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东莞市文化馆建设路径研究

2022-04-03邓强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2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建设路径服务体系

【摘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文化馆的建设应该将文化服务的职能更好地发挥出来,以民众的文化需求为导向,不断实践探索,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东莞市文化馆多年来一直以民众的多元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构建了内涵丰富、文化资源共享的服务体系,取得显著地成效。但从自身建设来看,仍存在专业文化人才缺乏、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单一、服务内容有待创新、数字化建设水平不高的问题,制约了文化馆的文化服务功能发挥。在新的文化背景下,东莞市文化馆应该引进专业的文化人才、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文化服务内容、加强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打造更加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推广和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对民众的文化引领,满足人们对多元文化的需求。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东莞市文化馆;建设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2-105-04

【本文著录格式】邓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东莞市文化馆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01(02):105-107,158.

文化馆在提升人们文化素养、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文化馆应该准确定位文化服务职能,担负起文化艺术普及和公共文化建设的重任,更好地彰显文化魅力、引领社会风尚、服务社会,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东莞市文化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稳步推进文化馆建设,为市民营造具有深度内涵、更加浓郁的文化氛围。但据实际调研发现,东莞市文化馆建设在服务内容及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探索东莞市文化馆建设路径,对于提升文化馆的内涵、发挥其文化引领职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文化馆建设的机遇

在当前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要坚持文化自信,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化馆在我国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文化馆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导致文化馆建设一直是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我探索。而且文化馆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很少,多数是文化馆从业者的一些工作实践、工作交流心得等。关于文化馆的建设不仅需要地方文化馆的不断实践,还需要有更加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作支撑,更需要有国家政策的引导。

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出台。《规划》中指出,公共文化要举旗帜、兴文化、育新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共享文化成果。《规划》结合当前新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不断推动我国公共文化体系向着更公平、更持续、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让公共文化服务的布局更加均衡、供给方式更加多元化。《规划》的出台,为文化馆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因为文化馆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存于国家政策,政策的导向作用可以更好地推动文化馆建设。繁荣群众文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是文化馆的主要任务,而在《规定》中也提出,各级文化馆要以群众的文化艺术需求为导向,统筹协调社会力量,搭建艺术推广平台,提高文化艺术服务水平,这就为文化馆的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让文化馆有了发展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

二、东莞市文化馆建设现状概述

成立于1953年的东莞县文化馆是东莞市文化馆的前身,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发展,东莞市文化馆逐渐成为东莞市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信息集散中心、非遗文化保护中心”,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当地民众、推进东莞“文化名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东莞市文化馆开展数字文化馆试点建设,同时启动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在共建共享理念的指导下,更好地将文化艺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完善了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丰富了区域之间的文化资源,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经过五年多坚持不懈的建设运营,东莞市文化馆总分馆布局基本成形,通过线上全覆盖、线下建分馆的方式,成立镇街文化馆分馆34个,村文化馆支馆521个,构建了完善的总、分、支馆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民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艺术的成果。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东莞市文化馆还编制了“十四五”文化馆发展规划,从推动全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创新惠民服务工程、更好地为外来人员提供文化服务、加强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发力,结合民众的多元文化需求,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提升文化馆的内涵,创新供给效能,实现文化艺术服务的常态化,推进文化服务的城乡一体化。

三、东莞市文化馆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专业文化人才缺乏

调研结果显示,文化馆一线服务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的从业人员缺乏。文化馆的工作主要与文化服务有关,但文化不是独立的,文化馆开展的一些文艺演出、非遗保护以及艺术培训等活动,涉及艺术、管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有很多跨专业的人才来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但由于薪资待遇以及晋升通道受阻等,文化馆从业人员的离职流动率很高,甚至高于社会上的一些普通民营企业。占用编制的长聘雇员长年被其他单位借调,甚至有的从未曾在本单位报到,未开展过文化服务活动。而一些临时聘用人员的薪资水平比较低,专科学历的薪资三千多元,本科学历的月薪四千多元,远低于东莞市最低基本薪资报酬。这样低的薪资水平,导致很多新入职人员在毕业报到任职第二年或第三年就跳槽。

(二)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单一

公众对文化的需求是多元的,因此,文化服务的模式也要多元化。但东莞市文化馆的文化服务模式还比较单一。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滞后,内设环境还有待改善,很多民众走进文化馆,观賞不了多长时间就离开了,很难接受文化艺术的熏陶。流动文化服务还未真正常态化。当前,东莞市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立体化、全覆盖的文化服务模式基本成,但在流动文化服务方面还有提升空间。目前,东莞市文化馆的流动服务推行起来的最大问题是人员和场地不足,由于缺少工作人员,流动文化服务模式推广起来阻力不小。有的分馆也尝试招募志愿者参与流动服务,但多是女性志愿者参与,因此只能开展一些休闲、娱乐类的活动,而一些专业活动不能很好地开展。

(三)服务的内容有待创新

文化馆服务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在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品种的多样化方面下功夫,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艺术需求。而目前来看,东莞市文化馆的文化服务内容基本上是以歌舞表演为主,很多民众反映这些内容没有新意,不能引起兴趣。当前是互联网时代,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崛起,让民众获取娱乐信息的渠道更加便捷、通畅。只要有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浏览自己感兴趣的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表演,对这类艺术表现形式习以为常,如果文化服务还是以这类内容为主的话,兴趣不大。另外,东莞市外来人口很多,这些外来人口的文化需求和当地的户籍人口又一定不同,对他们的服务内容应该和东莞当地人有区别,不宜开展同样的文化服务。外地来东莞务工的新东莞人,生活范围基本上是工厂到宿舍或租住屋,收入相对来说不高,由于经常性加班,业余时间也不多。因此,他们很少接触公共文化服务机会,甚至以为图书馆和文化馆是一回事。这类群体对本地方言很陌生,如果开展具有鲜明的当地文化特色活动的话,会让这类群体无法真正融入活动。

(四)数字化建设水平还不高

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可以让更多的民众利用信息化手段,更好地享受文化馆提供的文化艺术服务。但很多文化馆对数字化建设认识不足,没有很好地发挥互联网的传播作用。东莞市文化馆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数字化建设主要是建设了具有很强科技感的实体数字馆,仍未摆脱依靠实体场地来开展文化服务的模式。在网站建设方面,形式化问题依然存在,页面布局老化、不新颖,排版稍显散乱,官网内路径设置不够简洁、不够亲民。而且网站上的一些内容更新不及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迹文物、传统在地的民俗节庆典故欠缺详尽的介绍。散乱的排版和实用性不强的内容,很难引起民众的兴趣。即使有一些较为出彩的内容,也会因为页面的散乱导致民众难以看到,这样就失去了数字化建设的意义。部分文化工作人员对数字文化馆建设内容了解不足,未充分了解民众的需求,设置的一些展示点形式化严重,民众的利用率及喜好度较低。

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东莞市文化馆建设路径

(一)加强专业文化人才引进

人才是提高文化服务的主要因素之一,专业的文化综合类人才对文化馆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高文化素质、认同艺术使命的文化第一线工作从业人员,就无法理解文化推广、文化服务的重任。因此,东莞市文化馆应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结合各镇街年度实际情况与短中长期计划需求,提高人才选拔的标准,要求各岗位的人才具备相应的学历、培训证照等。提高薪资福利标准,以吸引优秀青年、专业人士踊跃报考,让人才能招进来、留得住,能发挥作用。同时,加强对人才的培训,提升文化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因为文化服务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对于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要在录取人员就职报到前,开展相关的职前训练,比如,开展知识讲座方面的知识培训、非遗保护活动的策划培训、双语沟通培训、书写阅读能力培训等,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鼓励单位内、部门间与上下级机构经常交换轮替及在职进修,主动与研究及文化部门、大学院系签订长期合作、实习基地等项目,提升在职人员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开展文化服务工作。

(二)创新文化服务模式

转变服务模式需要先创新服务理念,根据民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探索实践新的服务模式。将比较单一的场馆服务转变为场馆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哪里有文化需求,就往哪里送服务,让文化服务的横向配送与纵向流动相互衔接起来,打造点、面融合的全覆盖服务模式。尤其是加强流动文化服务,这也是满足民众多元文化需求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积极地探索文化志愿者服务机制,将社会资源整合进来,将一些思想觉悟高、有专业文化技能的社会骨干吸引进来,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可以利用志愿者参与,也可以探索外包聘雇社工人员进驻文化服务中心的形式,提高流动服务的质量。比如,民众参与度较高的东城街镇,为了更好地服务民众,采用外包聘雇社工人员进驻文化服务中心的形式,且经过长期运营实践,效果比较好,这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实践,可以为其他街镇提供参考借鉴。

(三)优化文化服务内容

文化服务的内容要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斷创新。针对当地人口,可以开展一些地方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展演及民间信仰、节庆宴客等活动,让当地人更好地了解东莞本土文化,不仅知道民俗活动的形式,更要了解其来源,知道民俗传承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而对庞大的外来人口群体,要开展针对性的文化服务活动。因为东莞的外来人口很多,超过本地的户籍人口,对这个庞大的外来群体的文化需求也要关注到。根据笔者的调研,外来人口群体更多的是期待开展一些可以提升自身专业技术能力的公办(厂内)培训课程,这是与他们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培训活动。文化馆可以利用当前职业教育培训的政策,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当然不只是面向外来人口,只要有职业技能提升需求的民众都可以参加培训。同时,多开展一些娱乐、休闲类的假日亲子活动,让外来务工人员可以在节假日享受亲子时光。在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区,播放一些主旋律、正能量的电影,开展一些体力竞技的各式球类或趣味型比赛等。让外来人口参与到文化服务中去,让他们感受到东莞城市的魅力,能更好地融入城市中去。

(四)加强文化馆数字化建设

加强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可以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互联互通功能,开展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实现文化资源的精准供给。在网站建设方面,要优化页面布局,及时更新文化内容,多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网上进行展示,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当地民俗等方面的内容要多挖掘、多更新。还可以将文化馆组织的文化活动的照片、视频等及时上传到网络空间,让民众通过观看提升参与兴趣。发挥微信、抖音等App的社交功能,构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互为支撑、相互引流的公共文化供给模式。可以利用短视频、直播以及网友互动等方式,将更富有东莞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宣传推广出去。而且,要在现有数字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实践,总结经验,提高线上服务的策划和推广能力,打破舒适圈,进行全面、系统的创新尝试。继续发挥“文化莞家”数字平台开展线上文化服务的作用,将分散的文化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提高文化活动的影响力,让民众享受到文化成果,自觉地参与文化活动。

五、结束语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东莞市文化馆建设应该在多年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实践,结合民众的实际需求,在服务形式以及服务内容上勇于创新,实现对民众的精准文化供给。同时,还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加强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利用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打造更具文化内涵的文化馆,为民众共享优质文化服务提供渠道。

参考文献:

[1]陈翔,黄伟金.创新数字服务方式,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东莞市文化馆大力推进数字化及总分馆制建设[J].文化月刊,2019(1).

[2]陈翔.浅析数字文化馆在提升文化馆服务效能中的应用---以东莞市文化馆的探索为例[J].参花,2018(3).

[3]聂玲.互联网时代的文化馆数字化服务[J].中国民族博览,2022,01(02):51-53.

[4]李国新.摹画未来指引方向明确任务促进发展——《"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解读[J].图书馆论坛,2021(8).

[5]郦伟华.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的文化馆建设与服务[J].艺术百家,2016(Z1).

作者简介:邓强(1985-),男,汉族,广东茂名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建设路径服务体系
凝聚幸福感 共绘“夕阳红” 临平街道打造全周期养老服务体系
基于“互联网+”的汽车养护网点服务体系
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到“公共心理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基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农村大众传播效果管窥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大连成为首批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