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聂耳声乐作品家国情怀价值属性在高校课堂的传承与发展

2022-04-03孙芳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2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家国情怀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象征,曲作者为中国人民音乐家聂耳。聂耳创作生涯虽很短暂声乐作品数量不多,但以其个性鲜明、深情细腻、蕴含力量的创作风格,深刻揭示了中国人民在当时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和愤懑,常以群众歌曲的形式传达无产阶级革命理想,在歌曲中传递给中国民众勇敢坚强、追求和平的力量与激情。聂耳声乐作品中饱含着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大理想,创作歌曲反映了中国民众团结一致的凝聚力,在现实生活中较大程度上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真理,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聂耳声乐作品在高校课堂的探析与理解,是新时代音乐教育工作者肩负的责任,在高校音乐教育中通过对聂耳声乐作品的深入剖析和运用,将中国人民音乐家崇高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侵润到高校音乐教育课堂中,并使之得到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聂耳声乐作品;家国情怀;价值属性;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2-065-03

【本文著录格式】孙芳.聂耳声乐作品家国情怀价值属性在高校课堂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民族博览,2022,01(02):65-67.

聂耳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为中华民族和劳苦大众写歌并在歌曲中创造了中国无产阶级光辉形象;他以电影音乐唤起中国民众奋起反抗侵略者而筑造血肉长城捍卫祖国;他以艺术歌曲的形式塑造中国劳动女性光辉形象。

聂耳创作生涯虽很短暂声乐作品数量不多,但以其个性鲜明、深情细腻、蕴含力量的创作风格,深刻揭示了中国人民在当时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和愤懑,常以群众歌曲的形式傳达无产阶级革命理想,在歌曲中传递给中国民众勇敢坚强、追求自由、向往和平的力量与激情。

一、聂耳声乐作品中蕴含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理想的家国情怀

1933年聂耳在创作上初试锋芒,创作了《卖报歌》《开矿歌》,使中国劳苦大众耳目一新,1934年创作《码头工人歌》《毕业歌》等歌曲,1935年写下了《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定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聂耳歌曲不仅吸收了近代国际革命歌曲和西方古典音乐的优秀创作手法,更重要的是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了民间音乐的优良传统,在歌曲中成功塑造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光辉形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因此聂耳歌曲深受中国民众的肯定和赞誉。

聂耳创造的音乐作品是为中国民众所谱写的音乐,主要有37首,其中反映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的歌曲占较大比重。作品在忠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善于批判性地吸收中外音乐遗产来表现中国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艰难困苦,反映了民众勇敢坚强抵制外来侵略者、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聂耳声乐作品传递出一种激昂澎湃的气息和动力,为当时颠沛流离的中国民众注入了新鲜血液和顽强生命力,成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自由的号角和武器,引发中国民众团结一心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强烈共鸣,歌曲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强与力量,激励和鼓舞着中国人民奋勇前行。

聂耳声乐作品之所以深受中国民众的喜爱和推崇,源于三个方面:首先,聂耳声乐作品中蕴含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远大理想和民众对自由的追求,使声乐作品与人民群众情感产生强烈共鸣;其次,聂耳声乐作品具有丰富的民族性,作品中直接或间接运用了诸多民族音乐元素和创作手法,使曲调朗朗上口易为传唱;最后,聂耳声乐作品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性,在高校声乐专业的探索和研究中皆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二、聂耳声乐作品中的远大抱负与价值属性

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左翼音乐运动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较为重要的一页,中国革命音乐在此阶段萌芽并迅速发展。1932年聂耳加入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团体左联,坚定了他关于人生道路求索和艺术道路的正确思考,曾以“黑天使”的笔名在左联刊物《电影艺术》上发表了其最重要的评论文章《中国歌舞短论》,文章笔调辛辣讽刺、言辞犀利指出靡靡之音和软性歌舞对于麻痹民众的危害:“口口声声唱的是艺术、教育;然而……什么叫社会教育?儿童教育?”聂耳在文章中初步倡导如何创造无产阶级的新音乐:“我们所需要的不是软豆腐,而是真刀真枪的硬功夫!”正如《聂耳日记》中1933年6月3日日记中所思索的话:“什么是中国的新兴音乐?……革命产生的新时代音乐家们,根据对于生活和艺术不同的态度,贯注生命。”聂耳于193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彼时他内心树立起无产阶级革命的远大抱负,人生观和艺术观亦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使声乐作品创作更加理性和成熟。

聂耳声乐作品中饱含着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大理想,创作歌曲反映了中国民众团结一致的爆发力和凝聚力,在现实生活中很大程度上鼓舞了中国劳苦大众坚决抵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勇气和决心,深刻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真理,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聂耳声乐作品在高校课堂的传承与发展

聂耳声乐作品在高校课堂的探析与运用是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肩负的责任,在高校音乐教育课堂中通过对聂耳声乐作品的深入剖析和研究,将中国人民音乐家崇高的家国情怀渗入高校音乐教育,并使之得以传承与发展。

(一)聂耳声乐作品在高校课堂的教育意义

1.聂耳声乐作品着重表现民众生活

聂耳声乐作品创作的源泉来自现实生活,所塑造的无产阶级人物形象亦来自社会底层劳苦大众。反映受压迫劳动群众的生活和思想始终是聂耳声乐作品创作的中心内容,创作受压迫工人阶级的作品是他的主要创作目标。每次在谱写劳动者歌曲之前,聂耳都要深入社会生活的最底层,了解和体验民众生活的艰难与疾苦,因此其声乐作品能够真实反映出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和内心的感情愿望。

以我国早期话剧加演唱形式的歌剧作品《扬子江暴风雨》中的《码头工人歌》为例,歌曲人物是上海码头工人等劳动工,讲述了民众不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敌人的迫害、团结一致英勇抗争,把屠杀中国人的日本侵略者扔到江里去的故事,描写岀具有英雄气概和“誓死不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工人形象。歌曲反映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民众奋勇抗敌的社会状况,准确地把握住尖锐的社会现实问题,其内涵具有丰富的、深刻的现实意义。

《扬子江暴风雨》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歌剧舞台崛起的典型之作,为渐趋萎靡的中国早期歌剧创作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更重要的是为中国新歌剧运动的发展开辟了新思想、新活力、新路径。《码头工人歌》出自歌剧的第二场景,残暴的工头刘阿四挥舞着皮鞭并怒喊着“不要停!”拉开帷幕,工人们言语间汽笛声响起,一艘大货船缓缓进入港口,远处的码头工人开始唱起了此歌。

歌曲采用回旋曲式结构,主题部分先后出现四次,“唉咿哟嗬”歌词四个插部的曲调都是在第一次旋律音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细节处经过节奏与音调的微调和处理。“搬哪!搬哪!”运用后置附点节奏,表现出工人搬运货物的动作更加沉重。每一次出现主题都运用三连音表现出码头工人的紧迫步伐和不堪重负情绪。在第四次主题呈现前,工人们内心积压的愤怒和反抗的力量瞬间爆发了,歌曲在此时亦达到了高潮,并恰当地加入短促有力的旁白:“一辈子这样下去吗?不!兄弟们!团结起来!向着活的路上走!”呈现出底层劳动者正处于黑暗不公的社会现实中,民众被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压榨到最后一滴血的时刻,对未来生活失去希望而发出痛苦地呐喊,成功塑造了觉醒的中国工人阶级的英雄形象。音调表现上通过码头工人搬运物品时沉重脚步声以及劳动号子特有的音调相互融合,将码头工人内心的愤恨与对苦难生活的不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从歌曲刻画的典型人物中,进一步衍生出中国无产阶级劳苦大众形象,深刻反映了中国民众在抗日战争时期所遭受的非人压迫,以及觉醒的劳苦大众极度愤懑继而展开激烈的抗日斗争。

在高校声乐课堂中,《码头工人歌》常以男中低音小合唱的演唱形式进行实践,男中低音醇厚的音色、铿锵的号子以及声音的力度,能够准确地诠释歌曲中码头工人的人物形象,表达出中国工人阶级不堪重负而奋起抗争的深层次精神内涵,演唱则能够达到最佳的舞台艺术效果。

2.聂耳声乐作品艺术价值丰硕

聂耳创作的经典艺术歌曲颇多,在创作中常使音乐结构服从于歌词或歌曲情感内容,曲式因歌词而发生变化,或使用不规整的曲式结构为多,恰恰体现了聂耳以技术服务于感情和精神的独特创作風格。无论是在歌曲的创作手法上还是歌曲塑造的人物形象上,聂耳声乐作品都与中国民众审美观、价值观相符合,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很多歌曲经久不衰、广为流传。

我国著名艺术歌曲《梅娘曲》由聂耳创作于1935年,是田汉话剧《回春之曲》中的四首插曲之一。全曲分为三个乐段,歌曲的音域跨度为九度,由小字一组d到小字二组e。该曲讲述了南洋富商之女梅娘,听闻爱人南洋华侨学校教师高维汉在抗战中不幸身负重伤,不顾家人反对只身从南洋回国看望,但爱人在抗日战争中脑部重伤失忆忘记了她,梅娘日夜守护在爱人的身边,三年间唱他们共同喜爱的一首歌从而唤醒了爱人的记忆,两人相爱如初共同投入新的斗争。作品人物形象鲜明、感情真挚深入人心。正是因为祖国有高维汉这样的热血青年,才能显现出国家和人民团结一致抗敌的强大力量。歌曲从侧面表达了中国人民坚决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英勇抗战的信念和决心。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和民众呼唤的革命精神,聂耳谱写此曲,时隔多年仍然广为流传。

《梅娘曲》以G自然大调为主调,从歌曲整体的音乐结构上看为单乐段结构的分节歌形式。A段可分为a、b、c三个乐句:a句从弱起处道出一句“哥哥”,接下来旋律为—个八分休止符的停顿才进入下一个乐句,与人说话时的断句习惯相当契合;b句进行到“槟”字处也用了从属和弦,丰富了音乐的色彩;c句旋律从上行到下行波动起伏,钢琴伴奏采用分解和弦从而增加作品的抒情性。随着旋律的推动和感情的递进,作品调性发生变化由G大调转到e小调,歌曲音响效果哀伤,表达了梅娘心中无限悲伤的愁绪之情。随后A乐段结束在e小调主和弦上,引出A1段。A1段是A段的变化重复再现,调性回归G大调。A2段是A段、A1段的变化重复再现,钢琴伴奏织体变为分解和弦,把旋律的情感推向歌曲的最高潮。

以诗谱曲的艺术歌曲中注重语言和谐是尤为重要的表现手段,此曲歌词短小精致但内涵丰富、艺术价值较高。歌曲每一个乐句结尾处都使用了与韵母相同的字作为韵脚,例如:“娘、榔、唱、洋、伤”都是使用韵母“ang”来押韵,从而运用语言中韵母统一的优点达到最佳演唱效果。这首歌曲是女高音独唱曲目,虽音域跨度和演唱难度均不太大,但需要演唱者俱备科学成熟的发声技巧、醇厚流畅的声音线条,尤需注重对歌曲情感内涵的理解与表达。《梅娘曲》所呈现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都非常高,是高校声乐专业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佳作之一。

(二)聂耳爱国主义精神在高校课堂的传承发展

1.追求进步的革命精神

聂耳深入当时社会最底层,劳苦大众在夹缝中艰难求生,时局动荡不安、人民颠沛流离、国家被侵略者践踏将亡,这些民众悲痛交加的情景深深烙印在聂耳的脑海里,为国家和民众的自由而参加革命和进行革命音乐创作,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是聂耳的坚定选择。正是这种追求进步的革命精神引领着聂耳,通过音乐替国家和民众发出不平的呐喊,控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为国家和民众创作出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声乐作品。

2.为民而歌的艺术精神

聂耳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坚强的母亲独挑家庭重担,含辛茹苦抚养教育孩子,因此聂耳很小就懂事且独立谋事,成年后聂耳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家,他为中华民族和劳苦大众写歌并在歌曲中创造了中国无产阶级光辉形象,以艺术歌曲的形式塑造了中国劳动女性光辉形象。

3.爱国主义精神的世代传承

聂耳生于国家内忧外患、乱世纷争的年代,中国正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他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支撑积极投身到革命中,以赤诚爱国之心发出奋起反抗的呐喊,呼唤民众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激情,为国家的自由安定而奋起抗争。每每唱起国歌聂耳的光辉形象便跃然在人们脑海中,他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支撑,在国家危难时刻勇敢地挺身而出,用歌声号召民众发出保家卫国的呐喊。无论任何年代,爱国主义教育都是举足轻重的,以聂耳爱国主义思想为引导、从聂耳声乐作品中汲取爱国主义精神价值,是当代高校课堂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四、结语

聂耳所写的革命歌曲之所以经久不衰、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是因为他的每首声乐作品虽然看似朴实,但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国难当头、颠沛流离、艰难困苦的历史背景下,聂耳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家国情怀,是永远值得我们去思索和研究的艺术瑰宝。聂耳创作的声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革命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性以及卓越的艺术价值,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发展引领了方向,宣扬了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了一代代人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拼搏奋斗。

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传颂并推崇聂耳经典声乐作品,将聂耳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精神和艺术瑰宝在高校课堂中传承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吴宝璋.人民音乐家聂耳[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

[2]聂耳.聂耳日记全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3]汪毓和.聂耳评传[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4]樊祖荫.聂耳歌曲调式研究[J].音乐研究,2006(3).

[5]朱琳.聂耳的创作特点及其伟大功绩[J].保定师专学报,2002(21).

[6]吴雅玲.略论聂耳的创新精神[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2).

作者简介:孙芳(1975-),女,汉族,山东人,硕士,云南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声乐、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家国情怀
浅淡德宏瑞丽傣族传统舞蹈迦楼罗舞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杜尔伯特蒙古族短调民歌探微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
王文杰的家国正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