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项目中沉浸声视听技术的创意应用研究

2022-04-03范晓纬宋辰王艺峰李泽召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2期

范晓纬 宋辰 王艺峰 李泽召

【摘要】自早期应用沉浸式视听技术的“印象”系列实景演出至今,实景文旅项目已发展近二十年。近年来,涌现了大量的沉浸声技术的文旅项目,其中对沉浸式形式的创意运用是实现文旅项目效果呈现的关键。本文对沉浸式文旅项目中的舞台戏剧作品、影像作品、交互作品这三种形式的创意呈现进行研究。

【关键词】文旅项目;实景演出;沉浸声技术;创意运用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2-091-03

【本文著录格式】范晓纬,宋辰,王艺峰,李泽召.文旅项目中沉浸声视听技术的创意应用研究 [J].中国民族博览,2022,01(02):91-93.

课题项目:本文为“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1SYB-063。

近年来,随着全息投影、全景声等多种视听技术的普及,实景文旅项目在全国全面铺开。但相当多的实景文旅项目仅仅流于形式,如强调灯光秀等科技效果,陷入了“技术至上”的误区,造成大量资金成本投入的同时难以达到预期的文化输出效果。本文将艺术表达与技术实现相融合,强调面向受众的内容创作重要性,同时从技术实现方面分析其可行性,为运河文化段实景文旅项目提供参考建议。

近年来,文旅项目从之前的“印象”系列大型舞美活动向小规模、精制作、强产业联合的方向转移。在江苏本土文旅项目中,无锡2020年《又见江南》实景演出及2021年《运河四季》实景演出,苏州网师园实景演艺《游园今梦》等都是经典案例。近期又有南京白鹭洲公园“白鹭追光·灯影迷宫”沉浸式夜游项目、熙南里《南京喜事》沉浸式演出、瞻园“金陵寻梦夜瞻园”沉浸式夜游项目等多个文旅项目成功投入运营,并在口碑与收入方面均有上佳表现。在文旅项目的创意中,舞台戏剧作品、影像作品与交互作品作为传统或新兴的艺术形式,成为重要的项目创意来源。对于不同类型及不同场地的文旅项目而言,选择合适的艺术形式载体和利用自身的场地特点、文化意涵,建立观众沉浸式欣赏的聚焦点,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文旅项目中舞台戏剧作品的沉浸式创意

在早期传统文旅项目中,项目场地通常为古典园林、仿古建筑群,或是具有历史遗迹基础的现代艺术建筑。选择以舞台戏剧创意做基础的沉浸式文旅项目,需要当地有成熟的古典舞台戏剧表现形式,如昆曲、白局、扬剧等多种地方戏,或具有民族传承特征的本土表演形式。以苏州网师园实景演艺《游园今梦》为例,该实景演艺项目包括了苏州传统的苏州评弹、各类古典乐器表演、昆剧等多种表演形式,并利用网师园的原有景观,选取合理的空间架构与室内外环境,构造出一步一景、一步一舞台的戏剧空间分隔,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个单独的舞台进行沉浸式创意处理。古典园林的建筑特征强调曲径、假山石、建筑造型或绿植设计等,对于本身面积不大的私家园林进行合理的规划分配,在较小的空间内构造出更多相异的景观,因此在古典园林中舞台戏剧的表演创意及声光沉浸式创意也应遵循此艺术理念:使用较少的演出角色、较封闭的声光效应,在小空间内构建沉浸式视听体验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其他演出场地的干扰。因此,古典园林的舞台戏剧沉浸创意,通常拥有在假山庭院内的一个开放式演出环境,及多个分布于各古典建筑中的室内舞台视听创意。既避免了舞台戏剧内容的同质化,也实现了声光舞美的内容多样化。

在无锡梁溪区2020年《又见江南》实景演出及2021年《运河四季》实景演出中,场地并非一个古典园林,而是以古运河及两端河岸为整体的多舞台大型实景演艺场所。该文旅项目以运河为载体,以游船与河岸作为多个舞台贯通联结的纽带。与基于古典园林的舞台戏剧沉浸式创意不同,运河作为古代交通运输的重要纽带,本身就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而在实景演艺项目中也作为观众欣赏节目的重要交通渠道。因此对运河沿岸各舞台的场地及内容规划、舞台与舞台之间道路与河岸的裝饰,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表现每个舞台的特点,又要让观众的审美具有连贯性。在舞台戏剧的表演形式中,不仅有在桥上的现代芭蕾舞与西洋乐演奏,也有在岸边凉亭内的传统民族乐器表演;在大型码头等开阔场地,设计了与游客观众交互的大型民俗舞蹈;而在桥边戏台的位置,则邀请专业戏剧演员表演传统戏剧节目。

因此,在《又见江南》的实景演出当中,对于舞台戏剧的沉浸式创意需要通盘考虑、统筹构思,同时需要将本地商业产业与舞台戏剧演出进行合理的融合。与封闭式古典园林的文旅项目不同,开放式运河长舞台涉及大量的民俗商业活动与文创产品销售等。与大多数仅利用游船画舫与江岸风景构成的文旅演出不同,运河文化不仅是两岸传统风景的美学传达,同时也包含了大量的运河民俗、传统商业等特征。上千年来,运河两岸的经济发展受航运影响颇深,因此合理的商业结合形式也是运河文化输出中重要的一部分。而民俗商业与舞台戏剧的结合,需要当地的文旅部门与项目开发商对本地民俗、运河文化有更深的认知与积累,选取合理的舞台戏剧呈现方式来获得沉浸式文化输出与产业联动。

作为首部以“南京文化”为核心的沉浸式演出产品,《南京喜事》的整个剧场是一座挑高10米的百年古宅,占地超千平方米,实景复刻了旧时的南京建筑风貌。整场演出,将百年南京的风光人文韵事融入其中,打造“感官沉浸+入戏沉浸”超沉浸文化体验。整个戏剧舞台集合了云锦、剪纸、风筝、梅花篆字、竹刻、白局、空竹、金陵小吃、灯彩、武术等18种南京非遗文化的传达。《南京喜事》的“入戏沉浸”是一种开放交互式的沉浸式体验,与无锡《又见江南》强调游客流量、商业联动不同,通过小型化封闭式舞台演出,以较低成本维持商业运营的同时,保持了剧本改编的自由度与便捷性,可以快速对沉浸式创意过程中的内容创造、交互方式等加以同步创新,走成本可控的精品小剧场路线,可以更好地维持演出的创作寿命。

二、文旅项目中影像作品的沉浸式创意

在文旅项目当中,以影像化作品为主导的沉浸式创意在创意内容、可应用场地方面,相较于传统舞台戏剧的沉浸式创意而言,基础构建成本、人工成本、实现复杂度和内容输出可持续性、场地环境特征等,都有较大的差异。影像作品的沉浸式创意呈现通常分为室内与室外两大类:室内沉浸式创意通常构造更加精巧,使用的影像化呈现设备更加昂贵,如超高清投影、高分辨率LED屏幕、裸眼3D投影等,与沉浸式听感的融合更加紧密,但受限于场地尺寸,单位时间内能容纳观众流量较少;室外大型沉浸式创意通常利用墙壁或城墙等载体,利用高流明投影仪进行大型影像展示,也有部分利用裸眼3D技术的大型户外投影,并常通过户外环绕声音响系统获得更佳的沉浸式视听体验,单位时间内能容纳观众流量较大,但沉浸式体验感不如室内沉浸式创意。按照影像传达的具体方式可分为以下类型。

(一)平面影像传达

在文旅项目当中,平面影像传达是使用范围最广、构建难度与构建成本最低,也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呈现方式。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中国馆的《清明上河图长卷》便是经典的平面影像传达形式。目前常见的文旅项目中的平面影像传达,常通过回廊、墙壁、城墙等多种平面载体,使用投影或LED屏幕等播放,符合环境场景的工艺美术片、虚拟影像动画等。室内的平面影像传达为了保证影像的高清晰度,常用在各种全新搭建的展厅或较大尺寸的仿古式建筑内,较少利用原始古典建筑的墙壁实现投影的效果,受日光照射影响较小,可以全天候工作。而室外大型投影受限于投影流明,一般仅限于大型夜游文旅项目,利用仿古白墙或城墙实现投影效果。

内容创造方面,平面影像常通过数字媒体技术以二维动画的形式呈现。比较典型的如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的《清明上河图长卷》二维动画,让《清明上河图》画卷中的每个人、每个动物、每条画舫都在画中运动起来。这种静态画卷的动态呈现需要成熟的动画构思,从技术而言并非有较高难度,但并不是所有动态化呈现的方式都能被观众所接受。换言之,观众并不会因为这种动态化呈现技术本身而感受到沉浸式体验,如何精巧构思,在内容传达的同时避免产品同质化及观众审美疲劳是沉浸式创意中更加重要的部分,技术加分項只有在内容创意本身足够吸引观众的前提下才能得到体现。

(二)裸眼3D技术与3D全息投影

裸眼3D技术是在某个观赏角度下,通过高清屏幕等影像化呈现,使得观看者能直接用肉眼感受到类似立体的视觉感知。对于传统文旅项目而言,裸眼3D技术通常用于展现需要带有一定立体感的空间环境、物体与建筑的虚拟影像,或是与沉浸式舞台戏剧等其他内容创造结合,形成更加真实且具有沉浸感的背景层。裸眼3D技术的基础硬件投资成本和制作成本都较为高昂,因此,用于作为舞台戏剧的沉浸式背景在性价比上而言并非最合理的选择。对于文旅项目而言,使用裸眼3D技术在室内小规模地重构建筑环境及动态效果等,是综合考量了制作成本、制作难度、观众接受及利润回报等各方面较为合理的方案。由于裸眼3D视频制作成本高昂,因此在通常运营模式下,单位时间内较少的观众流量,反而可以有效维持裸眼3D视频的创意寿命。

对于运河文旅项目而言,裸眼3D技术比较适合在运河相关主题的展览馆或仿古建筑内以特定主题方式呈现,裸眼3D视频作为精品化呈现方式,通常是5—10分钟的时长,在展厅内固定循环是较为合理的方案。时长过长的裸眼3D视频,在剧情上难以确保观众的持续关注度。而较大开阔场地的裸眼3D视频不仅成本高昂,在单位时间内过多观众的接触感知反而会使裸眼3D视频的呈现利用率下降,因此经过合理选择场地、合理挑选内容及呈现方式后的裸眼3D视频是沉浸式文旅视听项目中锦上添花的一笔。

3D全息投影相较于裸眼3D技术而言,细节度与还原度方面存在差距,但3D全息投影的观影角度大于裸眼3D技术,借由水雾、烟雾等投影介质可以实现360度的观众观赏视角。与裸眼3D技术相反,3D全息投影的趣味性、交互性、相对较低的构建成本等特征,更适合在户外开放式环境、有较多的观众流量状态下实现。因此,大型户外全息3D投影秀很容易成为各类社交软件中的流量爆款,对通常具有开放式场地特征的文旅项目的推广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三、文旅项目中交互作品的沉浸式创意

交互本身是一种观众与文旅表演之间的联结关系,常见为无交互、轻交互及强交互三种形式。纯粹的无交互式作品,与观众之间是纯粹的单向传输,而无法对观众的感知反馈进行任何回应。对于舞台戏剧而言基本不存在无交互的现象,即使是传统的舞台戏剧,观众与演员之间的交互方式也是表演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沉浸式舞台戏剧中,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空间关系可以是演员在观众中表演,抑或是观众直接成为众多剧情角色的一部分,直接参与整个沉浸式舞台戏剧的进行,乃至为这场戏剧赋予多样化的开放式结局,都是各种交互形式在内容创作表达中的呈现。以熙南里《南京喜事》沉浸式演出为例,该剧有8条不同的故事线,21名话剧演员与观众互动。观众穿上自己想扮演角色的服装,进入某一条故事线后,就会“浸入”不同视角里,随着这条剧情线的发展,与演员交互,参与甚至决定剧情。可能因为观众的一句话,一个举动,整部戏的结尾就会反转,观众才是戏剧中最重要的角色。这种基于真实表演的交互式作品在构建难度上依赖剧本创作者的精密构思及演职人员的即兴表演能力,具有较高呈现难度的同时,也更容易成为文旅项目中的爆款名片。

大型的平面影像传达或裸眼3D视频会频繁使用无交互模式。因为,实时交互视频制作与实现的技术成本要远高于以真实演员为交互主体的沉浸式舞台戏剧。所以,为了控制文旅项目的制作成本及降低内容制造的难度,大量的光影秀及基于投影的平面影像传达、裸眼3D视频等,在创意阶段多为给定题材、给定剧情的纯视频化设计。因此,在呈现时也多为单一的视频播放形式,而无法获取与观众互动的过程并实时反馈在影像作品当中。随着科技的进步,有部分影像创意作品采取了体感触发、人体感知、人工智能分析等传媒新技术,可以实时捕捉场地内观众的肢体动作、移动状态等相关信息并触发相关程序,调整视频元素中的光影效果、裸眼3D角色的位置移动等,形成具有一定交互性的“增强现实”体验,但从应用层面而言还过于复杂,获取智能交互能力的附加成本过高,性价比较低。

3D全息投影则和常见的平面影像传达不同。本身较高的技术复杂度使得3D全息投影在引入动作捕捉、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方面更加容易,也没有较多额外的附加成本,因此与观众产生互动的技术难度也最低。在沉浸式视听感知当中,交互度是沉浸体感中相当重要的一环。观众与作品直接交互所获得的影像化反馈,相比于纯播放这类单一向的文化传达更容易提升游客的沉浸式体验。因此,对于不同形式的运河文旅项目载体而言,在创造中合理利用交互技术是提升观众审美,增强文化输出效果的重要手段。

四、结语

基于传统舞台戏剧的沉浸式创意,在建设成本上要远远低于影像与交互作品,但在运营成本上要远高于后两者。基于影像与交互式作品传达的沉浸式项目不仅减少了对人的依赖,同时也降低了人力成本,具有投资小、运维成本低、更迭快等优势,也因其时尚动感的光影、梦幻绚丽的效果、欢快跳跃的节奏,使环境空间呈现出更加迷人的景色和氛围,因此,沉浸式影像项目成了一些运河景区沉浸式夜游项目的重要光影模式。交互技术的附加建设成本较高,难以直接产生大体量盈利,更多是通过延长观众的停留时间、提高观众的满意度,并借由微信群与朋友圈、微博、抖音短视频、大众点评等系列流媒体推广形成裂变效应,在观众引流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

沉浸式创意从构思、创意到落地转化有五个要点:一是围绕主题或IP进行故事构建;二是提炼IP核心价值并转换为沉浸式体验;三是用感观叠加的沉浸式叙事方法来驱动游客的探索历程;四是应用沉浸技术与智能环境创造出一个超现实的幻境;五是提升商业主题化与消费场景化的运营能力。应用技术应围绕听觉、视觉、体感、控制做集成创新,从观众的体验需求角度,抓共情点和知识点、形成社交化和差异化,让游客停留时间延长,用新的产业生态让游客消费,来奠定产业价值的基础。

沉浸式创意项目是当前故事性、体验性和互动性最强的文旅业态,打造的是一个沉浸式的体验性消费。当前正是沉浸式文旅发展生机勃勃之时,如何把握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新特点、新趋势,用好新技术、新模式,推动沉浸式文旅产业迈向新高度、实现新突破,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王刚.沉浸式演出对传统戏剧的发展作用[J].中国戏剧,2020(04):59-60.

[2]王雷.实景演出舞台视觉形态营造与设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3]马海娇,韦文杰.沉浸式传播:第三媒介时代音乐传播新范式[J].传媒,2019(15):91-93.

[4]宋凯,杨承智.交互的沉浸式体验:虚拟现实空间的建构法则[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09):79-81.

作者简介:范晓纬(1988—),男,南京传媒学院讲师,录音系系主任,研究方向為流行音乐录音,扩声及全景声制作;宋辰(1987—),女,南京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影视编剧实践与艺术传播;王艺峰(1992—),男,南京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影视音乐、全景声音乐设计;李泽召(1992—),男,南京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作曲技术理论、影视声音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