化实践为例

2022-04-08吴学敏

江苏高职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黄炎培五育育人

吴学敏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力,构建“德技并修”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主义强国建设提供“德技双馨”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已成为职业院校的历史使命和现实担当。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南工”)作为黄炎培先生于1918 年亲手创办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现代职业学校,在百年职教办学历程中,形成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为核心的深厚文化积淀。如何将这百年历史传承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之需有机结合,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有效融合,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凸显时代意蕴与自身特质的育人育才方案,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问题提出:围绕时代之需考量育人之路

(一)技术技能人才的时代之需

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近年来围绕教育发展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作出重要指示。2016 年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三问”,深刻指出了高校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所肩负的历史重任。2018 年9 月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1 年4 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这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同时,伴随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刻演进,我国制造业持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升级,产业一线岗位越来越呈现出技术复合、工艺集成、流程复杂、方法综合等特征,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需要更加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塑造、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的传授、技术技能的锤炼,以满足产业一线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实际需要。

(二)职业院校的落地之问

面对振聋发聩的“教育三问”和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摆在职业院校面前的首要问题是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深刻把握“五育并举”的内涵精髓,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职业院校应立足于解决当前“五育并举”落地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思路。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五育并举”育人要求,坚持“德技并修”、实现“德技双馨”,是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性的基石;围绕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做学合一,让专业跟着产业走、内容跟着标准走、教学跟着实践走,是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性的核心。职业院校在具体的育人实践中,应坚持方针化、具象化、校本化的原则,将二者有机融合、通盘设计。方针化,就是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的教育方针引领顶层设计、融入培养方案、落入课程内容、深入评价体系。具象化,就是避免泛化,将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的时代要求与产业一线岗位(群)职业能力需求结合起来,形成具体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阐释,内化进知识、能力、素质等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之中。校本化,就是避免千校一面、千人一面,应因校制宜、因材施教,将“五育并举”总要求与学校历史传承、育人现状、学生需求有机结合,形成校本特色的育人思路、做法与机制。

(三)南工育人设计的路径思考

一是根植文化积淀,找准历史传承的职教基因与特质“标签”。南工百年职教传承,积淀了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为核心的办学文化。黄炎培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体现在家国情怀、职教宗旨、办学理念、育训方针、修身做人、职业道德、沟通社会、教师管理等诸多方面,观点蕴藏在先生的日记及诸多文章之中,需要进一步的挖掘、梳理,厘清其育人观的脉络主线与精神内核,并结合时代需求,发展丰富其观点内涵,赋予其新的时代意蕴。

二是坚持融合创新,设计建构育人特质的目标体系及实践路径。基本思路是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五育并举”总要求与学校历史传承有机结合、与产业一线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有机融合,同时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进行有目标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体是将“德智体美劳”的内涵进行分解,与校本化的育人特质“标签”等进行重新组合,提炼概括并设计建构出具象化的育人特质目标,阐释其内涵,清晰其落地实施的路径。

三是保障落地实施,建立有效的常态化运行机制。育人目标体系能否有效落地,关键在机制保障是否有力。机制构建应有创新思维,须遵循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及内在规律,勇于破除体制性障碍、制度性藩篱和机制性梗阻,在人才培养的设计、实施、评价等关键环节,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供给,来确保育人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历史依据:挖掘历史资源,丰富时代意蕴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1]。为解决这一问题,黄炎培创办中华职业学校,实践职业教育主张。办学伊始,学校便注重学生“人格”“纪律”“精神”的内外兼修,将培养人才同社会需求、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时至今日,我们仍需要从百年办学历史中挖掘育人思想、理念与案例,并从中探求当代意蕴与时代价值。

(一)关于“金的人格”与家国情怀

黄炎培倡导职业教育的初心可以归结为解决平民生计问题和职教兴邦。他强调职业教育“本身是平民化的,是为解决平民生计而产生出来的”[2],坚信“爱国之本在于职业教育”,言语中充盈着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对中华职业学校师生,他特别强调“不可不注重人格修养”[3],要求学生将个人生存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

在“五四运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黄炎培敬告青年学生:“爱国不废求学,求学不忘爱国。”[4]在1933 年的 中华 职 业学 校成 立15 周年纪念会上,黄炎培号召学生:“人人须勉为一个复兴国家的新国民,人格好,体格好,人人有一种专长,为社会、国家效用。”在1934 年3 月26 日发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中,将职业教育目的第二项“为社会服务之准备”诠释为“为民族谋独立与繁荣”,同时强调“则对己为革新个人之生活,对群为创造公众之福利,以人格修养为起点,以民族服务为终极”[5],将个人人格修养、发展职业教育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彻底结合起来。1948 年,黄炎培在《中华职业学校成立三十年告毕业和肄业诸同学》书中讲到,“人格修养之重要为三十年吾人对诸同学所不惮烦言者……人格一经毁损,其人见弃于群众,哪有功名事业可言?”[6]

从中可以看出,在黄炎培眼中,“金的人格”不单体现在像金子一样闪光的人格精神上,更体现为对国家民族的赤诚之心、报国之志和责任担当。在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以家国情怀为核心塑造学生“金的人格”,将爱党爱国、富民兴邦具象化、校本化,更具时代价值和重要意义。

(二)关于“铁的纪律”与自省自律

黄炎培十分注重学生纪律意识的培养,深知“欲全人格,行动必须非常谨严,操守必须非常竣洁”[7]。他用“铁”的坚韧比喻纪律的划一性、严肃性,要求学生养成“铁的纪律”。这里的纪律主要包括学习纪律、生活纪律、实习劳动纪律。黄炎培特别重视后二者,要求学生生活必须整饬,纪律必须严明,克服旧式文人的“骄养之风,游惰之习,浮夸之气”[8],以适应生产、生活方式。

1919 年9 月10 日,中华职业学校召开职员大会,议决以尊重劳动、遵守纪律、服务社会为学校教育方针,规定学生入学时一律以写誓约书的形式遵守。学校严禁赌博,规定男生头发一律剃光,女生不许烫发,发长不得过耳朵下端,学生路遇师长,必须让道行礼。每有紧急集合,全校师生一闻警铃之声,不管正在做什么,必须立即奔向操场,站在自己固定的坐标点上,并保持肃静,不得喧哗等等。通过这些严格的管理制度,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思想和习惯。

1934 年,华北危机不断突显。为了救亡图存,黄炎培号召全国人民进行形式上“铁一般的纪律”和精神上“金一般的人格”的团结:“依公共的意思,造成一条公共遵守的轨道,谁也不许走在轨道以外,这条轨道就是纪律,但是单靠形式是不行的,同时彼此必须相敬,相敬基于相爱,相爱基于相信。怎样才能相信呢?他的言语是忠实的,他的行为是公正的,他的态度是光明磊落的,他对己是严格而又虚心的,他对人是正直而又宽厚的。有这样的人格,处于一群的中间,凡接触他的都受感化;处于一群领袖地位,全群都受他感化。这是团结的起点,也是团结的成功。”[9]中华职业学校师生展开了组织青年义勇军、青年服务团,纪念九一八事变,为抗日将士募捐衣物等多种活动支援前线抗战。军事化管理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体魄,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了令行禁止的作风和严明的组织纪律观念,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从以上陈述中可以看出,在黄炎培眼中,“铁的纪律”不仅仅是要求学生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自省的意识、养成自律的习惯。当前,严守“铁的纪律”,就是既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也要遵循行业标准规范,还要严守单位工作纪律,不断反思剖析、自省自律。

(三)修身立人与重视技能

在修身做人方面,黄炎培堪称世人楷模。“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等修身要求,“责在人先,利居众后”等道德和责任要求,“敬业乐群”的校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职业学校师生和延续至今的南工师生。

在学生培养方面,黄炎培非常重视技能培养,“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知识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如只注重书本知识而不去实地参加工作,是知而不能行,不是真知。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要手脑并用”[10]。1936 年4 月,全面抗战爆发前夕,黄炎培在考察完四川后,寄语国难中的西南青年学生:“劝诸位自己努力:知识要切实,技能要精熟,而还要注意上边所说人格。”[11]

这些优秀的育人理念和做法,对于南工来讲,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既要饮水思源、传承历史,还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三、设计建构:提炼概括“金铁美强创”特质的育人目标体系

面对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殷切期望,围绕新时代“教育三问”的根本命题,南工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象为素质要求,与传承学校历史底蕴、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职业教育培养特色、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相结合,提炼概括、融合创新,设计建构出“金铁美强创”这一凸显职教特色的“五育并举”南工方案。

(一)在深化“五个结合”中建构“金铁美强创”设计

一是深化“五育并举”与解决现实痛点问题相结合,提高育人站位。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不同程度的重专业轻能力、重技能轻素养、重教书轻育人问题[12],究其根源,在于其对“五育并举”理解不深、落地不实、执行不足。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立足现实问题落实“五育并举”,通过“五育并举”来解决痛点问题。

二是深化“五育并举”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历史传承的结合,传承了黄炎培“金的人格,铁的纪律”以及对技能培养、修身立人等方面的育人要求。

三是深化“五育并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提出“美的形象”。中华传统文化延续五千年从未中断,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对青年学生自身而言,提出传承“美的形象”,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在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是深化“五育并举”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的结合,提出“强的技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行业企业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其中包含了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其中,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文化素养、身心健康等;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态度、纪律意识、团队合作、工匠精神、数字素养等;专业能力包括技术素养、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等。我们将这些职业能力要求融入到育人目标内涵之中,同时提出用“强的技能”来凸显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

五是深化“五育并举”与时代发展需求的结合,提出“创的精神”。随着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的升级,人们更多的是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具有宽厚技术素养、能够创新运用综合方法解决复杂问题和操作复杂设备,已成为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其中,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已成为更加高阶的能力要求。同时,深化双创教育,推进专创融合,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双创能力,是多年来南工人才培养的一张亮丽“名片”。基于此,我们提出“创的精神”来体现南工人才培养的亮色。

(二)在有机融合中廓清“金铁美强创”内涵

综上所述,所谓“金铁美强创”,是指“金的人格,铁的纪律,美的形象,强的技能,创的精神”。

“金的人格”是指锻造像金子一样闪亮发光、志虑忠纯的品格,具有“爱国奋斗的决心、高尚纯洁的人格、博爱互助的精神、侠义勇敢的气概、刻苦耐劳的习惯”,其核心内涵为“家国情怀”,体现的是家国一体、家国同心,对家庭、民族、国家的责任感、赤诚心和报国志。

“铁的纪律”是指切实严格自律,塑造遵守规范、遵纪守法的品质,具有“遵纪守法的观念、社会公德的意识、行业规范的操守、求实守信的作风、集体主义的精神”,其核心内涵为“自省自律”,体现为学习、工作、生活中能够做到自警自律、自重自省、自勉自励。

“美的形象”是指通过内在美、健康美和审美情趣陶冶美的情操、培育美的气质、增强和的气度,具有“健康强壮的体魄、善良自信的心灵、高尚审美的情趣、责先利后的担当、美美与共的境界”,其核心内涵为“优美和乐”,体现为与己身心平和、与人和谐相处、与事积极向上。

“强的技能”是指练就精湛的技能和素养。此处“技能”既指动手操作技能、又指技术实现的能力,具体是指“切实宽厚的知识、精湛领先的技术、精熟高超的技能、跨域迁移的能力、精益求精的态度”,其核心内涵为“手脑并用”,体现为思考和实践结合、动脑和动手结合、认知和行动结合。

“创的精神”是指锤炼首创精神、激发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具有“彰显个性的发展、迎难而上的斗志、面向世界的视野、与时俱进的品质、以例示人的追求”,其核心内涵是“敢为人先”,体现为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勤于创造的精神。

“金铁美强创”相互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个系统全面的逻辑整体,五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金”是灵魂、是引领、是方向,统领其他四者的发展;“铁”是保障、是动力,是其他四者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美”是升华、是信心,以精神力量助推其他四者发展;“强”是主体、是核心,是学生的竞争力所在,并为其他四者发展提供知识和技能储备;“创”是变量、是特色,影响着其他四者的发展高度。虽然“金铁美强创”与“德智体美劳”并非一一对应,但整体内涵范畴基本一致,凸显了“德智体美劳”的校本特色。这就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其内在逻辑关系,注重五者之间的融通融合,以“金铁美强创”为特质推进学生“五育”并行发展。在此基础上,南工将“金铁美强创”与技术“复合性、精深性、创新性”结合起来(合称“五有三性”),形成凸显南工特质与专业特色的目标定位体系,引领着学校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设计与实施,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四、机制保障:构建“一体化、融合化、多元化”落地机制

为了确保这一方案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南工着力构建了“一体化、融合化、多元化”三种机制,在学生成长成才上,致力于引导和推动其专业化成长与个性化成长并重、课堂学习与课外训练并行、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并进。

(一)建立育人育才一体化机制

育人育才一体化机制主要解决“金铁美强创”育人目标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具体体现和有效实施的问题,主要包含培养方案设计一体化、课程体系一体化、工作任务一体化三个方面。

培养方案设计一体化是指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着重强化需求、视角、研制三位一体。在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上,将党和国家“五育并举”总要求、行业企业岗位群职业能力需求、学校百年职教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需求融为一体;在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视角上,将教育视角和教学视角融为一体,将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和主线;在人才培养方案研制上,由教学、学工、思政课、基础课等各有关系统共同参与、协同配合、集体设计,将“金铁美强创”育人特质予以落实与贯彻。

课程体系一体化是指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将“金铁美强创”同时融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将第一课堂教学活动和第二课堂的文化、科技、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设计,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其中部分第二课堂活动计入学分。比如,依托教师工作室、校企合作创新平台,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技能竞赛活动,作为更高阶的专业实践训练,在创新实践中塑造“金铁美强创”的特质。

工作任务一体化是指在工作任务设计上,通过绩效考核机制明确教师既要承担教学任务、又要承担教育任务;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明确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为新教师设立“入职第一课”启蒙校史与师德文化,实行“导师制”传承师德精神。对教师实行教学、育人、科研、公益四个方面的绩效考核,教师既要承担第一课堂教书育人任务,亦要担任班主任、社团指导教师或科技创新指导教师,承担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任务。辅导员既要承担日常教育管理、文化活动管理任务,亦要协助专业教师做好科技创新与竞赛活动的组织工作。

(二)建立资源要素融合化机制

融合化机制主要解决校内各系统在人才培养实施中的联动协同问题,主要包含了校内系统融合、课内课外融合、环境文化融合三个方面。

校内系统融合是指围绕“金铁美强创”顶层设计人才培养主要任务,通过设立校级领导小组、二级教学单位领导交叉任职等方式,在校院两个层面破除教学、学工、科技、管理、服务等条块分割、院系壁垒,建立起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框架下分工合作、协同育人的融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有机统一,“三全育人”机制落地落实,立德树人协同效应、融合效应和叠加效应凸显。

课内课外融合是指在人才培养实施中,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贯穿融合,本质上是课程体系一体设计在实践层面上的落实。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虽然由校内不同的系统、部门牵头组织实施,但所有活动实施的总依规是人才培养方案,主线是以“金铁美强创”为特质的“五育并举”和立德树人。课内课外分工不同,但指向相同、目标一致。

环境文化融合是指将教学、实训、活动场所和校园环境作为文化的物化载体,发挥环境文化育人功能。将教学环境与职场环境融合,营造职场化的教学氛围;将工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教育教学中融合工业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教育;将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融合,在教育教学中赓续红色基因、传承职教基因、弘扬时代精神。

(三)建立育人为本评价多元化机制

多元化机制主要解决育人为本的综合评价问题,核心是以人才培养方案为顶点,配套构建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实施多元化评价,充分发挥评价在凸显“金铁美强创”特质的人才培养上的导向作用。主要包含了评价维度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元三个方面。

评价维度多元是指在评价设计上,坚持人本理念和“人人皆可成才”观念,关注个性差异,对学生实行多个维度综合评价。南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采用“基础性素质(共性要求占比50%)+发展性素质(个性发展占比50%)”评价框架。基础性素质包含思想品德、学业表现、身心素质、审美能力、劳动实践五个维度,发展性素质包括科技类、技能类、学术类、文体类、社会类等实践活动,不搞统一化、一刀切,变标准化评价为个性化评价,引导学生走适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化发展、多样化成长道路。

评价主体多元是指在评价参与上,坚持评价过程开放,教师、学生、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多元参与。知识性评价以授课教师和学生为主,实践性评价以指导教师和学生为主,态度性、工作性评价以企业、指导教师和学生为主,充分发挥评价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性和学生的自我激励性、反思性作用。

评价方式多元是指在评价实施上,坚持定性与定量结合、动态与静态结合、自评与他评结合,力图以综合评价给予学生相对准确的评价结果。注重融入诊断与改进理念,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与大数据技术,实时性、常态化反映学生的成长状态和培养质量。注重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反馈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作出调整优化。

五、结语与展望

针对职业院校落实“五育并举”目标与职教特色人才培养融合不紧、育人育才协同机制落地不实、育人为本评价改革推进不深等现实困境,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将“五育并举”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融合创新,形成了“金铁美强创”特质育人的南工方案,特色鲜明、成效明显,对职业院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黄炎培等一代职教先贤的职教理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展望未来,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历史使命,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将历史传承与现实需求有机结合,按照育人育才一体化的思路持续优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将育人目标融入培养方案、落入课程内容、浸入课堂教学、深入评价体系,构建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链条、标准链条和制度链条,同时注重发挥研究引领作用,努力形成育人探索与实证研究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

猜你喜欢

黄炎培五育育人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黄炎培的“三多”: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
黄炎培教子从小事做起
打 得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