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唯物辩证法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2022-04-07奚洁人
奚洁人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 浦东 201204)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革命是政治变革的前导[1]210,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一次哲学革命,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是1938 年10 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命题,而毛泽东在1937年7、8 月发表的《实践论》《矛盾论》,正是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思想序曲和哲学论证。
毛泽东撰写“两论”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从思想上纠正和肃清党内错误路线影响,克服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教条主义倾向,揭露其认识论根源,批判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理论依据,从哲学上回答中国革命走自己的道路何以可能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回应党内一些同志认为“山沟子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回击教条主义者用“狭隘经验论”的帽子对他的诬蔑。1957年,毛泽东与曾志同志谈话时曾说:“我没有吃过洋面包,没有去过苏联,也没有留学别的国家。我提出建立以井冈山根据地为中心的罗霄山脉中段红色政权,实行红色割据的论断,开展‘十六字诀’的游击战和采取迂回打围战术,一些吃过洋面包的人不信任,认为山沟子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2]401,402所以,“两论”也体现了毛泽东对山沟沟里照样能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和理论创新的自觉性。
“两论”产生的直接缘由,是1937 年7、8 月间,毛泽东受邀去抗日军政大学为学员讲授唯物论和辩证法,编著了《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在此基础上撰写形成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现在保存下来的毛泽东读过并作过批注的哲学书籍和“两论”的注释等资料显示,毛泽东当年主要阅读的哲学著作,首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反杜林论》《谈谈辩证法问题》《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等。其中,毛泽东非常看重并高度评价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1961 年12 月5 日,毛泽东在杭州会见委内瑞拉加拉加斯市议会代表团时说,马克思写过《资本论》,恩格斯写过《反杜林论》,列宁写过《谈谈辩证法问题》[3]57。其次是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如《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两册)(1932、1936 年)《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1936年);其三是中国现代哲学通俗读物,如李达的《社会学大纲》(1937年版),毛泽东详读了此书并作了眉批,向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哲学研究会作了推荐,曾称之为“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4]。艾思奇的《思想方法论》(1936年出版),毛泽东阅读时作了不少批注。
毛泽东同志的“两论”,尤其是《矛盾论》较多地引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中唯物辩证法的有关论述,来分析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其中以引用列宁的哲学论述为最多,在《矛盾论》中,包括导言在内的每一部分都引用了列宁关于辩证法的重要论述,并有许多创造性的阐发和新的理论概括。毛泽东同志运用矛盾法则、一分为二、内因和外因、两点论与重点论,知行统一、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等中国化的学术话语创造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重要范畴,整体性地建构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体系框架和范畴结构,是从体系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起点和经典之作,为清除教条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根源,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作出了杰出的理论贡献。
一、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事物的矛盾法则
毛泽东《矛盾论》的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地写道:“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5]299引文中列宁的话,分别引自列宁《哲学笔记》中的《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和《谈谈辩证法问题》。在这里,毛泽东把列宁关于对立统一是辩证法本质和核心的思想,概括为事物的矛盾法则,并认为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同时阐明了研究哲学的目的,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思想武器,扫除教条主义思想。明确指出:“我们现在的哲学研究工作,应当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的目标。”[5]299对于对立统一法则的内涵,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两处直接引用了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的观点:一处是从定义角度讲的:“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说它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5]305一处是从发展观角度讲的:“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统一物分成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而两个对立又互相关联着)。”[5]300对于对立统一规律是世界普遍规律的涵义,毛泽东在《矛盾论》的“结论”部分再次强调:“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5]336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更主张广泛地宣传辩证法对立统一的观念,还形象通俗地概括为“一分为二”,在国内国际影响深远。如,1956年他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强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所谓对立统一,就是不同性质的对立的东西的统一。”[6]841957 年他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对立面的统一无往不在的,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观念,关于辩证法,需要作广泛的宣传……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7]332-333特别是毛泽东还多次强调,“辩证法只有一个基本规律,就是矛盾的规律”。1965年,他在一个文件的批语中说,“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他范畴如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联系、发展等等,都可以在核心规律中予以说明”[8]326。这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发展史上是创造性的。
二、两种根本对立的宇宙观、发展观——内因外因论
《矛盾论》的第一章是“两种宇宙观”,毛泽东将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里讲的唯物辩证法的与形而上学的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直接表述为“列宁说的就是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一语中的,突出强调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不仅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实质上更是两种不同的宇宙观,即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5]300。“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5]301作为两种根本不同的发展观,形而上学观点认为,事物是永远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其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是外因决定论或被动论。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5]301毛泽东深入阐明简要概括:“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5]302毛泽东以鸡蛋和石头为例,形象化、大众化地概括了两种不同发展观的“内因外因”论,并以我们党1927 年期间,两次由于党内机会主义错误导致革命失败,而清算了机会主义错误,党的事业又重新发展的历史事实为例说明内因是决定性因素的观点。这也为以后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部分文章最后,毛泽东指出,“具体地了解事物矛盾这一个法则,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5]304。旨在强调辩证的宇宙观、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就在于要求人们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问题的精髓
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5]305。所以,“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5]305。对于矛盾普遍性的论证和概括,毛泽东主要引证的根据,一是恩格斯关于“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等《反杜林论》中的三段论述;二是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关于自然界和社会领域存在的各种矛盾对立现象及关于一般辩证法的研究方法等两段论述[5]305-306,308。在《矛盾论》的“结论”部分,毛泽东还强调了矛盾斗争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他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5]336毛泽东运用矛盾的普遍性特征,为论证党内不同思想对立和斗争的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指出:“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5]306以此说明,共产党不是要否定党内的矛盾和斗争,关键在于要找到解决党内矛盾和思想斗争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所谓矛盾的特殊性,就是指事物内部自身包含的特殊矛盾。也包括二层意思,一是“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二是“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5]336。总之,“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5]308-309。所以,每一物质都有为自己的特殊矛盾所规定的特殊本质,也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5]309毛泽东特别重视和强调对矛盾特殊性的研究,这是《矛盾论》的重点。毛泽东认为,辩证法对矛盾特殊性研究,一是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矛盾特殊性,二是还要研究每一个事物在其发展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的特殊矛盾。他告诫,“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5]311。由此,毛泽东逻辑地引出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的重要论断,批评教条主义者“违背列宁的指示,从来不用脑筋具体地分析任何事物,做起文章或演说来,总是空洞无物的八股调,在我们党内造成了一种极坏的作风”[5]312。所以,毛泽东要求全党,“我们必须时刻记得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5]317显然,毛泽东通过强调矛盾的特殊性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深刻地批判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必须重视研究中国国情的特殊矛盾和中国革命的矛盾特殊性的哲学论证。
毛泽东在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方面的研究和概括,极具针对性、创造性、开拓性,是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重大创造性贡献。
第一,对唯物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的深化拓展。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认识论,是《实践论》《矛盾论》共同研究的问题。首先,在《矛盾论》中,毛泽东用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范畴来论述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和过程。他指出:“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只要是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5]310这里,毛泽东谈到的人类认识的每一次循环都可能使认识提高和深化的观点,实际上就是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所表达的“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9]311的认识过程辩证法思想。毛泽东指出,教条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就在于既“不懂得”,也“不愿意”。“不懂得”:“一方面,不懂得必须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认识各别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才有可能充分地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充分地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另一方面,不懂得在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共同的本质以后,还必须继续研究那些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或者新冒出来的具体的事物。”[5]310这就是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不愿意”,教条主义者是懒汉,他们“不愿意”对于具体事物做任何艰苦的研究工作,以至于“把一般真理看成是凭空出现的东西,把它变成为人们所不能够捉摸的纯粹抽象的公式,完全否认了并且颠倒了这个人类认识真理的正常秩序”[3]310。总之,他们不懂得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这是人类认识中两个互相联结的辩证过程。所以说,“他们完全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5]310。
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90例老年人腹部手术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ASAI级12例,II级33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60-79岁,平均(67.11±2.13)岁。对照组ASAI级13例,II级32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61-77岁,平均(67.31±2.22)岁。
其次,毛泽东关于认识过程的“圆圈”式螺旋型曲线的表现形态除一般与个别外,还拓展论述了两种形态:一种形态,是知与行的关系,即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实践论》的结尾这样写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5]296-297同时,在《实践论》还论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认识中的两次能动的飞跃。毛泽东指出,这两次飞跃“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5]292就是强调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总之,这个认识过程的完整表述,就是“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5]296另一种形态,是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论。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就是“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0]899所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从哲学上看,也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辩证法。
最后,在《实践论》中,毛泽东用过程论和绝对相对的道理,来说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所谓过程论,列宁的《哲学笔记》中有条批注,肯定了黑格尔的“真理是过程”[11]170的思想。对于这个“真理是过程”的重要观点毛泽东完整地表述为:“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个过程就是人们“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5]296。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一是两者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所谓“确定”的,就是说两者是有界限的,不能抹杀绝对和相对的区别。所谓“不确定”的,就是说它们之间的界限又不是固定的,而是历史地变化着的。正如列宁所说:“这种区分正是这样‘不确定’,以便阻止科学变为恶劣的教条,变为某种僵死的凝固不变的东西;但同时它又是这样‘确定’,以便最坚决果断地同信仰主义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同哲学唯心主义以及休谟和康德的信徒们的诡辩划清界限。”[12]43二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从总体上或某个具体阶段上对真理发展状态的描述,是相互联结、相互转化的,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指出:“人类思维按其本性是能够给我们提供并且正在提供由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的绝对真理的”[12]41。据此,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5]295三是强调人们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真理观提出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5]284的重要论断。41 年后的1978 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极大地推动了党的思想解放,成为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金钥匙”。
由上可见,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全面地揭示了人类认识辩证法贯穿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整个体系的理论逻辑,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统一思想的丰富发展,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造和重要贡献。
第二,唯物辩证法对矛盾特殊性的认识和研究必须坚持客观性、全面性和深刻性。毛泽东强调,“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5]312。要坚持客观地看问题,就是用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要全面地去看问题,就是不能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毛泽东强调:“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作到这一点,可是要求全面性,将使我们防止错误,防止僵化。’我们应该记得他的话。”[5]313表面性,就是对矛盾总体和矛盾各方的特点都不去看,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们,不认识事物的互相联系,不认识事物的内部规律。“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相,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5]313,这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出乱子。毛泽东极其有针对性地深刻指出,“中国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同志们所以犯错误,就是因为他们看事物的方法是主观的、片面的和表面的。片面性、表面性也是主观性。”[5]313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主观主义错误的认识根源。
第三,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和辩证法的精髓。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5]319。所谓共性,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它是共性,是绝对性”。所谓个性,就是矛盾的特殊性。然而,共性,是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的,故无个性即无共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毛泽东强调,“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5]319-320。这一论断,也是极具创造性的。总之,毛泽东批评教条主义者不懂得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和不愿意研究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抛弃了辩证法,完全不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就深刻而精辟地揭露了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为纠正教条主义错误,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哲学论证。
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
这是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和方法,对矛盾特殊性问题的深入辩证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的分析框架。在毛泽东看来,这是辩证法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论,并涉及不少辩证法的概念范畴。比如,他曾讲过,“什么叫本质,只能说本质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8]327。
第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毛泽东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5]320这种主要矛盾“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5]322。而处于次要和服从地位的矛盾,即为次要矛盾。
第二,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毛泽东指出:“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5]322
这个善于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方法,后来被概括为“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所谓“两点论”,就是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颇。所谓重点论,就是对两者不是平衡使力,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是重点。这也是由矛盾的差别性,矛盾力量不平衡性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毛泽东指出:“世界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我们必须反对平衡论,或均衡论。同时,这种具体的矛盾状况,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正是表现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力量。”[5]326毛泽东强调,这是“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5]326-3271956 年4 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一万年都有两点。将来有将来的两点,现在有现在的两点,各人有各人的两点。总之,是两点而不是一点。”[7]41同年11 月他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中说:“一点论是从古以来就有的,两点论也是从古以来就有的。这就是形而上学跟辩证法。中国古人讲,‘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古代的两点论。形而上学是一点论。”[6]320这个“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辩证方法,其实也是对立统一规律在矛盾分析中的体现,后来同“一分为二”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普及程度非常高的通俗性的思想方法和领导方法论之一。
五、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绝对相对与相反相成
关于同一性,毛泽东说有两层意思:“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就是所谓同一性。”[5]327他引用列宁《哲学笔记》中有关论述进行论证:“辩证法是这样的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怎样能够是同一的,又怎样成为同一的(怎样变成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之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5]327
关于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对绝对问题,列宁认为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他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指出:“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12]149
对于同一性是要有一定条件的问题,毛泽东用鸡蛋能够转化为鸡子,而石头就不能转化为鸡子,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等例子来说明,“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5]331为什么斗争性是绝对的?毛泽东说,因为“矛盾的斗争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5]333。总之,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也是辩证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5]333中国人常说“相反相成”。毛泽东指出,“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这句话是辩证法的”[5]333。我们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有联合有斗争的策略等等,都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辩证思想的重要体现。
关于矛盾的斗争性,毛泽东指出:“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5]335,但斗争的具体形式会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相同,有些矛盾具有公开的对抗性,有些是非对抗性的。“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5]334同时,矛盾的对抗和非对抗性根据事物的具体发展,也会发生变化,相互转化。“有些矛盾是由原来还非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对抗性的;也有些矛盾则由原来是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非对抗性的”[5]335。这个矛盾斗争性的对抗和非对抗性观点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是毛泽东的又一重要贡献。毛泽东将此方法指导党内的思想斗争,强调“党一方面必须对错误思想进行严肃的斗争,另方面又必须充分地给犯错误的同志留有自己觉悟的机会。”[5]335反对过去“左”的错误路线下党内斗争中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做法。同时也告诫犯错误的同志,不能坚持错误,以防止发展为对抗性矛盾。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了这一矛盾学说的原理,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明确指出:“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说来,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以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7]205
在《矛盾论》的结论部分,毛泽东在高度概括地总结了其矛盾学说的要点后指出,真正懂得了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5]337所以,掌握了矛盾法则这个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根本法则,就可以有效地反对教条主义,防止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
综上所述,毛泽东的“两论”对唯物辩证法的突出贡献主要有:
一是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本质和核心,概括为矛盾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简称为“一分为二”,得到广泛传播。强调,“辩证法只有一个基本规律,就是矛盾的规律”。
二是突出强调辩证法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发展观。唯物辩证的发展观,强调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因此,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外因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并将其大众化地概括为“内因决定和外因条件论”。为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等方针政策奠定理论基础。
三是创造性地提出了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和真理观,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思想,强调了认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在指出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同时,提出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认识方法和认识过程,将认识辩证法创造性地贯彻于党的群众路线,把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同群众史观有机统一起来了。
四是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上,突出强调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重要性,提出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教条主义者不懂得和不愿意研究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抛弃了辩证法,完全不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就为纠正教条主义错误,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哲学论证。
五是提出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深化和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形象地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等概念来概括辩证法的方法论,使之更加大众化,简便化。
六是坚持和深化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对绝对及相互转化的道理。为党的统一战线中有联合有斗争的政策和策略,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提出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学说,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之,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之“矢”射中国之“的”的重大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国化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运用矛盾法则、一分为二、内因外因论、两点论与重点论,知行统一、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等原创性的中国化学术话语,创造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重要范畴,整体性地建构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体系框架和范畴结构,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毛泽东的辩证法思想,可以说是在马克思主义认识史,甚至在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是人类认识过程螺旋式上升曲线上一个新的“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