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小古文教学初探
2022-03-30邵中梅
邵中梅
【摘要】探寻古文之神秘,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简洁,体会表达之精妙,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古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师应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设计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小古文,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关键词】古文教学 古文引入 古今对读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册都安排了一两则小古文;此外,还有一些课文如《将相和》《田忌赛马》等,是由原来的文言文翻译改写而成的。这样的安排,旨在倡导“回归传统,诵读经典”的理念。探寻古文之神秘,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简洁,体会表达之精妙,是古文教学的目标。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和理解古文相对有一些难度。那么,教师该如何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设计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古文呢?一方面,教师可在由文言文翻译改写的现代文教学中引入古文教学,这其中要注意把握古文引入的“点”;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古文时要引导学生“古今对读”,习得古文引用的“法”,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一、把握古文引入的“点”
在现代文教学中引入古文,是帮助学生接触古文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学现代文时,何时引入古文?“点”的把握是关键。“点”即古文出现的最佳时机,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优教学效果的时机。“点”的引用要因文而异。
1.课始激趣。在学习现代文之前,以古文为切入点,先让学生接触它的原文,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就拿《将相和》这篇课文来说,它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了让学生产生阅读这类文章的兴趣,教师在课始出示原文,让学生知晓课文是根据古文翻译改写而成的,也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是什么。好奇心和积极性驱使他们认真阅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也会不自觉地拿课文内容与古文内容进行比较。渐渐地,学生消除了对文言文学习的恐惧心理。
2.课中点缀。有些课文中隐含着小古文,其中的内容是根据小古文翻译改写的。比如《孔子游春》一文中有关孔子论水的一段就是由古文翻译改写的。教师在教学完这一段后,再出示它的原文。将现代文与古文分句呈现,引导学生一句一句对读,这样学生既可感受古文语言的特点,又能更加凝练地理解孔子论水的含义,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课尾升华。在学习现代文之后,引入古文,这是教学过程的一种升华。比如教学《自相矛盾》时,学生理解了故事内容,并且感受了寓言故事的语言表达,这样一节课就可到此结束了。但是,教师并没有结束,而是又引入文言文版的《自相矛盾》,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异同,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简练,然后让学生对照着现代文语段,推断出文言文版中每一句的意思。这种逆向训练,远比直接灌输文言文知识要有效得多。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理解了文言文内容,渐渐地就会对学习文言文充满信心和期待。
二、习得古文阅读的“法”
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何为“得法”,简言之就是寓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技巧于具体的教学情景之中。那么,在小学古文教学阶段该运用什么“法”,让学生真正读好文言文呢?下面笔者就以课尾升华这一点为切入口,探讨古文阅读的“法”。
1.古今对读,感“语”明“意”。
古今对读,就是将小古文与现代文合理进行切转朗读。对读过程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感“语”。阅读小古文更多的是感受古语表达,朗读是最经济的方法,要多诵读、泛读、精读,避免过度解读。在读准词、句、音的基础上,借助语调和节奏来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情感,通过引读、领读、范读等形式感受音韵和语言之美。如教学文言文版《自相矛盾》时,教者划分出朗读停顿与节奏,让学生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由于前期有了现代文学习的基础,学生读起古文自然就变得顺畅了,不仅感受到古文语言的精炼,也产生了对小古文的阅读期待,其义、其味就在其中。
二是明“意”。真正要感受古文的魅力,还需明意。明意就是理解古文的意思,语言翻译有三标准,即“信、达、雅”,忠于原文即为“信”, 通顺流畅即为“达”,生动优美、富含情感即为“雅”。如何更好地达到“信、达、雅”的要求呢?对于刚刚接触古文的学生来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古今对读,对比看注释,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然后逐句看古文,对读白话文,最后进行复述,还要强调复述中的情感要求。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学生,引导他们掌握古文词句的构成方式。如当文段中“之、乎、者”较多时,教师可以出示规律,引导学生去理解。此外,教师可采用师生对读、生生对读等趣味形式,让学生消除畏难心理。教师将与课文对应的文言文原文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将古文与现代文对读。学生兴致盎然地读着,并能自主地理解重点字词,翻译句子。这一过程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学生借现代文感古文之“意”,不断积累文言字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力。
2.古今对读,悟“理”得“言”。
古文与现代文各有千秋,古文短小精悍,现代文通俗易懂;古文直接说理,现代文喻之以理。我们在教学中引入古文,目的是借古文领悟道理,读古文习得语言。
一要悟“理”。一些小古文比现代文多了一些悟理的语句,教学时,可取长补短,借现代文明意,用古文悟理。如《自相矛盾》的古文与现代文相比,结尾多了一句:“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理解这一句不仅是古文学习的难点,也是现代文悟理的难点。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采用“一扶一放”的方式,即教师解释词语的意思,学生依据词语的意思说整句古文的意思,再结合生活经验,在品读中思考,读懂先哲的文化智慧。
二要得“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应多让孩子尽可能接触语言文字材料,多渠道进行语言运用。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习得古文之“言”,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但要让学生仿照古文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可不是一件易事。古文有其特有的词语,如“其、如、或、也”等;也有其特有的句式,如倒置句式,将“大地冰封”写成“冰封大地”,“十里长堤”写成“长堤十里”等。我们不能要求学生读过一则古文,就能创作,这不现实,而要由浅入深,从学词到写句,从写一句到写一篇,从改写到创作,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习得古文的语言。如学习《雾凇》后,让学生改写第一段,有了改写的经验,学生对古文的表达就熟练一些。于是,在写《空调》这篇作文时,要求学生用上一句古文。学生写道:“空调其状如箱、如盒、如筒。或白、或红、或灰。品种繁多,寒暑必备,酷热降,严寒升,居家必备也。”
梯度训练为仿写整篇古文打下了基础。仿写有两种形式:一是现代文式;二是小古文式。如在教学完《自相矛盾》后让学生写《新编自相矛盾》,教師先让学生写现代文,学生写道:
新编自相矛盾(现代版)
有个商铺的老板,卖墨水又卖改正液。他拿起自己的墨水夸口说:“我的墨水写的字清晰得很,你用任何改正液都涂不掉。”又举起自己的改正液夸口说:“我的改正液非常好,随你什么字它都能涂掉。”有个围观的人问:“用你的改正液来涂你的字,会怎么样呢?”那个老板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而后,鼓励学生根据现代文,再用简洁的古文来表达。学生写道:
新编自相矛盾(文言版)
今人有鬻墨与液者,誉之曰:“吾墨之厉,物莫能涂也。”又誉其液曰:“吾液之厉,于物无不涂也。”或曰:“以子之墨,涂子之液,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以上两种形式相得益彰,取长补短,学生既表明其意,又习得语言,可谓一举两得。
古人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章读多了,就会模仿、改造和应用。因此,在每一次引用古文之后,教师可以进行辐射式阅读,即推荐一篇或一组古文让学生去读。小古文阅读要“顺着嘴巴方向飞”,重积累、强背诵,还应强调默写。没有默写,就没有记忆;没有记忆,就没有意义。鼓励孩子多涉猎小古文,以故事、寓言为主,增加学生获得感,养成积累习惯,不断增加古文知识厚度。总之,在阅读现代文时引用古文,指导学生古今对读,是适合小学阶段古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既可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亦可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炆娟.小学高年级渗透文言文教学的尝试——中小学生阅读能力衔接的策略[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4(12):29-30.
[2]徐瑛.文本的转换语文的回归——古代寓言教学探索拾偶[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3(1):82-85.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茭陵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