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传播时代我国国际传播探究

2022-04-05张卓

传媒 2022年5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传播策略

张卓

摘要:智能传播是以智能技术为基础,将媒介与技术结合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算法技术挖掘、分析数据信息,形成完整的信息生产传播链条,在传播领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智能传播的快速发展,国际传播环境也发生相应变化。本文分析了智能传播时代下我国国际传播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可行的传播策略,为我国国际传播的策略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智能传播 国际传播 传播策略

国际传播是对外交流的有效渠道,也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国际传播工作,倾力于在国际社会表达中国话语,构建中国叙事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国际话语权显著提升。随着智能技术逐渐融入传播过程,智能传播建构的全媒体系统为我国国际传播带来新的启发,因此探究智能时代下我国国际传播的有效策略在当下就显得尤为必要。

智能传播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传播领域,以智能算法为中心,实现传播模式的更新与变革。作为国际传播中重要的传播方式,智能传播建构全媒体系统,加深人工智能在传播中的作用,应用技术打破传播边界,为我国对外叙事表达与形象传播带来全新机遇。

1.全媒体系统扩充传播模式。全媒体系统为我国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模式渠道。全媒体系统可以第一时间对用户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根据结果进行相应的传播策略调整,使传播过程可视化、精准化,有效提升我国国际传播精准度。智能传播以快速的采集技术与分析能力为基础,联合多方媒介技术平台搭建全媒体系统,实现了“全程、全息、全员、全效”一体化的传播模式。智能技术应用使得信息传输时效持续增强。全媒体系统在智能技术的基础上,将分散的媒介平台进行整合,建立数据整合分析平台,成为用户数据的集中运营中心,运用大数据客观分析受众的信息接收与传递过程,为用户提供更加立体的信息呈现形态。全媒体系统突破传统媒体单一滞后的信息传播方式,是一种便捷快速的内容传播新模式。

2.人工智能辅助深化传播内容。人工智能技术为我国的国际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能,可大大提升我国国际传播内容表达的多样性,提升海外用户对内容理解的准确度。人工智能技术是智能传播的重要支撑,可以通过准确分析用户的语言习惯,创作出适合用户的语言内容,打破国际传播中因语言不同而产生的交流隔阂,提升不同语言与文化背景的用户对传播内容的深度理解。实际上,国际传播中的传播隔阂是一种常态。我国是高语境传播国家,在沟通上较为含蓄,翻译文本也很难将“发言者”的深层含义表达出来,使得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快速掌握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在翻译时结合具体的文化语言背景,找出适合海外用户阅读习惯的传播内容,将我国的国际传播内容进行深层次解读,为国际传播的内容表达增添适配性。

3.技术结合打破传播边界。做好国际传播,就要充分借助智能技术,将叙事话语穿插在不同的场景与情境中,传递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多领域以多维度进行叙事表达,多方面呈现我国的国际形象。智能传播将技术与场景相结合,打破了场景传播边界,有效提升了国际传播影响力。智能传播可以融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于各种场景,无论娱乐还是消费,都可以通过智能传播打破传播边界,方便用户接收传播内容。

随着智能传播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与智能技术之间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依托全媒体系统与人工智能技术,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不断发展。但智能传播为国际传播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人机关系失调、智能社交过度、算法数据茧房以及传播伦理失范等新的挑战。

1.人机失调削弱传播效果。在国际传播中,信息内容的把关机制极为重要。单纯依靠智能技术进行把关,容易出现把关不精准、内容缺少人文关怀的问题。如何处理人机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开展国际传播工作面对的一项技术挑战。社会学家卢因曾提出把关理论,他认为信息传播渠道存在重重关卡,只有信息符合关卡设定的价值理念,才可以进入传播渠道,被用户接收。传统的把关人主要是专业传播人员,会根据自己的专业素养、职业操守与价值理念,通过信息把关确保内容的规范,以维护社会稳定、彰显社会价值、展示积极形象。在智能传播时代,智能机器人被纳入信息把关机制,根据人类设定的标准进行信息把关。但智能机器人在技术层面缺乏变通,有时会过度注重信息筛选,而忽视信息内容的人文关系,容易导致人机关系失调,使信息内容生硬老套,削弱信息传播效果。

2.智能社交影响主流话语表达。智能传播时代引起社交方式的发展变革。社交平台互动方式多样,用户可以在媒介平台中自由地进行话语表达与互动。随着用户的话语权不断上升,其在国际舆论环境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主流媒体的话语表达。同时,当下的国际网络环境中出现了一批“机器人账户”,它们可以自动识别相关词汇,展开评论、互动等传播行为,但很容易被具有意识形态偏向的舆论所操控。这些“机器人账户”数量庞大,识别快速,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引导舆论,阻碍我国国际传播的主流话语表达。例如,虽然我国不断强调对外交往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香港与西藏问题方面,始终坚持维护领土与主权完整,但在社交媒体推特中存在大量的“机器人账户”,它们通过多种语言发布有关“港独”与“藏独”的不当言论,意图操纵国际舆论,干预我国内政,分裂我国国土。“机器人账户”通过数量庞大的转载量与阅读量在国际社会中肆意散布不实谣言,阻碍了我国主流话语的表达。

3.算法茧房限制国际叙事。在智能传播中,利用算法技术進行数据分析是传播领域不可缺少的环节,算法技术可以精准描绘用户画像,为用户推送定制化内容,导致用户沉浸在算法茧房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用户对信息内容的获取。当前,一些拥有优势算法技术的国家正在大规模积累用户数据,争夺数据传播主动权。数据传播依托于算法技术,将海量信息进行整合处理,能够根据用户画像精准传递信息,实现算法技术对用户的深层影响。可以说,掌握了数据主动权,就拥有了传播优势,对舆论引导与话语表达有很大助力。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中,欧美发达国家的算法数据传播平台的影响力相对较高,关键在于掌握了数据主动权,对我国的国际传播话语表达构成较大影响。他们为用户建构有利于本国舆论的算法茧房,将海外用户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的国际理念进行隔绝,阻碍了我国的国际叙事与形象表达,不利于我国向海外公众呈现真实客观的大国形象。

面对智能传播时代下的挑战,我国应实现人机互联,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运用全球视野进行国际主流话语表达,利用智能传播矩阵突破算法茧房;在國际传播网络中进行全球沟通与对外传播,积极展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与大国担当。

1.科技赋能:人机互联共建传播格局。智能传播时代促进媒介技术不断更新,媒介技术同时推动时代发展,科技的加入为智能传播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人与智能科技之间也存在紧密的联系,仅仅依靠智能技术对信息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容易出现人机关系失调的情况,不利于国际传播的信息呈现。要平衡人与智能科技之间的关系,就要有机联合两者,共同构建传播新格局。智能科技中的算法技术是人的智力成果在智能领域的体现,在进行算法技术开发与使用时,开发者与使用者应坚守伦理与道德底线,在遵循国际规范的前提下发挥技术优势。算法技术在运作时,同样需要专业人员的协助,这样才能在保证信息传递速度的同时,加入人文关怀,实现科技价值与人文理念的相互融合,在国际社会中更好地展现我国的大国形象,促进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

例如,新华社在进行国际传播时,将机器人记者“快笔小新”与传统记者相联合,实现人机互联,共同生产有深度、有价值的国际新闻产品。“快笔小新”是新华社第一位机器人记者,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利用算法程序搜集信息、生成稿件,在奥运会中对体育赛事进行实时跟踪报道,将奥运成绩第一时间向国际网络发布,提高信息传播时效。同时,新华社记者与“快笔小新”相互结合,对小新生成的稿件进行筛选审查,加入深度思考与人文理念。两者共同合作,为国际社会提供优质新闻作品。

2.叙事赋能:全球视角表达主流话语。智能传播时代赋能用户表达,但同时也让传播过程产生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诸如“机器人账户”等恶意操纵舆论的技术现象阻碍了优质的国际话语表达。我国应该积极应对“机器人账户”这类负面的舆论操控,转变叙事视角,从全球视野的高度讲述中国故事,大力传播主流话语叙事,创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依托的传播话语体系,向国际社会展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使国际负面舆论不攻自破。我国同时可借助智能科技,分析不同国度文化背景与叙事习惯,有针对性地进行对外叙事内容创新,为海外用户提供高质量、更具吸引力的国际传播内容,传递中国声音,实现全球沟通;用事实和高质量的传播内容有力反击“机器人账户”的恶意评论,扭转不利于我国发展的负面国际舆论走向。例如,“望海楼”是《人民日报》海外版中的时事评论专区,其内容发布从全球视野出发,围绕中外关系进行评论,以全球叙事角度与舆论引领的评论议题,有力回应海外恶意评论,向国际社会展现大国形象,展示大国担当。

3.数据赋能:智能传播矩阵突破算法茧房。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是人类感官的延续。智能传播时代,算法技术作为一种媒介形式得到广泛应用,为用户带来新奇的信息体验。智能传播利用算法技术将媒介进行整合,把延伸单一感官的媒介聚合在一起,使人与媒介之间的深度融合成为可能。然而,算法技术在促进媒介融合的同时,也能制造算法茧房,限制用户的信息获取。为了破除算法茧房的传播障碍,我国应设立完整的数据智能传播矩阵,以大数据为起点,将庞大的数据进行识别整合、深度挖掘分析,用算法技术把数据内容进行提炼重组,形成体系化、成规模的国际中心数据库,掌握数据主动权,为媒体矩阵传播提供数据支持。在国际突发事件当中,要及时从数据库中提取深度内容,利用全方位、立体化的媒介传播形式,多角度地进行国际叙事与话语表达,使海外用户可以通过不同途径,直接、快速地接收到我国传递出的信息。

例如,新华社建立了规模化的数据库,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数据分析提取,向海外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内容。同时,为了应对国外舆论环境中算法茧房对我国国际叙事带来的限制,新华社设立“互联网专线”栏目,通过智能技术直接进入客户端软件,使我国对外传播的内容直面海外读者。“互联网专线”栏目与新华社海外客户端齐头并进,形成对外传播立体矩阵,从根本上打破了国际传播环境中的数据茧房。

4.空间赋能:积极利用国际传播网络。曼纽尔·卡斯特根据网络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提出了“流动空间”的概念。卡斯特认为,信息流动不存在空间边界与限制;信息内容在不同空间的传递,在国际环境中形成信息的自由流动空间。智能传播在流动空间的基础上,将空间网络进行泛化连接,让所有用户在任何时空都可以及时接收到相同的内容,为国际信息传播打造畅通无阻的绿色网络。在国际传播网络中,传播者与智能机器相互协作,共同构建有深度、有价值的传播网络通道;利用国际传播网络,及时将我国的话语表达传递给国际社会,在第一时间回应国际环境中的负面舆论;国际传播网络让各国产生信息连接,减少信息传播壁垒,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算法茧房对我国国际传播效果的不利影响。

总而言之,我国要有效应对智能传播的挑战,积极利用国际传播网络进行国际发声与主流表达,做好全球沟通与对外传播工作。

智能传播为我国的国际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内容生产把关方面,要协调人机关系,促进人员与机器相互协作,共同创造优质内容,保证技术价值与人文价值的深度统一。同时,媒体平台要搭建全媒体传播系统,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内容传播矩阵,减少算法茧房对我国对外传播的影响;与智能技术相结合,共建和谐传播关系,在国际传播网络中进行更有效的中国叙事传播。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本文系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全运会语境下西安城市形象传播与新媒体平台建设的问题及对策”(项目编号:2020Z40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胡正荣.智能化背景下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J].国际传播,2019(06).

[2]袁玥琪.智能传播时代媒体伦理的解构与重构[J].科技传播,2021(14).

[3]段鹏.当前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问题与对策[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08).

[4]张帆.从新华社看我国媒体国际传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5]吴双.智能传播的伦理风险及其规避对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

【编辑:陈文沁】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传播策略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电视新闻节目借力微信平台的传播策略研究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