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德育工作实践与探究
2022-04-03汤林境
汤林境
摘要:高中德育教育是目前教育政策落实及研究的关键议题,同时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德育教育对我国高中生素养具有很大影响,其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无论是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还是说在以后的社会发展当中,学生都应该具备很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如此才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得以更好的发展。因此,从事于德育工作的人员应该将提高学生自身核心素养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并为德育工作更好的开展作出努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能够让人产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高中时期的学生,不只是肩负着高考所带来的压力,同时也需要完成创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任务。借助有关课程的开展,既可以舒缓受教育者存在的压力,并且也可以让其了解到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让人可以更为健康的发展。在正式毕业以后,每个人的选择都会有所不同,不管是继续学习还是说进入社会,最终都是为了借助自身能力来促进社会发展。因此,为了推动社会进步,需要借助高中时期的德育工作,培育人的核心素养。
一、拓展到社会层面,产生教育合力
德育教育从事者与任课老师应该注重学生当下的思想变化,同时在这个前提下努力调节德育教育所用的方式、形式及其内容,还需要结合学生最近存在的问题来设计一些德育教育的主题,营造出较好的道德氛围。高中时期的学生同初中时期具有很大的差别,高中学生在信息收集上能力要更强一些,传输的速度也对比更快,人际交往范围也较大。所以,高中生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探索社会上出现的热点问题,同时能够把这部分热点问题真想给周围的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及其观点。
比如,当今社会中就有许多老人摔倒,学生将其扶起但反被诬陷的情况,这就导致“老人应不应该扶”变成了一个热点问题。老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应该结合着该问题来开展一系列活动。在这类活动当中,老师应该使学生明白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是学生也需要能够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把社会中关注较高的事件作为开展教育的切入点,这样既可以强化学生在思维上的能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加大德育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同时还可以使学生能够从正确的角度去观察问题,让其有对事物评判的标准。所以,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不管是任课老师,还是说从事于德育教育的人员,都能够就社会中的热点着手,和学生共同了解并分析这些热点新闻,深挖其中存在的德育知识,通过正确的评判标准及其价值观念去看待问题,改正学生存在的错误观念及其思想。
二、树立道德榜样,推动学生相互促进
对比于老师上课的讲述,学生之间产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并且学生也更加愿意听取同龄人提出的建议。再加上,假如班级当中许多值得学习的道德榜样,那么势必会在班级当中形成较好的道德风气,同时还有可能会影响到学校总体的道德风气,让全校师生都能在这样的风气当中,仔细思考并改变自己原有的个人行为。
比如,学校基本上每年都会开展运动会,部分学生会想要参与其中做志愿者,保持好现场的秩序及卫生,这也能够让部分班级得到“道德风尚奖”这一表扬。在召开班会的时候,老师就能够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评价:“在这次的运动会当中,正是因为大家为争得集体荣誉而做出的努力,我们班才可以获得‘道德风尚奖’这个荣誉;也正是因为每个学生的努力,给班级和自身创造了好的回忆,让大家形成不断拼搏的精神。”此外,老师还应该把个人同集体之间的边界模糊,让学生可以做到为集体而努力。利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把学生和集体做彼此融合,让学生已有的集体荣誉感得到很大提升,进而主动朝着班级所制定的道德标准努力,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懂得规范自身行为。德育教育从事者及任课老师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应该对学生做细致的观察,并及时察觉到学生所做出的好的道德行为,然后在一些公开的场合对其进行表扬,把这部分正确行为作为其他同学所努力的榜样,但也并不是把某一个同学作为大家的榜样,这样一来,就可以是学生能够更好的去接受并模仿这些行为。
三、注重班会课设计,实现学生情感共鸣
班会可以讓老师和学生间的距离变得更近,并就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这对德育教育这一工作的落实是非常有利的。高中时期的学生需要面对很大的学习压力,再加上老师和学生在年龄及认知方面的代沟,极易造成老师在落实德育教育时难以达到学生所提出的要求。就这个情况而言,老师应该从全面去分析并了解学生,可以从学生自身角度来入手,让学生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主动的提升自己。
比如,在期末考试以前,老师能够召开一个将“诚实考试”作为主题的班级会议。老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切记不要为学生灌输一些笼统的内容,直接告诉学生如果作弊可能带来的后果,而是需要给学生讲解一些故事。如,能够说自己上学时候与作弊有关的事情,然后再告诉学生:“作弊仅能让自己得到一时较高的成绩,一旦被抓将会让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有时间去研究怎样作弊,倒不如把这部分时间用在学习上。”借助这样的方式,可以令学生明白,即使是老师在学生阶段,所做出的事情跟自己相差并不多,这样可以缩短彼此的距离,也可以创造出一个较为活泼的氛围,而学生在这样的氛围当中更容易接受老师所传递的道理。老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应该注重班会主题的选取,掌握好切入的时机,并借助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让其可以明白老师所要传递的内容。为了做到这点老师应该从整体上对学生的思维模式及其心理状态进行了解,掌控好德育教育开展的节奏及其内容,这样才可以让教育的效果更好,真正提升学生本身的道德素养。
结束语:总之,在素质教育推进的当下,育人教学变得更加复杂。老师应该了解到德育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做长期的努力,为了在高中阶段更好的开展德育工作,同时取得不错的效果,需要对德育工作做进一步的研究及实践,以便快速找出其中的不足,努力进行优化,从而提升高中德育这一工作的总体效率。
参考文献:
[1]郭凌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德育工作研究[J].成才之路,2020(20):12-13.
[2]秦华.基于核心素养背景的高中德育工作实践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09):21-22.
[3]管佩磊.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德育工作实践与探索[J].新智慧,2019(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