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速康复护理对骨折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分析

2022-04-02宋冬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10期
关键词:炎性骨折康复

宋冬梅

(辽宁省兴城市人民医院,辽宁 兴城 125100)

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是由于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下导致骨骼断裂,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影响[1]。创伤是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临床上表现为患侧疼痛、肿胀等症状,且患者在治疗期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活动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引起了医学界工作人员的重视[2]。手术是骨折常用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固定骨折远端和近端,稳定患者病情,促使患者尽早康复。但是骨折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情绪低下等负面情绪,降低了患者的康复配合度,又影响了患者的骨折愈合效果[3]。故在手术治疗期间做好对患者的护理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鉴于此,本文将150例骨折手术患者为例进行分析,探讨快速康复护理对患者骨折愈合、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详细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50例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骨折手术患者,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75例。对照组中男性例数与女性例数各自有40例、35例;年龄34~68岁,平均年龄(43.56±3.15)岁;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30例,闭合性骨折45例;手术类型:髋关节置换术30例,股骨头内固定术15例,椎体内固定术20例,桡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0例。试验组中男性例数与女性例数各自有42例、33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43.78±3.14)岁;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32例,闭合性骨折43例;手术类型:髋关节置换术31例,股骨头内固定术14例,椎体内固定术19例,桡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1例。对比分析两组的各项资料,P>0.05。

纳入标准:①150例患者经螺旋CT与X线片检查确诊为骨折。②患者均开展手术治疗。③患者没有手术禁忌。④本次研究得到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且患者及家属知情并主动配合开展研究。

排除标准:①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多次手术。②患者伴有内脏损伤或颅脑损伤。③患者入院后病情快速恶化,出现不良倾向。④患者精神异常或存在认知障碍,不能配合完成治疗。

1.2 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具体方法为:入院后对患者做好常规宣教与情绪疏导,叮嘱患者合理饮食;术后加强对患者各项体征的监测,包括心率、血压以及呼吸频率等,防止发生不良事件,影响手术效果;加强用药指导,遵医嘱给予患者用药,按时为患者注射抗生素药液以及其他药物,防止切口感染等情况的出现,尽早稳定患者的病情;等到患者病情稳定后,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开展康复训练。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快速康复护理,详细方法为:①做好对患者的心理康复护理:在开展康复护理前对患者做好心理思想工作,帮助患者建立康复信心;主动与患者交流,获取患者信任,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与不良情绪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确保患者能够以乐观、健康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②加强对患者的疼痛护理。术后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告知患者疼痛无法避免但能够缓解,当患者夜间出现疼痛时,可主动告知护士,通过放松疗法、镇痛药物、患肢摆放、交谈等方式来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稳定患者情绪。③做好对患者的康复训练:在术后第1周由专业医师按摩患者小腿,鼓励患者活动健侧,采用患肢踝关节进行伸屈训练。术后2周结合患者的病情变化,增加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和活动量,鼓励患者主动锻炼,进行肌群抗阻训练,指导患者采取仰卧姿势,慢慢抬高直腿,高度控制在30°左右,练习时间控制在15 min,每日3次。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进行屈髋、屈膝练习,练习时间为10 min,每日3次。术后3~4周后指导患者下床活动,结合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负重、慢行、上下楼梯等练习,注意活动量以患者的承受力度为主,不可超负荷练习,以免加重患者病情。④做好对患者的生活习惯指导:术后结合患者的病情维持正确的体位,在急性期叮嘱患者绝对卧床休养,按时更换患者的姿势,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在患者康复阶段,其关节功能容易受到阻碍,需要给予患者佩戴石膏、拄拐等防护措施,避免发生二次骨折,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⑤做好对患者的饮食指导:术后禁食6 h,术后给予患者食用清淡、营养含量丰富且易消化的流食,严禁食用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每日按摩患者腹部2次,尽早恢复患者的胃肠功能。

1.3 观察指标

1.3.1 比较术后3个月两组的骨折愈合情况 判断依据[4]:①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X线片检查骨折愈合良好,评定为显效。②经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X线片检查骨折愈合较好,评定为有效。③经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没有明显改善,X线片检查骨折愈合较差,评定为无效。仔细记录显效和有效的例数,计算骨折愈合有效率。

1.3.2 观察两组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 ①运动功能:评估标准参照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量表包括上肢与下肢两个方面,总计100分,分数越高,评定为运动功能越好,恢复效果越良好[5]。②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估,量表包括躯体生活自理量表(PSMS)与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IADL)两个量表、14个条目,总计0~56分,以14分为界,分数越高,评定为日常生活能力越差[6]。

1.3.3 心理状态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价,焦虑量表内容包括焦虑、紧张、失眠等14个条目,每个项目计为0~4分,以7分为界;抑郁量表包括有罪感、抑郁心境、早醒、迟缓、全身症状等17个条目,每个条目计为0~4分,<7分为正常,分数越高,评定为心理状态越差[7]。

1.3.4 炎性因子与应激反应 检测方法:空腹取5 mL外周静脉血,做好离心处理,离心时间为10 min,离心速度控制在3500 r/min,获取上清液。①炎性因子: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的IL-6、IL-10以及TNF-α水平。②应激反应指标: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的Cor、NE以及ACTH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均录入至Excel 2019中予以校对,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处理。(±s)表示计量资料,[n(%)]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评定检验结果,P<0.05提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骨折愈合效果的差异 在骨折愈合有效率上,对比对照组(81.33%),试验组(96.00%)更高(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骨折愈合效果的差异[n(%)]

2.2 两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差异 干预后,试验组的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评分的差异(分,±s)

表2 对比两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评分的差异(分,±s)

2.3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的差异 干预后,在HAM评分与HAMD评分上,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的差异(分,±s)

表3 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的差异(分,±s)

2.4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差异 干预后,在IL-6、IL-10以及TNF-α水平上,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对比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差异(pg/mL,±s)

表4 对比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差异(pg/mL,±s)

2.5 两组应激反应指标的差异 干预后,在Cor、NE以及ACTH水平上,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对比两组应激反应指标的差异(±s)

表5 对比两组应激反应指标的差异(±s)

3 讨 论

骨折在骨科中比较常见,主要是由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原因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8]。骨折不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痛苦,还影响了患者的行走功能,降低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目前临床对骨折多采用手术进行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的痛感。但是手术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影响,弱化机体的防御能力,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因此,做好对患者的护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9]。

常规护理是骨折手术患者的常用护理模式,但是护理效果不甚理想。随着临床医疗模式的转型升级,我国的护理理念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快速康复护理也逐渐用于外科手术,提高了外科手术疗效[10]。相较于常规护理,快速康复护理把医学循证作为护理依据,其不仅注重病情,还注重患者本身,通过采用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加快患者的康复速 度[11]。本次研究发现,试验组经快速康复护理干预后,其骨折愈合有效率、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提示快速康复护理用于骨折的效果更佳。追其原因是:做好对患者的心理康复护理能够舒缓患者的负面情绪,拉近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帮助患者建立康复信心,促使患者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康复训练;做好对患者的疼痛护理可以减轻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做好对患者的康复训练,能够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做好生活习惯指导,能够防止其发生二次骨折,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12-16]。

由于骨折的突发性,再加上患者对手术存在恐惧情绪,导致其易出现负面情绪,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训练[17-20]。故在术后康复护理过程中,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在HAMA评分与HAMD评分上,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追其原因是:快速康复护理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和心理状态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通过健康宣教与心理干预等措施来减轻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改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21-22]。临床研究表明,炎性反应在骨折患者病情的发展与转归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骨折后患者容易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诱导炎性反应的发生。IL-6、IL-10以及TNF-α是临床常见的炎性因子,正常情况下处于较低水平,当机体发生骨折后上述因子的表达水平会异常升高,加重患者的疼痛程度,不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治疗[23]。本文结果显示,干预后,在IL-6、IL-10以及TNF-α水平上,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是:相较于常规护理,快速康复护理始终把患者放在护理工作的首位,围绕患者的需求开展护理服务,通过术后疼痛护理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减少炎性因子的分泌量,提高患者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促使患者尽早康复。此外,手术属于一种侵入式操作,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患者的身体,促进炎性因子与应激指标的生成,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24-25]。Cor、NE以及ACTH是临床常见的应激反应指标,当机体发生应激反应后,上述指标的表达水平会异常升高。本文结果发现,干预后,在Cor、NE以及ACTH水平上,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追其原因是:相较于常规护理,快速康复护理尽早安排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可以快速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快速康复护理用于骨折手术患者的效果理想,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骨折愈合效果,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增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意义。

猜你喜欢

炎性骨折康复
炎性小体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及中医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阿姨骨折康复记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不可忽视的“一点点”骨折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局部枸橼酸抗凝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AKI患者NLRP-3及下游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伤筋动骨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