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学生劳动习惯培育的策略探析
2022-03-27廖国峰
廖国峰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学生课外学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大大减弱,为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提供了充裕时间、空间和场域。劳动习惯的培养是劳动教育实施的前置条件,关涉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成效。为此,本文从学校管理的视角探索劳动习惯培养的“五大策略”:创设劳动情境,构建“三维课程”,实施分类研究,探索多元渠道、建立多元评价;从意识与观念、分类与建构、区分与归类、开发与实施、评价与养成多个维度提升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双减政策;劳动习惯;习惯养成;培养策略
一、“双减”政策背景下实施劳动习惯养成的现实意义
首先,劳动教育成为“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学校教育要让学生养成基本的劳动习惯,让学生学会劳动、对劳动有端正的态度,培养学生独立的劳动能力,这是一切教育的开端。
其次,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要通过对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劳动习惯的培养成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基础和前提。
再次,劳动习惯养成能为学生成长“赋能”。反观当下,中国式家庭中父母溺爱孩子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很多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独立的自理能力,没能掌握基本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过重的学习压力也挤占了劳动教育的资源。“双减”政策实施以后,减轻了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为实施学生劳动习惯养成赋予了可能性。“双减”政策释放“闲暇时间”,闲暇时间让劳动习惯养成可能,学生的劳动时间可以更加充裕,劳动空间不仅仅在校内,还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实施劳动教育的时间、空间、场域及渠道都更加地丰富,而在劳动教育中,劳动习惯的养成是核心,更是前提。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培育学生劳动习惯养成的五大策略
1.创设劳动情境,培养劳动习惯意识与体验
培养劳动习惯意识与体验需要创设多种劳动教育情境体验,《劳动教育论》一书中指出,开展劳动教育需要建构真实的劳动场域、提供具身性的积极的劳动意识与劳动体验活动、触之即发的情感活动。首先,“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可以构建真实的劳动场域,劳动基地、通过劳动场域下劳动主题的设定引导学生在互动中认识劳动的意义,在劳动实践中去培养劳动习惯,通过劳动技能、劳动技巧,形成劳动习惯的养成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其次,“双减”政策背景下,劳动习惯的培养学校可以提供具身性的积极的体验活动。提升教师与学生积极的劳动意识和积极体验,避免消极的劳动观念和劳动體验,作为教师,不把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更不能以劳动分贵贱,可以开展如班级劳动竞赛、劳动视频评选、收纳技能竞赛等劳动主题活动更新劳动观念,提升劳动体验,劳动意识的培育为劳动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前提。最后,“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可以创设情境,形成触之即发的情感活动。劳动习惯的养成,需要形成触之即发的劳动情感,学校以“劳动之美”为主题,通过德育讲座、专题讲座、班会课及社会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初步具有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创设,让学生在劳动教育情境中体验和升华对劳动教育的情感,能更好地促进劳动习惯的养成。
2.构建“三维课程”,促进劳动习惯分类与建构
“双减”政策实施后,劳动教育为学生成长“赋能”。为此,学校通过构建常规劳动课程、专项劳动课程、居家劳动课程“三维课程”,促进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课程必须要具备课程的特征,进入课表,安排专兼职教师任教,由不同的劳动主题,分年级、分层次、有目标、成系列地进行分类和构建。校内“常规劳动课程”可以包括初一年级的“校园绿植养护”课程,初二年级“体育器材整备”课程,初三年级“实验器材整备”课程;专项劳动课程包括:初一年级的“中草药种植与辨析”“收纳技巧”,初二年级的“烘焙课程”,初三年级的“社区服务”。每周一节“常规劳动课程”,每月一节“专项劳动课程”。此外,“双减”之后,学生学业负担和课外辅导减少,家庭劳动也是重要的劳动习惯培养场景,家长可以通过预发指引,拍摄视屏的方法,完成相应的家务劳动,形成“居家劳动课程”。与此同时,学校还需要根据不同劳动项目的特点,探索编写校本评价手册,将各项劳动过程中的准备、安全、卫生等要素加以总结归类,促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
三、实施分类研究,实现劳动习惯的区分与归类
劳动习惯养成包括劳动准备习惯、安全习惯、卫生习惯等的养成,贯穿在劳动的每一个环节。“双减”政策实施以后,学校积极探索构建相关课程时,需要根据每一项活动的特点加以区分,选取关键习惯,归类研究。比如,在劳动准备习惯养成的研究中,养成目标是通过劳动工具准备、分工准备、目标准备、应急准备等观测点来实现对学生“统筹分工能力”的培育提升;在劳动安全习惯养成的研究中,养成目标是通过场地安全观察,保护器材选用,伤害处置等观测点实现对学生“安全自护能力”的培育提升;在劳动卫生习惯养成培养中,养成目标是通过卫生习惯的教育、卫生教育实践活动、卫生教育的评价等观测点实现对学生“卫生健康能力”的培养提升。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选好目标习惯的观测点,有意识教育学生,讲授相关技巧及注意事项,并围绕观测点开展教学,评价,及反馈强化,以点带面。总之,“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加大了对劳动习惯分类研究,有效促进了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
四、探索多元渠道,提升劳动习惯开发与实施
“双减”政策实施以后,劳动习惯的培育和养成,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学校层面需要探索多元化的渠道,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培育机制,发挥学校培养学生习惯养成的主导作用,发挥家庭在学生习惯养成的基础作用,发挥社会在公民习惯养成的支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普遍培育劳动习惯的良好氛围。首先,学校主导《劳动习惯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教务处—德育处—班主任”协同共育的劳动教育负责制。“双减”政策背景下劳动习惯的养成,不仅仅是简单、单一的教学任务,而应该制订一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渐进的劳动习惯养成体系,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劳动教育习惯养成的课程和活动,使学生受到适切的教育和锻炼。其次,要改变家长的观念,让其认识到劳动对学生成长的益处,通过家委会、家长会等渠道,宣传并落实学生每天的家庭劳动,促使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逐渐提升劳动习惯的培养、开发和实施。“双减”以后,每天学生放学回家后,都需要完成相应的家庭劳动指标,将劳动习惯的培养纳入学生作业,在具体的家庭场域的劳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对于不能按时完成劳动教育指标的,班主任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要给与相应的教育对策;第三,积极与社区对接,多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参与社区劳动,比如,让学生参与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通过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培养学生学会垃圾分类的习惯,并指导社区成员进行垃圾分类,通过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方式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体验劳动价值。
五、建立多元评价,促进劳动习惯评价与养成
劳动习惯的养成,需要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双减”政策实施以后,学校也应该及时调整评价机制,切实保证劳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提质增效”。首先,劳动习惯的养成需要贯彻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种评价模式都是劳动教育必要的评价形式,也是促进劳动习惯养成的必要手段。从劳动打卡、劳动之星评选、劳动小达人比赛、劳动习惯培养手册等方面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扩大奖励面,注重奖励梯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在过程性评价方面,学校编制了《劳动手册》,关注学生的过程性成长,设置“必修项目”和“选修项目”,供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劳动项目。其次,劳动习惯的养成需要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基础,以定量评价为补充,全面客观地反映劳动教育实效;最后,劳动习惯的养成还需要坚持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实施多主体参与的多元评价模式,包括学生自身、教师、同伴、家长等主体,以客观、系统、全面地反映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状况,最终促进学生的劳动习惯养成。
总之,“双减”政策下,不但需要帮助学生减轻学业上的负担,还要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主动劳动习惯,自发弘扬劳动精神,提高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关颖.少年儿童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道德与文明, 2012(1):5.
[2]胡佳新,陈诗.从离身到具身: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转向与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3):6.
[3]唐居邦.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初一学生劳动态度和习惯的调查报告[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6(11):3.
[4]欧阳志敏.基于劳动教育的小学生劳动习惯培养价值及策略探究[OL].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1r7d00p08y2a04y0yp100g8059370046.
[5]胡文龙.可贵的探索——经济发达地区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的实践与研究[M].百家出版社,1998:46-48.