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领域国际期刊学术写作语篇的立场表达策略研究
——基于跨文化修辞视角
2022-04-02李清平
李清平
曲韶颖
任 茹
中南大学
【提 要】 在学术写作研究中,对作者立场表达策略等人际互动和非结构性因素的关注由来已久,旨在探讨语篇中的意义协商习惯和不同文化群体之间认识论和社会假定差异带来的种种挑战,而此类研究正日益将关注焦点转向学科文化、发表语境等“小文化”现象。本文拟在跨文化修辞视角下,分析有色金属领域学者在不同发表语境中学术写作语篇的立场表达策略特征,阐释母语背景、发表语境、学科文化对学术写作中立场表达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国内发表语境下,中国学者秉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立场表达模式,而在国际发表语境下,他们更多坚持“谦虚谨慎”的立场表达模式;与之相对,国外学者在国际发表语境下更多注重语篇对话性和协商性、突出强调自身研究的创新价值;而不同背景的学者都通过高频使用“命题内容增强语”和“限定内容模糊语”对学术观点进行细致描述,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语篇内容提供借鉴,“情感”类态度标记语的低频出现体现了作为理工类学科语篇高度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Researches on academic writing have been keen on the non-structural and interpersonal factors,like stance expression strategies,which mainly discuss the issues of meaning negotiation in the discourse and challenges arising from differences between epistemology and social hypothesis.Phenomena of small culture,such as disciplinary culture,publishing context,have become a new branch in studies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intercultural rhetoric,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stance expression strategies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rticles in the field of nonferrous metals,and to illustrate the influence of first language cultural background,publishing context and disciplinary culture on the choice of stance expression patterns.It is argued that Chinese scholars mainly stick to the stance expression pattern of clear priorities in domestic publishing context,while in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Chinese scholars adhere to the mode of modesty and prudence.By contrast,English native scholars look highly on discourse dialogism and negotiation,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demonstrate the innovative value of researches.Overall,scholars of nonferrous metals are inclined to using stance expression strategies of plausibility hedges and boosters of statement to carefully describe their standpoints in detail,which also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readers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nt.Meanwhile,it is also believed that the low frequency of emotional attitude markers in the journals could demonstrate the cognitive styl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featured by highly conscientiousness and objectivity.
1 引言
为推动形成能够为我国科技工作者提供借鉴作用的、具有权威性和客观公正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中国科学家的文化自信和理论创新能力,自2018 年起科技部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多部门统筹引领国内一线专家和学者商榷并制定了《我国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该目录于2020 年下半年正式公布,引发了学界关于中国学者在国际发表中跨修辞意识、语言问题的讨论。在国际学术交流过程中,优秀的研究者不仅需要全面客观地描述和说明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设计思路和重要实验发现,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其中的主要信息,还应该针对当前研究的潜在问题、优缺点做出评价,进一步阐释学术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新研究议题及其发展前景(沈骑、夏天2013)。在学术写作中,这不仅牵涉到如何通过合适的立场表达策略在国际交流中传递学术声音,还涉及如何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塑造作者身份的问题,而后者一直是国内外语学术写作研究和应用语言学领域关注的焦点(陈新仁2017;文秋芳2018)。
长期以来,中国学者在学术交流中的立场表达方式多以读者负责(reader-responsible)为导向,相比英语本族语者而言在国际性语篇中的立场往往较为含蓄委婉、观点不够明确并经常被放在最后阐明,言据逻辑倾向于依赖权威从而大大缩约了外部协商空间(Hyland 2003;Belcher 2014;吕中舌2016)。尽管二语语言知识水平对外语学术写作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修辞手段是影响立场表达更关键的因素(如:Kevin &Hyland 2015;Geng &Wharton 2016;Hyland &Joanna 2021)。迄今为止,既往研究虽已充分认识到修辞模式对学术写作的影响,但缺乏全方位、系统性的理论模型对学术写作语篇中的现象进行合理化解释。早期的对比修辞学(contrastive rhetoric)关注篇章组织模式,将学习者的写作表现归因于一语文化对二语文化的负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作者写作表现的动态性、立体化阐释,因而饱受诟病(Kaplan 1966;Hirose 2006)。
Connor(2004)提出的跨文化修辞理论(intercultural rhetoric)关注学科、语境这样的“小文化”,为外语学术写作研究开辟了新方向,目前已有的代表性成果包括对作者身份构建与协商、篇章组织模式等方面的探索(McIntosh et al.2017;Ying &Wei 2020)。本文拟继续在Connor 跨文化修辞视域下,将有色金属领域高水平国际期刊中的学术研究类写作语篇(research articles)作为研究语料,分析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研究者如何通过立场表达策略在语篇中传递学术声音,探索影响国内外有色金属领域学者在不同发表语境下立场表达策略使用的因素,进而阐释有色金属学科领域期刊论文各部分的立场表达策略使用特征,挖掘中外学者学术写作能力发展规律,以期为中国学者参与国际学术对话提供借鉴。
2 立场表达策略与跨文化修辞研究
立场表达策略(stance expression strategies)最早被视为评价、言据性或元话语研究的一部分(如Chafe 1986;Hyland &Tse 2004;Hyland 2005),随后立场的内涵逐渐从作者、说话者主体拓宽至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意义磋商,即更多地关注外语写作过程中的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立场被界定为主体与受众群体在互动过程中的产物,具有主体联结功能(Hyland 2012;许家金2019;夏秸、陈新仁2020)。在此背景下,立场表达策略研究逐渐成为外语写作研究领域内的一项专门议题。
根据既往学界对立场表达策略的定义和分类标准,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际互动和非结构性因素在外语写作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Biber et al.(1999)从语法—语义的角度将立场界定为主体对某事物或现象的主观性认识,代表作者或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和心理状态,并将立场表达策略划分为三类,即认识立场、态度立场和互动立场。Hyland(2005)从互动元话语角度,将立场表达策略划分成四类,分别为态度标记语、模糊语、增强语和自称语。Hyland(2012)对立场的定义进行了补充和更新,提出立场不仅包括我们对命题和目标受众所持的定位(positioning),即作者和所表述内容之间的互动关系,还涉及到作者与受众群体之间的趋近化(proximity)过程,作者的观点需要被读者所理解和阐释。迄今为止,Hyland 提出的立场表达策略分类框架得到了最为广泛的运用,研究者根据所研究语篇和话题的特点在此框架下提出了更细微的分支,并聚焦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话语意义互动协商过程。
目前已有相关研究尝试将立场表达策略理论框架应用于外语写作实证研究中,关注点转移至小文化群体中的学习者个体差异和外语写作规范的互动协商过程,如材料科学家、口腔医学专业(黄大网、钟圆成、张月红2008;Crosthwaite et al.2017)。从研究背景来看,学科领域涉及面更加广泛,从英语专业学生的学术写作语篇拓宽至人文社会学科、自然学科之间的对比分析(Kim &Crosthwaite 2019;李芝、成晓敏2020);从研究对象上看,最新研究聚焦学术报告、学术博客等非传统体裁类语篇中的人际互动和非结构性因素,如作者声音、身份构建等问题,并逐步融入系统功能语言学等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对学习者写作过程中的问题和现象做合理化阐释(刘应亮、陈洋2020;Christy &Kevin 2021;Wu &Paltridge 2021)。鉴于此,本文拟选取有色金属领域高水平国际期刊中的研究类写作语篇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学科亚类属性深度挖掘中外学者在国内外发表语境下的立场表达策略使用特征以及潜在的社会假定和认识论差异。
在研究路径方面,外语学术写作研究和语料库之间似乎存在着天然的“粘合剂”,依托语料库辅助手段以及语料标注、共现分析技术,研究者可以快速提取和识别语篇中的特殊语言现象、总结写作文本中的语言规律(Baker &McEnery 2015;许家金2019)。同时,研究者开始尝试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融入写作研究中,从微观视角关注语篇中各语言元素的语义功能效果,弥补了早期写作研究仅关注学习者写作表现而难以进行深度阐释的不足。本文关注发表语境和作者语言文化背景对作者立场表达策略选择的影响,并将中外学者在不同发表语境下的立场标记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这与跨文化修辞理论“将写作视为一种社会建构活动和过程”的核心主张一致(Estela et al.2019;鞠玉梅2016)。然而,目前仅有少量研究将跨文化修辞理论用于语料库辅助的外语写作研究中(Belcher 2014;Lee 2006),特别是学术研究类语篇。
Kennedy(1991)将修辞界定为一种人类通过语言文字等符号系统传递情感和思想,并实现劝说效果的社会行为,彰显了思想和情感的固有能量(Herrick 2000)。修辞与写作研究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二者同样关注受众群体、话语风格以及听众/读者适应性(刘立新、游晓晔2018)。此类研究的核心是把写作视为一种社会建构活动和过程,认为文化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Estela et al.2019)。因此对写作语篇的研究应着眼于文本所在的语境,不仅关注不同民族和文化群体在交际过程中的篇章组织模式差异,更应该聚焦小文化群体中的话语产出情景和社会文化因素联结。
综上所述,长期以来中国的外语写作研究一直沿用西方的理论框架和研究传统,然而中国本土化外语写作教学与实践中的困境与挑战、中国学者在学术交流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本文依托语料库技术,从跨文化修辞角度分析中国学者在国内外发表语境下的修辞问题,深度阐释学科属性、发表语境和母语文化背景与写作表现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外语写作教学的合理化建议。本文旨在立足中国实际情况,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进而推动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外语学术写作理论体系,提升中国学者的国际形象。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问题
如何在学术写作语篇中合理有效地使用立场表达策略,既立足我国实际现状,又能够推动国际同行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并关注学术写作语篇中的人际互动关系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研究问题(徐昉2021)。李宇明(2008)提出,我国国际学术交流的语言战略规划研究应针对每个学科领域的特征和语言表达习惯,分析存在的突出矛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这充分体现了学科属性在学术写作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鉴于此,本文拟选取有色金属学科领域高水平期刊中的学术研究类写作语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语言文化背景/发表语境下,跨文化修辞差异对作者立场表达策略选择的影响,重点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在有色金属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中,中国学者在不同发表语境下(国际期刊/国内期刊)立场表达策略的使用频率、形式和功能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2)英语本族语者和中国学者在学术研究类写作语篇中使用立场表达策略的频率、形式和功能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3)中外有色金属领域的学者写作语篇各部分之间的立场表达策略分别呈现什么特征?
3.2 语料选取
本文中的语料选自《有色金属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发刊地为中国大陆以及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且认定级别为T1 级的八本学术期刊,分别为《稀有金属》《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稀土学报》;以及Journal of Applied Surface Science,Journal of Corrosion Science,Oxidation of Metals,Welding Journal。笔者从以上期刊中选取了60 篇学术研究类写作语篇,去除文章中的参考文献及图表部分后,语料总长度为265,908 词。我们根据论文发表语境和作者身份建立了三个语料库(见表1),即中国学者在有色金属领域国内期刊上发表的英语学术论文(Chinese scholars' publications in Chinese journals,CCJ),语料长度为71,409;中国学者在发刊地为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有色金属领域国际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Chinese scholars' publications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s,CIJ),语料长度为95,834;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外学者在发刊地为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有色金属国际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English native scholars' publications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s,EIJ),语料长度为98,665。
表1 有色金属领域学术期刊语料库统计结果
为最大限度保证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本研究对所选语料的发表时间、篇幅结构及其代表性进行了综合考量。语料的随机筛选标准如下:语料选取的时间跨度为2019 年至2021 年,每年度选取1—2 篇文章,均为Research Articles 类型且包含摘要、引言与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与分析、结论五个部分。本文中的国外学者来自文章通讯地址为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且其中至少有一名作者是英语本族语者,中国学者通讯地址为中国大陆。
3.3 语料分类框架与标注流程
根据作者对所选语篇的立场标记资源特征分析,结合Hyland(2005)立场表达策略分类框架,并参考Martin &White(2005)提出的语篇评价系统,本文将学术语篇中的立场表达策略划分为五类(模糊语、增强语、态度标记语、自称语和否认标记语)。基于语料库辅助工具UAM Corpus Tool 3.3v,对每一类立场表达策略从功能、词性、句法结构等角度进行了进一步细分,具体语料标注流程和立场表达策略分类情况如图1、表2 所示。
图1 语料标注与分析流程设计
4 结果与分析
根据以上标准和流程,笔者对所选语篇中出现的立场标记语进行标注和描述性统计分析。语料初始标注工具为UAM Corpus Tool 3.3v,在进行结果计算时采用了平均每千词频次(标准化频次),以减少语料长度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影响。语料原始频次和标准化频次情况见表3。在完成标准化频次统计之后,本研究采用SPSS 26.0 分别对CCJ 与CIJ、EIJ 与CIJ 语料库的标准化频次两两之间进行卡方检验,分析中国学者在不同发表语境下立场表达策略使用情况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及中国学者和国外学者的立场表达策略使用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同时,笔者对三类语料库中论文不同部分的立场表达策略原始频次与标准频次做了详细统计。
表3 CCJ、CIJ 和 EIJ 语料库立场表达策略类型描述性统计结果
4.1 中国学者在不同发表语境下的立场表达策略分析
图2 和表4 呈现了中国学者的立场表达策略使用情况。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学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语境下使用命题内容增强语(10.03 vs 8.07)和限定内容模糊语(8.85 vs 10.01)标准化频次较高,反预期型否认标记语(0.74 vs 0.55)和情感类态度标记语(0.13 vs 0.07)标准化使用频次较低。其中,态度标记语(χ2=-7.483,p=0.006**,p<.01)、模糊语(χ2=-10.864,p=0.001**,p<.01)、增强语(χ2=33.649,p=0.000**,p<.01)和自称语(χ2=4.117,p=0.042*,p<.05)在两个语料库中出现的标准化频次之间达到了显著性差异,否认标记语的标准化使用频次差异不明显(χ2=0.993,p=0.319,p>.05)。
表4 中国学者在不同发表语境下的立场表达策略使用差异卡方检验统计表
图2 中国学者在不同发表语境下的立场表达策略使用标准化频次分布图
以上结果突出体现了中国学者在国内和国际发表语境下的立场表达策略模式分布特征。具体而言,这种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中国学者在国际发表语境下秉承更为“谦虚谨慎”的立场表达策略模式,整体风格细腻而含蓄、温和而客观。在CIJ 语料库中,中国学者倾向于使用限定内容模糊语(10.01 vs 8.85)和限定承诺模糊语(2.50 vs 1.57)为观点阐释的理据性留下更多的读者协商空间,避免绝对主义倾向和过于强硬态度。作者更多地使用can、may、indicate、illustrate、assume 等表可能性的情态动词和表限定立场的认知动词来直接缓和命题内容,同时采用slightly、about、approximately、generally、relatively等认知副词来缓和言事语力、限定作者对命题的承诺范畴。
第二,中国学者在国内发表语境下坚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立场表达策略模式,整体风格更为清晰直接、简洁明了。在CCJ 语料库中,作者立场表达策略标准化使用频次最高的是命题内容增强语(10.03 vs 8.07),另外命题承诺增强语(1.55 vs 1.10)和言事语力增强语(5.20 vs 4.15)的标准化使用频次也高于CIJ 语料。通过频繁使用show、demonstrate、report、establish 等立场增强类认知动词以及respectively、completely、obviously、always等表增强语力的立场认知副词,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尤为强调自身学术观点,彰显语篇的权威性。
4.2 中外学者在国际期刊中的立场表达策略分析
为深入探讨中国学者和国外学者在有色金属学科领域国际期刊中的立场表达策略使用情况,分析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作者立场表达策略使用差异的原因,笔者对CIJ 和EIJ 语料库中立场表达策略出现的标准化频次按照本文立场表达策略分类标准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并采用SPSS26.0 做卡方检验。如图3、表5 所示,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在国际期刊中使用限定内容模糊语(10.01 vs 10.49)标准化频次最高,其次是命题内容增强语(8.07 vs 9.42)和鉴赏类态度标记语(5.09 vs 5.46),标准化使用频次最少的为情感类态度标记语(0.07 vs 0.12)。在五大类立场表达策略中,国内外学者在使用自称语(χ2=-10.578,p=0.001**,p<.01)、模糊语(χ2=-4.903,p=0.027*,p<.05)、增强语(χ2=-10.12,p=0.001**,p<.01)和否认标记语(χ2=-44.745,p=0.000**,p<.01)策略过程中都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而态度标记语却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χ2=0.061,p=0.805,p>.05)。
图3 中外学者在国际期刊中的立场表达策略使用标准化频次分布图
表5 中外学者在国际期刊中的立场表达策略使用差异卡方检验统计表
基于以上结果,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在国际期刊中的立场表达模式呈现如下特征:
第一,相较于中国学者,国外学者更注重学术写作语篇的对话性和创新性,关注自身研究内容与其他学者所做研究之间的优势和不足,敢于对既往研究中的不同研究发现提出质疑。在有色金属领域国际期刊中,国外学者的立场表达意愿明显高于中国学者,这表现在国外学者立场标记语使用标准频次总体上高于国内学者。换言之,国内学者倾向于在表达不同观点时针对性强调(包括限定或增强等),以凸显其研究的学术立场和研究价值。另一方面,在CIJ 和EIJ 语料库中“否认标记语”和“自称语”这两类立场标记语的标准化使用频次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后者显著高于前者。whereas、despite、even though、but、in contrast 等“否认标记语”和“in this study”“in this experiment”等“自称语”的使用,彰显了来自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国外学者在写作语篇中对于命题内容协商性的重视。
第二,国内学者的立场表现更倾向客观、中立,在国际期刊学术写作语篇中避免出现与他人较强烈相左或争执态度,以维护和谐、友好的交际环境。国内学者的态度标记语使用更多依赖“判断”资源而国外学者则更青睐“鉴赏”资源。具体而言,中国学者更喜欢就事物或现象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来表达态度或立场,在语篇中更多选用strong、credible、stable 等表“判断”的态度标记语;而国外学者则更多依赖significant、promising 等表“鉴赏”的态度标记语来阐述研究内容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学者比国内学者使用更多的第一人称自称语(0.89 vs 0.41),而在CIJ 语料库中,“第三人称自称语”的标准化频次(1.58)为“第一人称自称语”(0.41)的近四倍。这表明中国学者更倾向于使用第三人称口吻以减少对命题承诺的责任,而国外学者在语篇中更为注重作者身份构建。
4.3 中外学者学术论文不同部分之间的立场表达策略特征分析
跨文化修辞研究认为写作研究要尤为关注其中的“文化”因素,这里的文化是微观的文化层面,如班级文化、青年文化、学科文化等(Connor 2011)。同时主张将研究对象从二语学习者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写作语篇延伸至学术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专门用途论文等,越来越注重不同文本之间的体裁(genres)差异。为进一步挖掘有色金属学科期刊论文立场表达特征的本质属性,分析该类文章与其他理工类学科论文相比的共性与差异,笔者对所选语料中论文不同部分之间的立场表达策略特征进行了详细归类和探讨。
如表6、表7 所示,“结果与分析”作为学术写作语篇的主体部分,在CCJ、CIJ 和EIJ 语料库中立场表达策略标准化出现频次均明显高于其他部分,国外学者更倾向于在该部分使用立场标记语(57.45)。从立场标记语类型来看,“结果与分析”部分尤以“模糊语”(16.88,22.51,22.02)和“增强语”(17.10,15.91,16.78)标准化使用频次最高。在有色金属领域国际期刊中,国内外学者在“摘要”部分和“结论”部分中频繁使用“自称语”,以彰显自身研究的价值和创新性,树立作者身份,同时通过使用大量的“态度标记语”来激发读者的兴趣和热情,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表6 论文各部分中不同类型立场标记语标准频次统计结果
表7 论文各部分在三个语料库中的立场表达策略原始频次与标准频次统计结果
“引言与文献综述”部分作为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交代研究背景并理清研究思路的关键部分,中外学者均运用了大量的“模糊语”和“增强语”。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学者较国内学者更倾向于在这一部分使用“模糊语”(5.82,6.49,7.76),以增强语篇叙述和论证过程中的协商性和对话性,为外来声音留下商讨空间,而中国学者在国内和国际发表语境下都更倾向于使用“增强语”来表达自身立场,以期赢得更多的读者信任,这种情况在中国学者国内发表语境下尤为凸显(7.90 vs 7.16)。“研究方法”部分是陈述研究材料以及实验流程、数据分析方法的章节,整体而言立场标记语的使用频次较少,这与科学研究的透明、客观原则相符。然而,在Wu &Paltridge(2021)关于应用语言学方向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中的立场表达策略使用对比研究中,各类立场标记词的使用频率在“研究方法”部分并未显著低于其他章节,甚至“模糊语”的出现频次在“研究方法”部分高于“摘要”和“引言”部分,体现了语言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在研究方法上的思辨性;同时,应用语言学方向博士生相比硕士生而言,立场表达策略更具适切性,留下了充分的读者协商空间。与之相对,在本研究中,“增强语”在“研究方法”部分的使用远超其他类型的立场标记语(7.42,5.71,4.71),而“否认标记语”的标准化使用频次最低(0.08,0.29,0.38)。除“研究方法”部分外,“否认标记语”在文章各章节中的使用频次差异不明显。
近年来,立场标记语研究逐渐认识到发表语境的差异对作者修辞模式选择和谋篇布局带来的影响。整体而言,有色金属学科作为理工类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同其他理工学科相吻合的立场表达模式特征和不同于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的特点,如较少使用“情感资源”表达态度和立场、频繁使用“模糊语”和“增强语”对实验结果和研究发现进行限定或强调论文的独创性价值等(Kim &Crosthwaite 2019;Christy &Kevin 2021)。同时,有色金属学科国际期刊学术论文中的立场表达模式也具有相异于其他自然科学外语写作语篇的显著特点。既往研究发现,医学类(Crosthwaite et al.2017)期刊论文中,各类立场标记语的标准化使用频次低于20 次,且经验越丰富、专业性越强的研究者对立场标记语的依赖性程度越低,作者最频繁使用模糊限制语。但在有色金属学科国际期刊论文中,作者立场标记语标准化使用频次在三类期刊中除“研究方法”部分外均高于20 次,其中“摘要”“结果与分析”“结论”部分标准化使用频次高于40 次。此外,相比于期刊论文,理工科博士学位论文中的立场标记语使用意愿更低一些(王晶晶、江峰2019)。这与本研究的相关发现存在不同之处,说明不同学科文化中的修辞习惯、思维方式、写作经验的差异均对作者立场表达策略选择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4.4 我国有色金属学者国际学术交流中的立场表达策略发展推进模式
4.4.1 服务于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推动构建中国有色金属领域学术话语体系
有色金属学科作为我国基础性工业的支柱学科,是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等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有色金属学者在国际学术交流过程中往往同时肩负着母语和外语发表的双重挑战(徐昉2021),而学术体裁知识的迁移和学科特色语言表达形式的复杂性为有色金属学者外语学术写作能力的发展带来了新挑战。因此,积极推动构建中国有色金属领域学术话语体系,促进高水平、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是国际学术发表中立场表达策略发展推进的关键之举。在多元开放、兼收并蓄的国际学术交流过程中,要建立体现中国精神、中国气质、中国立场的有色金属行业学术话语体系,大力培养彰显文化自信、阐释中国力量、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队伍(周毅、李卓卓2019),从而为开展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4.4.2 立足文本产出者视角,树立跨文化修辞意识
外语写作教学是一个动态性的交互过程(常畅、常海潮2020),将跨文化修辞理念融入外语写作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不应只局限于对写作文本的语篇分析,还应多关注“文本产出者”即主位视角(emic perspective)的声音。外语学习者受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影响,在头脑中建构起具有象征意义的、相异于母语和外语的第三文化。这个空间是动态变化发展的,是第一文化与第二文化之间不断妥协与磋商的结果。因此教师要通过分析学生群体的特质属性,如学科类别、教学反馈、文化程度、学习动机等因素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使学习者在语言文化学习过程中找到自身的文化认同,并培养合理有效的作者身份塑造意识和学术写作规范意识。
4.4.3 基于计算机中介交际模式,加快外语写作教学反馈机制的转型升级
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际模式(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具有及时性高、交互性强的鲜明特点,它极大地促进了外语写作教学互动和反馈机制的调整升级以及学习对象的多元化,可以帮助学习者在意义互动和调适协商过程理解立场表达的构建方法。一方面,传统的外语学术写作教学反馈机制主要依靠教师人工批阅的方式,而基于计算机中介交际模式的跨洋互动写作教学活动、线上写作社群、批改网、Peerceptive 互评系统等新工具、新方法的出现为推动二语学习者写作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习者个体与客观事物、他者之间的联结,拓宽了语言输入和产出的渠道。另一方面,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反馈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外语教师,也包括同为非英语本族语者的学习伙伴、以英语为官方语言国家的从业者、虚拟现实的计算机智能交互对象等(周广艺、李清平2018)。在跨时空的计算机中介交际模式下,学生不仅仅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更是知识的生产者和传递者,这种反馈机制有利于加深学习者对“小文化”群体中学术写作规范的非本质性认识,提高学习者自主性和元认知意识。
5 结语
本文基于跨文化修辞理论,采用自建平行语料库的方法,对有色金属学科领域高水平国际期刊中的立场表达策略按照发表语境和作者语言文化身份背景进行标准化词频统计分析,归纳了中国学者国内期刊发表语境(CCJ)、中国学者国际期刊发表语境(CIJ)、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国外学者国际期刊发表语境(EIJ)三类语料库中的立场表达策略分布规律及使用特征。研究发现,学科属性、发表语境和语言文化背景均对学术写作中立场表达策略的选择带来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对有色金属及其相关学科研究者对外学术交流、学术发表提供了重要的实用参考,有利于规范不同学术交流语境中的学术写作行为,提高我国学者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与此同时,本研究从跨文化修辞角度阐释学术写作中的各种现象,并构建了有色金属学科期刊论文中的立场表达策略分类框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外语写作中立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然而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尚未对有色金属领域学术论文各章节中,国内外学者在不同发表语境下每种立场表达策略的使用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展开详细讨论,这一问题将另文阐述。未来研究可继续考察某一学科领域的期刊论文或学位论文在不同时期立场表达策略选择的历时变化过程,也可追踪一级学科背景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如数学/应用数学)二级学科的学术写作中作者立场标记语使用的潜在规律,以期在外语写作和立场表达策略研究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