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武夷山红色资源之丰富及其开发利用

2022-04-03孟维泽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2期

【摘要】闽北是东南地区的革命重镇,武夷山在闽北的革命历史上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武夷山是全中国地雷战的起源地,闽北地区最早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暴动也发生于此,毛主席更曾多次亲自指导武夷山的革命工作。但是如此丰富的红色资源也面临被忽略与开发不足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武夷山红色资源究竟丰富在哪里,并以武夷山乌山寺村为例,总结分析武夷山红色资源开发与利用所面临的问题,同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为武夷山红色革命基因的传承提供参考。

【关键词】闽北红色;武夷山红色开发;乌山寺村革命历史;革命精神传承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2-079-03

【本文著录格式】孟维泽.论武夷山红色资源之丰富及其开发利用[J].中国民族博览,2022,01(02):79-81.

一、地雷战的起源在武夷山

地雷战源自闽北苏区的武夷山(原名崇安县,1989年改名为武夷山市)。地雷和挨絲炮原是崇安当地的山民用于抵御和捕猎野兽的武器,古已有之,后又被应用于战争。同时,武夷山岚谷黄龙岩人左乌?发明出了最大的地雷——松筒炮。顾名思义,松筒炮就是以松树为外壳的炮,通常埋在深山、关隘,通过绊丝触发。早在1928年秋崇安上梅乡暴动前,党组织领导的民众队就在崇安岩山下等五个地方设立兵工厂制作手雷、土铳、挨丝炮、雷火炮、马蹄枪等武器。暴动成功后,为了防范反动派的“清剿”,群众逃往山中,民众队在村头路口埋设地雷,并用挨丝炮打击敌人。尔后又制造出铁雷、石雷、罐雷、踏发雷、连环雷等地雷,很快这种御敌方法就传到了赣东北苏区。[1]方志敏等发现后感到它们的威力巨大,在苏区首府葛原召开会议,号召各地学习武夷山的地雷战这一战术方法。在赣东北苏区的各县区乡成立地雷部,村设立地雷组,开办地雷厂,开展地雷战。

到了1934年4月24日,在中共中央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给各战地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的指示信中明确指出:“利用赣东北苏区(闽北苏区已并入赣东北苏区)的经验,充分使用挨丝炮、拉丝炮等各种各式的地雷,轰炸进攻的敌军。”[2]至此,地雷战被推广到全国。然而,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地雷的威力毕竟有限,其数量也远远不能满足部队对于抗日战争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37年,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兼技术研究社社长熊大缜组织领导地雷的改进工作,改良了烈性炸药与地雷雷管,使得地雷在威力上获得了巨大突破。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地雷战发源于山东青岛平渡大泽山或山东省海阳县,但这些地方的地雷战都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在时间上晚于武夷山的地雷战。因此,武夷山是地雷战的发源地一说得到进一步证实。

由此可以看出,以武夷山人民为代表的闽北人民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武夷山是红色的,红色的武夷山不可被遗忘。

二、武夷山革命时间早,规模大

1921年7月23—31日,中共一大召开。此后,马克思主义逐渐传播到闽北。以江禹烈、刘宝彝、徐履峻等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学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有的先后在北京、上海、福州等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把马列主义传播回闽北。[3]

1928年9月18日,中共崇安县委发起第一次上梅暴动,这是闽北第一次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坚持了七年之久的闽北苏区转入三年的游击战争,而崇安岚谷区苏维埃至1935年2月才停止工作,是坚持到最后的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

三、武夷山是毛主席重点规划之方向

在闽西与赣东南两块根据地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武夷山脉北段两侧还有闽北与赣东北两片武装割据的根据地,并开始建立工农政权。毛主席在给闽赣边工委的指示信中指出:“西南北三面都不可,便只有东方是好区域(指闽赣边界),我们应该在这区域作长期工作计划。” 革命力量该往哪里发展,毛主席指明了方向。

1932年10月,罗炳辉、谭震林率领红二十二军攻占闽北邵武,闽北红军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接着又攻占光泽县城,闽北苏区与中央苏区连成了一片。[5]12月,红十二军军长张宗逊前往长汀看望毛主席,毛主席向他了解了崇安的情况并要求派人到崇安联系有关工作。1933年4月26日,中央人民委员会在瑞金召开的第四十次常务会议决定将闽北苏区与建、黎、泰、金、资、光、邵以及信抚两河间一带地区划为闽赣省。[6]八闽大地与赣鄱大地交相辉映,红旗飘飘。土地改革、军队建设、经济建设、政权建设、文化建设如火如荼,极好地展现了“风展红旗如画”的宏伟场景。

四、乌山寺村——武夷山革命的典范

乌山寺村,坐落在武夷山市岚谷乡。四周群山环绕,树木苍翠。村前有东西走向的300余亩山陇田,村中有小溪流过,背靠虎山。虎山前有岚溪河谷和800多亩深田,是古代理想的屯兵之地。

土地革命初期,这里是黄龙岩根据地的前哨阵地,山顶虎山炮台遗址上插着的“中国工农红军五十五团”军旗仍在飘扬,这里曾是岚谷区苏维埃政府和崇浦区苏维埃政府的驻地。90年前,方志敏入闽时曾在此地停留,粟裕将军曾在此整训挺进师。

乌山寺村作为未来武夷山市岚谷乡红色文化系列旅游景点之一,以其深厚的革命历史底蕴,接受着人们的瞻仰。作者采访了当时与方志敏有着深厚情谊的老革命的后代——刘振明的长孙刘进财先生、盛贵娇的孙女彭巧英女士。

(一)刘振明——乌山寺村革命的领导者

刘振明,1925年入伍,1927年入党。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武夷山的革命事业。1933年4月,因误认为“改组派”刘振明被错杀于大安,后追认为烈士。

刘振明生于崇安县岚谷乡乌山寺村,父亲刘昌文是当地从事茶叶与造纸生意的富商,在闽赣两省都有产业。刘振明读完私塾之后被父亲送到江西横峰,一边学习新式知识一边经商。在江西的几年里,他目睹了江西民权运动大同盟、江西国民会议促进会等组织的产生,特别是方志敏的进步活动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恰逢1925年7月方志敏受“沪案交涉江西后援会”的派遣,以特派员身份到横峰开展工作,将反帝运动深入到农村群众中。这时,刘振明在横峰积极参加方志敏领导的反帝斗争运动、开展农民运动筹款等活动。他不仅积极宣传革命,而且踊跃捐款修建了南昌平民图书馆,这很快引起了方志敏的高度重视,并把刘振明列入发展对象。从此刘振明开始了他为革命奉献的一生。

1929年,刘振明领导群众建立了乌山寺的虎山炮台,它与墩子门炮台、网岗炮台、狮子腰炮台共同形成了以黄龙岩为中心根据地的报警网,承担着眺高、守夜、放号铳、监视和阻击敌人的功能,这与方志敏式根据地的防御策略不谋而合,为崇安工农红军的成立做了组织上和军事上的准备。后来崇安工农红军被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十五团,全团辖3个营、9个连和1个特务连,约500人。刘振明也成为一名部队的连级指导员。

由于刘振明的突出贡献,组织提拔他到闽北军分区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刘振明到分区后,受到群众的一致拥护和领导的器重,分区大小事务都要征求他的意见,据刘振明先生的三子刘美坤说:“我父亲当时什么事情都是有他一份的。”)但在1933年4月由于肃反扩大化运动,被诬陷为改组派,被错杀于大安,20世纪60年代得以平反昭雪。刘振明的一生是为革命事业奉献的一生,他放弃了自己舒适的生活,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当中,为此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查阅资料,群众和组织对他的评价极高:“该人革命工作很好,能力强,讲话讲得很好,做宣传工作很得力,包开会的,群众很拥护”。[4]这句极其质朴的评语表现了他是深受爱戴的党员干部,可在家人眼中他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败家子”。

他本家境殷实,但为了革命,他将家中6个单元的房子作为区苏维埃政府的办公地点和战士们休息的住所。为了支持方志敏在江西的农民暴动,完善红军的武器装备,他在家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自家在横丰和河口的店铺出售,将钱财全部捐献给党组织用于购买枪支弹药。当父亲刘昌文得知此事后,气得直吐血,大骂刘振明是“逆子”。可他没有改变自己的初心,继续在闽北组织革命。刘进财先生在采访中笑着对作者说:“家里就是干革命干穷的”。

(二)盛贵娇——乌山寺人坚毅品格的体现

盛贵娇是武夷山的老地下党员,出生于岭阳关西北侧的半山村,后嫁到乌山寺刘昌全(刘振明的远房叔叔)家。她在邻居刘振明的影响下开始从事地下工作,她在做地下工作之前就已结婚生子。但为了躲避国民党的频繁围剿,以至两次流产,一个幼儿也因挨饿受冻夭折。

之后盛贵娇再婚,丈夫彭清元是邮递员,亦為地下党员,经常来往于崇安、建阳两地为共产党人传送信件。有一次,在回家途中被叛徒发现并举报,之后国民党出动抓捕。在被追捕的过程中,从家中阁楼跳下,胸部受重伤,最终咳血而死。在失去丈夫的巨大痛苦下,盛贵娇凭借着惊人的毅力继续从事地下工作。国民党为了泄愤,一把火烧毁了她的家,使得她只能长期租住乡亲的房子。1932年9月,方志敏、周建屏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3000余人第二次入闽作战时在乌山寺村宿营一夜。这天岚谷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刘振明见到阔别已久的方志敏同志及其夫人缪敏同志,十分高兴,把他们安排在盛贵娇家中寄宿。这天夜里方志敏向大家宣传红色故事,听取刘振明、盛贵娇等人的工作汇报,大家都深受鼓舞,盛贵娇女士也与方志敏同志一家结下了友谊。之后红十军攻打浦城,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解放后,因为对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政府将原先地主最好的房子分配给她。50年代时方志敏同志夫人缪敏同志曾特地到其家中看望并住了一夜。

彭巧英女士带作者参观了祖宅以及缪敏同志曾经居住过的房间,并在家中后院为作者详细介绍了祖辈的革命故事。

从刘振明、盛贵娇两位先辈的革命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乌山寺村具有纯正的红色基因。正因为如此,乌山寺村也得以成为武夷山乃至闽北地区革命的典范。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乌山寺村都有如此精彩的革命故事,那么武夷山还有无数的革命故事尚未被发掘。来者可追,武夷山的红色资源开发既面临重重挑战又具有无限光明的前景。

五、武夷山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之困境

通过乌山寺村以小见大,能够发现武夷山的红色旅游资源基本处于未被开发的状态。当地的红色旅游完全被武夷山景区自然风光的名声所遮蔽。很少有人能够发现武夷山竟然还有红色旅游资源,这应当是目前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作者认为有以下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当地缺乏系统的红色旅游线路组织和革命遗址修复。原因是武夷山的红色遗址过多,有100个左右,并且较为分散凌乱,组织难度极大。虽然上级领导部门有拨款,但当地政府资金不足,红色旅游发展举步维艰。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烧毁了500多个与革命有关的自然村,导致这些地方人烟稀少,从而交通闭塞,修路困难。

第二,当地群众对于革命遗址司空见惯,导致保护意识淡薄,大部分遗址年久失修并且遭到破坏。

在此,作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政府除了宣传有名望的人物光辉事迹之外,更应该“接地气”,要注重挖掘与群众息息相关的,群众身边的革命故事,激发群众的主动性。譬如,各村可以设置公告栏,号召群众把自己知道的革命故事写在上面,汇小流以成江河。这样就能系统地梳理出当时的革命历程,并且传承先辈的红色基因。

第二,政府可以派出多个考察团赴外地调研,借鉴其他老区发展红色旅游的经验,发展当地特色红色旅游。

第三,政府应当加大对武夷山红色资源的宣传,将红色旅游提升至与武夷山风景区相似的地位。这样不仅能吸引外地游客,也能通过旅游帮助老区群众脱贫致富。这个意见施行的难度固然是极大的,关键在于当地能否抓住本地独有的特色资源,能否产生游客足够感兴趣的主题。比如当地可以深挖方志敏与武夷山的故事、粟裕与武夷山的故事。利用名人的声望吸引游客,再用普通群众的事迹感染游客。这样红色旅游的规模与效果就能不断扩大,持续向好。

六、结语

综上所述,武夷山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拥有的红色资源也非常丰富,但是目前仍然面临村民缺乏保护意识、红色遗迹修复困难等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对于红色资源的开发也愈加重视。来者可追,武夷山的红色资源毫无疑问将迎来更好的保护与开发。百年大党,风华正茂,这百年走过的路中有太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等待被发掘。中国的不断进步,中华民族的继续向前,需要百年前先辈们的革命精神来推动,那一个个鲜活的事迹,就是源头活水,让中国这艘巨轮扬帆远航,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彭泽,张传新,张金锭.武夷山革命根据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44-47.

[2]刘佩芝.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历史和人物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113.

[3]吴其乐.中共闽北党史大事记[M].2001.

[4]中共崇安县委员会发出的错杀名单审阅稿,1963年1月3日:4.

[5]陈雄.福建中央苏区纵横武夷山卷[M].福州:中央党史出版社,2009:65.

[6]陈雄.福建中央苏区纵横武夷山卷[M].福州:中央党史出版社,2009:118-119.

作者简介:孟维泽(2002.6-),男,汉族,福建浦城县人,本科,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商学院,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