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博物馆藏元景德镇窑青花梅花长颈瓶(三供)初析
2022-03-29陈艳
摘 要:元景德镇窑青花梅花长颈瓶(三供)系国家一级文物、滁州市博物馆镇馆之宝。该瓶2011年3月于滁州市西涧路元墓出土,瓶底、座底均隶书一“严”字。瓶内壁、瓶底、圈足内侧均未施釉,白瓷胎,底部可见氧化后的火石红痕迹。釉色白中泛青,光洁莹润,整体形态优美,古朴端庄。瓶座为一组,亦可分离。据鉴定,该组长颈瓶应为一组佛事供器,亦称供瓶、净瓶。
关键词:元代;景德镇窑;青花长颈瓶(三供)
一、引言
元代瓷器粗实厚重,瓷器造型较前朝有所创新,呈现出元人独特的文化与审美。元青花瓷更是因传世量少、制作工艺精美而闻名。根据现有考古资料证实,青花瓷烧制成功始于唐代,繁荣于元代[1]。元代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景德镇,其纹饰最大的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分明。
2011年3月,为配合基础建设,原滁州市文物管理所在滁州市新建西涧路过程中抢救性清理发掘了元代两座夫妻合葬墓。其中一座元代夫妻合葬墓保存较完好,出土了一批级别较高且品相精美的瓷器、青铜器、金银器及墓志,共计11件/套,据出土墓志记载,墓主为元代严姓提领。该墓系元代砖室墓,方位230°,墓室长210cm,宽90cm,高80cm。出土时内有残存木棺两具,墓室早年被盗,砖券顶已被破坏。出土元青釉四系瓶两件、元景德镇窑青花梅花长颈瓶(三供)1件、元青釉花卉纹瓶1件、元龙泉窑划花瓷碗3件、连弧纹铭文铜镜1件、连珠纹银手镯1对、金簪首(残)1件、“元故考严公提领之墓”墓志一件。该墓随葬品组合丰富,种类多样,体现出墓主人个人的爱好及意愿。这是滁州市首次发现的元代纪年墓及元青花瓷,对研究滁州市元代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实物资料。随着时代变迁,滁州市博物馆在滁州市文物管理所的基础上于2017年5月18日正式成立,这件元景德镇窑青花梅花长颈瓶(三供)也就成为滁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最珍贵、最具特色的一件镇馆之宝(如图1)。
二、几点思考
(一)属性——佛事供器
据专家鉴定,青花梅花长颈瓶应为一组佛事供器,亦称供瓶、净瓶。净瓶,梵文叫军持,随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最初为僧人随身携带,用来饮用或者洗手。随着军持的广泛流行,它也被世俗文化所接收,在唐宋以后成为百姓寻常用器,逐渐演变为一种供具。宋、元、明及以后,净瓶更是成为南方外销瓷器的常见造型。
元代统治阶级虽为少数民族蒙古族,但佛教却比较盛行,这与统计阶级推崇主导的佛教信仰是分不开的。我们可以在各地博物馆收藏的为数不多的元青花中看到佛教形象及元素的身影,比如苏州博物馆收藏的1件元磁州窑彩绘坐像观音、首都博物馆收藏的1件元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座像、安徽省青阳县博物馆收藏的1组元青花兔纹供瓶(如图2)等。滁州博物馆馆藏的这件三供器物无论是从造型上,还是在装饰纹样上,都与佛教传说中的神话人物—-观世音菩萨手持的净瓶造型极为相似,都可以看到元代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与陶瓷的融合和体现。这件器物底座为罐形,罐镂空装饰四扇精细的花窗,花窗间隔装饰黑色的变体莲瓣纹。变体莲瓣纹是元青花中常见的纹饰之一,主要是是被用来代表佛教的文化及意义。莲花的形象在佛教中十分普及,在佛教文化中,莲花常常代表佛门中的清洁和典雅,常见的是观音及各大神佛座下的莲花形象。可以这么说,莲花是代表佛教文化的直接符号之一,其在佛教中代表的意义及地位无可争议[2]。由此推测,该墓的主人或者夫人生前应是佛教信徒。這既是古人“视死如生”观念的真实写照,也是在更深层次上折射出佛教信仰在民间生活、社会风气中的扎根与体现,总之,该瓶为研究滁州乃至安徽地区元代佛教的传播提供了实证资料。
(二)外销瓷还是本土瓷
蚌埠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盖罐,具有典型的元代青花瓷器的风格特点(如图3)。这一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盖罐,1973年从蚌埠市郊外的明代汤和墓中出土[3]。汤和是明代的开国将领之一,凤阳人。该罐体形硕大,罐高47.5cm,口径15.6cm,出土时保存基本完整。器身主要纹饰分为六层,由上至下依次分饰有潮水纹、俯莲纹、环带式缠枝莲纹、缠枝花卉纹、忍冬纹和仰莲纹。整体纹饰繁密艳丽,层次多而不乱。瓷罐通体以青花作画,色泽鲜艳,为中国目前仅存的几件元青花大罐之一。该器造型优美,线条流畅,既是元青花中的精品,也是当代鉴定至正型元青花的标准器[4]。据研究,元代中期青花瓷器开始大量烧制,所烧瓷器主要有两类,一类销售至国外,如西亚地区等,该类器物多体型高大,纹饰繁密,常见有大盘、大罐、梅瓶等,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另一类行销国内,最初为元代宫廷及贵族使用,后随着产量增加逐渐流传至民间通用,该类器物多器形小巧,纹饰疏朗[5]。有资料表明,元大都出土的元青花均为此类,应为元代宫廷及贵族使用或行销国内的本土瓷。滁州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件元景德镇窑青花梅花长颈瓶(三供)与元大都出土的元青花瓷器相似,推测应是元朝时宫廷贵族使用或行销国内本土的瓷器。与这件器物同时出土的“元故考严公提领之墓”墓志,也侧面印证了这一说法。提领,官名,元代开始设置。《元史·百官志一》中曾有记载:“提领一员,从七品;大使一员,从八品。”元代滁州地区属河南江北行省扬州路,提领作为基层的统治阶级,其级别相当于或者略低于七品县令。该墓志正面居中阳刻楷书“元故考严公提领之墓”,右侧阴刻行书“存日居阳九十五年大限於”,左侧阴刻行书“至顺癸酉年闰三月二十九日辞世”。笔者经查阅相关史料,此墓应葬于元代至顺四年(1333)。
(三)元青花还是釉下褐彩
20世纪20年代,北京贡院(一说智化寺)的一对元至正十一年的纪年青花瓷,拉开了元青花研究的序幕[6]。《中国陶瓷史》定义青花瓷为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施以透明釉色,烧制而成的釉下彩瓷器。钴料在制作过程中的添加成为衡量青花瓷的重要标准。有学者根据此长颈瓶与元代青花瓷的纹饰对比,认为“纹饰发色灰褐,其中见不到一丝蓝调”[7],提出釉下褐彩的可能,即铁为成色剂。然而褐彩在中国瓷器装饰上出现的很早,最早可以追溯至汉代,而目前已知的元代出土釉下褐彩瓷屈指可数,其与青花瓷之间的联系也有待进一步探明。因此,对于该长颈瓶最终为青花还是釉下褐彩,还需要科学仪器进行进一步的准确测定。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套出土于元代纪年墓中的器物,当是元代重要的瓷器精品,甚至可能为研究元青花与元釉下褐彩的联系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一)元朝统治阶级是蒙古族,蒙古族为游牧民族,蒙古人特别偏爱白色和蓝色,这也符合游牧民族崇尚奔放追求自由的民族文化。这种偏爱也表现在瓷器的制作上,于是元代青花瓷和卵白釉瓷器应时而生并逐渐流行。滁州市博物馆所藏景德镇窑元青花,釉色白中偏青,釉面光洁莹润,呈半透明状,正是元人“尚白”风气在瓷器上的体现与印证。截止目前,长颈瓶是滁州地区出土的唯一一件元青花瓷器,其来源清晰,保存完整,同时出土的还有墓志、金银器、陶瓷器、铜器等共计11件,为研究元代中期滁州地区的墓葬习俗、手工业生产、宗教信仰、民间生活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二)青花梅花长颈瓶为元中期纪年墓出土的一件景德镇窑器物,既有明确的纪年佐证,又有确切的出土地点,出土信息完整,其文物价值、史料价值不言而喻。值得一提的是,出土随葬器物中仅此一组代表佛教信仰的器物,且瓶底内隶书一“严”字,与墓主人的姓氏相互印证,是否具有某种代表意义,是否可以成为元中期的代表性器物或者标准器。此外,该器物以及和其同时出土的十余件随葬品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包括墓主人是蒙古族还是汉族、籍贯、姓名及身份等准确信息,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考证。
参考文献:
[1]熊寥.中国陶瓷美术史[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273.
[2]江楠.元代佛教对陶瓷装饰的影响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大学.2016.
[3]蚌埠市博物馆.明汤和墓清理简报[J].文物,1977(2):35-40.
[4]季永.明汤和墓出土元青花瓷盖罐钩沉[J].收藏,2007(9):66-67.
[5]冯先铭.有关青花瓷器起源的几个问题[J].文物,1980(4):5-10.
[6]刘金成.对元青花研究的几点认识[C]//中国古陶瓷学会,编.中国古陶瓷研究:第15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439.
[7]高奥.一件难得的釉下褐彩净瓶[N]中国文物报,2018-1-9(6).
作者简介:陈艳,安徽省滁州市博物馆助理馆员。
编辑:刘贵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