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缵先西域诗研究
2022-04-02刘华兰
刘华兰
内容摘要:邓缵先是民国边塞诗人的代表,在现代西域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邓缵先的西域诗除了整理成册的三部诗集外,还有邓缵先编纂的两部县志和一部游记都收录有一部分诗。他以身躯保卫国家,以行动造福百姓,以史料捍卫领土。在邓缵先担任几个县城知事期间,他重视民族团结和发展农业,考察民情,游历山河。邓缵先撰写的《乌苏县志》《叶城县志》和三部诗集为后人留下大量宝贵的资料,其戍边政绩非常值得后人研究和学习。其诗集里的客家文化和爱国文化值得我们传承。
关键词:邓缵先 民俗风情 思乡
邓缵先,字芑洲,自号毳庐居士,邓缵先出生于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蓝塘镇布心村,是地道的客家人。客家人敬祖崇礼,崇文重教,曾是汉族的一支,他们迫于战乱举家南迁,大都聚居在我国南方的山地丘陵地带例如广东的梅州、韶关、河源等地区,客家人非常重视祠堂的地位,几乎一姓一祠堂。祠堂对客家人来说是传承、忠孝廉洁,祭祀,团结宗亲,光宗耀祖的圣地,邓缵先深受客家文化影响。邓缵先1914年9月参加了国家第一次专门为新疆选拔县级干部的考试,1914年11月9日就拿到了任命书。邓缵先在1915年春节过后祭祀完祖先便背着行囊踏上了前往6000多公里外的新疆,此时的他已经46岁,如果不是有铸剑为天下和行大道的理念,有谁愿意舍下家里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子女去遥远的边疆。邓缵先曾担任巴楚县、疏附县、乌苏县、墨玉县、叶城县等五个县的知事,主要任职区域以南疆为主。本人了解邓缵先主要从他的西域诗集,邓缵先把客家文化带到了新疆,并与西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它独特的诗学风格。他留下的《乌苏县志》《叶城县志》两部县志和《叶迪纪程》收录了许多诗。但他的诗主要还是集中在《毳庐诗草》《毳庐诗草三编》《毳庐续吟》三部诗集中,从他的诗词内容来看,邓缵先受儒家家国文化和客家人文精神影响较大,邓缵先为了祖国边疆社会的稳定与稳发展,忍痛舍小家为大国。他以诗明志,以诗明理,以诗证史记录了自己在边疆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
一.描绘新疆边塞风情与风物
在邓缵先的诗中,最有特色且吸引人的是诗中呈现的边塞自然风物和民俗风情。众所周知,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份,坐落于中国西北边陲,接壤中亚多个国家,地形以三山夹两盆闻名,虽地大物博,但沙漠面积占全域的四分之一,加上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分蒸发快,导致地多盐碱,可使用的土地不多,所能种植的一些经济作物有限。正因为气候的不同,新疆的自然风光和风物和其它地方相比就显得格外有特色。在交通和通讯都不方便的现实条件下,古今诗人们大都用诗来记录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西域的自然风光和当地的民俗风情。邓缵先也不例外,他写了很多诗来描绘他所看到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物。
新疆地广人稀的特点体现在邓缵先的许多诗中,例如《哈密道中》写道“十里一小村,百里一小市。村仅两三家,市惟高粱米。长途风萧萧,海阔天空似。”地表广阔无垠和人烟的稀少真与那句“千村寂寂炊烟直,寒鸦飞来屋上呼”相呼应。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给新疆的经济和文化带很大的阻碍。在邓缵先诗中,新疆还是一个颇具有民俗特色的地方,南疆盛产美玉,有着邓缵先“叶尔羌南三百里,密尔岱山产玉美。大着万镒小数千,葱白蜡黄均可取。”的优质评价。邓缵先在《布鲁特》中描写边民的生活场景:“畜牧资生业,穷溪寂涧滨。椎髻梁红妇,卉裳苏武宾。穴居鼷作伴,岩处鹿相亲,脸黑风霜苦,唇丹笑哭真。”这里的“布鲁特”其实是指柯尔克孜族,布鲁特人面色黝黑,以畜牧业为主,风吹日晒,日常生活常与动物为伴。诗人从布鲁特人的外貌、穿着打扮、生活方式等做了详细介绍,也为后人了解柯尔克孜族提供了具体的资料。
1896年的一个夏天,孙中山给李鸿章写信说希望从法国学习蚕桑叶回来后,能亲自到新疆做实地考察,这话让我们知道早在辛亥革命15年前,孙中山就非常关注新疆农业、畜牧业、蚕桑业的发展。邓缵先也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南疆的气候比较干旱,大多居民以畜牧业为主,当时的百姓们也不知道这里的土地适合种什么样的经济作物。邓缵先曾作《养蚕词》《牧牛词》《耕嫁词》《蚕桑词》等诗词来描述他所管理县的农业现状。邓缵先用“塞外编氓不播谷,饮酪衣皮事畜牧。汉官劝稼并养蚕,田舍柔桑阴繁绿。”道出了塞外人民不播谷,衣食主要依靠畜牧的现状,邓缵先作为当地的父母官有义务带领塞外人民发展更好的农业,于是规劝塞外人民种植庄稼和养蚕种桑。邓缵先用“疆陲百姓沾慈惠,轻徭悉免绢丝税。”和“华风广被衣食足,奚殊文绣章其身。”等益处来劝塞外人民养蚕种庄稼,这也体现出邓缵先对农业发展的用心。“塞垣地广人烟少,糊口仍作牧牛儿。芋肥草短风物美,平生畜牧职分宜。”地广人稀的土地,肥美的牧草改变不了畜牧业为主的事实,因地制宜的畜牧业附加养蚕缫丝和种庄稼可以让塞外人民一年四季丰衣足食。这就是邓缵先作为衣食父母官的所思所想。新疆怎么少得了优质的瓜果呢,“吐鲁蒲桃哈密瓜,当时远道贡京华”新疆历来都是著名的瓜果之乡。新疆气候干旱,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所种植的瓜果大都非常的甜,瓜果的甜度堪比蜂蜜。邓缵先的诗中还展现了牛羊、骆驼、红柳、雪鸡、葡萄、桑杏等许多新疆特色风物。
二.独在异乡思乡之情
邓缵先在新疆任职达18年之久,其诗词中不仅只有边疆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物,还表达了一个离家千里的游子对家乡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当年年将半百的他在家与国之间选择了国家。邓缵先在得知家人在故里为自己寻了一寿藏地催自己早点告老还乡后,矍然作诗表明自己奉献边疆的意志。“我家粤峤裹,青山颇清美。羁宦天一涯,遥隔万馀里。家人怜我老,客游应倦矣。”家人寄书信来督促他早日解甲归田,但邓缵先却说:“茧丝吐未尽,春深蚕不眠。云水致足乐,岁暮鹤知还。”他把自己比作春蚕,表明自己蚕丝未吐尽是不可能告老还乡的立场。邓缵先虽誓死奉献边疆,但思乡之情也会更加浓烈,思乡思亲之情是邓缵先诗中的重点思想内容之一。其诗中不仅有对母亲的愧疚,妻子的思恋,儿子的敦敦教诲,还有对朋友的怀念,对家乡景物的追忆。09FA62B5-EBF1-4ADF-871A-41ECC2C29903
首先是邓缵先对母亲的愧疚和妻子的思念。1915年将近半百的邓缵先远赴新疆做官,他时常对自己不能为年迈的母亲尽孝而感到愧疚。邓缵先在回忆往事、家事中的《五十初度志感》中写道“我父归道山,伤心十载逾,我母年已高,晚景逼枌榆。我兄将周甲,躬耕忘艰劬。”游子在外做官,本应该回家探望几次,但边疆遥远特殊。邓缵先只能把对母亲的愧疚藏于心中。“秋来母渐老,呜呜啼声悲。张翼暖其腹,昼夜常相依。哀鸣如泣诉,未尽返哺思。”北方有一种孝鸟,它都可以常伴母亲左右尽孝,远在6000公里外的邓缵先连母亲的面都难以看见,何谈尽孝。邓缵先在赞扬和羡慕孝鸟的同时也激发出内心对母亲的愧疚。邓缵先戍边期间写下《闺思》《闺情》《闺怨》《寄内》《罗浮月》等闺怨诗来表达他对妻子真挚的情感与深切的思念。例如他刚出阳关不久就写下《闺思》来赞扬自己的妻子。还在《寄内》曰: “艰难关塞思闾里,贫贱夫妻感别离”的无奈。又在《莫离别》中感叹自己“征人魂断云山外,思妇梦绕沙场间”,希望天下人人不离别。
其次是邓缵先对儿子的敦敦教诲,邓缵先写给儿子的诗主要是示儿诗,诗中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敦敦教诲和期盼,远在边疆的父亲也没忘尽父亲的职责,示儿诗表达了一个严父对儿子的疼爱。这也为全国家庭教育树立了典范。邓缵先在诗中教导儿子要有志向,爱好读书。他教育儿子要“英才供世用,戚里多欢颜如。”又在《示在家两儿》曰:“门户他时当自立,仍教雁序乐翩翩。”在知道儿子学术渐长后喜悦写下《初得二儿来碱》“亦为贫而仕,临歧汝尙孩。学术知渐长,近讯望常来,俯畜资微俸,诒谋岂殖财。”又如《示在家岑、森两儿》日:“莫惮带经锄,青山环敝庐。少年端志趣,流水勉居诸。久大基谋始,周旋事慎初。老夫垂暮景,爱恋在诗书。”,“学业毋中辍,书帷最可亲。”告示儿子从小要有志趣并爱好读书。这与客家人知识改变命运和艺考班读书走出大山思想相得益彰。邓缵先还教导儿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奋早起,帮家里干农活。如在《示在家两儿》日:“幼毋耽放逸,勉哉劳汝形。试观梁上燕,衔啄未曾停”。又一首《示在家两儿》日:“春野课耕须早起,寒灯勤读合迟眠。”再一首《春日怀山居,示在家两儿》日:“田润晨驱犊,灯明夜读书。倪宽家计足,勉勖带经锄。”邓缵先认为生在农户家庭的人就应该勤劳刻苦。邓缵先还教导儿子要珍惜时间,少时不觉时间贵,老时常叹时光逝。在《过玉门关寄信示两儿》曰:“汝年方犹稚,未识玉门关。旅舍逢三月,征车过万山。雪飞时拂面,景好屡酡颜。望汝须珍重,光阴莫等闲。”又在《示在家岑、森两儿》曰:“汝年俱长大,吾老愧风尘。学业毋中辍,书帷最可亲。韶光驹过隙,世事鸟呜春。黾勉承前绪,莹然玉守身。”
三.爱国之心溢于诗表
邓缵先初到新疆,并没有立即被任用,他和其他18个国派干部都被杨增新安排进了政治研究所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杨增新的用人政策和中央有所不同,他要让这些国派干部,在研究所里学习疆情民情,了解社情。杨增新要亲自考察干部们的品德和能力,然后再给他们做出适当的安排。新疆是个特殊的省份,临界多国,每个地区或者每个县的实地情况都不一样,全疆40县没有一县无外国商民,无外国之乡约,一件小事如果外事处理不当,就很可能酿成外交事件。政治研究所的成立,一方面是让新疆官员了解疆情,另一方面是要提高他们的外交思维和外交能力。这些新疆官员在政治研究所要学习维语,外交,财政和法律等六门课。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交流的工具,邓缵先要了解民情,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拥戴,他首先得要通过语言关,不然缠民们说什么他都不知道。更别说知道百姓们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希望。双语交流是民汉各族互相帮助,互信互爱的情感通道。邓缵先通过在政治研究所一段时间的学习,加上他自己本身是有远见、有骨气的知识分子,饱读经书,又了解新疆自然地理环境、复杂的历史和丰富自然资源。邓缵先能够充分理解新疆的发展对维护中国完整统一的重要性。
追忆历史先贤,爱疆爱民,发展生产,捍卫国土是邓缵先浓浓爱国的表现。邓缵先在《回忆少年时》曰:“尝闻父老言,朔方有匈奴。战伐立勋业,荷戈剪强胡。男儿能报国,麟阁铭宏模。斯语永不忘,头白奋长途。”这已表明邓缵先誓死报国的决心。作为戍边官员的他亲自冒险勘察边境,“苍莽边垣策马登,寒山崒嵂路千层。华夷界划铜标迥,河汉楂通玉露凝。葱水珠波翻瑞蚌,昆冈瑶事绾仙藤。为查牧务探幽险,折荻烹茶凿涧冰。”巡边的艰难险阻并没有阻碍他勘察边境的热情。邓缵先的巡边勘察日记为我国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价值。他的《巡边日记》记载有坎人越界偷种粮食,在克勒青河畔,邓缵先见到了坎人,他们连续6年偷越边境在我国领土种粮食,“旧年种青稞五斗,收三十石(3000斤),种小麦八斗,收四十石(14000斤),吾当即盘诘,严词批驳,令期速撤回。”“民国四年(1915年),有坎人来偷种,筑房五间,蒲犁县(塔什库尔干)兵勇将该屋拆毁,坎人再也不敢来此偷种。中国土地,主权所在,怎能让人肆意妄为?”如果邓缵先不去勘察边境,他国之人长时间在我国居住,耕种,长此以往,国土问题只会陷入复杂境地。邓缵先坚定祖国山河寸土不让的原则将坎人驱逐我国。2020年6月,印度军队违背双方共识,越界挑衅,越线搭桥修路,我国军队誓死捍卫祖国领土,在这次争端中,我军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四位战士英勇牺牲,祖国山河无恙需要世世代代的戍边人员去守卫。邓缵先不容忍他国之人侵占我国领土,后代的子孙也誓死捍卫领土。邓缵先的《巡边日记》还在1962年中印边境之争时派上了用场。他的巡查边情报告作为领土之争的重要史证。多年之后,中印勘界,我方许多依据仍据邓缵先当年所书,其中还根据邓缵先绘出的边界地图。可以说,邓缵先所著边疆史学著作《叶城县志》及其撰寫的巡查边情报告,为祖国的疆土完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以文载史、以史保土,功不可没。邓缵先在听到我国官军收复了阿尔泰山后喜曰:“河山收复庆完全,凯歌声欢万人喜。万人欢喜将军忧,外患方炽何时休。”道出了收复失地的欢喜又感同身受将军的忧愁。
好男儿志在四方,邓缵先为了报效国家不惜舍下一家老小,年近半百的他选择奔赴遥远的新疆,在新疆为官18年的邓缵先写了两部史志和一部游记,并撰写三部诗集,为后人在戍边,发展农业,教育,福利事业和维护民族团结等方面留下了宝贵的史料。邓缵先诗的内容丰富,涉及新疆许多自然风光和民俗风物,他对家人的思念和儿子的教育为新疆留下了珍贵的客家精神文化和传统文化。1915年,邓缵先离开家乡紫金县来到新疆,南疆的叶城县,疏附县,墨玉县和巴楚县成为他主要的工作阵地,他鞠躬尽瘁于新疆,最终他牺牲在反抗民族分裂,反暴力恐怖和反宗教极端势力的巴楚暴乱中英勇牺牲。从古至今,全国人民都知道“动乱是祸,稳定是福”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多次新疆各族人民鲜血的验证。在邓缵先遇难后,中央特派员吴霭宸在《新疆过去与未来》中讲到“合全国之力,共赴事功,调用各机关人员,保留原薪原资,倾全国财力以赴之,富新疆即所以富全国。”可见新疆对全国的重要性。
邓缵先给自己的三个孙子分别取名叫富迪、富新、富楚,由此可见,富强迪化,富强新疆,富强巴楚是邓缵先一生追求与奋斗的目标。邓缵先在新疆从政18年的思想可谓走在前列,他用开垦农田,兴修水利、道路和兴办学堂等措施来团结稳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用他的客家精神,家国情怀和儒家文化来文化润疆。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在学习邓缵先的诗集后对他无比的敬佩,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人来了解这位民国西域诗人。
参考文献
[1]民国·邓缵先著,黄海棠、邓醒群点校.毳庐诗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民国·邓缵先著,黄海棠、邓醒群校注.毳庐续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民国-邓缵先著,黄海棠、邓醒群校注.毳庐诗草三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舨社.
[4]黄淼章.西域存风骨.弘毅邓缵先[J].岭南文史,2013(4):40-42.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人文学院)09FA62B5-EBF1-4ADF-871A-41ECC2C2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