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2022-03-27张仙军

幸福家庭 2022年21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生活化笔者

■文/张仙军

教师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出发点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积累科学经验。从学科特点来看,科学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很多科学知识都源于现实生活。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准确把握生活化教学的内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以保障教学实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开展小学科学生活化 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课程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紧密相关,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开展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从而增强科学教学效果。

(二)落实科学意识培养 工作

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科学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能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意识的目的。

(三)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

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全新要求,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小学科学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对传统科学教学模式的创新,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从生活中观察科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的习惯,从而有效提高科学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封闭式教学,导致教学氛围枯燥、乏味,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其次,部分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质量较低,教师难以针对自身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导致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离。最后,部分教师采取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学生难以有效地吸收、消化科学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便会呈现下降趋势。要想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生活化教学策略,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储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实施小学科学生活化 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课本中的教学内容,或是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科学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重难点知识做好铺垫,使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节奏,从而有效把握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以“岩石与土壤”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建筑工人采石的图片和各种不同的土壤,询问学生“其中有没有常见的岩石或者土壤,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岩石和土壤”,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探究。其次,笔者结合岩石和土壤在生活中的应用途径设置了如下问题:“不同材料大多有其自身的特性,岩石和土壤又有什么样的特性呢?”最后,笔者再为学生发放岩石和土壤,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探索。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自主观察、自主探索的生活化情境中准确认识岩石和土壤的特性。

(二)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在进行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带领学生探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从而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讲解“摩擦力”一课时,笔者首先为学生创设如下活动:请班级中的两名学生,一人拿着一本书,每一本书的每一章交叉叠着,请两个学生相互拉,然后再增加一名学生,让学生在拉的过程中说出自己的感受。其次,笔者询问学生“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法”,一名学生说“将每一张纸都分开”。笔者继续提问“你这个方法很好,但是刚才分不开的原因是什么呢”,有的学生想到了摩擦力。基于此,笔者再向学生讲解摩擦力存在的位置、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三个要素,如物体质量的大小、物体接触面的大小、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最后,笔者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会用到摩擦力的地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并运用实验进行验证。有的学生发现了生活中鞋底越光滑,在冰面上滑动越自由,鞋底花纹越深,滑动越吃力。笔者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关于摩擦力的现象,能够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

(三)借助趣味生活素材,丰富科学教学内容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意识到生活与科学之间的联系。为了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有趣,教师可以引入一些趣味生活素材,借助教学材料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以“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火柴燃烧的视频,即将两根点燃的火柴分别放入两个瓶子里,再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在生活素材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意识到空气存在的价值,进一步展开对空气的探究。

(四)设计生活实验,促进知识建构

尽管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学生也能在生活中发现一些科学现象,但是对于多数学生来说,科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生活化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现象的本质特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探究磁铁性质”时,笔者没有对学生进行过多干预,而是鼓励学生尝试进行自主实验。其一,笔者引导学生明确了实验的目的,即自主设计方案,了解磁铁的特征。其二,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实验中所需的器材,除铁架台、磁铁等常规实验器材之外,笔者还要求学生收集了铁钉、大头针、木片、细线等生活中的物品。其三,笔者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磁铁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方案。在这一过程中,笔者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实验方法,只是提醒学生实验中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免学生发生安全事故。最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反思,学生归纳出了一些结论,如磁铁对铁制品有吸引力,磁铁的同极会相互排斥,异极会相互吸引,磁铁可以指示南北方向等。相较于教师的直接讲解,学生在自主实验中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五)组织实践活动,深化学习感悟

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也会对现实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外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淡水资源”时,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水和生命的密切联系,对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有了初步的认知,并围绕“如果世界上没有水会变成什么样子”展开了思考和探讨。在完成课内教学之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外实践任务,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本地水资源情况。同时,学生要认真观察周围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分析生活中有哪些浪费和破坏水资源的行为,思考自己作为一名学生,可以为水资源的保护作出哪些贡献。这种实践性的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吸收科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树立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六)回归生活,开展丰富的 课外活动

在开展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可以运用课外活动的方式开展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比如,在“食物”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身体素养定制营养食谱,让学生选择正确的食物,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生活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高效地掌握知识点。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改进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实验由于受到场地和时间的限制而无法完成,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实验视频,学习实验步骤。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生活化的家庭实验作业,使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开展生活小实验,全身心投入科学学习。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态度,明确人生目标,为其后续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生活化笔者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蜗牛看牙医
老师,别走……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