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乐境象
2022-03-30孟方
孟方
关键词:踏歌图;创作目的;节日;与民同乐
《踏歌图》(图1)在现存的南宋山水画中能够称得上是大幅绢本。画面上部题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此诗是宋宁宗于嘉定十三年(1220)书。这四句诗写的是秋景,而画面却是一派春光。题诗后一行小字为“赐王都提举”,马远的落款见于画面右下角的石块中,钤有“御书之宝”与“庚辰”二印。王微在《叙画》中论此画:“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马远对大斧劈皴法的继承,以及对画面构图的运用,发展了李唐水墨用笔苍劲刚猛的路数[1]。
一、《踏歌图》之图式:呼应关系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论:“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2]对图像证史做了充分肯定。一个画家的绘画面貌是个人风格与时代风格的结合。被称为“残山剩水”的“马一角”,更多是从某一局部、某些对象着意经营,安排位置,而对细节的忠实描绘则更多地传达出某种较为确定的情趣与感受。
作为南宋宫廷山水之作,这幅画作中央没有以实物为主,而是一片空白,最高的山峰也在画作边缘。而左下部的几个巨石则似乎更加气势逼人。画面下方左右相对的梅树和柳树都有竹子衬托,似乎也没有明确主次。画中之景分为上下两段,有明显的分裂感。画面下部的田埂上有一队伍正在行进,有六个人物,由此可以看出画面并不是没有中心。从画面中的构造图式来看,《踏歌图》从中间一片大面积的留白云雾开始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由尖耸矗立的山石与松林掩盖的建筑构成,下部由田垄、踏歌人群、巨石构成。
《踏歌图》布局安排的巧妙在于具体物象之间的呼应联系,以及对物象长短节奏的巧妙把握[3]。可以看得出画家在有意识地创造一种上下平行的关系。画面上部左边有尖耸石山,画面下部左边则有巨石堆叠。画面上部山峰之间有缥缈的云雾以及松树掩映的建筑物,画面下部则以巨石、柳树以及田埂上踏歌的百姓相呼应。画面上部的松与画面下部的梅、竹、柳也能让我们看出上下部分之间的联系。
二、《踏歌图》之佳节:元宵节
画中题诗是宋宁宗改王安石《秋兴有感》而成。而从画面下部的一株柳树和一株梅树可见,柳与梅是初春的树木,在这个季节最为美丽,尤其是元宵节的标志性树木。咏元宵佳节的诗词中多可见关于柳与梅的描写。李清照在《永遇乐·落日熔金》中道:“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再如毛滂的《踏莎行·云夕》中云:“拨雪寻春,烧灯续昼。暗香院落梅开后。无端夜色欲遮春,天教月上官桥柳。”
王安石最后一句原詩为“垄上踏歌声”,而宋宁宗在题诗中将“声”改为“行”。在唐朝,“踏歌行”逐渐成为一个固定题目,用以表现初春来临时的庆贺活动,如刘禹锡的《杂曲歌辞·踏歌行》;更有直接写元宵佳节的庆贺活动的,如唐代陈去疾《踏歌行》中云:“鸳鸯楼下万花新,翡翠宫前百戏陈。夭矫翔龙衔火树,飞来瑞凤散芳春。”宋宁宗改“歌”为“行”,或许就是想让人联想到作为乐曲诗歌的“踏歌行”,使秋景变为春景。宋宁宗是在嘉定十三年(1220)的元宵节前后令他的宫廷画家马远作了此画。
三、《踏歌图》之用意:年丰人乐
(一)天上人间之“境”
通过前文对《踏歌图》图式的分析可以得出,画家着意描绘了上下两个部分。而画家为何要划分成上下呼应的两部分呢?
画面上部无人,其中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松林和云雾掩映着的建筑群,城墙从右往左消失在一片云雾中,后出现了一段长廊,一直蜿蜒到与左边山峰相连的地方。建筑群依山而建,并有城墙保护。在南宋的宫廷绘画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类依山而建的回廊建筑。而这片建筑很像湮没在历史中的、位于临安(今杭州)凤凰山麓的南宋皇宫。查阅宋代的图像资料,如前人根据《咸淳临安志》复原的南宋皇城图(图2),该建筑正是南宋皇宫实景[4]。杭州地势南高北低,南宋皇城也只能因地制宜,坐南朝北。而在马远《华灯侍宴图》(图3)中描绘的建筑物也与《踏歌图》中回廊式建筑极为相似,都在松林和云雾的掩映下,由此可以推断,《踏歌图》中的建筑群就是南宋皇城。
在画面下半部分,画家主要表现了在田垄中踏歌的百姓。田垄间的六人,有男有女,中间有两个老者戴着幞头。从他们脚下穿的草鞋,可以看出他们乡野百姓的身份。在古代绘画中常见穿着草鞋的乡野百姓形象,如李唐《货郎图》中的乡野村夫就穿着草鞋。在《踏歌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最前面的妇女抱着孩子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中间的老翁和后面三位中年村民举手投足间流露出半梦半醒之态,好一幅乡村欢乐图!
从对画面上部和下部的分析来看,在画面中截然分开的两部分其实对应着不同的社会等级。上部是天子居所,天上之境;下部是人间,乡村之景。天上、人间并置,正是画面想表达的主题。
(二)与民同乐之“趣”
据史书记载,在《踏歌图》绘制的前一年,即嘉定十二年(1219),金朝与南宋进行了一系列大战,宋军歼敌约三万人,获得大捷。其后的一系列战事也与《踏歌图》的绘制时间相近,也许此画就是宋宁宗为庆祝大捷,并与民同乐而命马远作了此画。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元宵节庆祝活动更是热闹,官员放假,老百姓也可以到皇城门口观看表演。《踏歌图》中并置的两个部分正好表达了“与民同乐”的主题。画面左下角的田地里长满了庄稼,田埂上的老百姓庆祝风调雨顺。画面中云雾缭绕,云与雨连在一起,只有上天下雨才能滋润农作物,也意味着皇帝的恩泽催生了丰收成果。只有重视画面中每一种图像符号,才能客观全面地理解画中的意蕴[5]。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幅政治意味明显的图像。
四、结语
《踏歌图》将象征天子的皇城与乡野欢乐的农人同置于画面,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国家和社会景象。马远此画也算是对当时南宋和乐境象的最好诠释了。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