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04-02黄振宇林肖永
黄振宇 林肖永
内容摘要:能比赛方兴未艾,师范生于赛场角逐之时,亦暴露出其在教学技能上存在着诸如教学设计缺乏个性、教学方法使用不当、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等方面问题。通过对大赛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归纳研究,在此基础展开对师范院校师范生技能培养方式、培养途径的探讨十分必要。
关键词:师范生技能大赛 教学技能 培养路径
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自2012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9届,往届大赛中涌现出的众多优秀选手,也已陆续走上教育岗位,成长为江苏省乃至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与此同时,与大赛相关的研究讨论也一直相伴相生,比赛和相伴而生的研究讨论,都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江苏省内各师范类高校的师范生培养工作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窗口,对各高校的师范生人才培养工作在方式和方法上的革新带来了有益的启示。文本将通过对历年来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的资料整理、归纳与分析并结合笔者自身参与的比赛辅导、选手培训、赛事组织等相关经历,对大赛部分选手在比赛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对省内师范类高校的师范生培养工作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方向。
一.师范生基本功大赛参赛选手问题盘点
(一)重视标准化教学,忽略个性化思考
教学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大赛中的模拟演课项目上。该项目的设计,旨在考验选手的文本解读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演课实践能力。很多师范生在这一部分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化
很多选手在面对相同的题目(课文)时,缺乏对教学文本的独立思考和对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安排。为了在比赛中有良好的表现,选手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通常不愿“冒险”创新,而是更倾向于选择自己已经掌握的、运用较为熟练的模板进行教学安排。这一现象带来的问题是选手的教学设计无法正确体现出不同文本的学段特点、内容特点以及体裁特点。致使本该在比赛场地中百花齐放的“同课异构”现场,现实情况却是“同”多“异”少。教学设计模式化,过程安排的针对性较弱。如:教授《静夜思》,在导入环节普遍采用“同学们知道李白吗?你能背出哪些李白的作品?”教授《草原》,导入时普遍采用“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草原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心中大草原的样子?”等等。这种简单、普通、落于俗套的设计方法,在省级水平的竞赛中依然十分常见,导致很多选手的表现不出彩,不亮眼,难以给评委留下深刻的印象。
2.教学内容选择的同质化
一些选手在本科学习期间接触了一定量的优秀教学案例,加之部分高校为了选拔参赛选手,会在比赛前对选手进行辅导,在接触了这些教学案例之后,部分师范生在对于课文内容的解读和教学要点的选择上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同质化倾向,这一点在选手抽到一些较为经典课文或者名家名篇时表现尤为突出。比如:在教授《将相和》一课时,很多选手都将教学的重点定位在课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上,将三个故事的内容依次讲解,将故事中出现的语文知识点生硬呈现,未能在文本中的深层内涵和教学方式的个性化实施上面下足工夫。这种教学方式,极易抹杀学生对文本深层内涵的个性化探索。实际上,三个小故事虽是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但内容之间有关联、有相似,可以采用“举一反三”法和“举三反一”法,采用“教、扶、放”的方式,以一带三,以三统一——教授一个故事、启发一个故事、自读一个故事。大可不必逐篇逐段、逐字逐句地教授,导致教学要点浮于表面,教学内容生硬机械。
3.教学方法使用的雷同化
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体现教师的专业素养,即对教学内容的呈现和处理水平。通过对比赛中众多选手的表现进行观察,我们发现,很多选手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有高度的雷同性,缺乏新意,少有创意。比如:设计情境时,都是来到“拼音王国”,要么就是认识“汉字宝宝”;朗读课文时,都是“开火车读一读”、“男生女生读一读”;设计活动时,都是“同桌之间讨论一下”、“小组成员之间讨论一下”。这样不看教学目标、不分教学内容、不依学生学情地滥用一些高度雷同化的教学方法,不仅会让课堂教学变得低效,也会使课堂活动流于形式,还会降低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幸福感和积极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对于当下新时代的师范生来说,这应当成为他们成长路径上不可忽视的努力方向。
(二)重视教学活动设计,忽视学生能力养成
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自2012年开赛以来,一直采用无生上课的模式。正因如此,很多参赛选手暴露了较多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活动设计流于形式,为了活动而活动
由于部分选手对无生上课的教学模式理解不够,操作不熟,导致其教学实施过程并未做到无生上课的核心要求,即所谓的“眼中无学生,心中有学生”。在开展课堂活动时,往往出现活动目的模糊,活动内容生硬,活动方式贫乏等问题。选手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往往只是急于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展示出来。[1]而对于学习者的关注、学习效果的测量与评价往往收束不够,属于为了活动而活动,导致活动内容和教学内容兩张皮,未能真正发挥出课堂活动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
2.活动设计盲目且随意,无法凸显文本特点
小学阶段的学习者本身具有好奇心强、参与感强的学习特质,相较于枯燥的理论教学,游戏式、活动式的教学模式更便于达到良好的学习结果。但在进行活动设计时,要注意从学生学情和文本特点出发,设计符合这一阶段的孩子的活动内容,选择契合这一篇作品的活动方式。但从大赛中选手们的表现来看,相当一部分选手只是将课堂活动的组织当做课堂教学的一个独立环节,抱着“只要做了就行”的态度来组织活动,导致活动内容与本堂课中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学情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关联,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还有一小部分选手因为过分追求课堂的活跃而忽略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没有考虑这种活动方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2]这种组织形式同样无法发挥课堂活动的真正价值,使得课堂活动既占用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又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3.教学活动安排缺乏层次,未能引导能力养成
课堂活动,其本质属于一种课内实践,而实践的根本目的在于养成或提升学习者某一方面的技能(程序性知识)。因此,课堂活动的设计必须遵循人类技能习得的相关规律,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层级进行安排。例如,为了教会学生使用比喻句,教师应当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进行:理解和辨别比喻句、分析和评价比喻句和自己独立写比喻句这一系列的过程。教师在设计和组织这一过程时,其中的各个环节,应当有其一定的设计与实施顺序,不能贪多贪快,一上来就进行很难、学生难以理解和参与的活动。从对比赛中各选手的表现来看,大部分选手均存在此类问题——要么只是简单地阐述原理或是单纯地出示例子,没有涉及课内实践活动的安排,缺少对学生能力养成的教学环节;要么则是未能遵循课内活动设计的规律,活动安排散乱,设计缺乏层次,导致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么“蹒跚难行”,要么“贪快跌倒”,在最终的课堂教学效果上大打折扣。
(三)重视多媒体设备使用,忽视师范生基本功锻炼
当下,信息化工具的飞速发展和高度普及,给一线的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我们需要注意的,多媒体工具的存在是为了“锦上添花”,而不可“喧宾夺主”。通过对大赛选手的演课表现的观察与分析,发现部分师范生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存在以下问题:
1.多媒体课件使用过度,喧宾夺主
在本次基本功大赛的演课环节,所有参赛选手都会有120分钟的时间进行独立的课件制作,随后借助该课件进行十五分钟的演课。毫无疑问,课件的制作质量和水平,也会成为评价选手演课能力的重要标准。但在实际的教学展示环节我们发现,很多选手制作的课件都存在着诸如选取内容与教学无关,文字编排不合理,图片、动画过于繁杂等问题。[3]而这些现象所揭示出来的问题在于相当一部分的选手对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存在价值认识不当,教师不是将其作为一个教学的辅助工具,而是将其当做了一个教学内容的主要输出窗口,从而导致很多课件呈现的内容过于庞杂,内容过于直白和僵硬,缺少转化,侵占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展示空间。同时,多媒体课件的过度使用与不当展示,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选手板书设计上内容的匮乏(部分甚至没有板书)。
2.多媒体使用方式不当,缺乏技巧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多媒体课件在展示教学内容、强调教学重点、调节教学节奏等方面均能起到十分独特的作用。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通过加工、雕琢多媒体课件的呈现内容、呈现方式来吸引学生注意。但从比赛中选手的表现来看,部分师范生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时,缺乏上述技巧。如:有的选手的课件内容虽然丰富,但一次性呈现太多,容易加重课堂中学生的疲劳感;有的在课堂一开始就将大量的教学内容“剧透”出来,缺乏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的技巧等。这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未能给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反而搅乱了正常的教学节奏,降低了教学的效果。
3.选手过度依赖多媒体,弱化教学
目前在大赛中选手们使用最多的多媒体课件形式为PowerPoint,即我们平时说的“PPT”幻灯片。“PowerPoint”直译为“重点”,是一款用来展示“重点”、“关键点”的工具。然而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大部分选手并未能正确发挥多媒体展示和突出重点内容的功能。相当一部分选手在比赛过程中,存在着将PPT单纯地当做电子黑板,用来展示讲义、板书、甚至教材原文的使用行为。[4]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选手们将教师的课堂语言不遗余力地呈现在电子黑板上的,既限制了教师教学的思路,降低了课堂的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僵化了学习者的思维、降低了探索欲(因为课件上呈现的内容已足够多了),以上两点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势必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整体弱化。
二.大赛对师范生技能培养的启示
(一)优化课程体系,突出个性化培养
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师范生培养路径上贯彻始终的重要支撑。课程设置应准确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示范性与实践性。[5]然而从目前参加教学基本功大赛的选手们来看,师范生教学的一大问题,在于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模板化,以及教学流程安排上的雷同化。由此可见,以后在师范生的课程设置上除必要的理论课外,还要针对实践课程进行精心安排,做到知识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實践操作与实际案例相呼应。此外,开设教学案例研究等实践课程时,不能让教师提供的案例代替学生的自主思考,不能让教师的案例研究取代学生的技能实操,而是要让学生在课程中学,在课堂中练,只有不断突出和强化“学生”这一富有个性的、独立的学习主体,才能让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二)强化实践导向,紧抓基本功训练
对于师范生来说,教学技能是影响其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比赛中选手的表现差异,一定程度上也受其教学技能水平的影响。针对这些选手进行研究后我们发现,除少部分优秀的选手在技能展示上特别突出外,大部分选手暴露的问题都集中在教学基本功上,如:口语表达上不流利、板书无设计、朗读缺乏技巧、示范性不强等。这些都反应出师范生培养工作中,对教师基本功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日后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朗诵训练、即兴演讲等方式,提升师范生的表达能力;加强以粉笔书写为基础的“三字一话”训练,提升师范生的书写表达能力;举办多种形式的基本功技能比赛,巩固和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
(三)完善培养机制,落实协同式培养
师范生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向学校和社会输送合格的教育教学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师范院校除了要完成上文提到的有关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方式优化等方面的任务外,还应当从本校本土实情出发,联合本地区教育局与校实习基地,积极构建由“师范院校——教育局——校实习基地”所共同沟通联系的三方协同培养机制。实现师范生“在校学习+出校实习”的理论实践相结合体系,建立“校内老师+校外导师”的双导师培养体系,以及“课堂学习——个人实践——导师训练——同学(行)切磋”的学习与成长体系。让师范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既能在校内得到得到充分的理论学习,又能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把握住正确的教学实践锻炼的手段和方式,从而达到整个学习和成长过程的充实、顺畅、完整、有效,逐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从教能力与职业适应能力。
总之,师范院校应当在师范生培养的方式和手段上下足功夫,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式、育人机制等方面进行长期有效的科学构建和持续优化。
参考文献
[1]刘奕,陈甦甦.以技能大赛促进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思考[J].广西教育,2020(11):11-12.
[2]李妙兰.师范生教学技能存在的问题及其对职前教师教育的启示——基于对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的观察与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报,2014,29(01):130-133.
[3]曾黎.我国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竞赛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9.
[4]李妙兰.师范生教学技能存在的问题及其对职前教师教育的启示——基于对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的观察与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报,2014,29(01):132.
[5]孙丽曼.论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师范生技能大赛的启示[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4,35(06):91-95.
课题:宿迁学院第八批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文理学院黄振宇——师范生基本功大赛背景下的小教专业师范生技能培养研究”,课题编号:B11202237031。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