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社会革命的主题
2022-04-07孙武安陈俪语
孙武安 陈俪语
(温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伟大社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社会运动。回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持续推进社会革命的百年历程,理论阐述中涵盖了对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主题的诸多提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2]13同时,有学者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①。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邓小平曾讲道,“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3]36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4]。从百年党史的宏观把握看,关于奋斗主题,在不同历史阶段党内至少有四种提法,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四是实现共同富裕。这四种提法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主流话语。如何理解四者的具体差异及其本质关系,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继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社会革命的主题
中华文明悠久灿烂,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近代以来,在资本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1]2。所幸,中华民族富于革命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古以来就有无数仁人志士敢于担当。从鸦片战争的失败开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1]2。在近八十年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中,中国社会各阶级各力量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但“拯救中华”的时代命题却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突出地摆在了国人面前,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更是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一句“振兴中华”集中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谋求伟大复兴的共同期盼,也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探索、顽强奋斗的伟大精神。如果说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中国共产党则不仅是中国革命的伟大继承者,也是伟大中国革命的集大成者。作为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同时将伟大社会革命明确为党的根本政治目的,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百年奋斗。
伟大社会革命的第一阶段是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1]4。伟大社会革命的第二阶段是消灭私有制、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伟大社会革命的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消灭贫困,为当代中国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5];伟大社会革命的第四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1]7。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就以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6]来总结和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对国家的“明天”如此自信,就是因为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年党史百年革命,百年风雨百年辉煌。伟大社会革命的持续推进,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可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就摆在中国人民面前亟需完成的一个伟大梦想和宏大目标,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一个中心任务和不变主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主义,通常是指较为完整的思想、理论和主张,也可代表某种制度、运动和道路,如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等。在阶级社会,不同国家、民族和政党都有自己的主义和主张,从而形成不同的制度、运动和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7]22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党提出并尝试过各种主义和主张,不仅有三民主义,还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各种思潮。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进而拯救中国的多次努力都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退出了历史舞台。历史一再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在对各种主义进行反复比较之后的慎重选择,更是社会矛盾运动和革命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早期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清醒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是实际的具体的运动而不是教条,它必将在中国革命斗争中因时因地而发生变化,毛泽东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先后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
历史是在传承中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2]13。所讲“千辛万苦”和“巨大代价”,就是指党团结带领人民所进行的百折不挠的奋斗、牺牲和探索,包括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历史告诉我们,要把中国发展起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走僵化封闭的老路行不通,走强权掠夺、两极分化的资本主义邪路不道德也不可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党的全部理论创新和一切工作的中心课题,也是党的百年革命历史,乃至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结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2]69-7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四位一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坚持具有特定内涵的发展道路,也要坚持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还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牢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在持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伟大征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综上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实际上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大主题认识的深化和聚焦,即是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空洞的口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不是空洞的目标,而是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任务和中心内容的。众所周知,现代化意味着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转变,意味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同时也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但是,现代化最初是由西方资本主义掀起并率先实现的一种社会发展模式,其发展过程却伴随着殖民掠夺和侵略压迫,其发展结果则是贫富悬殊和公平正义的缺失。近代以来,中国人一直在努力借鉴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令人失望的是,无论师夷长技、“中体西用”,还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没有成功。1919年五四运动胜利、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现代化的前途也随之转向社会主义。虽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统一是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条件,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则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开始思考和探索工业化以至现代化,但真正开始全面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则是在1956 年后。毛泽东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首先提出要探索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8]350。此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9]439的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并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
如果说改革开放前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重心还不够明确和一贯,存在摇摆和偏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拨乱反正,果断转移工作重点,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时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及战略步骤。诚如邓小平所讲,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3]370-371;搞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一心一意地干下去[10]276。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15。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由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由富强民主文明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从而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和内涵。经过党和人民的长期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之际宣布,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1]2。中华民族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迎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个重大跨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伟大成就,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同时也是对人类现代化道路的新探索和新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14。
总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中心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百年伟大社会革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和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建立近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302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堪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
四、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题
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课题”来强调,是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所提出的重要论断。1990 年12 月,邓小平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3]364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贫穷,那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客观结果。社会主义就是要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端,超越资本主义,创造更高水平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2]411“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2]413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社会的个人的需要将成为必要劳动时间的尺度”,未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13]104。“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明确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根本目的,也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她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必须看到,“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历史的、具体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14]。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山河破碎,人民蒙难,此时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推翻三座大山,摆脱民族压迫和封建剥削,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获得最起码的有安全保障的生命权;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升为温饱和小康,即要求衣食住行得到基本保障,获得正常的安居乐业的生存权;温饱小康问题解决后,人民的根本利益再进一步,上升为实现共同富裕、共享美好生活的高质量的发展权。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不断满足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懈奋斗,在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适时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如上所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联系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目标、本质特征就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邓小平曾经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37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扎实推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既是解决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15]214,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16],“我们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17]。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其实质就是要把共同富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课题”加以重视和解决。党的十九大提出“两步走”战略安排,从2020 年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2]22-23。可见,在党和国家发展战略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内涵。
如果说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是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那么,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将是中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更加伟大的一次社会变革,也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持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推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次重大的历史性飞跃。从贫困到富裕,从部分地区、部分人的富裕到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从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到出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从全球严重的贫困两极分化到中国实现20%以上世界人口的共同富裕,这无疑是一场惊天动地的伟大社会革命,将成为人类走向文明发展进步的辉煌篇章。
综上,作为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四个方面角度不同,表述各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宏观意义上的主题,主要是从百年伟大社会革命的目标和任务上讲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观意义上的主题,主要是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上讲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次中观意义上的主题,主要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内涵上讲的;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微观意义上的主题,主要是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目标和本质内涵上讲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内容和根本要求;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持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取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则取决于能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四个不同层面的主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辩证统一于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伟大实践之中。
注释:
①参见:李海青:《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党政干部学刊》2012 年第12 期;孙武安,杨瑞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层次和内涵》,《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