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夯实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应凸显“四化”

2022-04-01杨德志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历史事实四化概念

摘      要 必备知识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这是学科素养的基础,更是高考命题的立足点。高效掌握必备知识是高考备考的核心环节之一,历史学科备考教学应实现历史事实掌握精准化,历史概念理解本质化,知识体系构建多元化,理论方法运用科学化,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迎接新高考挑战。

关 键 词 历史事实  历史概念  历史框架  历史理论  学科素养  新高考

引用格式 杨德志.夯实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应凸显“四化”[J].教学与管理,2022(07):77-80.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必备知识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1]而高考历史必备学科知识通常是由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知识体系、历史理论方法等组成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明确提出“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2]的新时代高考命题理念。显然必备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新高考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一轮备考阶段如何高效夯实高考历史必备知识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历史事实掌握精准化

历史事实是历史的细胞,是历史学大厦的建筑材料,它是过去曾发生的事情与事件、出现的历史现象、涌现出的杰出历史人物及历史发展过程的总称,具有客观性、过程性、整体性、逝去性等特点,是历史研究认识的对象及基础,从来源角度可分为历史存在事实与历史认识事实,从叙述角度可分为特殊事实、普通事实、普遍事实。教材中通常提及的历史事实是指通过历史主体意识结构对有关历史文献进行分析、概括、抽象、阐释等重新建构的认识事实,它是新高考必备知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新高考命题理念的立足点和切入点,是高考历史一轮备考复习内容的核心部分,是二轮、三轮复习实施的基础,显然掌握好历史事实知识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高一高二是历史基础知识教学和常识教学阶段,以应对“学测”为目标,所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掌握主要是表象知识。但新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对历史事实知识的掌握要求更高,在内容上应实现“精”“透”“准”“全”等具体要求,在认识过程上应由“史实的确认、史事的解释、历史的规律归纳、事实的价值研判”等环节组成,在理解与解释程度上应做到:精度(内涵)—宽度(实证)—维度(解释)—尺度(评价),在内容层级上分为“要点(核心)、盲点(隐性)、易混点(本质)、联系点(影响)”等方面。由于教材历史事实编写的局限性,以及历史的逝去性特点,事实早已灰飞烟灭,遗留下来的仅仅是些碎片化史实,保存在部分历史文献、历史遗址、历史遗迹、历史文物等史料文本中。想要完整了解历史事实全貌,只能借助经典史料文本媒介。诚如周建漳在《历史哲学》中所言:“时过境迁之后……客观历史存在——包括历史环境、当事人及历史情势——在客观上永远消逝在时间隧道的另一端……除了过去部分作为传统可能成为我们当下现实的一部分,往昔还栖身或间接于地上地下文物中……史家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手段释放和解读积淀其中的历史意蕴。”[3]因此,一轮备考中若想实现历史事实知识掌握精准化,一方面要立足课标知识,另一方面要以史料文本为媒介进行史料研读,补充历史事实知识,最后综合二者的具体内容对历史事实知识进行综合概述,实现知识要素的逻辑化、体系化。

例如清朝建立“军机处”历史事实的复习备考,人教版教材内容表述没有超过200字,内容简洁,概括性强,仅仅以此作为立足点无法理解“军机处”真实、全面的事实。笔者补充如下材料进行研读(外考证:考察和确定文本的真伪及产生的时间空间等问题。内考证:衡量文本内容的可信度即确定所记与客观事实相符合的程度并进行解释与评价[4])、信息归纳、内容分析、理解与解释、史事评判与综述。

材料一:国初设内三院外,其军国政事,皆付议政诸王大臣,然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宪皇习知其弊,故设立军机大臣,择阁臣及六部卿贰熟谙政体者兼摄其事。

——昭梿《啸亭杂录》

材料二:初设议政处,令巩阿岱等为议政大臣,参画军要。雍正十年,用兵西北,虑儤直者泄机密,始设军机房,后改军机处,而满洲大学士尚有兼议政衔者。军机处军机大臣……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常日侍直,应对献替,巡幸亦如之……乾隆重五十六年停。高宗涖政,更名总理处,寻复如初。时入直者皆重臣。

——《清史稿·职官志》

材料三: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祗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一》[5]

用材料一说明其建立的根源,材料二说明其具体缘由及构成,材料三说明其地位及性质。具体认识研读的四个环节中,从理解与解释角度上,其“精度”体现在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行政中枢机构的性质上,“宽度”体现在建立的根源及直接原因上(历史因素:内阁缺点,现实因素:议政大臣会议,军事需要),“维度”上可以从文明史观及全球史观视角对进行理解与解释,“尺度”上纵向可以放在清朝及整个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评价,横向通过中外近代社会过渡时段进行比较评价。内容层级上,“要点”是指其原因、内容、特点、性质、影响,“盲点”是军机大臣的来源、地位、职能,“易混点”是与“内阁”的异同,“联系点”与近代“预备立宪”“皇族内阁”等相联系。最后综合概括知识逻辑体系见表1。

二、历史概念理解本质化

历史概念是指运用抽象思维对历史事实的本质、特征等进行的概括、总结,是人们对历史事物高级认识的反映。从内容角度可分为时间概念(古代、近代、现代、中世纪、朝代纪年、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等)、事实概念(文艺复兴、罗斯福新政、宗教改革、新文化运动、鸦片战争等)、理论概念(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自然经济、近代化等)、范式概念(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生态史观等)。具体在历史研究与学习中,一方面能够使碎片历史体系化,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能加深对特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理解与解释,提升学科素养。威廉·德雷提出“概念解释模式”,即通过某些普遍概念可以把相关一些个别事实综合为一个历史整体,它注意的不是相关历史事实的共性,而是事件之间的联系[6]。奥苏伯尔认为:“从历史知识内容的构成来看,掌握历史概念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途径的关键……从学生的认知活动来看,历史概念的准确掌握,则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内容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历史课堂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7]当然历史概念也是近年新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因此,厘清历史概念有關内容是备考的重要环节之一。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部分历史教师和学生对于历史概念理解认识不足,或对其价值作用重视不够,或对其内容解释模糊不清。gzslib202204011827

在一轮备考中,一方面应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历史概念的内部结构即时间、地点、内容、过程、结果等基本要素)及外延(概念的外部联系即背景、原因、性质、解释、研判与评价等要素)进行剖析和理解,梳理要素,把握内涵,抓住根本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概念是建构历史知识体系的纽带,同时还具有理解与解释相关历史事实的价值功能,因此只有把诸多历史概念形成体系,学生才能实现对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融会贯通,才能提升历史学科思维能力,才能真正认识历史规律。同时还可以把相关的个别历史事件放在整体历史概念中深化理解,揭示其历史地位与影响,进行正确的价值研判,达到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之目的。

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学,通过图表方式比较其异同,加深学生对其内涵与外延的理解,见表2。

又如,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概念为基础构建知识体系,直观清晰,化繁为简[8],见表3。

三、知识体系构建多元化

周学漳在《历史哲学》中提到:“只有以全面历史意识或历史眼光统摄具体史实的考究,建立关于历史整体进程的通史性概观,才是史学应有的学术境界和最终目标。”[9]历史知识体系是指以某一历史理论范式为依据,选择相关的历史事实,构建具有因果逻辑的历史知识框架。众所周知,历史从表象看是一门事实呈现纷繁复杂、知识碎片化严重的学科,但从本质上看也是一门知识性、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因此,在备考复习中我们不应把历史事实当作孤立的、分散的知识点来看待,而应借助不同的史学理论范式对历史事实进行有意义的体系建构,把散见于章节的历史事实穿成线、连成面、结成体,构建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历史知识体系,从而消除学生对必修、选修教材中历史事实之间串不通、理不清、记不住、学科思维能力差等效益低下的学习现象,并使历史知识系统化、规律化,从多角度强化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深度理解,实现“部象”到“全象”的认识效果,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布鲁姆说:“不论我们教什么样的学科,一定要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教学与其说是让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事实和学习技巧,倒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学科的知识结构。”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科知识结构既是学科的课程中心,又是教学中心,学生如懂得了学科知识结构,那就容易理解、掌握整个学科知识内容,如学生能懂得了学科结构,那就能促进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迁移。”[10]而就近年来新高考改革地区的历史试题命题呈现来看,大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等理论范式运用的问题,因此,在一轮备考中既要重视理解新历史理论范式内涵,又要以此为新角度建构起多角度高考历史考点知识体系。如对“现代化史观”理论的理解,现代化是以生产力发展为主线索,关于人类社会由古代社会的农业社会时代向现代工业社会时代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在转变过程中表现为政治上由专制化、等级化到法制化、官僚化、民主化进程;经济上从传统农业经济到工业化经济、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经济;思想文化上由宗教化、特权化到科学化、大众化发展进程;社会方面表现为由蒙昧化、封闭化到世俗化、城市化转变。其中核心内容是经济工业化发展转变。现代化模式具有多样性,从现代化的地域、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分为原发型现代化和传导型现代化;从经济体制的特征看,可分为市场经济型和计划经济型及混合经济型;从社会形态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型和社会主义型。又如对“辛亥革命”以革命史观(如图1)、现代化史观(如图2)、文明史观(如图3)等构建知识体系多元框架,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及意义。

四、理论方法运用科学化

众所周知,史学理论方法是指有益于历史研究的各种理论范式,可以帮助我们开拓历史研究的视野,拓展我们的研究领域,深化我们的研究主题,增加我们研究的分量,以便更好地实现史学研究的价值[11]。因此,法国年鉴学派学者强调“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学”。它在历史认识研究与学习过程中的价值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在史料基础上,借助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揭示出史料后面的丰富意蕴,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可以从不同视角加深对历史事实的理解与解释,构建新的历史体系,进行正确的价值研判。

近年来新高考命题不回避目前的史学前沿理论与方法,如思辨历史哲学理论方法(汤因比:挑战与应战理论;雅斯贝斯:轴心期理论)、分析历史哲学理论方法(亨普尔:覆盖率理论威廉;德雷:合理解释理论)、后现代历史哲学理论方法(叙述解释理论),又如人类学、生态学、社会学、心态学、心理学、经济学、地理学、长时段等宏观理论方法,还有比较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法、历史假设方法等微观具体操作方法。以其为工具,对试题形式与内容进行大胆创新,高效考察考生的学科素养。因此,在高考一轮备考中既要理解掌握前沿理论方法,还要大胆实践运用史学理论方法,更要系統总结出技巧经验,提升学生认知历史事实的学科能力,更好地迎接新高考命题的挑战。例如对“比较史学”的理解与运用,比较史学是指历史实践研究中的一种理论和方法体系,具体表现为通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事实进行比较,来加深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历史,避免历史研究的片面性和狭隘性。有助于发现人类历史的普遍性,有助于揭示不同历史现象的特殊性,有助于为历史的评价提供尺度,有助于帮助检验或修改某种历史认识”[12]。总而言之,它使我们对历史事实的理解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刻。常用的比较方法有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宏观比较、微观比较、反事实比较等。具体操作步骤:第一步,确定比较对象以及比较目的和方向。第二步,收集比较的事实相关材料,并对比较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第三步,进行综合比较,在比较中找出各比项的异同。第四步,分析原因和影响,总结出历史规律。例如对“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民主共和制”进行横向比较(见表4),比较它们的异同,深化历史认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6.

[2]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31.

[3][9] 周学漳.历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56,61.

[4][6][12] 王学典.史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74,267,289.

[5] 杨德志.教学过程设计应凸显四重逻辑[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20(11):27-31.

[7] 奥苏伯尔.教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36.

[8] 杨德志.借历史概念构建知识体系例举[J].考试,2014(04):24-27.

[10] 王鉴.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219.

[11] 安涛.史学理论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浅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97-99.

猜你喜欢

历史事实四化概念
论历史事实与文学表达的关联性
“历史理解”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四化”建设初探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有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