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 趣思 善比
2022-03-30赵发玉
赵发玉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修订和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使用,文言文教学在语文课程改革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定位小学文言文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探索教学方法,已经成为教学研究的新领域。笔者以《司马光》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从诵读、趣思、善比等方面探索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寻求有益于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诵读 培养兴趣
在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低、中年段文言文教学主要是以“诵读”为主,而高年段的教学目标提出:“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可见,文言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认为,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结合统编版教材中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的教学实践,从诵读方法、思维训练、拓展延伸等方面探索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一、设计形式多样的读,训练不同层次的诵
1.精准定位单元主题,明确文言文训练点
语文教材是个“例子”,教师要合理运用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的熟练技能。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也要发挥好“例子”的示范和迁移的功能。
《司马光》选自《宋史·司马光传》。全文虽然只有短短30个字,但叙事清晰,介绍了司马光砸瓮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沉着冷静、聪明机智的男孩形象。本篇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叙事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美好的品质”,语文要素提出了要“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课后练习则提示我们,这篇文言文的教学既要关注情感、价值观的育人功能,又要重视叙事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和能力培养,还要对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方法进行初步比较。
对于刚进入小学中年段的学生来说,文言文学习尚属首次。学生虽然在古诗词的学习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于文言文整体学习还需启蒙。教师面对这样的学情,需要结合单元主题,深入研究教材,明确训练点,细化教学过程,设计不同层次的读,尤其是要读正确、读通顺、读出感情、读出文言文的特点。
2.以读促学读懂文本,以学带读读出韵味
笔者在教学《司马光》时,把诵读作为文本阅读的推进剂,也在不断尝试中运用多种形式的阅读来推动文本教学的展开。课前,笔者先布置学生结合注释,用自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试着了解大意。上课时,组织学生先自由读,再指名读,提醒学生读准字音。在教学反馈中,评价和纠正字音,指导学生通过组词释义来读准字音。接着让同桌互读,进一步把课文读正确。
为了训练停顿,笔者进行了范读:“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儿/得活。”学生体会后,随即提问:“老师,应该在哪些词后面停顿时间长一点?”笔者适时再读一遍。学生指出:停顿往往在名词主语之后,或连续动作词语之间。笔者表示了肯定,再一句一句引读。学生跟读,读通、读顺课文。接着,组织不同形式的朗读,以此提示停顿对理解故事发展是有帮助的。此时,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已经对故事有了进一步了解,笔者建议学生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读,读出韵味来。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和强化故事的表演特点,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设置“光”“一儿”“群儿”等角色,引导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停顿的效果。在朗读中要注意强调司马光的连贯动作,尝试感知人物的美好品质。
3.精读文本熟练复述,尝试诵读提升素养
精读文言文是复述课文的前提。只有在基本扫清文字、词句的障碍后,才能进一步把握好全文主要内容,积累语言材料,厘清层次,探讨主旨。
精读文言文通常运用“串讲法”,即用好文中的注释,逐步疏通文意。当然,“串讲法”也不一定要拘泥于直译,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故事的主要内容即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熟读课文后复述故事时,对注释的运用自然、贴切,并不生硬,部分学生的表达很有创造性。看来,学生根据已有阅读方法,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得很清楚了,但对于主旨的阐述还需要启发,学生此时还读不透。
精读的形式多样,可以采用师生共读、分组读、接龙读等形式,直到熟读成诵。在多种形式的朗读后,可以提供背景音乐,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让学生读出文言文的感情和气势,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从而增进语文素养,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滋养民族精神。
二、创设有趣味的情境,引导有维度的思考
1.调动情绪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增添趣味
在《司马光》一课的教學导入中,笔者展示了司马光砸瓮的图片、播放《姓氏歌》,引发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点的回顾,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学习和平时的语文积累是有联系的。视觉感知是最快的认知方式,在这一过程中,达到了自然引入的效果。接着,学生展示了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资料,笔者补充了一个司马光从小阅读《左氏春秋》的故事,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营造了学习文言文的氛围。
2.组词释义方法有趣,关注思维增强理趣
三年级是文言文学习的启蒙阶段,《司马光》的教学要求是能借助注释讲一讲这个故事。组词释义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学生容易掌握,适当引导即可,如:戏,游戏;庭,庭院;没,淹没等。这样组词或找近义词,再代入文中恰当变化,解释起来就自然流畅了。对于较难理解的词语,则可以用图片来解释,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了解字源的方式去理解。如教学“登”字时,学生观看笔者搜集的字源,了解“登”字的演变过程,笔者再范写一遍,既让学生了解了字形,也引导学生体会到它的意思。“瓮”字在文中的注释为“口小肚大的陶器”,课本中有“瓮”的图片,但表达不够清楚。笔者补充展示了“瓮”和“缸”的图片,从外形、用途和危险性等方面引导学生发现两者的不同,在探讨中总结出司马光机智、勇敢的品格,整个教学过程自然生成,学生的表达欲望和思维碰撞都得到了展现。
三、善用对比,尝试阅读延伸
1.运用文言文与白话文对比,善于发现文言文的特点
白话文,即用白话写成的文章。白话文教学和文言文教学,在文字呈现方式和教学方法上都是紧密相连的,但又有很多不同,需要学生区别、对比。教学文言文《司马光》后,笔者出示了《司马光砸缸》的现代白话文版本。学生在默读后,笔者引导分析两者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学生讨论得很激烈,尤其对于不同点,学生的语言已经显现出“言简义丰”“写实精准”的特点,笔者再适当归纳,学生就理解了。通过比较,学生对文言文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而对比的过程又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诵读的深入。
2.搜集与文本类似的文言文,检验方法拓展思维
课本中的文言文只是一个例子,学生要通过课本的学习,在新的文本中检验掌握的方法。《文彦博灌水浮球》和《司马光》在文本上很相似,为此笔者在拓展、巩固时,选择该文指导学生默读,并结合注释让学生自主说出文意。再指名学生运用分析停顿的方法读好短文、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接着设计了关于该文言文的欣赏判断题,学生在对比欣赏中,对文言文的学习更自信了。为了扩大学生同类文言文的阅读量,笔者还推荐了《曹冲称象》这篇文章,学生都很感兴趣。
文言文的教学策略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创新的。小学文言文教学应立足于该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以诵读为基础,以培养兴趣为方向,逐步拓展文言文阅读,关注课堂氛围营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瑰丽多彩,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