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社会实践项目路径探析
2022-04-01梁婉雅
摘 要 劳动教育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教育。以育德为核心、在完整的实践探究中开展学习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项目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适切路径。基于劳动教育、学科实践活动、项目式学习三者的关系及各自的特点,高中思政课劳动教育社会实践项目须包含“项目规划—项目开发—项目实施—反思总结”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并重点考察“主题内容、实践形式、集体协作、榜样示范、评价反思”五个核心要素。
关 键 词 劳动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 社会实践项目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引用格式 梁婉雅.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社会实践项目路徑探析[J].教学与管理,2022(07):70-73.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文简称《纲要》)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1]。在劳动教育的观念、能力、精神和习惯品质的四维目标中,价值观念的教育是核心,其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教育。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经典马克思主义者主要从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教育学原理对劳动及其价值进行论述[2]。聚焦价值观念,劳动是通过创造客体价值、社会关系价值和主体价值实现教育目标的[3]。客体价值是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物质文化产品及人工物质世界;社会关系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的过程中创造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形成共同体意识以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主体价值是劳动者通过劳动得到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提升。简要来说,马克思主义者强调学习者通过全身心地参与劳动,能够尊重劳动,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出发,以“投身强国伟业”项目为例,探析劳动教育如何融入高中思政课社会实践项目。
一、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的适切性
1.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实现高中学习减负
根据《纲要》的规定,劳动教育的开展路径丰富多样,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融合生硬、教育效果不佳的现象[4]。在强调减负的时代背景下,在学科课程中有机渗透是巧妙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途径。正如马克思发现,在资本主义“工厂法”规定下,虽然童工上课的时间比正规的日校学生少一半,但学到的东西一样多,而且往往更多[5]。
2.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升华素养目标
“在任何情况下,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而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6]因此,同样强调意识形态学习的高中思政课,是实现劳动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路径。在目标上,两者都是培养具有正确政治方向、高尚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内容上,高中思政课教材穿插了大量劳动教育内容,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劳动为起点,讲解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诞生。在教学形式上,高中思政课主张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等活动深化学科内容。
3.学科实践项目提升思政课劳动教育效果
劳动价值观教育强调劳动者身心参与实践,因此,侧重于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思政学科实践活动[7]是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有效途径,而项目式学习(英文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开展思政劳动教育、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项目式学习强调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知识,提升个人能力[8]。以项目式学习开展高中思政劳动教育社会实践,不仅可以满足劳动教育和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基本实施要求,而且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在任务解决中提升综合素养。
二、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社会实践项目的框架搭建
将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社会实践项目,需要综合考虑劳动教育、学科实践活动、项目式学习三者的关系,并根据它们的基本框架和开展要点设计基本结构。劳动教育强调学习者在集体中通过动手创造,感受劳动的价值,培养劳动素养;思政学科实践活动是思政课程的课外拓展与延伸方式,最终要回归课程内容与学科核心素养;而项目式学习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包含复杂性和情境化的学习任务,可以拔高实践学习的高度。在此基础上,根据三者的特点,高中思政劳动教育社会实践项目的基本框架应包括项目规划、开发、实施和反思总结四个阶段(见表1)。其中,项目式学习采用的是美国巴克教育研究院(Buck Institute for Education,简称BIE)开发的指向核心知识、理解力和成功素养的高质量项目式学习框架。
为更好地说明高中思政劳动教育社会实践项目的操作步骤和实践要点,笔者以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案例——“投身强国伟业”项目进行分析说明(注:该案例由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思政学科教授、硕士研究生和上海市B中学思政学科特级教师共同设计、实施,经过跟踪观察、课后访谈,重点从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及思政教育内容三个方面进行检验,证实学生劳动素养得到提升)。
1.项目规划阶段
在项目规划阶段,教师根据实际需求制定项目主题和开展形式,形成完整的计划书:以学情为基础,根据思政课程内容制定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的教学目标;综合考虑内容特征、时间、资源条件,确定具体的开展形式;设置管理支持系统,形成系统的项目计划。管理支持系统包括可行的时间安排表和检查节点,以有序推进学生学习进程;也可以开发项目管理工具,如实践日历等,帮助学生自主管理活动。
在“投身强国伟业”项目中,教师根据学生认同劳动美德却缺少思考深度与实际践行力的特点,结合《经济与社会》中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内容,制定了“走入社会,体会色彩纷呈的社会职业,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乐趣与价值,树立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态度,提升综合劳动素养”的活动目标。围绕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结合疫情防控的实际,在寒假期间开展以职业体验与服务学习为主要形式的三项思政劳动教育社会实践项目(见表2),并初步制定了时间计划表。gzslib2022040118162.项目开发阶段
在开发阶段,教师要为项目顺利开展做好多方面的准备。首先,调整项目。教师对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开展形式及评估要求进行讲解,征求学生及相关人员(如合作的教师、参与活动的社会人员等)的意见,调整方案。其次,准备学生。一方面,教师要说明劳动教育的主题,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开展实践,初步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讲解或示范基本的劳动技能,让所有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推动完成高质量作品。最后,准备物资与环境。为顺利开展项目,教师需要提前准备相关物资,创建学习实践环境,包括外部专家、参与活动的其他人员,以及开展项目所需的科技工具等。
在“投身强国伟业”项目中,教师在活动开展前,联系了每一项活动的指导老师,选定了服务的对象。通过与B中学学生及活动服务对象(新疆D中学、H小学)沟通后,调整了部分时间安排,并邀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好,通过报名选择项目。在活动开始前一周,指导老师以线上课程的形式对每组的劳动精神和劳动任务进行讲解,对视频拍摄、剪辑以及微信订阅号平台运营的操作进行示范说明。
3.项目实施阶段
在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具有复杂性的劳动任务,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而教师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和学生共同经营项目。因此,教师需要做到: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参与和指导實践活动,鼓励学生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不断优化行动方案;搭建学习支架,为学生在困难与挑战中完成项目任务创造条件;管理学习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自我管理的能力;评估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开展过程性反思。
在“投身强国伟业”项目中,各项目指导老师线上跟进项目,观察实践进展,在学生难以凭借网络搜索平台查阅到深入细致的工匠故事、劳模故事时,提供相关专业书目、新闻报道等参考资料,推动实践向深入发展。在规定的时间节点检查学生阶段性作品时,根据实践的目标,指出其中的问题与不足,并通过展示其他同学的优质作品,促进学生开展反思学习。
4.反思总结阶段
反思总结的目的是测量学习成就,提升学习质量,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部分。在总结性评价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交流学习的环境,通过分享实践经历、公开展示实践作品,引导学生围绕劳动价值意义的构建,在总结反思中改进、获得成长。
在“投身强国伟业”项目中,春季开学之初,教师开展了实践活动主题班会,各小组代表对实践内容进行汇报,畅谈实践收获与心得体会;其余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结合劳动成果与收获对实践成就进行讨论,反思自身参与项目的亮点与缺陷,并尝试提出改进办法。最后,教师启示学生将本次实践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个人未来就业相联系,在现实生活中落实所学所得。
三、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社会实践项目的核心要素
1.主题内容
劳动教育融入思政社会实践项目需要找准融入点。首先,劳动教育应与思政课程相承接,拓展深化学科内容。如在《哲学与文化》中,劳动教育可以结合“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相关内容,鼓励学生在日常平凡岗位中,通过辛勤劳动发挥自己的价值。其次,劳动价值观教育是实践项目的核心。我国有丰富的劳模案例、源远流长的劳动精神,是思政劳动教育的宝贵资源。最后,主题涉及的内容应具有广度和深度,涉及的任务应具有开放性,实践成果可以带来挑战与成就,从而提升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例如,“投身强国伟业”项目涉及的三个主题既基于教材,又超越了教材,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项目主题,与指导教师协商作品形式,从而能够积极参与项目活动,充分发挥创造性完成项目作品。
2.实践形式
劳动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属性,除了《纲要》中提到的学段要求,在设计实践形式时应考虑实践的真实性和劳动的意义价值。首先,实践应该具有真实性,即活动涉及的学习情境要与学生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提高实践的教育价值。例如,“投身强国伟业”项目使用了视频剪辑软件、微信订阅号等真实世界中的技术工具,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劳动就业做好准备。其次,劳动应该具有现实的意义价值。培养学生的劳动自立意识、服务他人及社会的情怀是社会主义劳动及思政课程目标的共同指向。在思政劳动教育项目中,应注重项目的完整性及学生实践产品的质量,从而让学生感悟劳动的现实价值。在“投身强国伟业”项目中,学生为服务对象提供了精彩的工匠故事、劳模故事;作品以文章或视频的方式在微信订阅号、bilibili、腾讯视频等平台公开发布,学生真正体会到劳动付出带来的快乐。
3.集体协作
思政劳动教育社会实践项目要充分发挥家、校、社合作和同辈协作的功能。家庭成员与社会成员的参与,可以让学生体会劳动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作用,感知劳动的现实意义。作为一种道德品质,热爱劳动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形成[9]。学生在与家人、社会人员交往过程中不仅可以发展交往能力,还能品味劳动带给集体的实际价值,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此外,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联合同学的力量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不仅可以初步体会现实中的劳动关系,还能发展批判性思维、沟通协作、问题解决的能力,成为高效的小组成员和项目领导者。在“投身强国伟业”项目中,小组合作的方式推动学生增强自己的组织交往能力,联合组内成员解决问题。例如,在遇到视频剪辑等技术难题时,学生通过语音连麦等方式向组外的“小能手”求授。而当项目结束时,班内出现了“专业”的视频剪辑人员、订阅号推文编辑和项目班长。
4.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法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运用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秀品德和卓越成就来教育、影响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性、情景性、形象性和说服力[10]。思政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要善用榜样示范法,榜样的类型可以包括经典劳模、普通劳动者、同辈榜样等。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项目内容提前安排劳动模范,也可以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挖掘身边的榜样,激发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其精神品质,并用榜样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在“投身强国伟业”项目中,围绕工匠精神、劳动精神、抗疫精神、劳模精神,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经典的大国工匠和时代劳模,也通过走访挖掘了身边普通的劳动榜样。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做到用榜样的精神调节自己的行为,并且,在指导老师组织的小组交流、班会活动中,学生能够在比较中自觉树立自己心中的同辈榜样,在反思学习中努力向榜样看齐。gzslib2022040118165.评价反思
思政劳动教育社会实践项目需要以教育目标和学习内容为依据,设置系统的综合性评价体系。首先,以质性评价取代量化评价,注重评价的发展功能。价值观教育很难量化测算,教师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指导学生记录实践活动,收集相关作品进行质性评价。例如,在“投身强国伟业”项目中,教师会重点关注学生的作品质量,也会参考学生的实际参与情况与小组合作能力。其次,设置关键节点,开展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为学生在整个项目期间创造反思自身工作和改进学习的机会,推动学生完成高质量的项目产品;总结性评价是在项目结束时,公开展示学生的作品或解决方案,通过活动参与人员的讨论,总体评价学生的实践成就,提出改进建议。再次,多维度的评价。一方面,评价对象具有多維性,在评价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个性化特征,又要注意学生的团队合作情况,并以此作为评定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评价主体具有多维性。评价主体应以学生自评为主,辅以教师、同伴、家长、服务对象等他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有用的信息。最后,善用评价工具,以及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综合评价。例如,教师可以运用档案袋评价法,通过搜集各种原始材料,记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努力,分析其中的不足,从而有利于开展全面的总结和反思活动。
综上,在开展高中思政课劳动教育社会实践项目中,教育者应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核心,围绕项目规划、项目开发、项目实施、反思总结四个阶段的要点设计和实施项目,并重点考察主题内容、实践形式、集体协作、榜样示范、评价反思五个核心要素的落实情况,提升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
00715_472808.html,2020-07-09.
[2] 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J].教育研究,2018,39(05):9-15+26.
[3] 鲁品越.劳动的三重价值是劳动教育的主题[J].劳动教育评论,2021(01):11-21.
[4] 王飞,徐继存.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2):12-19.
[5] 王北生.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现时代[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13-14.
[6] 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刘长松,杨慕之,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236.
[7]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探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4.
[8] Barrows,H.S.,MD,& Tamblyn, R.M.,BScN.Problem-based learning:An approach to medical education[M].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1980:1-17.
[9] 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M].萧勇,杜殿坤,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86.
[10] 刘济良.价值观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