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社区文化消费空间设计研究

2022-04-08罗淑勇李香楠

大众文艺 2022年6期

罗淑勇 李香楠

(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社区公共空间是社区居民发生各种社会关系的地方,尤其是社区的消费空间更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进行短暂休闲娱乐的场所。然而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打乱了原有的社区消费空间的秩序和状态,人们的生活受到了一定影响。目前,疫情已出现多次反复的现象,一直处于后疫情时代下的居民也经常被“困在”社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各方面需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局限性,人们外出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安全不确定性。因此,社区内部消费空间的便捷性与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成了人们日渐关注的新话题。

疫情常态化状况下,我们将更加关注社区生活的环境与质量。本文针对后疫情时代社区居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为打造一个自然、舒适、相对安全的社区文化消费空间提出一些参考性的空间设计建议。

一、文化消费与文化消费空间

文化消费是指人们用一些方式去消费精神文化产物或服务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要的行为。人们对文化的消费是国民消费水平提高的一种表现,而社区文化消费的新业态是社区消费发展的新趋势。文化消费的发展进而产生了对文化空间的设计需要。文化空间作为文化与空间的交融机制,在对运用空间的整合功能及透视空间文化意义上提出了新看法。这样的空间既承载了人们对文化产品(如美术作品、文创艺术品等)的消费需求,同时也成为居民日常消费的文化场所,如餐饮中的轻食文化、茶艺、阅读、咖啡吧等。因此后疫情时代下社区文化消费空间的发展将成为一大关注点。

以下从四个维度分析评价后疫情时代下社区文化消费空间。

第一,整体布局的合理性。空间布局不仅影响后期功能区的划分,也影响空间内部动线的安全性,因此避免过于集中或过于疏散的划分布局。从动静区、不同年龄使用区以及开放-私密区等方面划分要充分考虑空间的使用属性,避免后期使用功能错乱,对服务与管理造成不便,影响用户使用舒适性。

第二,空间功能的复合性。社区公共区域面积是有限的,文化消费的需求是多样的。为了满足社区居民尽可能多的文化消费需求,提高空间的利用率,打造复合功能空间是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所在。复合性功能空间是一种集商业活动、办公学习、休闲娱乐等两种或更多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多层次的空间,依靠社区占地规模与不同人群使用的要求,在社区现有配置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功能空间,使其功能之间达到一种具备包容性的和谐状态,从而形成开放共享、多元化的居住区公共空间。

第三,内部动线的安全性。安全流畅的内部动线是后疫情时代公共空间的使用保障。受疫情影响,时下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社交心理有所变化。喜欢社交活动的人还是喜欢社交,但同时多了一丝顾虑,身体上还是更希望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因此后疫情时代对公共空间的动线设计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空间的自然性与文化性。人类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从未停止,疫情常态化环境下的人们对自然的追求进一步放大。在空间中引入自然元素,让空间成为人们连接自然与生活的阶梯。另外文化消费空间离不开纯文化底蕴的熏陶。虽然纯文化受众群体相对较少,盈利也微乎其微,但纯文化一直是文化消费空间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始终肩负着引领和提升文化消费空间实质意义的使命。因此对文化消费空间中纯文化空间的打造是不可忽视的。

二、当前社区文化消费空间存在的问题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暴露了传统社区消费空间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多年不变的社区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快速变化的消费需求。大部分传统社区不是文化消费空间缺失就是空间功能单一、布局不合理,还有精神层次上的缺失等,这些都是传统社区公共空间在规划设计阶段没有考虑到的。

1.社区文化消费空间缺失

社区文化消费空间不仅作为社区文化消费的一种载体形式而存在,其自身也代表着城市现代化发展突出而完整的一部分。当前大部分社区由于在前期规划阶段未考虑到文化消费空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导致社区文化消费空间的缺失或不完整,难以满足后疫情时代人们对社区型文化消费的需求。

2.空间功能较为单一、使用率低

社区的公共空间的功能较为单一,这很难满足不同人群同时使用的消费需求,将导致居民使用热情的衰减。作为满足人们休闲娱乐、学习办公、小型商业活动等需求的文化消费空间,其功能的多元化是吸引顾客的重要因素。部分社区的文化消费空间只是单纯的商业空间,空间占地不小却难以提升居民消费的欲望。

3.空间布局不合理

布局相对集中的文化消费空间往往会引起较为密集的消费活动,这在后疫情时代不利于社区公共环境的秩序维持,还会混淆人际交往的亲密距离、个人距离、公共距离,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传染性疾病的防控。

4.缺乏精神上的体验感

部分社区的文化消费空间在设计之初容易忽视心理空间,尤其在疫情发生后,人们的心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为持续在家,让每个人有了更多与家人密切相处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是因为疫情让我们对未来都有了比以前更加强烈的不确定性因素。精神上的体验感表现在空间内部所处的环境特征,因此缺乏自然亲切感的文化消费空间很难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三、居民对社区文化消费空间需求情况调研及分析

本次调研对象主要来源于华北和东北地区的青年群体,选择的原因是这些地区的社区类型多种多样,而青年群体则是文化消费的主力军。受疫情影响,调研以线上问卷和访谈方式进行,共调研了121名社区居民,收到105份有效问卷。问卷从社区居民对文化消费空间的了解情况、其居住社区消费空间的状况及居民对社区文化消费空间的需求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

由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地区的社区都缺少文化消费空间,还有部分社区只有名义上的“文化消费空间”。目前社区基本具备的消费空间主要集中在餐饮空间和便利店,部分高档社区还有图书馆和健身房。后疫情时代下的居民在社区消费空间活动的频率基本是一周2-3次(图1),这说明当每一次出门的成本变高,出门的便捷性和高效率就成了疫情新常态下大众最迫切的日常需求。根据需求调研可知,人们对于社区文化消费空间的需求呼声最高的是餐饮空间、图书馆、健身房以及咖啡厅。据此,在进行社区文化消费空间的设计规划时应考虑休闲娱乐、学习工作、健身运动等多种活动需求,并且做好空间的合理规划布局与功能的复合。受疫情影响,人们有时不得不在家工作学习,在社区设置相应的办公空间和自习室,可以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工作与学习环境感受。而像美术馆和音乐厅这样的纯文化空间虽然人均消费水平较低,但仍有不少居民有这方面的兴趣爱好与诉求。因此,社区文化消费空间是一个功能复合的,融合多种文化需求的综合空间。

图1 居民到社区消费空间的频率调查图

四、以“北京全民畅读书店”为例分析与探讨

1.案例空间概况

该项目通过院落改建,落成一个新型的阅读空间,其新颖别致的空间设计打破了传统参照上的书店布局,成为一个结合城市文化元素与新零售为一体的场所。

2.案例设计与说明

设计者用玻璃幕墙对两侧厢房做了下沉处理,将其联系在一起而建成一个通透性强的区域。这样的阅读空间同时拥有工业风的开放感空间和传统园林的宛转起伏感,新旧文化相呼应,并且使人深刻地感觉到自然的气息。

为了让人们在空间中更舒适地活动,使空间节奏与新零售的消费内容相适应,在空间中,除阅读区外还设有不同类型的书房、休闲区和睡眠休息区等。设计者对竖向空间中的夹层区设置了不同高度的变化,形成具有一定私密性和归属性的空间,让不同年龄段的使用者都产生良好的空间体验感。此外还设有开放的阅读办公区,既提供了不同形态的阅读方式,又满足了人们办公需求。除此之外,整个空间在设计时也规划了咖啡区和餐饮区,并且加设了一个健身房,动态与静态并行,达到劳逸结合。整个空间的南侧是一个功能复合型空间,白天是单独的咖啡室,晚上作为一个酒吧而存在。在对空间的留白处理上,设计者打造了一个文创体验空间,满足人们一定的文化诉求,符合文化消费空间的概念,功能复合设计使这个空间达到多种业态共生的运营状态。当不同年龄的人在此处停留时,文化的融合感将在此氛围中漫延,最终使全民畅读的空间内核与其运营内容变成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存在。

3.案例总结

该项目将阅读办公空间、餐饮空间、健身空间等几种空间巧妙地复合到同一个屋檐下,既能独立存在又可互相加持,给人带来精神愉悦的体验感。空间无论从整体布局、功能复合性、内部动线的设计规划,还是对于文化展示的设计表达,都给人以使用的舒适性和美的感受。

五、“后疫情时代”社区文化消费空间设计建议

1.使用人群需求导向设计

社区文化消费空间的使用人群根据年龄可划分为少儿群体、青少年群体、青年群体、中年群体和老年群体。

少儿群体外出一般需要大人陪同,而大人会在孩子周围聚集交流,所以少儿群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社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在进行社区文化消费空间设计时不仅考虑家长与孩子之间互动的亲子空间,也要考虑家长与家长之间交流的空间。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群体个性突出,他们对性别已经有了一些判定,比较倾向于同性的交际活动,而且对游戏的场地要求较高,参与活动注重规则性和规律性,容易形成辨识度较高的活动圈。因此在空间设计时要区分不同性别使用者的爱好和需求。

青年群体是文化消费的主力军,需求十分广泛,空间的活动区域都有所涉及,因此在空间的功能布局上要灵活多变。中年群体因为工作原因,对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等方面有定性的要求,他们的文化消费活动主要集中在咖啡餐饮、办公及健身运动等活动区,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熟人社交,并且工作不希望被打扰,因此在空间设计中注重于环境的舒适和安静。

老年群体的闲暇时间最多,他们的社交主动性很高,对公共空间的依赖性也比较高。受社会大众文化消费的影响,老年人不再局限于带孩子、宅家做饭等传统生活方式,更多的老年人走出家门,选择下棋、看电影、朋友聚会等活动来消遣时间。健康安全是为老年人空间设计的前提,既包括空间自身的安全性也包括后期家具选择的安全性,并根据他们的社交特点,合理设计比较开放的空间。

2.安全性设计

新冠肺炎病毒在人和人之间以各种形式扩散蔓延,因此人们对室内公共空间产生了一定的恐惧感。这种恐惧会引起人们的焦虑,从而不利于室内活动的进行,而处于相对安全的环境中则会缓解自身压力、提高效率。例如,七分甜花园主题店设计中通过设置U型铝网,隔开通道和座位区,保持了一定的物理安全感和心理安全感。

对于空间中家具的选择,主要是家具的组合形式符合安全性的原则。例如Herman Miller的新型办公空间方案一设计作品中对于家具的摆放距离、人与人之间的间隔都有要求,它保证了使用者的隐私和安全感,适应了后疫情时代的需求。

在进行社区文化消费空间设计时,既要考虑空间内部的安全性,也要考虑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安全性,这主要体现在空间动线的安全性。可以根据空间服务人群划分为不同的活动路线,例如《一米+园——基于后疫情时代社区健康社交的空间设计探索》案例中分出外来返乡人员、社区服务人员的活动路线和居民日常的活动路线。

3.功能复合设计

复合型社区文化消费空间集社交娱乐、人文艺术、办公学习、休闲生活为一体,具体包含咖啡餐饮区、办公阅读区、文化展区、卫生区以及其他必要的文化消费空间。例如三科·雲端書院是一个集图书借阅、咖啡休闲、艺术沙龙、文化社交、品牌文创为一体的文化品牌馆,空间设有咖啡休闲区、文化交流区等多个复合功能区,文化活动形式丰富,打造了一个有情怀的复合型文化消费空间。

4.模块化设计

针对后疫情时代的不稳定性,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也变得灵活多样。空间模块化设计把整体的室内空间分解成各种组件单元,适用于不同建筑的空间形态。空间模块化设计应从功能需求出发,根据空间内不同活动区的功能可以设置不同的模块。例如取自蜂巢结构概念,用小尺度木结构建筑围合的六边形公交站亭的空间组合模式,通过采取点对点的重合交叠方式推导出单元体、2联体、3联体和4联体等不同的空间组合模式,其灵活性将能有效面对公交站亭的不同使用需求。

结语

后疫情时代下社区文化消费空间将成为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区文化消费空间来说,其安全性、舒适性和复合性不仅是现阶段的设计考量,也将是未来公共空间发展的实质性问题。通过分析文化消费空间的使用人群需求、安全性、功能复合性以及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在达到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满足社区居民便捷的文化消费需求。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后疫情时代下的社区文化消费空间发展提供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