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问题研究及预防建议
2022-03-29毛燕香
【摘要】本文以某中学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就校园欺凌现象进行调查,从师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态度及学校应对举措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当前中小学校应对校园欺凌工作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此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校园欺凌 中小学校 欺凌防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1-0032-03
校园欺凌又称校园欺负、校园欺辱、校园霸凌等,是指一名或多名学生使用语言侮辱、躯体殴打、精神控制、敲诈勒索等手段,对另外一名或多名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欺凌。广泛来说,发生在在校学生(包括大中小学、幼儿园)间的上述行为,都可以称之为校园欺凌。根据目前业界普遍观点,多数校园欺凌发生在中小学阶段,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限定在中小学阶段。
校园欺凌给受欺凌学生的身心带来伤害,严重者甚至发生伤亡悲剧,破坏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给学生家庭带来伤痛,引发社会普遍担忧。如何防治校园欺凌,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笔者一直关注校园欺凌问题,以某中学为调查对象,分析当前校园欺凌应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有效防治校园欺凌提出建议与对策。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一)问卷设计
笔者设置了两份调查问卷。第一份问卷的调查对象为中学生,调查内容分为五个部分:一是学生对校园欺凌基本情况的了解,二是学生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知,三是学生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态度,四是学生对学校开展校园欺凌教育防治工作的了解,五是学校的哪些措施可以有效防治校园欺凌。第二份问卷的调查对象为教师,主要从教师处理校园欺凌行为的情况来设置问题。
(二)调查对象及数据收集
本次调查对象为某中学部分学生和教师。学生涉及5个教学班共293人,由班主任以班级为单位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93份、回收293份、有效问卷293份,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对教师发放问卷70份,教师占学校教职员工总数的44.6%;问卷回收7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达100%。采用统计软件Excel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一)学生对校园欺凌基本情况的了解
如图1所示,在所调查的293名学生中,没有遭受校园欺凌的占24.2%,学生本人曾遭受校园欺凌的占7.0%,学生曾欺凌其他同学的占3.4%,知道班上有同学遭受校园欺凌的占19.3%,知道其他班级有过校园欺凌事件的占22.2%,不知道其他人是否遭遇校园欺凌的占29.4%。这组数据说明,校园欺凌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关于是否知道存在“校园大佬”人物,21.4%的学生表示存在,35.6%的学生表示没有,40.9%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关于参与校园欺凌学生的性格特征,75.6%的学生表示参与校园欺凌的主体与性别无关,可见校园欺凌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且样本学生不同性格特点的构成比例相当,性格偏外向与性格偏内向的学生占比约为1∶1。在是否参与校园欺凌这一问题上,多数学生表示一定不会参加,占比为64.6%,但也有18.1%的学生表示一定会参加或事情特别时会参与。
(二)学生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知
如图2所示,学生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66.0%的学生明确知道校园欺凌行为,32.0%的学生对有些行为不能明确判断,6.0%的学生不能明确校园欺凌行为。关于引发校园欺凌行为的因素,62.0%的学生认为,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是首要因素。关于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频率变化,40.0%的学生认为减少了,可能原因是随着家长和老师对校园欺凌关注度的提升,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校园安全教育,促使校园欺凌发生的频率下降。在校园欺凌事件对受欺凌者的危害中,88.0%的学生认为遭受校园欺凌后心理健康会受到损害,这说明多数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校园欺凌对受害学生会造成负面影响。
(三)学生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态度
由图3可知,当学生遭遇或看到校园欺凌事件时,采取的主要做法有:51.0%的学生会告诉老师,43.0%的学生会告诉家长,41.0%的学生会报警,28.0%的学生选择报复,12.0%的学生会默不作声、自己承受。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校园欺凌行为有较为正确的认识,持积极应对的态度,但也有少数学生持冷漠态度甚至采取报复等不正確的做法。关于学生所在班级对开展防范校园欺凌教育活动的态度,63.0%的学生认为过半数班级开展的有关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关于教师对校园欺凌的态度,46.0%的教师提出有人举报才关注,33.0%的教师比较关注、经常提醒学生,10.0%的教师非常关注。将教师关注作为保护学生免受欺凌的一种方法,9.0%的教师持不在意态度。
(四)教师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处理情况、原因分析及后果预判
通过分析教师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处理情况(如图4)可以发现,超过50.0%的教师没有处理过校园欺凌事件,偶尔处理的占34.3%,经常处理的仅占4.3%。70.0%的教师认为受欺凌者遭受欺凌的原因主要为同学关系不和;57.1%的教师认为学习成绩突出也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超过50.0%的教师认为父母关系不好、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单亲家庭、孤儿家庭的学生容易成为校园欺凌实施者。参与调查的教师认为校园欺凌造成的不良后果按严重程度依次为:被欺凌者性格会变得怪异(71.4%)、被欺凌者产生报复心理(70.0%)、在学校无安全感(68.6%)、欺凌者会更加嚣张(62.9%)。
(五)学生对学校开展校园欺凌教育和防治工作的了解程度
通过调查学生对学校开展校园欺凌教育和防治工作的了解程度可以发现(见图5),48.0%的学生不知道学校设有专门的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办公室及电话;22.0%的学生知道有防治欺凌办公室但不知道电话号码;58.0%的学生不知道学校开设有心理咨询室并且配有专业心理咨询老师。关于学生对学校开展法治教育和校园欺凌教育情况的印象,68.0%的学生表示偶尔开展一次,25.0%的学生表示几乎没有开展,8.0%的学生表示经常开展。关于学校对校园欺凌的管理效果,8.0%的学生表示效果很好,27.0%的学生表示效果良好,48.0%的学生表示效果一般,17.0%的学生表示几乎没有效果。
(六)学校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措施
图6呈现的是参与调查的师生认为哪些措施可以有效防治校园欺凌,按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学会自我保护(94.0%)、健康的交际圈(82.0%)、学校加强宣传教育(72.0%)、良好的家庭氛圍(69.0%)。而关于学校应该采取的有效预防措施,88.0%的师生认为应该加强人生观、世界观、法治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83.0%的师生认为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80.0%的师生认为应加强学校管理和巡查,降低欺凌事件的发生;74.0%的师生认为应该对校园欺凌实施者及时进行处分;70.0%的师生认为应该经常举办相关讲座和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
三、调查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总体上看,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概率有减少趋势,但校园欺凌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引起足够重视。
1.学生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知较为正确。绝大多数学生对校园欺凌行为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并持否定态度,能够认识到校园欺凌会给受欺凌者带来心理伤害。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性格暴躁是欺凌者的主要特征,欺凌者往往父母关系不和谐;而被欺凌者往往具有忍气吞声、性格内向、与人交流较少、为人处事方式方法不当等特征。
2.学校在校园欺凌防治与教育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学生所在班级教师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关注度不够,多数教师对校园欺凌的态度是有人举报才关注。过半数学生认为所在班级开展防治校园欺凌的教育活动流于形式、不够深入,教育效果不理想,对学校开展法治教育和校园欺凌防治教育情况的印象为偶尔开展一次,过半数以上学生认为学校对校园欺凌的管理效果一般。尤其是,很多学生对学校开展的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缺乏应有的了解。
3.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措施较为明确。从调查结果看,师生普遍认为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有健康的交际圈,学校对学生加强人生观、世界观、法治观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是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有力措施。
(二)建议与对策
1.学生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学会理智应对校园欺凌。首先,要正确认识校园欺凌行为的危害,加强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素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要学会控制情绪,在冲突面前学会换位思考,以文明的方式解决问题,切莫以暴制暴,使问题恶化;最后,要学会保护自己,当遭遇欺凌时,知道如何机智地摆脱困境;当看到别人遭受校园欺凌时,要第一时间告诉家长或老师。
2.学校要认真开展校园欺凌防治教育活动,避免“走过场”。首先要公布学校开设的反校园欺凌相关组织机构,如学校设立的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办公室及电话、心理咨询室及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联系方式等,以便学生及时寻求帮助;其次要通过主题班会或警示标语等形式,宣传校园欺凌的危害,增强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最后要通过视频教学、印发册子等方式,教会学生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办法,包括遭遇欺凌时如何求救、自救等,切实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3.建立健全校园欺凌防控机制,提升校园欺凌管理效能。成立专门的校园欺凌防控援助管理部门,构建“早期预防—及时发现—积极处理”防控机制。加大对教师开展防治校园欺凌教育的检查和考核力度,常规开设法治教育课、生命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人际交往课等课程。建立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提前筛查出有校园欺凌倾向的学生,并采取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干预。加强对重点时段、重点区域的监管和巡查。
4.家庭、社会、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校园欺凌防治,形成工作合力。家长要注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避免使用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家长应注重言传身教,给孩子做出遵纪守法的榜样;多关注孩子在校的行为表现,引导孩子学会正确与人沟通和相处,尊重和包容他人,培养良好的行为处事习惯。社会要注重健康文化引领,避免给中小学生传播暴力、血腥、欺诈等不健康信息。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法治进校园、心理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
总之,笔者认为,坚持问题导向开展校园欺凌研究和教育预防工作,将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实效性,可有效降低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概率,切实维护校园和谐安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李琼,姜洋.校园欺凌现象及其防治策略[J].甘肃教育,2009(3):9-10.
[2]刘天娥,龚伦军.当前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成因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7):80-83.
[3]许明.英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其解决对策[J].青年研究,2008(1):44-49.
作者简介:毛燕香(1978— ),桂林灵川人,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