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伤寒杂病论》相关研究著作出版情况初探
2022-04-01马巧琳王心草李艳慧范冬晴
胡 斌,马巧琳,王心草,李艳慧,范冬晴
(1.河南中医药大学 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2.河南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伤寒杂病论》是以论述传染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约成书于公元2世纪末3世纪初,即东汉建安年间[1]。现在流行的一些重要版本有宋本《伤寒论》《唐本伤寒论》《康平本伤寒论》《桂林古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等[2]。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向上溯源《黄帝内经》理论思维,向下开启后世学习临床思维基本途径,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同时,其也是古代及现代医家探索疾病,进行中医学习的源泉,具有较高临床实践价值,备受推崇。如何更好地学习与研究《伤寒杂病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初步探索建国以来《伤寒杂病论》相关研究著作出版情况,以期为《伤寒杂病论》的学习与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广州图书馆等网络图书馆中所收录的《伤寒杂病论》相关研究著作,网络商业平台的当当、淘宝、天猫书城、京东图书、亚马逊图书以及旧书交易平台孔夫子旧书网中所能查询到的《伤寒杂病论》相关研究著作。
1.2 纳入标准
建国以来《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相关研究著作及教材等;综合性医书籍中具有描述《伤寒论》《金匮要略》或《伤寒杂病论》的著作。
1.3 排除标准
非描述《伤寒杂病论》相关研究著作,建国以前的相关著作。
1.4 检索策略
使用网络图书馆进行高级检索,主题词:“伤寒”“金匮”“伤寒杂病”;年限:1949-2020年;类别:书目。查询旧书交易网站并辅以网络商业平台等软件搜索主题词相关书籍。根据著作纳入与排除标准,去除重复著作,最终纳入数据分析的著作共1 239本。
1.5 统计学方法
将检索到的1 239本著作录入Microsoft 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记录书名、作者、ISBN、出版社、出版时间、类别、定价等信息,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生成所需图表,得出结论。
2 结果
2.1 著作出版数量情况
关于《伤寒杂病论》研究著作侧重点不同,有《伤寒论》类、《金匮要略》类、《伤寒杂病论》类和综合性医书典籍类共4种类型。其中《伤寒论》类649本,约占53%,是著作出版的主体部分。详见表1、图1。
表1 著作出版数量统计结果
图1 著作出版数量对比
2.2 著作出版类别构成情况
2.2.1 类别数量分布 著作主要分为校注类、讲稿类、学术研究类、教材类和教辅类5种类型。按照时间分布具体又以10年为一个分界线,划分为1949-1959年、1959-1969年、1969-1979年等7个历史阶段,其中近20年著作出版类别数目都较之前几个时期有所增多,1969-1979年著作出版类别数目最少。详见图2。
图2 各个历史阶段著作出版类别数量对比
2019年和2020年注重对《伤寒杂病论》的学术研究,其中学术研究类77本,校注类54本,讲稿类11本,教辅类6本,教材类5本。
2.2.2 总出版量变化趋势 该领域著作出版量在建国后50年内都较少,近20年出版量迅增,可以看出国内对《伤寒杂病论》的关注度和热度呈正向发展趋势,详见图3。
图3 各个历史阶段著作类别总出版量变化趋势
2.3 著作出版社分布情况
出版数量排在前十位的出版社。分别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学苑出版社等,详见表2。
表2 著作出版数量排名前十的出版社统计结果
2.4 著作按地区分布情况
著作出版地区分为东北、华北、华中、华东等7个地区。出版著作最多的地区是华北,共907本。最少的是西北地区,共12本,详见图4。
图4 不同地区著作出版数量对比
2.5 著作出版量排名前五的省市分布情况
著作的第一作者出版单位所在省市中出版量排在前五的省市分别为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和天津,其中著作出版最多的是北京市,详见图5。
图5 著作出版数量排名前五的省市对比
2.6 著作出版价位情况
时间上以10年为一个分界线,具体划分为1949-1959年,1959-1969年,1969-1979年等7个历史阶段,著作最高价与最低价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分布差距较大,详见表3。每个阶段著作最低价与最高价之间按照各阶段具体价格,都由低到高平均分成4个层级。数据显示第一层较低价格的著作出版量最多,由低到高分层的著作出版量也是逐层递减,尤其是近20年中最低价分层中的著作数量迅增,详见表4。
表3 不同阶段著作的最高价与最低价 (元)
表4 最高价与最低价四均分各层级著作出版数量统计结果
2.7 代表性作者简介
在出版的相关著作中,一些作者的著作尤其受到关注,出版版次和数量都较多。胡希恕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经方家,被日本中医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其学说易学易用,验之于临床,对国内外中医界有着巨大影响力[3],著有《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传真》等。承淡安是我国近现代最著名的针灸学家、针灸教育家之一。历代注释《伤寒论》者,不下百余家,但能学贯针药,以提倡和发扬针术为原则来注解《伤寒论》者,则以承淡安先生为第一人[4]。著有《中国针灸治疗学》《伤寒论新注》等。钱超尘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训诂学家和中医文献学专家,其所著《伤寒论文献通考》(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年)是国内外第一部《伤寒论》文献发展史,获“200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此书在日本和韩国产生较大影响,一些章节已经译为日文[5]。刘渡舟是当代著名的中医伤寒大家、中医教育家,有鲜明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被誉为“伤寒泰斗”“经方大家”,日本汉方界更称其为“中国治伤寒第一人”,一生著述颇丰,为传承中医药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6],著有《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诠解》《新编伤寒论类方》等。李金庸是中医泰斗,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知识广博,通晓中医内、外、妇、儿各科,善于将中医理论用于临床实践,著有《金匮要略讲义》《金匮要略讲解》等。恽铁樵“为近代中医界精通旧学,独具只眼,又受过较系统近代科学训练的第一人”,是致力于沟通中西医学而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一代宗师,著有《伤寒论讲义》《伤寒论辑义按》等。
3 讨论
3.1 不同类别图书的出版情况
根据以上资料显示,建国以来《伤寒论》类相关著作出版量最多,约占53%;《伤寒杂病论》类著作占比最低,约占著作出版量的6%,两者差距较大。说明专家学者们侧重于《伤寒论》单一方面的研究,未来应加大对其他方面的探索,从不同角度深度挖掘《伤寒杂病论》中所蕴含的宝贵学术思想,另外占比差异较大也表明《伤寒论》类的研究成果趋于成熟。
出版类别中校注类和学术研究类数量较多,占据总量的绝大部分,表明专家学者们仍是以对《伤寒杂病论》原文的注释编次,以及相关理论的发挥为主,这也是因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入门必读,便于普通读者理解,拥有最大的读者群。除了继承前人积累的经验外,研究的范围可以进一步扩大,做到继承与创新并重;学术研究类在近20年间激增,范围之广阔,内容之广泛,体现了近代对《伤寒杂病论》的学习从传承走向了发展创新[7]。
教材类和教辅类数量较少[8],现存的《伤寒论》教材一共12种,该类著作数量较少,但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体现近代更重视《伤寒论》的教学研究,也更重视对《伤寒论》的传承。《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国中医院校开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加大对教材与教辅类著作的研究与出版,可以提高广大中医学生对《伤寒杂病论》这一中医经典的学习水平。
在各个历史时期中,1959-1969年和1969-1979年期间类别出版量较少,2009-2019年近10年来各类别著作出版量都呈现大幅增长趋势,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伤寒学研究的学术著作越来越容易被广大研究者和爱好者触及。文化的发展需要经济、社会、国家的协同发展来促进,近年来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飞跃式进步与思想的开放式融合,使得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研究层次也越来越深入,中医学的传播与进步也迈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3.2 地区分布的差异分析
分析显示出版著作数量前十的出版社分别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学苑出版社等,其中著作量最多的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是直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唯一国家级中医药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已成为规模最大、最权威的中医药专业出版机构。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等也是医学文献重要出版机构。
著作出版数量最多的地区是华北地区。同时著作出版单位所在省市中出版量最多的是北京市。表明华北地区的北京是《伤寒杂病论》研究著作出版高产地,出版社分布最多,质量相对较好,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也相对成熟。
3.3 价格变化及其背后的意义
在1949-1979年间,著作的最高价格都在5元以下,1980-2019年间最高价在10元以上,尤其近10年,最高价与建国初期最高价相比相差几十倍,最低价格也是类似涨幅。但并不是说今天一本书的价格一定比过去一本书的价格贵。
改革开放前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较缓,物价偏低[9],对古医籍的需求量也较低,使得这一阶段著作最高价不及近20年著作的最低价。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5%,共计增长了33.5倍[10],物价也随之上涨。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古医籍的需求量快速增长,故著作的价格也随之增高。纵观各个时期,在每个历史阶段的整体经济水平下,著作的定价相对来说都偏低,有利于中医经典的传播。
4 结语
《伤寒杂病论》相关著作数量较多,但偏于单方面的研究,《金匮要略》类和综合性著作的研究出版尚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需要从不同角度进一步发掘《伤寒杂病论》中隐藏的宝贵学术思想,比如张仲景的针灸学术思想等,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医学的发展,守正创新,使中医经典焕发出新光彩。出版优势明显的地区未来应进行更多、更充分的学术交流与探讨。同时,社会对经典书籍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应守正创新、传承精华,加大对《伤寒杂病论》相关著作的编写,大力支持中医药出版事业发展,以满足社会需求,促进中医经典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