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采血的护理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2022-03-27李菁贾伟敬白琳
李菁 贾伟敬 白琳
关键词:静脉采血;护理;检验结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8--01
引言:
静脉采血是采集患者血液标本的一种常规手段,采血的目的往往是通过检验各项血液指标来诊断患者的疾病情况。但是,在静脉采血过程中,由于未对人员、操作等因素进行科学的管理,容易影响检测的合格性。为保障静脉采血的规范性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护理人员有必要对静脉采血患者予以科学的护理。本文对各项护理因素进行了分析,探究其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1 资料及方法
1.1基本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共114例,纳入条件: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入院,需进行静脉采血及生化检验等对疾病进行诊断,所有患者均了解研究意义、流程及风险,自愿参与。排除条件:精神类疾病、意识障碍、资料缺失、家属不支持等因素。依据有无实施护理干预分为干预组,一般组,各57例,干预组中男28例,女29例,年龄24~72岁,平均(46.58±17.25)岁;一般组中男27例、女30例,年龄25~71岁,平均(46.13±17.79)岁。统计基本资料中各指标,两组在各方面均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分组适宜。
1.2 方法
一般组按照常规静脉采血的流程及操作要求进行静脉采血,并未予以患者护理干预。干预组在实施常规静脉采血流程及操作要求的同时予以患者护理干预,护理因素包括:①环境护理:一般医院静脉采血的人员比较多,为避免秩序混乱、环境嘈杂,护理人员可以对静脉采血的患者加强引导,比如指导其排队排号、引导患者在等候区等候、耐心安慰急躁的患者等。同时,在等候区域内设置静脉采血相关知识的宣传栏、画报,以电视循环播放的形式宣传静脉采血的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比如采血的流程、按压的时间、按压的技巧等等,帮助患者做好采血准备,提高其采血依从性。②主动交流:行静脉采血的患者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而不同的患者因疾病不同、生化检验指标不同等因素,其静脉采血的条件是有所差异的。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主动交流来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比如患者是否出现过晕针、晕血等情况?患者采血前12小时内是否吸烟喝酒?是否进食高糖、高脂食物?是否为空腹状态、是否贫血等?同时了解患者情绪,因为情绪变化会影响患者的心率、呼吸,还会影响血清钙的水平,所以护理人员要通过心理疏导来减轻患者的恐惧、担忧或者急躁等情绪,使其保持情绪上的稳定。③规范操作:(1)合理把控采血时间,大多数患者的静脉采血需要在清晨,并且在空腹状态下,进食后、用药后或者剧烈运动后、输液后等均不宜采血。(2)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采血血管尽量避免与输液血管为同一血管。选择好采血部位后,对采血部位进行固定。(3)皮肤消毒,取无菌棉签,碘伏等对穿刺部位局部皮肤由内向外旋转擦拭,然后待消毒液干燥后进行穿刺采血。(4)穿刺操作,采血部位不能过度挤压;同一部位不能反复穿刺,采血人员必须加强自己的业务操作,以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同时,止血带使用时间不要超过一分钟,不能对穿刺部位进行多次的拍打或者用力的拍打。(5)放松身心,采血期间可以为患者播放舒缓的音乐,避免患者过于紧张而导致肌肉紧绷。
1.3 观察指标
不合格率:将静脉采血中存在标本不符、剂量不准、凝血或者溶血等情况视为检验不合格。依从性及满意度:以调查问卷对患者采血过程中的依存程度及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均为百分制评分,评分越高依从性越好、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分析
密切观察研究过程,完整、详细的记录研究数据,以SPSS20.0统计,不合格率用(%)表示,x2检验,依从性、满意度以(x±s)表示,t检验,差异显著以p<0.05判断。
2 结果
2.1检验不合格率:干预组的不合格率为7.02%(4/57),对比一般组的17.54%(10/57),7.02%明显更低(p<0.05)。见表1。
3 讨论
血液检测是一种临床用于诊断患者病情的重要方法,静脉采血是获取患者血液标本的常用手段。采血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因患者情绪波动大、采集时间不合适、部位选择不合理、皮肤消毒不彻底、晕针晕血、标本未认真核对以及标本未及时送检等因素导致的患者依从性差、标本检验不合格等问题,不仅会延误对患者疾病诊断,甚至会导致诊断错误,还可能会增加患者采血时的痛苦。对此,予以静脉采血患者环境护理、主动交流、规范操作、标本核对以及及时送检等护理因素干预,从而保障了静脉采血的准确性,安全性与及时性。
综上所述,护理因素能够提升静脉采血患者依从性及满意度,并减少检验不合格率,可推广。
参考文献:
[1]罗志颖. 临床血常规检测的影响因素及控制对策初探[J].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20, 9(3):1.
[2]劉云丹, 李美至. 研究护理干预对患者静脉采血不良反应的影响[J]. 康颐, 2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