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理念下新时代大学书院制建设研究

2022-04-07马建珠

关键词:三全育人书院育人

魏 华,刘 洋,马建珠

(1.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49;2.井冈山大学学报编辑部,江西 吉安 343009)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1]的要求,简称“三全育人”。它既是我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之一,又是新时代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一大政策方略,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体现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顺应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大学书院制是我国高校面向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时代需要,传承中国古代书院文化精神,借鉴英美大学住宿学院制(the Collegiate System)的育人模式,逐步探索建立的一种新型人才培育模式。自复旦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于2005年首开书院制建设先河后,大学书院制在国内高校中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效,发展形势喜人,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认可。

一、我国大学书院制的发展动因与现实困境

我国传统的书院制是一种独特的、有别于官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发端于唐末,兴盛于宋元明三代,终结于晚清时期,在历史长河中绵延千载,为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学术研究的传承发展以及社会精英人才的培育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住宿制学院是西方一流大学特有的一种跨专业的本科教育管理模式,迄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悠长历史。它最早出现于中世纪的法国,被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引入后,开创了英国古典大学博雅教育的辉煌。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为代表的一批美国顶尖高校在20世纪初借鉴英国大学住宿学院制,推出倡导通识教育的文理学院模式,创造了美国精英人才培育的卓越与成功。

(一)大学书院制的发展动因

经过7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普及率、质量与水平方面实现了巨大的提升,为社会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我国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口数超过了1亿,高校的世界排名不断上升,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可以说是硕果累累。新中国在建立伊始时,由于工业发展与经济建设水平相对落后,为了培养当时经济社会建设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主要借鉴前苏联专业教育的经验,进行了全面的院校改革。这种精细化的专业教育模式对学生从招生录取、教学与文体活动的组织乃至住宿安排都按照专业来区别划分,虽然具有专业针对性强的优点,但限制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学生的交流与相互学习,容易割裂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形成宽广的视野、建立又专又博的知识结构。因此,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于跨学科、复合型的创新人才的需要。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受社会上不断抬头的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思想影响,高校人才培养出现了偏失。学校育人根本职能弱化、人文精神式微、师生关系疏离、重科研而轻教学、强调专业与技能而忽视对心灵培育与思想引导的弊端日益明显。本科教育似乎等同于知识教育、专业教育,甚至是就业教育。大学需要重拾大学之道、育人之本。2005年,“钱学森之问”的提出,促使高等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如何回归立德树人的根本,在加紧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为社会培养兼具卓越专业知识与卓越灵魂品质的杰出人才。在社会呼唤高等教育创新改革的背景下,为破解当前本科人才培育面临的难题,人们将视野慢慢投向一种兼具中国古代传统书院精神特质及欧美大学博雅教育、通识教育的住宿学院特征优势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书院制育人模式。我国最早探索这一育人模式的高校是香港中文大学。该校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采用书院与学院并行的制度,实践“全人教育”理念,培养“德智并重”的优秀人才。2005年,复旦大学成立“复旦学院”,下设志德、腾飞、克卿、任重四大书院,西安交通大学也于同年开辟了书院建设的第一块试验田—“文治苑”。在两校首开书院制建设的先河后,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一批高水平大学也进行了书院制改革,在国内高校中掀起了书院制建设的热潮。2014年到2019年,“高校书院联盟”“长三角地区高校书院联盟”“海峡两岸书院联盟”的相继成立,标志着书院制建设迎来了合作发展的新阶段。据《高校书院发展报告(2020)》的不完全统计,2020年国内成立书院的高校达97所,比2019年增长了162%,已成立书院总数达304个,比2019年增长了167%。更多地区的高校开始推进书院制建设,书院的类型也日趋多元化。教育部在2019年10月发布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动高校建立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并于2020年9月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3407号建议的答复》中表示“目前一些高校开展书院制育人试点已取得明显成效,下一步将适时推广这种办学方式”。可以说,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问题和时代对于高等教育改革的强烈呼唤,是大学书院制的发展动因。

(二)大学书院制的现实困境

我国大学目前建设的书院主要是通过营造书院学生生活社区,打破专业界限,与学院携手共建,来促进师生的共同学习交流,推动通专融合,以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及学校育人质量的提高。在17年的发展历程中,书院制在我国大学中得到了认可与推广,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效,这种创新性育人模式的引入对高校固有的专业化教育理念、管理方式与运行机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带来了全新的变革。然而,大学书院制要真正充分发挥出育人的优势,在未来实现长足的发展,必须直面现实的挑战,从根本上解决好以下三大问题。

1.转变教育理念难的问题

思想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受专业化教育理念的影响,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主要围绕专业知识的传授与获取来设计与展开,专业至上的思想理念在各个环节已然固化。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由学院负责、以学院与系科为基本单位的育人模式有利于汇集资源,集中力量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专业知识,应对职业发展需求。书院制借鉴全人教育的理念,参考英美一流大学住宿制学院教育经验,推行通识教育,旨在与学院携手合作,为社会培养通专融合的未来英才。然而如果没有真正在全校范围真正统一思想、扎实做好具体的协同论证工作,想让学院、部门及大多数教师抛弃旧有的教育理念、打破专业化育人的惯性思维,深刻理解开展通识教育及进行相应的机制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完全接受与书院分工协作带来的所有工作转变,书院在实际的育人工作中必定会困难重重、遭遇很多抵触。思想工作没有做通、理念没有产生根本转变,两种育人模式也就很难形成优势互补,反而容易出现专业学院与书院各自为政、学院固守专业化育人、书院通识教育开展不力及难出实效的问题。

2.构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难的问题

构建双院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是大学回归育人之本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书院制得以发挥育人优势的重要体制机制保证。在全人教育理念与通识教育理念的推动下,配合高等教育开展的新课程改革及双院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经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双院制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无法通过简单的职责划分来成功构建,即学院只负责学生专业教育、书院只负责学生人格与品德培养。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不同要素与环节有机结合、紧密联系而形成的,简单地将人才培育工作依据专业教育与生活教育一分为二割裂了不同要素与环节间的联系,而具体分工的相对模糊也导致了书院和学院在实际工作中出现推诿、扯皮与相互埋怨的问题。有的学院认为书院挤占了自己的资源分配、时间安排与人员配置,非但没有“补台”,反而弱化了自己的育人功能。书院方面则认为学院只关注第一课堂的专业知识传授,不关心通识教育及第二课堂建设,忽视学生品德与思想发展,没有与书院协同做好育人工作。

3.导师发挥育人作用难的问题

导师是书院发挥育人作用的核心力量,是书院制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书院独特的文化育人环境中,密切的师生联系使得学生在导师潜移默化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得到更多有益的影响、启发与引领。真正的大学教育就是要将年轻人置于经验丰富而又依然充满想象力的学者的智慧影响之下,师生共同“富于想象地”学习、研究、探索和思考[2]。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建立在人格感召和学问吸引的基础之上”[3],导师文化与机制体制尚未完全形成,导师制的推进是各大学书院制普遍遇到的难题。导师并非人人都能胜任,一方面由于学校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巨大的科研、考核与评职称压力已经让教师们难于应付,导致了书院导师对学生学业与生活方面进行日常互动与指导的投入不够、积极性不高。有的导师则很少参与书院活动,没有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导师职责。另一方面学校的师资有限,书院需要的导师除了具有一定学术造诣,更重要的是有着良好的品德修养,并具备专业化的指导水平与能力,才能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进行有效的引导,发挥积极、正面的影响。而从目前来看,无论专业学院的老师还是辅导员,其整体的指导水平都仍需进一步提高。部分高校形式上实行本科生全员导师制,但实质上,师生间的互动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二、大学书院制与“三全育人”理念的科学联系

“三全育人”是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大德育理念,强调高校动员全体工作者,切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从而形成齐抓共管、协同育人与全面长效的育人机制,以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强调:“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4]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为高校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各高校正探索在新时代将“三全育人”理念吸纳与贯彻到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有效路径。

(一)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

“全员育人”的概念是从育人工作的组织者与实施者角度提出的,强调每一位参与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者都要具备育人意识与责任感,在本职工作中全力发挥育人作用,并与其他人员配合协作,共同构建起全员协作的育人体系与大格局。对于高校来说,育人工作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其他专业课教师、班主任与辅导员老师的职责,行政管理人员与后勤服务人员,都应按照分工协作的要求,担负起各自应尽的职责,参与到学生人才培养教育工作中。“全员育人”的重点在于“人人育人”,强调所有教职员工在育人工作中切实承担起应尽的职责,并形成良好的联动工作机制,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三者协同合作的最大优势。

“全过程育人”的概念主要是从学生成长过程的角度提出的,强调把育人工作贯穿与落实到学生在校学习及成长的全过程中,遵循大学生在进入高校直至毕业这个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学生在每个阶段面临的实际问题,认真研究解决办法,不断创新育人工作,发挥好高校作为大学生育人主阵地的作用。全过程育人的重点在于“时时育人”,将教育融入学生校园生活的全过程,避免育人空档的产生,在全校范围形成无间断的育人工作体系,促进大学生实现专业的提升与人格的全面发展。

“全方位育人”的概念主要是从大学生在校园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空间角度提出的,强调育人工作要融入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寓教育于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处处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实现重在将显性教育同隐性教育相结合,将校内校外、课上课下以及线上线下的教育相结合,通过系统地设计多种载体,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育人工作,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人格修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书院制与“三全育人”理念的科学联系

“三全育人”理念是对立德树人特点和规律认识的全面提升和进一步深化,在实践中要落实到各育人主体及其责任,要建立全员协同、全过程贯通、全方位渗透的制度保障和运行机制。[5]而现代大学书院制就是要通过建立以书院为单元的师生共处的学习和生活社区,打破以往以专业院系为核心的组织形态,推动学生知识学习的跨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三全育人”理念与现代大学书院制在提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英才的方面,有着相互契合、互为助力的特点。一方面,现代大学书院制以学生为中心、以导师制与通识教育为教学副翼、注重环境文化育人及集中式的住宿管理等特点有助于新时代高校探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使得利用书院制践行“三全育人”的理念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三全育人”理念有助于解决高校转变教育理念难的问题,其所强调的全员、全过程与全方位育人正好适用于解决书院构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难与导师发挥育人作用难的问题,可以为高校探索书院制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打开全新的路径。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的新时代建设路径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有助于书院建立全要素融通、全环境育人的新格局,形成育人主体之间的协同联动机制,从而真正做到打通育人的“最后一公里”,更好地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更好地服务于我国高质量发展教育体系的构建与新时代人才培育工作。我国高校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践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探索新时代大学书院建设路径:

(一)党建引领“大思政”,实现全员育人

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6]高校要在全校范围内凝聚“立德树人”的育人共识,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全面践行“三全育人”理念以及实现现代大学书院制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住“党建引领”这个关键点。高校党委首先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优化顶层设计,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全校上下转变教育理念,做到统一认识、凝聚人心,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部门院系积极参与的“大思政”格局;其次,牵头抓总,集聚全校资源,制定具体举措将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下沉到学生中间,为推进现代大学书院制建设、实践“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制度保障与组织保障。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学校自2005年起先试先行,共组建了9大本科生书院,推行本科教育“双院制”改革。为更好地担当起新时代大学育人工作的重要使命、通过推进现代大学书院制建设培育更多时代新人,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共同担任组长的“双组长”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推进“双院制”改革的顶层规划与制度设计,引导全校党员干部、学科带头人、名师与专家、教职员工凝聚共识与力量,积极投身到全校“大思政”教育中,加入“大思政课”教师队伍,争做“心怀国之大者”的“大先生”,同时主动拓展校外思政工作资源,同校内思政工作资源紧密结合,创建思政育人协同联动共同体,引领“大先生”、“大机关”、“大后勤”的三方下沉来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以及服务育人,“把各方面优势资源汇聚到学生身边,推动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有序下沉各书院中的学生社区”[7]。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党建对“双院制”协同育人的引领作用,学校于2021年出台了《党建引领加强学院书院协同育人举措》,以师生联合党支部为支点来进一步探索双院融合的育人模式。学校共组建了70个师生联合党支部,推动教授进书院的系列活动,形成党建引领、全员参与、尽职尽责的“大思政”育人工作模式,构建全体教职工乐教善教、学生乐学善学的新时代高校书院师生共同体。以北京大学为例,学校自2019年起探索建立“双班主任”制度,在专任教师担任“第一班主任”的基础之上,又新增了由学校党政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机关干部下沉到院系来担任的“第二班主任”。“第二班主任”深入到学生中间,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同班级学生一起参与到班级建设当中,“第二班主任”充分利用自身的岗位优势,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遇到的问题难题、打通学生们与各职能部门的连接,成为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引路人”。在“双班主任制”推动下,专任教师与党政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及机关干部同学生辅导员,凝聚强大的育人合力,实现了三方协同联动的全员育人。

(二)重塑体系破壁垒,实现全过程育人

高校纷纷探索现代大学书院制育人模式,标志着大学育人工作在尝试改变过往以院系主导、强调专业教育的传统,朝着以培育兼具卓越品德素养与专业水平的时代新人的向度转变。而要想成功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教学组织体系进行改革与重塑,破除体制机制上的壁垒,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格发展塑造及学业发展的培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在育人的全过程中,首先要科学划分院系、职能部门与各书院权责,统筹教学教务与学生工作,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引导各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与书院形成资源共享与协作互补的育人合力,将最优秀的教育资源汇聚到学生身边,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全过程。其次,遵循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和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针对学生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书院要做到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育人工作,将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前到毕业的每个阶段,做到对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的覆盖。在学生入学前,通过发布新生须知与入学教育信息,让学生提前了解书院文化、感受书院和谐育人氛围,在学生进入书院时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规划与制定行动计划,逐步去实现目标。再次,一方面充分发挥书院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优势与各具特色的文化优势,充分利用书院“驻院”导师做好育人工作,安排学院与书院干部互相兼任,让学院负责党建、负责教学工作的领导担任书院学业总导师,为学生个人学习及人生发展目标提供指导,将育人工作覆盖到包括教室、宿舍、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的所有场所。同时,加强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设立学院与书院联合党支部,推动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书院、进宿舍,将党的工作与教育与书院学生社区进行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长过程无空档、无断层。以南京大学为例,为优化本科生大类招生培养联动改革,学校成立了新生学院,其中下设秉文、行知等六大书院,形成齐抓共管的协同育人模式,并以各书院为单位打造学生学习和生活社区。新生学院承担本科一年级学生的思政教育、通识教育、学生日常管理等工作,并联合各学院共同完成新生的专业分流工作。学院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依托六大书院搭建了新型师生交流平台,学生不仅能在各类课堂、讲座中与名师学者面对面交流,还可以与名师学者一起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自2020年下半年起,学校陆续推出了由院士等学术“大咖”及社会各界名师学者走进新生课堂的“科学之光”通识课程项目,举办各类讲座讲坛,帮助新生了解学科、走进学科以及确立未来专业方向。学院还构建了“大先生好朋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之外,“大先生”、“好朋友”为学生提供思想、学业、职业生涯等方面的引导,“导师”的角色增加了学生的“同行者”的新定义。学校还通过打造“思政精品项目”、建立德智体美劳“五育”实践基地、加强新型师生交流平台建设等方式,实现师生在交流互动中共同创新、共同成长。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学校于2018年10月正式启动了由机关、书院协同育人的兼职班主任项目。在孟宪承书院,由机关骨干担任的兼职班主任与书院辅导员齐心协力,充分发挥个人优势与岗位优势,通过举办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党团活动等一系列活动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逐步形成“以点带面”的合力育人趋势。在书院社区构建思政与课堂、实践、养成教育有机融合的育人体系,完善第一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以思政教育为引领,打造“导师预约平台”,开创“全员导师”的育人格局和“挂号导师制”的育人新路径,创设学生共享社区,开发各种体验式主题学习项目,将德育渗透到高校师生生活、学习以及成长的各个方面,促进师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共同成长。

(三)集成“一站式”资源,实现全方位育人

书院是继承传统教育精神内核,是结合现代教育内涵的新型育人途径,也是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新时代现代大学书院的一大挑战就是如何针对时下青年学子的特点,创新性地使用各种教育载体,将立德树人覆盖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最大程度地提升育人工作质量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三全育人”的核心在“育人”,书院应整合育人载体,搭建多层次、紧密衔接的育人平台,形成一体化的育人体系。首先,开展好显性教育,运用课程载体,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在做好专业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哲学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相互贯通与支撑的第一课堂平台;其次,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及社团活动载体,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及当前社会热点题材,如“四史”教育、疫情防控、决胜脱贫攻坚、北京冬奥会等,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引导青年学子关注党和国家的发展,培育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邀请教学名师与社会贤达开设讲座与论坛,将传统体育与艺术类活动引入社区,组织开展多元化的社区体验,对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全方位的培育与提升;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育人氛围,形成集知识性、教育性与服务性于一体的“大思政”线上学习交流平台,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与专业知识水平。再次,打造密切联系学习与生活实际的实践平台,注重跨学科与专业的融合,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同时,通过开展德智体美劳等教育的实践平台,对学生展开从时间到空间的全方位的培育,推进新时代高校书院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各大书院构建了帮助学生的“专业教师+辅导员+朋辈”学业辅导体系,有效地促进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学习的联系。此外,书院还设立了专家建设特色学业指导工作室、学业辅导室、示范答疑室、主题阅览室、职业规划室、心理咨询站及艺术排练厅,并面向全校学生打造了线上线下“服务大厅”的特色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汇聚“一站式”资源的便利服务,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更是为学生的就医、饮食、学习、离校出行、物资保障、志愿服务、考试安排等方面提供了有效保障。为实现全方位育人,南京大学首先推出“熔炉工程”,成立了立德树人工作指导委员会,以大类招生培养联动改革为契机,统筹各类育人资源和力量,搭建多样化的师生互动平台,“使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资助、管理、服务、组织等各领域、各部门、各环节的育人‘细胞’活跃起来、连接起来、共振起来、协同起来”[8],开启三全育人的新篇章。在此基础之上,学校又推出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熔炼计划”,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还推出了以“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为主题的“出彩计划”,从政治信仰、学业发展、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生涯规划、国际视野以及领导力的养成与提升这七个方面全方位支持学生的成长成才。海南大学则结合学校实际,开启了“学院-书院-协同创新中心”三方的共商、共促、共建育人新格局。其中,学院承担学生的专业培养,书院则承担学生的德育工作,两者协同联动,学院与书院在育人全过程中进行“共商”。学校通过“完全学分制”这一抓手,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或兴趣特长定制属于自己的“教学菜单”,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对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创新实践等实践育人,在专业学习、学术科研、通识学习以及实践过程中形成育人合力,实现学校与协同创新中心“共促”学生发展;同时以党建和专业学习为抓手,打造书院公共空间,为师生交流、讲座沙龙等提供师生共享空间,建立健全网格化学生组织管理体制,促成学生事务管理上的师生“共建”。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书院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朵云书院黄岩店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白鹿洞书院记
黄舒昺书院讲学述论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