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 对初中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思考

2022-03-27沈豆豆

幸福家庭 2022年21期
关键词:笔者情感音乐

■文/沈豆豆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加强音乐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初中音乐课程的教材在内容编排上,除了有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还有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学会唱歌,还要通过作品欣赏教学来充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情趣,最终实现音乐教学的目标。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对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思考和探索,以供参考。

一、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音乐审美的核心是 情感体验

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让人们在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不仅能为人们提供精神享受,还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

音乐审美的核心是情感体验。所谓审美,是指人所进行的一切欣赏美的活动,是审美主体自觉地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体验、联想、想象、分析、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借助对音乐的感受、想象、理解、判断、创造等,有目的地进行自觉体验、鉴别和再创造的活动,以使学生对音乐中的美有感性且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生活中的直接经验告诉我们,审美的过程伴随着快感,具有让人产生舒适感和愉悦感的特征。但是,审美快感又不同于感官快感。感官快感是一种本能的体验,如品尝到可口的佳肴,闻到花香,听到动人的音乐等,这些都是感官的刺激。审美快感是一种高层次的快感,是一种心灵的体验,这个过程伴随着人的想象、思维和情感的波动。音乐是听觉艺术,但并非简单地听或被动地接受,而是需要人们在听的过程中调动情感、情绪,激发思维想象能力,进行审美体验。由此可见,音乐审美具有感性的 特征。

(二)音乐是诉诸听觉的 “时间的艺术”

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达生活感受。音乐形象不占用空间,它是在时间中流动发展的。它不像造型艺术和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而是在时间中进行的,通过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显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显示完毕,才能为听者提供作品的整体音乐形象。

音乐是诉诸听觉的“时间的艺术”,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灵魂被音乐所感染,也转入运动的状态。这也解释了音乐能对人们的感情产生强大影响的原因。

(三)音乐长于抒情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一直都有歌声的陪伴,人们用歌声来纾解忧愁,用歌声来传递欢乐。美好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人们在生活中一听到美的音乐,就会敞开心扉去感受,或是驻足聆听,与音乐作品产生情感共鸣。这是因为,在音乐艺术的审美过程中,人们通过联想、回忆的方式来唤醒情感,拨动心弦,在音乐审美中完成了情感的宣泄。在所有的艺术种类中,音乐能够最直接和最强烈地抒发人的情感和情绪,音乐是长于抒情的艺术。

以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为例,其中收录了许多饱含真情实感、具有很强抒情性的音乐作品。当学生作为审美主体感受和聆听这些音乐作品时,能够唤醒记忆中的一些片段,并与内心的情感联系起来,引发情感共鸣。比如,笔者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欣赏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又名《丹顶鹤的故事》),这首由朱哲琴演唱的歌曲,讲述的是一位美丽的女大学生为救一只丹顶鹤而牺牲的凄美故事。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被带入歌曲的情境,部分学生眼中噙着伤心的泪水。这种有真情实感的歌曲能扣动学生的心弦,触动学生的情感,学生将音乐和自己的情感有效融合,完成了一次极佳的审美体验。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 学生审美能力的误区

苏格拉底曾提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要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音乐的课堂上,重要的不是教师讲解了多少音乐知识和技巧,而是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有效地激励、唤醒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部分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把音乐欣赏和音乐鉴赏混为一谈。两者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音乐欣赏以听觉感官为基础,是欣赏者怀着一种愉悦的心情去聆听、感受美好的旋律,是人的一种感性行为。音乐鉴赏则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感性的行为,是音乐欣赏的升华。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更多是以音乐欣赏为主,忽略了音乐鉴赏教学,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三、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 学生审美能力的路径

初中音乐教育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为目的,教师需通过有效的音乐教学过程体现音乐艺术的美,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美的同时,进一步得到的感染和熏陶。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一)培养音乐审美感知 能力

以人教版八年级音乐教材为例,《青春舞曲》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演唱这首歌曲,能够正确把握这歌曲的情绪,体会这歌曲的旋律,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训练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这首歌曲的背景、曲调、节奏、速度、情绪等方面了解得比较少。针对学生的情况,笔者迅速调整教学计划,让学生先听一遍《青春舞曲》,要求他们一边听一边用手打节拍,体会这首歌曲的节奏感。然后,笔者让学生听第二遍,并尝试带着表情背唱这首歌。接下来,笔者让学生根据歌曲中的配乐,在课本上寻找对应的、有民族特色的乐器,同时让学生说出这些乐器的名称和演奏方式,允许学生借助多媒体进行学习和探究。随后,笔者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用不同的乐器,创编一段乐曲节奏,并用乐器进行演奏。笔者轮流对各个小组进行指导,不断引导并启发学生进行多声部节奏创编,并使之配合默契。最后,由各个小组轮流进行演奏,让全班学生进行评价,看哪一个小组配合更好。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音乐课堂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乐感和节奏感,为学生在今后的音乐审美过程中激发音乐想象、音乐情感,深刻理解音乐内涵奠定基础。

(二)培养音乐审美想象力

生活是想象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了想象,就更没有了艺术。想象是高级的音乐审美思维。例如,歌曲《白毛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在上这一课时,笔者先用钢琴演奏了这首歌曲,要求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展开自己的想象,体会音乐想要表达的情感。随后,笔者让学生反馈。有的学生说:“当钢琴声响起,我仿佛看到了北风呼号、大雪飘飞的场景。”有的学生说:“我在音乐声中好像看到了杨白劳苍老无力、倍受欺凌、老实巴交的形象。”接着,笔者用钢琴伴奏,请男生和女生进行对唱,要求演唱者体会主人公的情感,把主人公的血泪生活和反抗精神通过演唱表达出来。由于有了前面的学习铺垫,学生在歌唱时准确把握了这首歌曲的意境和演唱特点,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在本节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通过音乐欣赏和歌曲演唱,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形成了对歌曲的审美想象,其主体审美经验得到了丰富和提升。由此可见,音乐审美想象的培养在初中音乐审美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三)培养音乐审美情感力

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的情感,并能引起人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在新课程理念下,音乐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渗透“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美育渗透到音乐教学中。

以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为例,笔者让学生听赏《扎红头绳》这一歌曲,让学生在听赏的过程中思考:“这首歌曲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情绪?人在表达惊喜时其语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将这首歌的曲调与《十里风雪》进行对换会影响歌曲的表达效果吗?”在听赏环节后,有学生回答:“当我听完《扎红头绳》这首曲子,感觉其速度较快,节奏紧密,旋律多跳进,演唱的方式是对唱,表现了喜儿的活泼,以及杨白劳对女儿的疼爱之情。而《十里风雪》深沉压抑、表现悲惨的情绪,两者进行对调,曲调的变化与主人公当时的情绪和情感不相符。”由此可见,学生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已经形成一定的音乐审美情感力,能够准确地辨析音乐乐曲中的主题思想和音乐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四)培养音乐审美理解力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还要帮助学生提高审美理解能力,把握音乐内涵,进入更高层次的音乐审美境界,从而深入理解和学习音乐作品背后的独具匠心。

例如,《采花》是一首四川民歌,其节奏活泼欢快。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先聆听歌曲,在听的过程中思考其大小调的构成、民族歌曲的调式、民族歌曲的语言特点等。这能够帮助学生直接进入审美活动,使学生凭借自己的体验主动思考,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借助理解与思考,学生能够将音乐审美带来的快感,从感官满足上升到心理满足。音乐虽然是抽象的,但是音乐有着特定的表现力,它存在于欣赏者对音符本身和作品意蕴的把握之中。

猜你喜欢

笔者情感音乐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老师,别走……
失落的情感
情感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音乐
音乐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