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放辟邪侈”及相关问题解析

2022-04-07谭生力张莹霞

语文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辟邪恒心文意

○ 谭生力 张莹霞

(山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孟子·梁惠王上》有这样一段话: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1]17

以上这段话,是孟子回答齐宣王时所讲。类似的内容,又见于《孟子·滕文公上》,是孟子回答滕文公时所讲,原文如下: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1]117。

上述两段话,是孟子围绕“富民”对“治国之道”的阐释。我国较早就出现了“富民”思想,它不仅关乎经济发展,更是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密切相关,这一观点从卢周来《我国古代富民思想的源头》中可以见得[2]。先秦时代,诸子已经意识到“富民”的重要性,并有一系列经典言论流行于世。例如管仲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3]323孔子回答子贡问政时,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4]149孔子将食放在第一位,即说明老百姓富裕,衣食无忧对国家统治的重要性。孔子之弟子冉有在回答孔子问题时也说:“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4]142从冉有的回答来看,他是将“足民”放在首位。此外,先秦诸子也大都提出了一些富民富国的主张,例如墨子的节用富国论,商鞅、韩非子的“富国以农”的富国富民思想,荀子“强本节用”的富国裕民思想等[5]。

关于上述《孟子》两段话的理解,现行理解基本没有多大问题。从上下文语境来看,孟子所讲主要围绕“富民”展开对“治国之道”的阐释。“富民”的基础是“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心”,无“恒心”则会导致“放辟邪侈,无不为已”,随后出现统治者“罔民”这样的局面。朱熹认为“恒产”就是可长生之业也,“恒心”是指人所常有之善心也[6]211。朱熹这种观点,被学界所广泛接受,例如王力[7]296、杨伯峻[1]22、郭锡良[8]638、黄德宽[9]194等皆从之。但是,学界对“放辟邪侈”和“罔民”的看法,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同时囿于文本,一些典籍及古代汉语教材对其解释有限,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而“放辟邪侈”和“罔民”的解释,关乎整段话的准理解,因此,我们对此仍有继续讨论的必要。

现行文献中,较早对“放辟邪侈”和“罔民”进行解释的是赵岐。他认为:“民诚无恒心,放溢辟邪,侈于奸利,犯罪触刑,无所不为,乃就刑之,是由张罗网以网民者也。”[10]94从赵岐注释来看,他用“放溢辟邪,侈于奸利”来解释“放辟邪侈”,用“张罗网以网民”解释“罔民”。赵岐用“放溢”解释“放”,但是对“辟”“邪”“侈”未做解释。朱熹认为“辟”与“僻”同。“罔”,犹罗网,欺其不见而取之也[6]211。清代学者焦循认为赵岐以“溢”释“放”可信,并引用相关文献认为“放”是“纵佚放荡”之意。关于“辟”“邪”二字,焦循结合相关文献认为,赵岐以“邪”释“辟”,即以“辟”释“邪”,明“辟”“邪”二字义同,“辟”即“僻”。但是关于“辟”“邪”二字之意,未做详细说明。关于“侈”字,焦循结合相关文献认为,“侈”“移”关系密切,二字可为假借关系。“益”“溢”“侈”“移”关系密切,赵氏以“溢”释“放”,则“放”义同“侈”,故“侈”不训其义,而云“侈于奸利”。关于“罔”字,焦循认为“罔即网罗之网”[10]94。王力认为“放”是放纵;“辟”是行为不正,后来写作“僻”;“邪”和“辟”同义;“侈”和“放”同义。“放辟邪侈”泛指一切不守封建秩序的行为。“罔”即网,用如动词,张罗网。“罔民”就是对人民张罗网,促使民陷于罪[7]296。杨伯峻[1]22、郭锡良[8]638、黄德宽[9]194等皆有类似认识。当然,学界对此也有一些不同意见。例如关于“罔民”二字的理解,俞樾参考《尔雅·释言》中“罔,无也”的解释,认为“罔民”是“无民”之意[11]519。张靖人则认为“放”是逃逸,“辟”是移动、躲藏、遁逃,“邪”是人之非法移动,“侈”是移的假借字,是移动之意。“放辟邪侈”是反映民散的情况[12]。综上所述,学界对相关问题的解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并存在分歧。因此,关于“放辟邪侈”及“罔民”的解释,仍有继续讨论的必要。

“辟”字见于《说文》:“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辠也;从口,用法者也。凡辟之属皆从辟。”[13]1727许慎对于“辟”字的解释基本正确,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从古文字资料来看,“辟”字从“卩”从“辛”,表示人屈膝服于罪罚,“口”是由声符“Ο”(璧之初文)演变而来。“辟”字与法制、刑罚有关,从刑罚所依据的标准来看,是法度的意思;从刑罚施加者来讲,是惩罚、治理的意思;从受动者角度来看,是犯了罪的意思。因此,“辟”有罪、罪行之意。《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质,贰乃辟也。”杜预注:“辟,罪也。”“辟”有罪、罪行之意,即行为不正之意[16]403,后来亦可用“僻”表示。例如《韩非子·八说》:“弱子有僻行,使之随师;有恶病,使之事医。”[17]652如果对某种东西的喜爱超乎了常度,则可以称为“癖”。“僻”“癖”皆为“辟”的分化字。因此,“放辟邪侈”之“辟”可理解为犯罪、罪行、行为不正、超乎常度之意。

“邪”有不正、邪恶之意。《左传·隐公三年》:“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孔颖达疏:“邪,谓恶逆之事。”[16]31-32《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6]53《广韵·麻韵》:“邪,不正也。”“邪”“辟”词义相近,有时可连用为“辟邪”或“邪辟”。例如《左传·昭公十六年》:“辟邪之人而皆及执政,是先王无刑罚也。”[16]1378《国语卷第一》:“国之将亡,其君贪冒、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18]20《楚辞卷第十六》:“回邪辟而不能入兮,诚原藏而不可迁。”[19]400《汉书卷九三列传第六三》:“望之领尚书事,知显专权邪辟。”[20]1382因此,“放辟邪侈”之“邪”可理解为不正、邪恶之意。

“侈”有放纵、无节制、过分之意。例如《吕氏春秋·仲夏纪第五·侈乐》:“故乐愈侈,而民愈郁,国愈乱。”高诱注:“侈,淫。”[21]95-97《荀子·正论》:“暴国独侈,安能诛之。”杨倞注:“侈,谓奢汰放纵。”[22]254《管子·大匡》:“乃令四封之内修兵,关市之征侈之。”尹知章注:“侈,谓过常也。谓重其税赋。”[3]123-124传世文献中,“侈”“移”通假之例并不少见[23]681,317。出土文献中,也见“侈”“移”通假之例[24]293,661。“移”有羡之意。《集韵·真韵》:“移,羡也。”“羡”从字形来看,其所从之“氵欠”和“盗”一样,皆为“涎”之本字。文献中“羡”有邪曲之意。《太玄·羡》:“羡于微。”[25]25范望注:“羡,邪也。”因此,“放辟邪侈”之“侈”可理解为放纵、无节制、邪曲之意。

“放辟邪侈”当为固定结构,为四字并列短语,皆表示民因无“恒产”导致无“恒心”,从而出现恣纵、行为不正、邪恶、邪曲之行为。“放辟邪侈”为四字并列短语,类似的结构在《孟子》中并不少见,例如《孟子·梁惠王上》中“鸡豚狗彘”[10]95。此外,与“放辟邪侈”相似的固定结构,也见于《礼记》:“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26]437“流”“辟”“邪”“散”四字都表示不好之词,皆有放纵、不合规矩之意。“放辟邪侈”泛指一切不守封建秩序的行为,无所不为、为非作歹,不利于国家的统治与长治久安,是犯罪行为的表现。因此,文中随后提及“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赵岐等认为“罔”即“罗网”之“网”,将“罔民”理解为“张罗网以网民”。从文字构形来看,有一定的道理。“罔”字构形是在“网”的基础上添加声符“亡”而成,“網”则是在“网”的基础上追加意符“糸”而成。“網”在现行简化字中则简化为“网”,又回归到较早的甲骨文“网”的写法。从文意来看,也有一定道理。将“罔民”理解为“张罗网以网民”,这是将其与“罪”字联系起来了。犯罪的“罪”,本来是用“辠”字来表示,秦代改“辠”为“罪”[27]217-218。借用捕鱼竹网的“罪”表示犯罪的“罪”,这与“罪”字从网、非有密切的联系,有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之意。“罔民”理解为“张罗网以网民”,原文相关部分可理解为“没有能够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产业,却有一颗不因贫穷而改变的为善之心,只有士才能做到。至于普通老百姓,如果没有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产业,就不会有一颗不因贫穷而改变的为善之心,从而出现恣纵、不正、邪恶、邪曲等非法行为,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等到他们触犯了法律,然后加以惩罚,这等于说是陷害老百姓。哪有仁爱的人坐在朝堂之上,却做出陷害老百姓的事呢”?在孟子看来,英明的君主一定要让老百姓有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产业,在“富民”的基础上,才能让老百姓懂得礼义廉耻,遵规守法,从而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称王天下的目的。否则,那就是逼迫老百姓违法乱纪,陷害百姓。孟子这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继承与发扬了孔子的“富而后教”的思想。孔子在较早时候就提出了“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的主张,意思是说在贫困中,要想让老百姓没有怨言是很难的,富贵却不骄傲则很容易做到。当老百姓贫困达到一定程度,势必怨恨越积越深,从而导致国家动荡不安。正是因为孟子意识到“富民”的重要性,所以孟子接下来提出了“恒产”的内容,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7]638但是,考之文意“罔民”之说,有点佶屈聱牙。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难解之处,学生也往往存在疑问——何为张网陷害老百姓?这一点在文献中似乎也难以找到旁证。

如果按照俞樾认为“罔民”是“无民”之意来理解,则较容易把这个问题讲明白。汉字中“罔”以“亡”为声符,两者语音关系密切。“亡”有失去、遗失、无之意。《增韵·阳韵》:“亡,失也。”《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4]70-71传世文献中,可见“罔”“亡”相通之例[23]317。出土文献中,也有“罔”“亡”相通之例证[24]661。老百姓如果没有“恒产”因无“恒心”,为了维持生活,就会出现违反乱纪的行为。老百姓犯罪之后,就要对其进行法律制裁,对统治者而言,这意味着失去了民心,也就是无民了。老百姓为国家之本,无民则不可为国。一个国家怎么可以只有国君高高在上,一国之下则无国民支持呢?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解,文意顺畅。类似道理,《孟子》中并非孤例。例如《孟子·梁惠王下》中,邹穆公咨询孟子怎么处理那些不为国家出力的人,孟子回答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在对话当中,孟子指责邹穆公:“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10]158正因为老百姓食不果腹,所以他们不会亲其上,死其长,这是国君高高在上,失去民心,从而导致无民的表现。因此,“网民”“无民”之说虽皆可读通文意,但是,相比较而言“无民”说更为合理。

综上,我们对学界以往有关“放辟邪侈”及“罔民”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结合相关材料认为,“放辟邪侈”为四字并列结构短语,“放”可理解为恣纵、不拘束之意;“辟”可理解为犯罪、罪行、行为不正、超乎常度之意;“邪”可理解为不正、邪恶之意;“侈”可理解为放纵、无节制、邪曲之意。“放辟邪侈”泛指一切不守封建秩序的行为,无所不为,为非作歹,不利于国家的统治与长治久安,是犯罪行为的表现。这与管子的“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3]323这一思想相通。关于“罔民”的解释,“网民”“无民”虽皆可读通文意。但是,结合实际教学及相关文献来看,我们更倾向“无民”之说。

猜你喜欢

辟邪恒心文意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辟邪
镇宅辟邪,富贵吉祥——论紫砂作品“威震八方壶”的创作
“燕子垒窝”显恒心——“思想政治受洗礼”评论之一
政贵有恒——为政应有“恒心”
恒心是成功的基石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工筆文意之大化——关于田禾虎画风格元素特征的分析
表达准确,文意清晰
浅析汉代辟邪的种类及其出现原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