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国有粮食企业发展与改革研究
2022-04-04杨禹
杨禹
摘要: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四五”规划吹响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以长期中高速发展为特征的经济新常态。在此形势下,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安全、市场稳定和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正处于市场化深入改革阶段,面对历史遗留尚未彻底解决的问题,以及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方面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本文分析了国有粮食企业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目标,在各地实践经验和创新基础上,对我国国有粮食企业发展与改革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形势;国有粮食企业;发展与改革
国有粮食企业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载体,在新形势下,如何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在政府强大有力的政策指引下,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进一步发挥出其市场主体地位,为我国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已成为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为此,国有粮食企业应深刻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深刻了解和领悟我国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目标,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摒弃原有的思维模式、管理模式,勇于走市场化改革之路,构建面向市场的上下游一体化发展道路,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
1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66949.2万t,较2019年产量66384.3万t增长 0.85%,处于多年连续丰收状态(图1粮食产量);从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來看,近二十年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图2粮食播种面积)。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了我国粮食生产处于较好状态,基础十分牢固,为我国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 我国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历程回顾
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后,我国针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采取了与时俱进、逐步深入的策略。经历了由计划经营体制转为市场经营体制过程,企业主体由完全国有转为多元化主体过程,由垄断转为开放竞争过程。总体上说,改革开放后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经历了双轨制两线运行和市场化改革及深化改革三个阶段。
2.1 “双轨制”两线运行阶段
1984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通知》,提出了粮食部门要按照“双轨制”即将粮食企业划分为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进行经营,吹响了我国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号角。1994 年,我国对国有粮食企业全面推行双线运行改革,将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进行严格划分,并独立核算。
2.2 市场化改革阶段
1998 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实行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储备与销售分开、政企分开、新老账目分开,并不断完善粮食购销价格机制。自此,国有粮食企业开始逐步走向了市场化道路。
2.3 市场化改革深化阶段
2004 年,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开始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开始建立和完善直补方式的补贴机制,自此,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进入深化阶段。
3 我国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目标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目标
国有粮食企业作为公益类国有企业,其改革目标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构筑并强化公共保障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其次,增强国有粮食企业的经济活力,创新经营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成本控制和提高盈利能力;再者,积极推进所有制改革,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最后,国有粮食企业应积极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依据战略规划,构建产业链,并在地区间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3.2 我国国有粮食企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有粮食企业在各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其发展与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随着国家粮食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国有粮食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其管理体制的弊端已逐步显现,与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目标仍旧有一定差距[1]。其存在主要问题具体如下:
3.2.1 没有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
国有粮食企业虽然已设立为独立的法人组织,在地方上亦开展了一县一企,一企多点的运行管理模式,但在人事任免上仍旧归属于地方分管机构,其人员管理和流动具有复杂性,未能按照现代企业模式运行;另外,国有粮食企业名下的土地、资产性质仍旧为国家划拨性质,国有粮食企业只具有使用权,不能够以市场主体的身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资产优化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仍旧是政企不分的表现。
3.2.2 业务模式单一经济活力不足
我国大部分国有粮食企业在发展模式上裹足不前,主要依托粮食收储政策,开展原粮的买--储--卖的简单经济活动,体现为单一的收储模式,没能够充分利用地方区域特点和自身优势,找准市场定位,向上下游进一步扩展,如与上游农民开展深度种植引导和合作,与下游粮食深加工企业合作、开展放心粮油配送服务以及面向大种植户的代加工、代干燥、代处理的服务业务。
3.2.3 粮食产品供给不平衡
我国国有粮食企业,尤其是地方粮食企业库存粮食居高不下,存在市场供给渠道不通畅问题。另外,由于粮食产品供给结构不平衡,尤其是绿色有机粮食供给不足,以及粮油深加工落后等现状,与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相矛盾[2]。
3.2.4 “三老”问题没有彻底解决
国有粮食企业的“三老”问题,虽然在粮企改革过程中取得了一定进展,如“老账”和“老粮”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仍有一些遗留问题存在,构成了粮食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包袱。如地方国有粮食企业仍旧要承担内退人员工资发放,停薪留职人员的社保,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加大了国有粮食企业运行成本。
3.2.5 人才缺乏制度落后
国有粮食企业尤其是地方企业,由于受市场冲击影响较小,以及受粮企管理层自身经历与管理素质较差的影响,其人才观念落后,对人才培养缺乏重视,内部讲究论资排辈,导致出现经营人才匮乏。另外,由于对市场经济认识不充分,没有科学的企业经营方法和策略,在制度和流程建设方面不健全,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导致了其盈利能力处于较低水平甚至是亏损状态。
3.2.6 现代化物流能力偏低
构建现代化粮食物流能力,不仅关乎粮企盈利能力,也关系到粮食市场价格的稳定。从粮企角度看,我国粮企的运输能力和储运设施水平尚有待提高,对于大型国有粮食企业集团而言,构建现代化粮食物流体系,是其集团化运作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投入先进的粮食装运配套设施,实现散粮自动一体化装卸,以及将专用散粮运输车辆和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进行密切对接,将会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4 我国国有粮食企业发展与改革对策
4.1 开展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政企彻底分离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首先要解决产权制度,国有粮食企业的仓库、厂房、场地和设备等资产来自国有划拨,属于国有性质。粮企应根据所在区域实际情况和特点,通过协议方式、或拍卖方式、或招标方式,将土地用途由国有划拨性质转变为国有出让性质;对应确权的建筑物和设备资产由有关部门和第三方市场评估机构共同进行勘测和评估,确认权属,办理相关证书,并建立资产归属清晰、保护严格、权责明确的现代产权制度,推动政府与粮企彻底分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股东会、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让国有粮食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4.2 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
混合所有制改革应根据粮企业务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采用,主要是针对面向市场经营的国有粮食企业,粮企根据自身的优劣势与其他集体资本或非公有资本进行交叉持股,最终实现优势互补。如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在仓储、场地、设备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保持国有控股前提下,与粮油深加工企业合作,发展混合所有制粮食企业,提高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3]。
4.3 建立产购储销+服务的一体化经营模式
大型集团化国有粮企根据实际情况,在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基础上,依据粮食产业价值链,即围绕粮食的产、购、储、销、运与服务等各项业务开展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积极引进社会资本,与全国优质粮食企业开展互持股份或单方投资等形式的密切合作,形成更加紧密且有效的产业链,进而降低环节成本或费用,并在某些业务方面形成差异化优势和规模化优势。如利用行业龙头优势,加大成品粮交易额;在购储基础上,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面向消费者开发结构丰富的绿色粮油产品[4];运用一体化优势,构建市场知名品牌;在物流运输方面,改变传统的物流模式,引入先进的物流管理方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智能技术建设精细化物流管理系统,通过投入先进的粮食装运配套设施,实现散粮自动一体化装卸,通过资源整合将专用散粮运输车辆和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进行密切对接,最终形成物流信息化、高集成化、技术先进、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体系,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获利能力。
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资本为纽带,积极组建地方区域性粮食企业集团,实现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利用自身在仓库、场地、设备、渠道、资金、技术、信息和政策等优势,积极向上下游寻求协同合作,构建收储、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模式,提升区域市场影响力,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具体来说,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应积极参与本地区的土地流转,以直接种植方式掌控粮源;与种粮大户和企业开展合资、代收、代储等合作共赢方式;通过粮食订单方式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密切合作关系;通过技术和信息优势,引导农民进行特色种植,打造地方特色名优农产品;通过搭建地方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积极向全国推广本地名优农产品;通过在本地及周边地区城市、乡镇设置放心粮店,组建区域线下销售网络。
4.4 建立健全国有粮企人事薪酬制度
首先,要进一步开展减员增效活动,根据企业经营目标确定组织架构,完成定岗定编定员三定工作,按照岗位技能需求,淘汰不合适人员,落实人员精简目标;多途径开展富余职工的分流,如鼓励职工创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展职工转移就业等等。
其次,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开展公开、公正的招聘,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通过考核和合同管理实现人员正常、科学地流动,将不适合岗位的人员通过合同管理的方式予以淘汰。
再者,通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培育高素质员工,如通过培训和轮岗的方式提升在职员工的技能素养。
最后,建立完善与本地相适应的薪酬体系。将个人业绩与企业经济效益相挂钩,按照多劳多得原则,让职工收入实现能增能减;通过建立详细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通过考核推进员工能力的提升和业绩目标的实现;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5 结语
在新形势下,我国国有粮食企业的发展与改革,对推进我国粮食收储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以及保障粮食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国有粮食企业应在产权制度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上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将粮企真正转变为市场独立主体,充分发挥自身沉淀的优势,积极向上下游发展、延伸,构建一体化的粮食产业链,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更好地服务消费者,进一步满足我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同时,国有粮企通过自身的发展与壮大,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更好的功能作用。当前,我国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正处于深化改革阶段,也会面临着新要求和新课题,国有粮食企业的发展与改革将会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创新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給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J].当代农村财经,2017(10):67-70.
[2] 谢高地,成升魁,肖玉,等.新时期中国粮食供需平衡态势及粮食安全观的重构[J].自然资源学报,2017,32(6):895-903.
[3] 李可,王鹏昊.“深化改革转型发展”主题征文建议选编之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篇[J].中国粮食经济,2018(3):41-45.
[4] 王晓华,邢勇.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信息化体系构建[J].粮食储藏,2017,46(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