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金庸武侠小说英译研究现状、流变与展望❋

2022-04-02梁林歆

外语与翻译 2022年1期
关键词:鹿鼎记英雄传英译本

梁林歆

孙迎宾

华中科技大学

【提 要】 金庸武侠小说在华人世界中的影响力颇大,然而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却举步维艰。目前金庸已有四部小说被翻译成英文并出版,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金庸武侠小说英译研究现状,发现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如数量和质量仍需提升,多译本研究和符际翻译关注较少,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仍需拓展,定量研究和比较研究较少,并提出未来可以符际翻译研究,人物形象研究,语料库研究等为着力点,加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期推动金庸武侠小说英译研究,传播中国武侠文化。

1 引言

金庸(Louis Cha),原名查良镛,是两岸三地颇负盛名的当代武侠小说作家,与古龙、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剑客”。从1955 年执笔至1972年封笔,他先后创作15 部武侠小说,并将作品主旨用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概括。金庸武侠作品以“武”为载体,以“侠”为内核,同时将家国情怀、中国历史文化、哲学思想融入其中,加之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淋漓尽致的人物形象刻画,成为中国文学中不可多得的通俗文学经典。如严家炎(2004:134)所言,金庸“借用武侠这一通俗作品类型,出人意外地创造出一种文化学术品位很高的小说境界,实现了真正的雅俗共赏”。同时,金庸的作品发行量超过3 亿册,曾多次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漫画、游戏等,在世界华人圈中影响颇大,因而金庸荣获香港大紫荆勋章和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等多项荣誉。

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庸武侠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情况是中华文学译介的重要参考之一。因而,本文在厘清金庸武侠小说英译本概况的基础上考察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以期推进该研究发展,推动中国武侠文化“走出去”。

2 金庸武侠小说国外英译情况

2.1 金庸武侠小说英译国外出版概况

迄今为止,金庸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韩等多国语言,在国外出版传播。就英译而言,金庸作品目前有四部被翻译成英文并正式出版,分别是《雪山飞狐》《鹿鼎记》《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详情请见表1)。从译作的出版时间来看,时间跨度大,尤其是《书剑恩仇录》和《射雕英雄传》的出版时间相隔14 年,可见金庸武侠小说向英语世界的译介之路较为缓慢。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作品情节饱满,篇幅较长,其中的武功招式及名称、人物绰号、引经据典、五行八卦、历史背景等翻译难度大。因此,大部分译者都会选择大量删减。例如:《鹿鼎记》原本共5 卷,英译本只有3 卷;而《书剑恩仇录》是缩译本,却耗费译者十年的时间(廖火2018);《射雕英雄传》亦出现大量历史背景删减的情况。第二,英语世界对武侠概念的认知缺乏,金庸作品中的“侠义精神”和“民族大义”在跨文化译介中很难展现。西方的骑士精神虽然也强调正义英勇、慷慨诚信等品质,但是与侠义精神还是有所区别的,主要体现在西方骑士往往来自于贵族阶层,受基督教影响大,组织性较强,而中国的侠士则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组织相对松散(Liu 1967),侠士侠义,为民亦为国。

表1 金庸作品英译纸质本一览表

除出版社正式发行的英译本之外,1972 年Robin Wu 根据《雪山飞狐》旧本翻译的Flying Fox of Snow Mountain 节译本在美国杂志Bridge 双月刊上连载发行;闵福德与赖慈芸共同试译了《射雕英雄传》(Eagles and Heroes)第一回,发表于1997年《翻译季刊》(Translation Quaterly)第5、6 合期。此外由于纸质本的匮乏,国内外武侠爱好者为宣传中国武侠文化,自告奋勇在wuxiasociety.com1,spcnet.tv2等网络平台进行金庸武侠作品的英译(见表2)。除《碧血剑》暂无英译本外,其他作品的英译本都可在这两个网络平台上找到,这些英译本的出现同样吸引了国内外读者的关注。相较于纸质版四部译本而言,网络版译本的数量更加丰富。且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版译本的传播方式更加灵活,读者可以在网络版块内讨论译文,表现更为活跃。同时,网络版译本更注重于忠实原著的翻译策略,删减较少,如在spcnet.tv 上,译本后都会标有unabridged(未删节)字样,在wuxiasociety.com 上,译本会提供注释以便增强读者对译本的理解。网络英译本与发行的纸质版译本进行比较,可以进一步丰富金庸武侠小说英译研究的层次。

表2 金庸作品网络英译本一览表

2.2 金庸武侠小说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研究方面,本文主要以Web of Science,JSTOR 和EBSCO 为主要检索渠道,以Jin Yong、Louis Cha、wuxia、martial arts fiction 或译本的英文名作为主题进行检索,结果为4 篇期刊论文和2篇书评。

在4 篇期刊论文中,主要围绕金庸武侠小说英译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展开研究。Mok(2001a)认为,《雪山飞狐》的翻译由于受到译入语意识形态、诗学和个人信仰等因素制约,在主要采用“粗放式改写”策略的同时,适当采取流畅性的翻译策略。Mok(2001b)利用多元系统理论探讨武侠小说从东向西传播时,由于英美文学在文学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导致武侠小说英译本处于边缘位置。Mok(2002)探究《雪山飞狐》中人物称谓的翻译,包括姓名、头衔和绰号,并总结出相应的翻译公式。此外,Luo(2017)利用定位理论,从《书剑恩仇录》的副文本和翻译策略两个角度分析译者在社会文化语境下的动态定位,认为武侠文学和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推动中国的全球身份重构。这4 篇论文均出自华人学者之手,由此可推断国外学者较少关注金庸武侠小说英译本的研究。在2 篇书评当中,Robert E.Hegel(1994)表示莫慧娴翻译的《雪山飞狐》中的旧式英语和异域风情可能会成为西方读者阅读的障碍。Robert Chard(1996)认为莫慧娴译本对如“江湖”“轻功”“内功”等文化特色术语的处理和翻译并不理想。尽管如此,二者均了解金庸武侠小说的价值,并肯定莫慧娴的译本在平衡可读性和保持原文的原汁原味方面所做的努力,为中国武侠小说打开英语国家的市场。

3 金庸武侠小说国内英译研究现状

3.1 中国内地(大陆)研究现状

本文利用CNKI 数据库,辅以百度学术,以“金庸+英译”以及“四本英译作品的书名+英译”作为主题进行检索,剔除重复性及不相关文献,共搜集到期刊论文83 篇(含核心期刊论文16 篇),硕、博论文52 篇(其中博士论文2 篇),会议论文3 篇,共计138 篇,发表情况见图1。其中,影响力大的核心期刊论文和具有研究深度的博士论文最能代表学术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前沿,但是从两类论文的发表情况来看,中国内地(大陆)对于金庸武侠小说英译的学术研究依旧处于起步阶段。

从图1 可以观察到,中国内地(大陆)从2006年开始出现金庸武侠小说英译的研究成果,起步较晚,从2010 年起成果逐渐增多。2019 年可视为当前金庸小说英译研究的巅峰之年,研究数量高达45 篇。究其根源,金庸2018 年与世长辞,引起轰动,以及备受关注的《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前两卷分别于2018 年和2019 年出版。因此,2019 年发表的论文主要集中于《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的研究,含期刊论文20 篇、硕士论文12 篇、会议论文1篇。

图1 中国内地论文发表数量(截至2020.8)

同时,文章统计了《雪山飞狐》《鹿鼎记》《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的研究数量,分别为13 篇、47 篇、17 篇及38 篇,多译本研究为23 篇。由此可见,《鹿鼎记》和《射雕英雄传》是研究热度最高的两个英译本。这是因为《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刚刚出版,便再版7 次,受到读者欢迎,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因此研究热度较高;而《鹿鼎记》研究热度较高可归因于香港、澳门、台湾早期对其研究的成果较为丰富,让后学者有充足的文献资料可供参考,并且该译本由《红楼梦》译者之一闵福德完成,具有经典性与权威性。

为更加清楚地了解金庸武侠小说英译研究趋势,文章对这138 篇论文的研究主题进行分类。其中翻译策略及方法、译本评析、译者主体性和风格、译介,接受与传播四个层面的研究较多,分别为56 篇(40.58%)、27 篇(19.57%)、24 篇(17.39%)和21 篇(15.22%);占比较少的分别是综述性研究(6 篇,4.35%)和其他研究(4 篇,2.89%)。

翻译策略研究主要集中于归化和异化两大翻译策略的讨论,相关论文有12 篇。武侠小说的通俗性和娱乐性注定其是市场导向型的文类。面对占据主导地位的英语文学系统,武侠小说英译采用异化策略可能增加阅读的困难性,其接受和传播会受到影响,因此归化占据主导地位是形势所趋,如陈刚(2006)、吴玉光(2011a)等都认为归化策略是当前汉译英的主要策略。此外金庸小说篇幅长,术语多,蕴含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译介难度较大,因而翻译方法与技巧如创造性翻译、删译、增译、注释、直译或意译等相关研究较多。不过大多数学者以定性研究为主,选例具有随机性和主观性,因此这一方面研究仍需加强。

译本评析评估译本质量和价值,有助于提高译者翻译质量意识。如吴玉光(2011b)从功能翻译角度评析《鹿鼎记》韦小宝的语言翻译;洪捷(2019)通过建立平行语料库,对金庸小说的前三部英译本中的动词进行评析,总结出闵福德《鹿鼎记》译本虽然删减,却最大程度呈现金庸小说中的武打动感,而莫慧娴亦步亦趋的翻译反而偏离了原文本语言特征。虽然“武”是武侠小说的载体,武打场景的再现可以增强阅读趣味,但侠义精神是“金庸小说最富人文精神的一个方面”(严家炎2007:35),因而如魏颖(2013)、杨光(2019)等人在其硕士论文中评析了金庸武侠小说英译本中的侠义精神再现。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核心参与者,从“戴着镣铐跳舞”到主体性彰显,译者的主体性和风格的研究愈发重要。在金庸武侠小说英译中,译者行为和风格不仅会受到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的影响(刘学岚2011),同时受到译入语文化的影响(郭洁、刘磊、王志伟2019)。当译者与作者发生“冲突”时,尤其在面对社会文化差异时,译者会主动“显身”,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再创作,使译本符合目的语读者期待(刘学岚2014)。上文提到的诸如创造性翻译、删译、增译等翻译方法或技巧都是译者积极主动参与或者“协商”的结果。

文学作品的译介、接受与传播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目的,是当前文学翻译研究热点。吴玥璠、刘军平(2019)利用5W 模式从传播主体、受众、内容、媒介四个方面分析《射雕英雄传》第一卷英译本在英语世界推介成功的原因。刘毅、徐莉娜(2019)从普及型媒体书评和网络平台读者书评这两大类书评分析《射雕英雄传》在英语世界的出版传播与接受,并从资本互动的角度提出后续出版译介方面的建议,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武侠文学“走出去”。这些研究将翻译研究同传播学、社会学等理论相结合,拓宽了武侠小说英译研究的视野。

在综述性研究上,罗永洲(2011)从“译什么”和“怎么译”两大问题探讨金庸小说走出去的原因,认为文学和文化应相辅相成,携手共进,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学走向国际。其他研究涵括武器名称翻译和项目教学法(1 篇),可译性限度研究(2 篇),“文类匹配”翻译模式(1 篇)等等。王震静、覃美律(2019)利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体验《书剑恩仇录》的英译技巧,从中感受中国的文化底蕴。吴丛明(2011)、郭小斌(2014)均探讨《鹿鼎记》的可译性限度。洪捷(2015)提出“文类匹配”翻译模式,辅以语料库作为工具,对金庸的前三部英译本进行系统性分析,从而发现译本中的不足,提出试译,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借鉴。

3.2 中国港澳台地区研究现状

香港对金庸作品英译的研究源于1996 年香港举办的名为“The Questions of Reception:Martial Arts Fiction in English Translations”的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会议成果次年发表于香港翻译学会会刊《翻译季刊》第5、6 合期,同时由刘靖之编纂成书并出版。该研讨会主要围绕闵福德英译的《鹿鼎记》前两回展开,如Wong(1997)探索武侠小说翻译成英文的可能性,即可译性限度;吕宗力(1997)则探讨《鹿鼎记》第二回的脏话及粗俗语的翻译。

自该国际研讨会之后,中国港澳台地区开始对金庸武侠作品英译进行研究,但是总体数量较少。香港、澳门的研究论文主要通过港澳期刊网和HKMO 港澳优秀学术全文资源库进行检索,台湾主要以华艺学术文献库和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进行检索,均以“金庸”“武侠小说”或四部英译作品书名分别作为主题,截至2020 年8 月,检索结果为2 篇期刊论文、1 篇访谈、1 篇博士论文和7 篇硕士论文。

在2 篇期刊论文中,沈双(1998)评价闵福德翻译的《鹿鼎记》,认为译文读起来“既通俗又典雅”,但是在处理韦小宝语言中的反讽上稍有欠缺;金嘉倩(2019)则评析《书剑恩仇录》中人物外号的英译,认为译本附有人名和地名的词汇表,有助增强读者对小说的基本认识。在访谈中,孙继成(2018)从译作发行、翻译策略等角度对《射雕英雄传》译者郝玉青进行访谈。赖慈芸(1998)在其博士论文中,从归化和异化角度对四部英译本进行分析,含Robin Wu 翻译的《雪山飞狐》和Graham Earnshaw 翻译的网络版《书剑恩仇录》,她认为在可读性上,《鹿鼎记》和《书剑恩仇录》的译本表现更佳。

在中国台湾地区的7 篇硕士论文中,《鹿鼎记》英译本的研究共3 篇,朱文华(2011)、扶逸蕙(2013)、李思静(2016)分别研究《鹿鼎记》英译本中的“改写”,译者对译本的操纵,粗俗语翻译和人物特质展现的关系;《书剑恩仇录》英译本研究共2篇,江奇忠(2009)对比分析了该英译本的网络版和纸质版,叶家富(2016)则探讨该英译本中武打场景的英译策略;蔡牧轩(2019)、邱致恒(2019)则分别从多元系统论和目的论对《射雕英雄传》英译本进行评析。

除此之外,在由王秋桂(1999)主编的《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辑)中,刘绍铭从民族文化情结探讨西方读者对《鹿鼎记》英译本的接受和反响;闵福德从译者的角度详述其翻译《鹿鼎记》的缘由及历程;赖慈芸分析当时已有的四部英译本,包括译者面对的挑战,翻译策略和效果等。

4 金庸武侠小说英译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4.1 研究不足

通过缕析和梳理国内外现有研究,可发现高质量文献较少,但已经注意到金庸武侠小说英译研究的重要性,近年来关注度愈来愈高。中国港澳台地区对武侠小说英译研究有些青黄不接,国外对金庸作品英译研究关注度不高,即当前金庸武侠小说英译研究仍待发掘。现将当前研究不足总结如下:

(1)研究力度有待加强。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香港、澳门、台湾对金庸小说英译的研究前期成果较为丰富,却后继乏力;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华人学者,研究关注度较低;内地(大陆)的研究起步较晚,高质量的文献如核心期刊论文和博士论文数量偏少,因此需提高研究数量和质量,提高金庸武侠小说英译研究的关注度。其次,国内外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鹿鼎记》和《射雕英雄传》的英译本,多译本综合研究较少,网络版译本和节译文的研究关注度则更为稀少。此外,符际翻译作为翻译研究重要一环,理应受到重视。金庸武侠小说里面有着丰富的插图,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金庸小说自上世纪50 年代起就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等,到现在改编热度依旧不减,如2016 年凤凰娱乐获得“金庸的全十五部武侠小说的独家漫画改编权及漫画衍生品的改编权”3。

(2)研究视角有待拓展。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于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层面,如粗俗语、武功招式、人物称谓等专有名词的翻译策略等,难免有重复性劳动和“换汤不换药”之嫌,金庸武侠小说英译的价值难以充分挖掘。微观层面如民俗、中医、景物等少有关注,尤其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形象重构和变异,如人物形象、文化形象等,以及不同译者对“自我”或者“他者”形象的重塑,尤其是译者对侠义精神的阐释,会影响到中国武侠文化的传播和国家形象的塑造。在宏观研究方面,译者、出版社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与译本传播过程,副文本对译本传播和接受的影响,译者惯习对译者翻译行为的影响,同一译本的多个译者间的合作关系等都鲜有学者关注。

(3)研究方法有待改进。在金庸武侠小说英译本研究中,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较少,研究偏规定性,主观性较强。尤其是早期香港地区对金庸小说英译的研究具有经验性、随感式和点评式等倾向(罗永洲2011),譬如上文中提到的闵福德以译者的身份探讨其翻译时的感受。同时,比较研究有助于解决单独译本研究的片面性,从而发现深层次的规律和特点。在金庸武侠小说英译研究中,很少有学者对纸质本和节译本或者网络本进行比较,或者对同一译本下多个译者的不同风格进行比较,以及同一译者在翻译不同文类小说时的风格变化,未能形成系统性、普遍性的研究。

4.2 未来展望

针对以上研究不足与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以推进金庸武侠小说英译研究的良性与可持续发展。

(1)开展符际翻译研究。雅各布森提出翻译包括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因而符际翻译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Jakobson 2000)。金庸武侠小说图文并茂,或重现文本信息,或点明章回主题,而这一特征延续到英译本中,如《雪山飞狐》《射雕英雄传》《鹿鼎记》基本上沿用了原著中的插画,从而构建“视觉”江湖,满足读者的想象,增加阅读的趣味性。此外,金庸武侠小说英译本封面的设计亦是基于全文内容而设计,向读者传递作品信息,如《射雕英雄传》前三卷的封面设计分别以雕、匕首、蛇为封面主题,传达不同的主旨讯息。除此之外,由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等方面的研究也大有可为,既可以探究改编程度和方法,也可以考察金庸武侠小说的接受和传播。

(2)开展人物形象研究。在现有国内外研究中,很少有学者注意到武侠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或重塑。在文学翻译中,不仅会出现语言的转换和文化的交流,而且“原作的风格与文学人物形象也常常在译作中被重新建构”(彭文青、冯庆华2016)。在武侠小说中,金庸笔下人物众多,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淋漓尽致,如《射雕英雄传》中黄药师的“邪”、欧阳锋的“毒”及洪七公的“正”等都是极具鲜明特色的。此外,还有一些女性形象的描绘在不同译者的理解下也会发生改变。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读者”,对金庸笔下的人物形象有着自己的理解,同时作为“作者”,在目的语文化系统中需对人物形象进行重塑,使其更符合读者的期待,有利于推动译本的接受与传播。

(3)开展语料库研究。基于科学技术和描述性翻译的语料库研究是研究翻译普遍性和译者风格的重要手段(李德俊2019)。除此之外,学者可以建立四部英译作品的比较语料库,或者建立同一译本的纸质版和网络版的可比语料库,从翻译策略和译者风格等角度对译本进行分析和探究,有利于金庸武侠小说英译研究的系统化。同时,通过建立同一译者的多个译本的可比语料库,从副文本和翻译策略等角度可考察译者风格变化。譬如,《鹿鼎记》的译者闵福德曾翻译《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中国经典作品。通过建立语料库,可以总结译者风格的共性和差异,从而揭示译者在翻译不同类型文学作品时的风格变化。

5 结语

本文通过梳理金庸武侠小说英译概况,发现金庸武侠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之艰。从当前国内外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来看,金庸武侠小说英译研究在中国内地(大陆)起步较晚,但逐渐引起重视,在中国港澳台地区的研究热潮已过,尚未引起国际的广泛关注,可见金庸武侠小说英译本的价值尚未充分挖掘。因此,金庸武侠小说英译的研究数量和质量还需提升,多种译本研究和符际翻译研究需引起重视,微观视角仍需深入,宏观视角则需加强,定量研究和比较研究有待发展。文章据此提出开展符际翻译、人物形象、语料库等研究展望,希冀可以增强研究广度和深度,为中国特色文学与世界文学系统接轨,推动武侠小说在海外的译介和传播,向世界展现多方位、多层次的中国文学和文化。

注释:

1 wuxiasociety 译本目录:https://wuxiasociety.com/jin-yongnovels,[2020-08-13]。

2 spcnet 译本目录:http://www.spcnet.tv/forums/showthread.php/38942-Links-to-Completed-Translations,[2020-08-13]。

3 详见https://news.ifeng.com/c/7fbnRn3GrKQ,[2021-09-05]。

猜你喜欢

鹿鼎记英雄传英译本
时代呼唤,使命担当——史诗《格萨尔》科恩曼英译本的语境阐释与翻译倾向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想不到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鹿鼎记》里的南浔
吕梁要再续“英雄传”
水煮三国英雄传
中国皇权专制社会的文化范本/论《鹿鼎记》
河洛图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